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随身空间之重生过去来种田 >

第171章

随身空间之重生过去来种田-第171章

小说: 随身空间之重生过去来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得有趣,就让翟家大姑帮我留意了一下。”

    王奶奶本来只是随口一问,见孙女说的含糊,也不在意。罢了,这孩子的小秘密多着呢。

    不过,李清源老两口虽然都是喝过洋墨水的人,思想也很开通,但对股票仍保留怀疑态度,“你对这个感兴趣可以,但不能沉迷到其中去。凡事还是要脚踏实地,股票向来是瞬息万变的,炒股就好比赌博,千万千万不要被它束缚住。不过,挣外国人的钱,值得表扬!”

    芽儿对老两口最后那一句不伦不类的表扬,报以哭笑不得的表情。不过,老两口不准根究底倒是让芽儿偷偷长呼一口气。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上一辈的杜萱瑾还没有出生,芽儿再好学也不可能对美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了如指掌。不过,事有凑巧,芽儿偶然在空间的角落里发现早被忘到脑后的上辈子的电脑。试了试,电脑依旧好用的很。

    不过,存在电脑里面的各种各类的资料虽然庞杂繁琐,但是,现在那些资料用处都不太大。里面唯一有价值的就是,上一世的杜萱瑾去世之前最后翻译的那些资料。关于这一点,芽儿记得很清楚,恰好是七八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形势。为了翻译的更加精确,芽儿没少翻找资料。

    翟家大姑一直跟外交官的丈夫住在美国,儿子也在美国读经济专业,芽儿就把主意打到这位从未谋面的哥哥身上。虽然这个年代是遍地黄金的年代,但是,要论起挣钱的效率来,当然还是炒股来的更快。更何况,就像老两口刚才说的,从外国人那里拿钱,自己能拿的毫不手软。

    既然有了重生的机遇,又有了随身空间这样的作弊器,芽儿想尽自己的努力,为更多的人们做一些事情。这第一桶金,芽儿还在努力的挖掘着。

    芽儿这边忙的热火朝天,清河湾,杜爷爷又收到每周一封的来信,这嘴巴笑的合都合不拢。前两天,杜妈也把闺女跟店里的衣服,一起从京城托运过来的大包小包都送回清河湾。老人们的都是又暖又轻的羽绒服,杜爹他们都是半长的呢料大衣。人人都有,爷爷奶奶的,外公外婆的,二婶家的爷爷奶奶的,连翟耀辉他们曾搭伙的王老头夫妻俩也没有落下。

    这天,刚吃过早饭,杜爷爷也不嫌热,换上又轻又软的羽绒服,一只手提溜了两只老母鸡,一手夹着两件羽绒服,往王老头家里走。这两年,王老头老两口的年纪更大了,虽然照顾自己还不成问题,但是想给自己从地里再刨几口粮食吃,实在是刨不动了。也幸亏乡亲们都厚道朴实,都没少帮衬这老两口。杜家帮的最多,杜爷爷隔三差五的就送几斤鸡蛋,两斤油什么的。

    翟耀辉跟冯凯两个,跟这老两口搭了几年伙,所以前几年都会给这老两口邮寄一些钱过来。不过,都让老两口退回去了。他们有乡亲们帮衬,不缺吃不缺穿的,不能拿孩子们的钱。

    两个人无奈,只能拜托杜家多多照顾一些。

    杜家跟王老头家,一个村尾,一个村头,要穿过整个村子。

    杜爷爷这一路碰到不少猫冬,正在外面晒太阳的乡亲。有人看见日子越过越滋润的杜老头,这会满面红光,纷纷打趣:“杜大叔,您穿的什么衣服?看把您给热的,头顶都冒热气啦!”

