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无限召唤 >

第341章

三国之无限召唤-第341章

小说: 三国之无限召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豢侠爰摇P∽右晕椅。螅の墓哟司伲巳《岽螅∽庸视写耸Ю裰伲鹿:!

    陈矫能言善辩,一番话,说得陈纪连连点头。当即教育陈群,不可因家事而误国事。陈群只能遵从父命。

    不过,陈群想得更深。

    “季弼兄,某以为,洛阳与寿春,乃水火死敌。刘太尉之所以迟迟未动兵马,必有其隐忧。”

    陈矫道:“愿听长文公子详说。”

    “刘太尉尚未动兵,其所虑着,无非内、外、敌三事。”

    “何为内事?”

    陈群道:“董卓乱政,汉室凋敝。朝廷东归洛阳不久,百废待兴。官吏选拔、政务调整、粮食筹措、兵马操训,均需时日。此内事也。”

    陈矫点头,又问:“何为外事?”

    “洛阳与冀州,刚刚经历大战一场。袁大将军兵败,必不肯罢休。冀州威胁,乃朝廷不敢轻易对寿春动兵之外事也!”

    陈矫点头,面色忧虑。

    陈群又道:“至于敌事,不言自明。寿春袁术,兵多将广。若无强援,凭刘绛天一己之力,恐难有作为。”

    陈群分析得清晰有理,陈矫却是越听越焦虑。

    按照陈群所分析,那么,刘芒根本不可能对袁术用兵啊!忙问:“这内、外、敌三事,该如何应对?”

    陈群道:“吾等非朝廷重臣,无从参与朝中政务。这内事嘛,只能由刘绛天做主。”

    陈矫道:“陈某愿赴洛阳,说服刘太尉,简行内事,先战强敌。可是,这外、敌二事,该如何解决?”

    陈群道:“应对强敌,必寻外援。某愿赶赴兖徐二州,说服曹孟德、刘玄德,与洛阳共同起兵,征讨逆贼袁术。可是,这外事,无得力之人,恐难说服袁大将军,暂息兵戈。”

    陈矫和袁绍没有交情,自己人微言轻,也没有把握说服袁绍,暂时放下与刘芒之间的仇恨。不禁发愁……

    正在此时,家奴来报:冀州崔琰来访。

    陈群抚掌大笑:“崔季珪到来,事可成也!”

    崔琰崔季珪,三十来岁。相貌俊美,眉目舒朗,声姿高扬。既有文士优雅,又兼具侠者之风。

    崔琰,本是大经学家郑玄弟子。

    因黄巾之乱,郑玄进山避祸,遣散弟子。崔琰便在青徐兖豫各州游历。

    他也曾到过寿春,见豫州百姓民不聊生,内心愤慨,也有意游说刘芒及周边诸侯,共同征讨袁术。

    陈矫和崔琰站在一起,甚是有趣。

    陈矫瘦弱,形象略显猥琐。而崔琰相貌俊朗,一表人才。

    陈矫话多善谈,口若悬河。崔琰话少,惜字如金。

    但是,两人此来目的,却是相同的。

    三人一拍即合,分头行动。

    陈群先去兖州,再去徐州,说服曹操刘备出兵。

    崔琰赶往冀州,劝说袁绍,以汉室江山社稷为重,暂时放下私人恩怨。以助各路诸侯,征讨袁术。

    陈矫,则赶往洛阳,游说刘芒。

    而在赶往洛阳的途中,陈矫正遇到滚落山下的秦琼。

    得知是洛阳军中大将,陈矫才施以援手,并得达摩庇护,救了秦琼性命。

    ……

    听了陈矫的陈述,刘芒大喜。

    陈矫陈群和崔琰,均是当世名士。他们对洛阳和寿春两个朝廷的态度,正代表了天下民心。

    刘芒本就下定决心,征讨袁术。

    刘芒最担心的,就是敌我双方的实力。

    联络天下诸侯,组成讨袁同盟,才是一举击溃袁术的关键。

    而刘芒最没把握的,也正是这一同盟,能否组成。

    如今,陈矫等人,主动赶赴各地,力劝袁绍曹操刘备等人,大大增加了组成讨袁同盟的可能。

    刘芒拜谢陈矫,授其弘农令,暂在司隶校尉府中为曹掾。

    战略已定,只待出使的刘伯温李岩等人,传回好消息。

    ……

    却说崔琰,辞别陈矫陈群,马不停蹄,赶往冀州,直奔邺城。

    袁绍兵败之后,情绪低落,行事低调。恼怒刘芒,为折损高干淳于琼等大将,而悲痛不已的同时,也在反省自己的错误。

    这一段时间,袁绍严令各部,严防司隶、并州,但决不许擅自动兵。

    袁绍,并不是想缓解和刘芒的矛盾。而是因为,刘芒实力渐强,并冀数次交战,而始终难求一胜。若再动刀兵,难免损兵折将,打击士气。

    刘芒的并州军,已成冀州军的梦魇。袁绍没有获胜的把握,却无时无刻,不想着报仇雪恨。

    正在这时,得报冀州名士崔琰来访,袁绍大喜。

    崔琰的老家就在冀州,袁绍本以为,崔琰必是赶来投奔。

    而崔琰,正合袁绍用人的标准:家境清楚,有才有名。最难得的,崔琰生了一付最讨袁绍喜欢的俊美容貌!

