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

第7章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7章

小说: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四川极为先进的铸铁技术,诸葛就一直开始琢磨如何提升武器,三国志记载: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据说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后来去参观诸葛亮故宅,看到这种弩之后,感叹: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这种弩按三国志的描述来说,每只箭有8寸长,而现今出土的单兵用弩,一般都在2…3寸。马钧后来对诸葛弩进行了改造,据说也是每只3寸。如果三国志描述的是真的,那么这种损益连弩最初指的是一种大弩,不是单兵用的。一弩十矢俱发很有争议,一种看法是可以连发,也就是自动上镗的功能,还有一种说是十只一起射出去。本人的看法是应该是连发,如果是十只一起射出去,那设计上还有什么巧妙能让刘弘感叹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此外,魏国大发明家马钧见到了诸葛弩,认为还可以再改进,达到50只。(可令加五倍)十只箭一起射出去还能理解,50只箭一起射出就无法理解了,如果需要一次射出去的箭只多,多造几只并排射就好了,还用什么改进。而且从空气动力学来说,如果一次发射50只,那就把发射的动力平均分布到50只箭上了,会极大的影响射程和威力。别说是三国那会了,就是现在造大炮,也不会去设计什么一次打出去50发炮弹的大炮。武器设计的首要还是射程和威力,多只齐发威力肯定就大大减弱了。所以马钧所言,应该是连发数量,也只有自动上膛技术才值得改进。

    但诸葛对于弩的改造,肯定不止这种大弩一种。唐静塞弩记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诸葛对于连弩的改造是在自动上膛技术上,这显然不影响他对于单兵弩的改进,而且由于蒲元的铸铁技术作保障,使得他可以在弩箭上大范围推行用铁做的箭镞。前面说过,三国时期,用的箭镞大多是青铜所造,硬度很差,碰到装备盔甲的士兵就用处不大了。用铁制造的箭镞很难得,主要是当时技术水平和产量在限制,而蜀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葛潜心发展,终于使得铁质箭镞可以在军队中大规模使用。

    而诸葛连弩,用于什么部队了呢?华阳国志巴志里记载“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那么这3000人应该使用的才是诸葛弩。曹魏自从获得吕布的陷阵营,并且有张辽辅佐培训士兵之后,逐渐掌握了重甲骑兵的技术,虎豹骑多次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曹真传记载,虎豹骑由曹真率领,而曹真后期的主要职务是什么?征蜀护军。在司马懿发家之前,魏在蜀线的防务一直是由曹真负责。蜀国过去估计吃虎豹骑的亏太多了,所以诸葛潜心研究了克制骑兵的战术和武器。诸葛亮集里专门提过对付骑兵的战术:若贼骑来至,徒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陈而待之,地狭者以锯齿。司马昭在灭蜀后下令全军学习诸葛军制,而西晋名将马隆,晋书里记载他对抗骑兵的办法就是依据八阵图,当时凉州鲜卑作乱,马隆自告奋勇要求带3000人去剿匪,晋书记载,马隆的要求就是这3000多人必须都擅长用弓弩,而且能拉得动大弩,“隆募限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马隆率领剿灭鲜卑叛乱的部队是一只纯弓弩手部队。而他的方法则是“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也就是与诸葛集所说车蒙陈而待之、狭者以锯齿的思路是一致的。那么也就是说,诸葛的八阵图很可能就是训练弓弩手如何对抗骑兵的一种战法。

    有了八阵图这种阵法,又大量使用铁箭簇,诸葛潜心数年,终于找到了对抗重甲骑兵的办法。于是第一次出祁山,魏国举国震惊,震惊的不是别的,就是发现蜀国找到了克制魏国骑兵的办法。

    诸葛数次征魏,选的都是祁山一带的山路,原因也是为了这里的地形更容易克制魏国的骑兵。蜀国自从使用了连弩以及铁制箭簇,魏国骑兵的噩梦就来了。裨史类编提过,蜀军还经常使用一种防止骑兵突击的铁蒺藜,至今定军山下还出土了很多这种铁钉。那么看来,诸葛对方魏国骑兵的思路就是用各种器具阻挡骑兵的冲击,然后用强弩强弓在后面一顿乱射。这一战术,后来被马隆改良使用,创造了3500人剿灭鲜卑的战绩。

    诸葛这套克制骑兵的战术威力有多大?张合从夏侯渊起,就一直主要防卫蜀国一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此外,夏侯渊死后,张合率领的都是魏国的精锐,张合传记载他曾经带领过魏国的核心精锐虎卫虎贲。“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但就这样的一个名将,又率领着魏国精锐部队,数次与王平的无当飞军交手,都没占到便宜,先是街亭,蜀军大乱之下,王平的千把人无当飞军愣是吓退了张合的追兵。而后,王平的无当飞军防卫南围,张合攻不下来,最后木门一战,终于葬送在蜀国的弓弩之下。

    诸葛改制之前,魏国从吕布一脉相承的重甲骑兵横行天下,最终在铁箭镞以及诸葛的新阵法前被克制住。自此以后,魏对蜀的态度从攻改为守,直到诸葛去世。若论三国精兵,首推一指的应该就是诸葛弓弩兵和吕布流的重甲骑兵。