    “啥衣服?这俺不懂!听俺家芽儿信上说,这衣服是用鸭子绒做成的,叫什么羽绒服的!”杜爷爷虽然被杜奶奶叮嘱再三,还是忍不住显摆显摆。

    说着,把拴着腿的两只老母鸡往地上一放,腾出手来把拉链一拉,露出里面身上唯一穿着的一件细棉布大褂,“我跟你们说,别看这衣服轻便,可是暖和的很。你们看见没,俺里面就穿了一件大褂,就热的满头汗!”

    “哎呦!杜大叔,您老可真有福气,你们家小芽儿真孝顺!大家伙想想,那些鸭子大冬天的还能下水呢,穿上用鸭子毛做的衣服,能不暖和!”有人嘴巴快,开始拍杜爷爷的马屁。

    谁知道杜爷爷一点都不谦虚,摸摸刺拉拉的脑门,笑的那个大声,“那是!别的我不敢夸,就孝顺这一点,谁都比不上俺家孙女。”

    乡亲们一想那个精灵古怪又爱笑的小丫头,觉得杜老头这话说的不差。不过,虽然是实话,但还是有人心里太酸,故意劝道:“杜大叔,可惜芽儿是个女孩子。等晚两年,您又乖又孝顺的孙女就要便宜外人喽。您啊,还是趁这几年,赶紧享受一下芽儿的孝顺吧。”

    虽然也是夸孙女的话,但是这句话杜爷爷可不爱听。这老头也不拉拉链,直接提起老母鸡,气哄哄的回道:“等以后,俺给俺家家芽儿招一个上门女婿。到时候,老子多了半个孙子!”

    众人看着气哄哄的走人的杜老头,哄堂大笑。

    “这杜老头,对大壮他们兄弟几个,随打随骂!就一点,谁都不能说一句芽儿的不好!”

    “哎!其实也不能怪杜大叔疼他家芽儿,那丫头论乖巧跟贴心,十里八村没有一个能比的。你没看杜大叔拎着东西去王老头家了吗,应该是芽儿给王老头买的。那丫头,仁义。”

    “要我说,杜家一家都是实在人!逢年过节,没儿没女王老头老两口愣是没缺过新衣服穿,也没缺过肉吃。”

    村民们看着杜爷爷连踢带拿的进了王老头的家,感慨不已。

196() 
虽然这些年王老头老两口没少受杜家的帮衬;但是手里拿着杜爷爷送过来的新衣服;老两口还是忍不住出声道谢。

    王老头老两口,这辈子是没出过清河湾这个山窝窝。可是;这两年不比前些年;有了电视机和收音机,村民们眼界高了不少。他们每次穿新衣服出门;就有人帮他们解释,这款式最时髦,那料子最厚实。反正;一只脚跨进棺材板的老两口,临老临老;又赶上了时髦。

    “大兄弟;别的话老哥也不多少;就俩字,谢啦!”王老头也是个洒脱性子,弄不来道句谢还含含糊糊的张不开嘴。说完,拿着崭新的羽绒服就往身上比划,不用往身上穿,一看就知道,大小刚合适,肯定又是芽儿那个心细的小丫头给挑的。

    “老哥,咱老哥俩有啥客气的!”杜爷爷在这老两口面前可显摆不起来,接着道:“那行,老哥,那我先回去了。等芽儿他们兄妹几个放假回家,你跟老嫂子再去我那里吃饭。”

    “哎!一定去!”老王头也不留人!不过,准备回家的杜爷爷被老太太给叫住了。

    “大兄弟,你先等等!前些天我自己做了点桂花糖跟麦芽糖,等会儿你给芽儿捎点回去!那丫头,当年没少跟翟小子来我这里要糖吃。”

    “那感情好!芽儿最爱吃老嫂子你做的麦芽糖了。芽儿她奶奶手艺不行,那火候不是大了,就是小了,还是老嫂子做的最地道。”杜爷爷顿时笑的跟那盛开的菊花似的。有人能惦记着自己宝贝孙女,这让杜爷爷开心的不行。

    杜爷爷怀里揣着两个罐头瓶,那副稀罕劲跟揣着宝贝疙瘩似的。每次宝贝孙女吃糖的时候,那圆溜溜的大眼一眯,跟自家那只刚出生的小花猫一模一样,招人稀罕。

    看着杜老头出了家门,老太太忍不住感慨了一句,“这大兄弟,真是好福气!”