    袁绍客气热情地接待了崔琰,却哪料到,崔琰既不表态效力,也不多说客气话。反倒直言,请袁绍放下与刘芒的死仇,共同讨伐袁术。

    袁绍脸一沉,强压怒气,道:“季珪开口闭口私仇国事,却要某协助仇敌,征讨本家兄弟。袁某孤陋寡闻,只知当劝人兄友弟恭,从未听闻,劝人兄弟阋墙!”

    崔琰再劝,袁绍更恼。

    不肯投效,也就罢了。这不知深浅的崔琰,以布衣之身,跑来大将军府中说教。若非袁绍颇有涵养,早就将其轰了出去!

    袁绍不想再听崔琰说教,拂袖而走,崔琰只能悻悻离开……(未完待续。)

第0709章 中原诸侯终携手() 
袁绍顾小家而不顾大局,记私仇而不顾国恨,令崔琰无比失望。

    未能说服袁绍,崔琰也颇自责。

    没能完成使命,自觉无颜见陈矫陈群,黯然离开邺城,垂头信马,漫无目的。

    心灰意冷,不觉间,竟一路向东,走上回归老家清河国东武城之路。

    在外求学,又逢战乱,崔琰已经近十年没回老家了。故土最亲,崔琰四顾,无限感慨。

    进入清河郡境,回老家东武城本应向东北,崔琰却继续向东,他想先去甘陵看看。

    甘陵,是清河郡治所,因建有甘陵而得名。

    甘陵,是东汉第六位皇帝,汉安帝刘祜的之父,清河王刘庆的陵寝。

    汉安帝并非明君圣主,他在位期间,也是太后秉政、外戚当权。

    但幸运的是,那时的邓太后,和外戚大将军邓陟,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后人,相比历代外戚,算是十分优秀。

    而邓太后宠信的宦官,也是大大有名,就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

    凭借邓陟等权臣的才干,汉安帝在位十九年间,大汉平定西域、击破北匈奴、降伏车师、高句丽也投降了汉朝,已日渐衰落的东汉王朝,也显现一番辉煌之气。

    国有兴盛之相,汉安帝为父亲修建的陵寝,也颇具规模。

    不仅埋葬了清河王刘庆,还葬有汉安帝的生母,谥号孝德皇后的左小娥等,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墓葬群。因陵墓众多,甘陵也有九冢之称。

    崔琰转道甘陵,就是想顺路拜谒。

    天色已晚,崔琰四顾,见不远处,有一户农家,准备借宿一晚,明早再去甘陵拜谒。

    不料,老农夫听说崔琰要借宿,却面露难色。

    “这位公子,非是老朽怠慢,只因此地并不太平,公子还是快点走吧……”

    老汉言语中,颇多无奈。

    崔琰心生疑惑,好言相求,又奉以重金,老汉才同意其留宿。

    详细询问,崔琰才弄清原委。

    甘陵,是南防兖州曹操的要地。去年年底,袁绍在兖州败于曹操后,退守时,在甘陵留下重兵布防。

    袁绍惨败给刘芒和曹操联军,冀州军士气低落,军心浮动。

    驻扎在甘陵的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曾经的冀州黄巾余部。

    这些队伍,本就军纪涣散。兵败之后,将领低迷,兵卒恣意。甘陵驻军,违纪祸乱百姓之事,时有发生。

    没有仗打,官兵收入少,有些胆大妄为者,便打起了盗墓的主意。

    九冢因是清河王及王妃的陵寝,引起各股冀州军垂涎。

    盗墓是大罪,盗挖汉室宗亲的陵墓,更是死罪。但这些冀州军,穷凶极恶,有恃无恐。一旦被人发现,便杀人灭口。

    崔琰闻听,愤恨异常。

    次日清晨,来到甘陵。果然看见,许多小的坟冢,都已被掘开,尸骸暴露,陪葬财物,被洗劫一空。

    甚至清河王的陵寝上,也有盗洞。

    崔琰对袁绍和他的冀州军,彻底失望了。

    原本已心灰意冷的他,生出一个想法。袁绍有对洛阳用兵之意,将影响征讨袁术大计。既然袁绍不听劝告,那就要设法,让他不敢轻易用兵!

    崔琰主意已定,不再回家,而是拨马向南,去兖州,游说曹操!

