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晋末雄图 >

第202章

晋末雄图-第202章

小说: 晋末雄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王敦反而没有方才看圣旨时候,那般轻描淡写的镇定。他两步走过去,从斥候手中一把夺过来,立时展开了凝目细读。钱凤面色也变得俨然起来,忙凑过来也在旁仔细观瞧。

    平日里阅览书信奏报等等,王敦几乎都是一目十行,现下却逐字逐句的去看,看完这份,又去看那份,接着再反复重看一遍。

    “高岳奸诈,果然不可轻信!”

    终于再找不出一丝额外的有价值的信息,王敦放下两份纸卷,面色已经阴寒的可怕,他将两手往背后一负,径直走到船舷边,望着天边兀自思索,忽而心中发起厌烦。钱凤默默地走到王敦身边,一时也蹙眉沉吟,心中斟酌对策。

    第一封奏报上,高岳大义凛然地表示不可容忍王敦的反叛行为,并坚决的站在皇帝司马睿这边,严词斥责王敦。高岳不仅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已然发兵东出荆州襄助朝廷平叛,更以秦王之名,号召天下南北,凡是忠于王室的藩镇,或者民间义士,都立即行动起来,共同贡献力量,早日剿灭逆臣。

    第二封奏报上,乃是最新的战报。魏乂围攻长沙城,将要得手的时候,却不提防忽然有秦军杀到,来势狂猛迅疾,兜头便纵马劈砍。魏乂猝不及防,麾下兵卒也惊骇莫名,正渐至混乱的时候,城中谯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郡王司马承又遣出敢死士卒千余人来,结果两相夹击,魏乂很快便抵挡不住,正要撤逃,却被秦将杨坚头堪堪拦住去路。魏乂忿而与其交手,不及二十合便被砍死,余部立时溃散,故而围攻长沙的军事,算作失败。

    两封奏报,皆是极坏的消息。王敦将舷栏重重一拍,恨声道:“来日我若得势,必要高岳贼子好看!”他转头看了眼钱凤,见其满面凝重若有所思,便又道,“世仪,如今攻伐湘州事败,秦贼与司马承相会,声势必然甚嚣尘上。若是彼等趁势北攻,我荆州根本之地空虚,如何是好?倘若我现在立即回师江陵呢,你看可好?”

    “不可!”

    钱凤一下从沉思中惊醒,连连摆着手道:“万万不可!大将军,目前为止,上庸、秭归两地,都没有任何警报传来,说明没有遇到敌袭。那么,秦军究竟是如何兵至湘州的,我们眼下还真的无从得知。但,既然魏乂兵败身死,湘州目前局面已然败坏,一时也不可挽回。那么,眼下上上之策,便是索性放任不管,加快行军速度,直扑建康,只要将皇帝捉拿到手,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届时大将军便是魏武帝,高岳便再强横,终究也不过袁本初也。”

    “可是江陵乃是我根本之地,不容有失”

    “江陵重要,孰与建康?高岳势盛,孰与帝皇?大将军眼下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乃是关心则乱的迷局。当前局势,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是半途而归,纵使费一番气力而打退了秦军,大将军也是疲于奔命徒劳无功。那时候再想鼓动兵卒,重新出发再度与天子为敌,士气衰且沮矣。且朝廷不断下诏斥公为贼,让天下齐来讨伐,如何应付?故而请依属下之言,一鼓作气决然东进,只要打下建康抓住皇帝,便是将区区江陵暂时让与他,又值得什么?”

    钱凤越说越急,到最后连声音都大了不少,忘了殊为失礼。他紧紧地盯着王敦,生怕这位主子,当下又改变主意,执意要回师与秦军厮斗,徒然将精力损耗在不该损耗的地方,而将眼前的大好局面,生生放弃。钱凤暗忖,从前费了多少心思,终于劝得王敦公然叛乱,钱凤自己正是踌躇满志激动不已,若是突然又回去,不要说他,部下兵士们,有多少人都得扫兴失望,届时人心一散,万事皆休,到最后能逃过朝廷追剿,保住一颗头颅,就算是意外之喜了。

    王敦负着手,在船舷边急速地来回走动,脑海中左思右想,天人交战。下意识地伸出头去,四周那波翻浪涌的森冷雾气,几乎润湿头面沁入肌肤。耳听着滔滔江水奔腾咆哮之声,愈来愈急,王敦双目猛然大睁,定定地看着如箭离弦的东去之水,他蓦然回头,映入眼中的,是钱凤迫切且期盼的眼。

    “传我将令——全军开拔,直扑建康!”