    “是啊,好福气!看吧,他后福大着呢。”王老头手里拿着新衣服,小心翼翼的这里摸摸,那里捏捏,那欢喜劲就不用说了。不过,当捏到衣兜时,发现里面鼓鼓囊囊的,好像有沓东西。往衣兜里一掏,里面是用牛皮纸包的严严实实的一小沓钱。

    “不羡慕大兄弟,咱们福气也不小!”老王头把钱递给老伴,这两年那孩子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补贴他们老两口。这钱,他们用的着就用,用不着就给那孩子攒着。

    不说王老头这老两口是如何感慨嘘嘘,就说杜爷爷揣着两罐头瓶的糖,嘴上哼着不成腔调的沙家浜,溜达着往家走。走到半路,正好迎头碰上村长。

    “杜老哥,我正找你的。这会要是没别的事,要不顺道去我那坐坐。”村长看到面色红润,比自己都显得年轻的杜老头,赶紧打招呼。人比人气死人,现在村子里早都传的沸沸扬扬的了,这老杜家马上就要搬到京城去了!自家孙子在念大学,杜老头的孙子跟孙女也念大学,这一比,怎么看怎么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比不了啊。

    不过,这不是村长叫住杜爷爷的最终目的。这两年,清河湾的变化不小,乡亲们的心思也都活泛起来。作为村民的领头羊,村长这几年眼界也越来越开阔。现在,村民们的日子是比前几年好过了。但是,村长并不满足。看看人家老杜家,那小日子过得才叫一个红红火火呢。所以说,村长这是打算跟杜爷爷取取经。毕竟,这两年村民们又是种大棚,又是养鸡的,这些主意可都是老杜家先提出来的。

    正在兴头上的杜爷爷,看见村长,一拍脑门,自己也有事找村长呢。杜爷爷虽然盼着去京城见见世面,可清河湾才是自己的根,早就牢牢的刻在这老爷子心头上。

    “正好!我也有事想跟村长念叨念叨呢!走,去我那里。我那里有几瓶好酒,晌午咱老哥俩好好的喝一盅。”

    杜家现在平时就杜爷爷跟杜奶奶这老两口,杜奶奶见来了人,一时高兴,从厨房抄起菜刀,当的一声,中午的菜有着落了,小公鸡炖蘑菇。再来一盆白菜炖粉条,一盘子炒鸡蛋,最后再炸一盘子嘎嘣脆的花生米。这时候也不讲究女不上桌了,三个老头老太太,跐溜一口,喝着小酒,那叫一个滋润。

    村长跐溜一声小酒下肚,咂么咂么嘴,“老哥哥,你不地道啊!瞧你这小日子,小酒喝着,小公鸡吃着,过得那叫一个舒坦。听说,明年芽儿那丫头要把你跟老嫂子接到京城去?老哥哥,你是享福了,但不能忘了乡亲们啊!”

    “谁说的,谁说老子忘了乡亲们了!老子今天不是跟你支招来了吗!”杜爷爷小酒盅往桌子上一撂,脸色由于一时激动愈发红光满面。

    “嘿嘿,老哥哥,那你赶紧支个招!赶紧支招!”村长也不介意杜爷爷的态度,拿起酒瓶子帮杜爷爷满上酒。

    杜爷爷正准备端起酒盅再来个一饮而尽,被杜奶奶一瞪,讪讪的抿了一小口。卖够了关子,这才慢里斯条的回道,“村长,有句话叫,想致富,先修路!你琢磨琢磨,这话有没有道理?”杜爷爷现学现卖,把芽儿信上的话,直接卖给村长。