    ……

    曹操渡过了蝗灾危机,又挫败了袁绍,巩固了对青兖一带的控制。

    近一段时间,曹操听从众幕僚的建议,暂时放下收复濮阳陈留的念头,潜心发展,四处招募人才。

    时,曹操的从子,也就是侄子曹真成年,从军效力。

    更有一批远赴辽东躲避战乱的名士回归,被曹操招募。其中最有名望者,是平原高唐人,华歆华子鱼。

    荀彧从洛阳归来,带回刘芒的信函。

    刘芒希望曹操设法牵制袁绍,曹操嗤之以鼻。

    曹操刚刚安定下来,当然不愿再得罪袁绍。但是,刘芒许诺,免除去年赈灾所借粮食,曹操颇为心动。

    正在此时,得报崔琰来访,曹操大喜,亲自出迎。

    崔琰虽不善言词,却十分聪明。虽然没有三寸不烂之舌,但这一路上,早已想好了说词。反复揣摩,只挑着最紧要的,整理了袁绍几条罪状。

    一见曹操,崔琰便一股脑地,将袁绍的罪状罗列出来。

    除了指责袁绍只记私仇,不顾国恨,自然也包括冀州军残害百姓,甚至挖盗先人陵寝等恶行。

    既然要抹黑袁绍,崔琰所言,难免有夸大之词。

    崔琰打了几遍腹稿,所言又多是事实,虽然有夸大之嫌,却也算真实。

    之前,陈群赶来兖州游说,曹操已有些心动。如今,崔琰又是一番火上浇油,曹操更加重视了。

    曹操,世之奸雄。

    聪明、油滑、富于谋略。

    曹操心动,既有维护汉室之宏伟志愿,也藏有私心。

    袁绍的冀州,富庶多产,人口密集。

    对抗袁绍,虽然要承担一定风险,但冀州这块肥肉,也实在诱人。

    曹操和众幕僚商议一番,决定先给袁绍去信,晓之以大义。

    如此,若能说服袁绍,便可不动刀兵,赢得名望。

    而按照荀攸郭嘉等人的分析,即便袁绍不听劝阻,也不敢贸然再对兖州用兵。

    而如果袁绍一意孤行,执意插手豫州之事,甚至再次对刘芒用兵,兖州也可相机而动。只要看准时机,甚至可以借势对冀州出兵,趁中原乱局,可在冀州或者豫州,谋得更大好处。

    曹操战略已定,厚待陈群、崔琰,留下委以重任。并派陈群,赶去徐州,劝说刘备,对袁术用兵。

    派荀彧赶去洛阳,协调诸事。

    ……

    而此时,刘芒的特使李岩,也已赶到徐州。

    刘备,早有对袁术用兵之心。只是,实力和袁术相差太大,刘备有心无力。

    刘备要征讨袁术,主要是为自保。

    袁术的战略重点南移,刘备感到巨大威胁。

    徐州与豫州之间,没有天然屏障,袁术随时可以进兵徐州。

    对刘备而言,不投身袁术的伪汉朝廷,早晚会遭到袁术的攻击。

    与其坐等袁术来攻,不如主动出击。

    而李岩和陈群的到来,正合刘备之意。刘备当即表态,坚决拥护洛阳大汉朝廷,同意与刘芒一道,出兵征讨袁术!(未完待续。)

第0710章 江东发展大计() 
刘芒和众幕僚早就分析过,联合刘备,问题不大。重点是,要争取江东孙策,站到自己一方。

    刘伯温带着宇文成都、杨延嗣等人,昼夜兼程,赶往江东的时候,江东孙策及其幕僚,也正在商讨下一步的战略。

    赶走刘繇,孙策坐稳了江东。

    江东,在大汉版图内,是偏僻之地。但是,人杰地灵,江东人才辈出。

    孙策掌握江东后,听取张昭的建议,将治所从曲阿,迁移至吴县。

    吴县(既苏州),在吴郡中部,靠近震泽(既太湖),水陆便利,人口更多,较曲阿更为繁荣。

    同时,张昭还献策,积极联络江东世家。

    而江东世家中,以虞陆朱魏顾等家族,名声最大。

    孙策积极联络各大家族,很快招募到大批世家贤能,其中,以陆氏陆康、顾氏顾雍、朱氏朱桓、魏氏魏腾最有能力和名望。

    陆康,字季宁,陆氏家长,年事虽高,名望极大。

    陆氏子弟,人才辈出,陆氏归心孙氏,引得其它家族,纷纷效仿。

    顾雍,字元叹,曾师从名士蔡邕,甚有才学。

    顾雍本在吴地为县令,颇有政绩。孙策掌控江东,立刻拜顾雍为军中司马,参与吴地军政事务。

    朱桓,字休穆。年纪虽只有十七八岁,却轻财重义,不仅勇猛,且善于带兵。被孙策招至军中为将。

    魏腾,字周林。魏氏子弟,刚直不阿,直言不讳。

    得到世家支持,孙策在吴地站稳脚跟,并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发展。

    ……

    孙策召集张昭、张纮、陆康、顾雍,以及吴景周瑜程普张弘范等人,商讨扩张发展大事。

    孙策目前占据的,是扬州吴郡和丹阳郡大部分地区。地处大汉疆域东南一隅。发展扩张的方向,无非是北、西、南三个方向。

    长江天堑之北,是徐州广陵郡,被刘备所占据。

    长江之西北,是扬州九江、庐江二郡,现被袁术占据。

    长江以南,西面,是扬州豫章郡。现在没有大军阀盘踞。

    南面,是扬州会稽郡,现由会稽太守王朗和地方豪强严白虎所割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