    (本章未完,请翻页)

    数日后,王敦叛军顺江东下,抵达建康城西,京师戒严,皇帝亲自披甲临城。王敦本打算先进攻刘隗驻守的外镇金城,但部下都劝他不如直接进攻石头城,王敦应允。驻守石头城的周札,本就对朝廷不满,当下直接开门迎降。随后王敦又击败了刘隗、戴渊、周顗、刁协等人的进攻,建康城遂成为再无防务的孤城,完完全全的暴露在了王敦的面前。

    永昌元年十月,梁州刺史谢艾、湘州刺史司马承合兵一处,在击败魏乂军而抚平湘州之后,北上攻略荆州,并陆续夺取江陵及襄阳,于是荆州之地,由南至北,非复王敦所有。但此时,王敦已然攻占建康,掌控了朝廷根基之地扬州,声势更加煊赫。刘隗、刁协先机遁走投往后赵,戴渊、周顗等忠于朝廷的大臣皆被杀害。王敦软禁天子,自封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楚王,随即还镇芜湖,遥控朝廷,军政大事皆从己出,皇帝开始成为摆设。

    未几,秦军及司马承的军队,开始准备东进继续平叛。广州刺史陶侃,也发兵北上遥相呼应。王敦矫诏,责骂高岳及司马承等皆是居心叵测的叛军,而勤王军也针锋相对,遍发檄文,反斥王敦乃是恶行远迈操莽之流的篡国逆贼。两边唇枪舌剑,更且大打出手,南方遂也烽火连天,兵戈不息。

    内忧外患之下,司马睿忧愤成疾,染病卧床不起。到了年底,司马睿终于在不甘恨怒中驾崩,享年四十七岁,在位六年,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皇太子司马绍继位,越年改元太宁元年。

    新帝登基,王敦欺他年轻,根基尚浅,于是忍耐不住,开始谋求篡位,自率大军移镇姑孰。晋廷也暗中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以作防备。正是危机重重的时候,谢艾的梁州军与司马承的湘州军,已然将要兵临江州,开始进攻武昌城。王敦此时已患病,闻讯不禁大怒,亲自领兵又逆江而上,与勤王军大战,双方相持不下。朝廷趁势征召临淮太守苏峻等出兵讨伐,王敦遭遇两面夹击,支撑不住,开始转入颓势。皇帝司马绍更是御驾亲征,在击败王敦之乱的局势上,增加了最后一块重要砝码。

    王敦气恨焦急,病情便越来越严重,但仍旧勉强支撑部署反击,但屡遭不利。还曾派钱凤督军复攻建康,又被皇帝率军击败。到了太宁二年的时候,王敦一病不起,终于死去,余部在钱凤、沈充等铁杆造反派的统领下,仍然负隅顽抗,但根基已倒,枝叶如何还能茂盛,没有多久,钱沈等都被陆续剿灭身死,至此王敦之乱彻底平定。

    大逆得平,东晋朝廷终于缓过一口气来。朝廷对朝野内外的各种勤王力量或者身处敌营、藩镇但却始终忠于皇室的臣子,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嘉奖。不过最后面对秦王高岳,朝廷却变得含糊其辞,态度转而微妙起来。

    (本章完)

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生嫌隙() 
王敦得以最终被镇压,其中秦军乃是出了最大的一份力量。在各地勤王的藩镇中,有不少都是摇旗呐喊,并未有过什么实际的举动。唯有谢艾的梁州军与司马承的湘州军,真正是出力死战。但司马承虽然贵为宗室,被谢艾推为盟主,但他所部兵力不过万余人,战力又不是很高,大多时候反而是作为辅军,只能在侧翼配合梁州军作战。故而,若论起来,秦军首屈一指的头号功勋,无可指摘。

    本应格外赏酬,但是在王导、庾亮等重臣的劝谏下,皇帝司马绍开始犹疑不定。几位亲信都言道,高岳已经是秦王,虽然如今又立功勋,但已经不能再有升赏。庾亮甚且言道,王敦前车之鉴,犹在眼前,若是再给高岳崇高名爵,将来难保不是董卓之流。君臣一番私议,最终果然是没有给予高岳任何实质性的赏酬,只是下了道圣旨,在口头上褒奖了一番了事。

    消息传开,秦国上下皆怀怨望,便是江东朝野内外,私下也多有非议。谯郡王司马承,生性憨直,初时并未想到许多,反替高岳上疏朝廷请功,待接到天子‘自督湘州,勿问秦事’这寥寥八个字之后,登时也恍然大悟,不敢再复多言了。

    冷处理封秦之事后,庾亮又更谏道,朝廷给予谢艾重赏,一方面示之以恩好做拉拢,一方面就算拉拢不成,也可使谢艾与高岳之间或者能产生嫌隙,挑拨他二人的关系,从而使谢艾脱离秦国,削弱高岳的实力。皇帝深以为然,便对梁州刺史谢艾大力嘉奖,公开赞誉他乃是功比周亚夫的忠臣良将,直接晋升他为南郑县公,镇南将军,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开府。

    主簿赵募机警,立时便猜到了朝廷的真实用意,赶忙阻谏谢艾。于是谢艾坚决辞授显赫名爵,同时飞书将朝廷的頒旨送往长安,第一时间禀告高岳。同时亲笔上奏,再次表达了对高岳绝无二心的忠诚。高岳见奏,付诸一笑,实则心中很是不快。本来他自己满腔忠义,费了无数精力,帮助朝廷平定了叛乱,没有任何实质赏酬倒真心无所谓,关键是朝廷不仅不感激,反而来深深地猜忌,怀揣着恶意来打量他,这在感情上接受不了。甚且自己的部下已经开始被别有用心的挑拨,这实在难免让人有愤愤不平之感。