    村长把这六个字在肚子里来回琢磨了好几遍,越琢磨越有道理。明明清河湾的村民更勤快,脑子也活泛。但现在,有的村子,突突突的拖拉机早就开上了,蹦蹦响的机动三轮车也有不少。可清河湾呢,除了几辆自行车外,唯一的大车,还是以前大队里的那辆老牛车。那十几里山路,又陡又险,最多也能过辆牛车,那还得小心翼翼的。

    村长心里越想越火热,不过,等他想起来以前为什么没有修路时,咣当一盆冷水浇到头上,“老哥哥,你诓我玩呢!这十几里的山路,就咱们清河湾的村民走,咱们上哪里集资修路去啊。虽说乡亲们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但手底下有闲钱的可没有几个!修路那可是花老鼻子的钱了,就是把咱清河湾的乡亲全都称吧称吧当猪肉卖喽,也卖不了修路的钱呐!”

    “急啥!听我说完!”杜爷爷继续抿着小酒。

    村长一看杜爷爷这副悠闲自在的模样,心里火急火燎的。忍不住嘀咕,谁着急了,是老哥哥你说话大喘气好不好。不过,村长还是十分配合的继续帮杜爷爷满上。

    “村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清河湾后面这座大山就是座金山。听几个孩子说,像咱山里的蘑菇、木耳这些山货,在城里紧俏的很。就连那满身遍野的山野菜,城里人都稀罕。不修路,像这些东西都浪费在咱们手里了。你把这些话细细捋顺喽,去跟公社磨,去跟县里磨,让政府支持支持咱们。等乡亲们富裕了,也是他们的政绩不是?”杜爷爷接着把孙女信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朴实的语言跟村长扯掰。

    杜爷爷嘴里说着,村长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不过,听到后来,忍不住跟杜爷爷倒起了苦水,“老哥哥,你还是在难为我不是。咱清河湾不富裕,咱青山县政府更加不宽敞!想让政府支持,比登天还难。就咱们村的小学,让公社支持两间新教室,他们都推三阻四的。”

    “这修路跟修学校相比,可是件大事!你多去磨磨,说说咱们守着金疙瘩弄不出去的情况。能从政府那里拉来多少支持,就多少。政府真要是不给金钱上的支持,这山路该怎么修,总该能安排几位那什么的工程师吧?还有修路用的那些沙子石子什么的,要没有批条,有钱也买不到。不管政府支持不支持修路,这批条怎么也得批给咱们吧。至于剩下的钱,自有人帮咱们包圆。”杜爷爷老神在在。

    至于村长,眯缝着他那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当听到最后那句自有人包圆,这老眼神亮的。嘿,这个杜老哥可不是个随便说大话的人。

    村长心里就跟猫抓了似的,痒痒的很。跟杜爷爷说话的语气充满了急切跟期待,“老哥哥,那您跟我透个实底,谁帮咱们包圆?要不然,我心里也没有底气不是!”

    见村长终于问到点子上了,杜爷爷也兴奋起来,“我们家大壮兄弟几个,不是跟到咱清河湾下过乡冯凯那小子开了个厂子吗?这两年也挣了俩钱,他们都想着为乡亲们做点啥。这不,他们眼界更宽一点,就想着致富先修路,想着帮乡亲们把山路给修一修。”芽儿因为有自己的算盘,干脆把名头直接挂在冯凯跟几个哥哥们头上。

    听杜爷爷说完,村长终于把心放到肚子里去了。那些小子们肯定是挣钱了,要不然能把杜家一家都弄到京城去。想到这里,村长忍不住有点后悔,当时图离家近,让孙子念了本省的大学,早知道就让孙子跟大壮他们兄弟几个考一个学校了。不说沾光,多见见世面也是好的。

    不过,这点子的后悔很快被村长忘到脑后去了。也不用杜奶奶张罗,自己熟门熟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