    高岳暗忖,司马绍锋芒毕露,英武有加,但与乃父相比,却少了几分憨厚实诚。看来日后再示之忠忱,已经没有多大的效果,倒要虚与委蛇了。在杨轲的建议下,高岳最终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很平静地接受了朝廷的虚礼,但两方从此开始有了嫌隙。

    依杨轲之言,高岳采取了相应对策,绵里藏针开始有针对性的部署应对。未几,谢艾再次向朝廷请辞一切爵位职务,并奉高岳之令,向朝廷求兼任荆州刺史。结果可想而知,朝廷见谢艾并没有投效之意,哪里还有好脸色,故而坚决拒绝。

    谢艾再请求割襄阳郡给自己驻军,也不见批准。末了谢艾言道,无论如何请准许练兵于新野,防备北方胡人,并可以随时进取中原。如再不见允,恐伤众将士报国的热忱之心。从州到郡再降到一城之地,朝廷也觉得实在不好再找借口推却,最终便答应了谢艾的请求。于是谢艾命长史万宏留府南郑,自己亲率万人精锐,驻扎在新野一带,好算作秦军扎在荆襄之地的一颗尖锐的钉子。

    南方之事,就此暂且平定下来。朝廷自以为得计,很是欣慰。殊不知过得数年,又一场大叛乱悍然爆发,而因为再得不到强有力的臂助,后来东晋朝廷吃了大亏,致使狼狈不已,容后再叙。

    且说前赵太子刘胤,奉了君父壮士断腕的命令,放弃关中,从长安遁逃而出,奔往洛阳与刘曜汇合,一意与东方石勒周旋到底。刘曜便命刘胤坐镇洛阳,专司粮秣军械等后勤事务,自己御驾亲征,在虎牢关外,与后赵军队决死相争。石勒费了不知多少精力,士卒损失了数万人,连石虎都曾几次负伤,虎牢至荥阳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来来回回,虽然前赵眼下只剩尺寸之地,但后赵却一时再无更大进展。

    正是全力相争的时候,却见刘曜宁愿放弃长安向高岳妥协,致使高岳眼下顺利占据关中,称王立业,也要与他石勒决死相斗不向他后退半步,这让石勒大为恼火。但譬如两人角力,都到了最后一步的紧要关头,再加把劲就能彻底打倒对方,此时无论如何也不能率先泄气。

    眼见高岳都已经在南方平叛,转了一圈回来,坐拥整个西北,而要养精蓄锐了,自己却还在奋力厮杀,石勒又气又急,暗忖你高岳想要悠闲观虎斗,我偏生不让你得逞,无论如何也要将你死死拖着,于是连派使者,不停请求敦促高岳再复发兵,与他合力攻打洛阳。

    高岳对赵使一本正经地言道,当初是赵王石勒主动讲明,两家合力夹击刘曜平分其土,潼关以西乃是归我秦国。眼下我已经完成了我国的既定军事目标。一直打不下来洛阳,那是贵军的实力问题,我军却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必须要再次出兵襄助贵国。且河洛地带,赵王似乎历来志在必得,我军若是帮忙,届时损耗钱粮人力无数,怕是连一抔土都分不到,天下哪里有人肯做这样的傻事呢?

    赵使临来时,石勒也交待过,言道高岳必然会沽价而待,提出各种要求,无论是什么,都不要当面拒绝,且待回来禀报。故而赵使也心中有数,便请高岳明言,可否有什么条件,才能够使秦军出兵相助。高岳做出犹豫半晌、实在是不怎么感兴趣的模样,末了才懒懒道,战后若是能够将弘农郡划让与我,那么出兵之事才可考虑。

    赵使还待讨价还价,高岳已将脸垮了下来,袍袖一拂径直离去。赵使尴尬局促,不知如何是好,还亏左相杨轲,倒是彬彬有礼,上来劝道,我家大王信守诺言,才没有兵出潼关。不然王令一下,大军东进,河洛难道就一定是贵国囊中之物么?还是速速回转赵王驾前,好生请示。若是不允,我家也不勉强,从此两不相干便是。

    赵使惘然而去。前头刚走,高岳便从屏风后转了出来,笑道:“石勒为了能够早日消灭刘曜,已经是不顾一切了。此后多半会先答应将弘农郡给我,哄着我出兵,等刘曜真亡了,届时再与我扯皮。左相,下一步可要当真去助他打洛阳么?”

    杨轲迎上前道:“大王此言甚是。只要最终能够叫我军出兵帮他打下洛阳,莫说是区区弘农郡,便是叫他再割让四五郡出来,石勒怕是都会先一口答应。大王英明,岂会被他三言两语就骗倒?赵使再来时,必然会带来石勒的应允之意,大王便就对他说,可以出兵相助,但是具体时间,不要咬死,含糊应付,便说一旦整军完毕,就会及时去助他,总之他若是催,咱们就拖。依臣之意,答应石勒但并不约定期限,只不过是为了稳住他,而为我空出有效的战略时间来。臣看刘曜目前,还有些余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