    此外,附上一句,诸葛每每懊恼粮运,实则粮食还不是最急缺的,粮食毕竟那里都有,当地屯田也能解决,恐怕最急需的就是箭只了,前文提过,蜀国铸铁异常发达,但蒲元这种冶炼大师,对水要求非常高,有一个成语蒲元识水就是讲他炼铁太讲究水了。虽然他经常随军出征,但始终大批量的制造恐怕还是要成都后方来解决,毕竟淬火之术是非常复杂的技术,炼铁炉这玩意没法随身携带。而铁箭威力虽大,但消耗恐怕是各军种里最大的,那是个无底洞啊而打着打着,魏国已经慢慢熟悉了蜀军这种武器和战术,所以到了司马懿时期,魏军基本使用的就是防守战术,凭险而据,坚守不出。毕竟弓弩这种武器,只能用来两军对战时杀伤有生力量来使用,而攻坚则非强项。所以这恐怕也就是司马懿后期为什么总是防守,并非惧怕诸葛,而是实在没有其他什么好办法来正面对抗蜀国的弓弩。

    但无论如何,诸葛能在冷兵器时期克制重甲骑兵,打的拥有精锐重骑的魏国只能闭门不出,实在是令人佩服。难怪司马昭灭蜀之后,马上就要求全军学习蜀军军制,并作为之后晋国军队的蓝本。所以诸葛每患粮运,恐怕最患的还是蜀国制的铁箭镞等武器。

    诸葛实际上在寻找铁矿上下了很多的精力,多地都记载他曾派人来寻铁矿石,例如:《元和志》:陵州始建县东南有铁山,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周地图》云:蒲亭县有铁山,诸葛武侯取为刀剑,宇文度封为铁山侯。

    《嘉定府志》:铁山从仁寿来,横亘井、犍、荣、威间数百里,产铁。武侯取铸兵器。

    《方舆纪要》: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方舆纪要》:铁溪河子邛州流入新津,注于皂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

    而且诸葛南征孟获时,就曾在当地驻营造箭,据说四川的打箭炉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四川通志》:昔武侯南征,命郭达造箭于此,其炉犹存,故名打箭炉。时有青羊绕山而行,夷人不敢轻至。虽然这个只是传说,但也从一方面证实了蜀军对弓箭的需求量大。

    从诸葛寻求铁矿的轨迹看,多次往蜀的北方找铁矿并设立合适的炼铁场所,包括剑门名称的来源也是因为据说他派人在此炼剑,某一方面也说明诸葛意图,炼铁场所要方便北伐。

三国特种部队纵览(二)(摘自:新浪博客)() 
五、飞熊军——埋没了的西凉勇士

    主帅:董卓、李傕、郭汜、张济、张绣

    变迁:消失在曹操、马腾军中

    六、陷阵营——乱舞中原的高顺“飞军”

    主帅:高顺

    变迁:演变成虎豹骑、逍遥津死士

    史实:“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高顺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他麾下的“陷阵营”也是吕布军中一只王牌部队。《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东吴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有单独立传。但对描述不多的高顺,却把他的“陷阵营”也写了进去,而且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虽为引用,但陈寿舍得花笔墨来写,看来还是可信的),可见其地位之高,战斗力之强。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部兵。

    分析:“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狐疑的吕布唯一信任的大将是高顺,他唯一放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高顺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戮,这在反复无常的吕布阵营中颇为罕见,曹操对吕布手下无法劝降而杀的也只有他一人(陈宫是因为深知曹操底细,不能不杀)吕布的确没有帅才,对高顺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阵营的战斗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吕布的悲剧,也是这支精兵的悲剧。

    七、虎豹骑——曹魏王牌机动部队

    主帅:曹纯、曹休、曹真

    变迁:演变成中领军,即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中的骁骑营

    史实:

    “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曹休字文烈,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曹真字子丹。。。。。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屡次出现“虎豹骑”,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卫”,其统帅也都是曹氏宗族的杰出人物。那麽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好可怕,“百人将”做虎豹骑的小卒,“天下骁锐”名副其实。看看他的战绩:

    “纯麾下骑斩谭首。”短短一句话,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联系《三国志》的上下文就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仗。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实虎豹骑在史书中极少的几次露面几乎全是硬仗)。

    “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千里奔袭,攻之能克,机动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这蹹顿可是号称“冒顿”再世。

    ??“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可见演义中的追赶刘备那支“五千铁骑”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骑。他们一昼夜行“三百里”,诸葛亮说是‘强弩之末”,结果刘备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恐怕历史就改写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无遗,这是刘备没有想到,而尤其令刘备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如此急行军后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现代考古发掘出曹魏“豹骑都督印”,可见这支部队其实分虎,豹骑两营。

    “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可见在对西凉铁骑的战斗中,虎豹骑也出战了。因为有后面这一句“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这五千铁甲就是虎豹骑(骑兵已经是难得,这样的精锐铁甲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能大破西凉铁骑一方面是曹军“轻装步兵”顽强的拖住了敌人,为“虎骑夹击”争取了时间,但根本上还是他强大的战斗力决定的。

    在以后虎豹骑就销声匿迹了,个人估计他们是归入了曹公(曹操破马超后进封公爵“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近卫。后来极可能归入曹魏精锐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当然,最大可能是骁骑营。(许楮的虎士后来就是归入武卫营)

    这支部队是先成立,后选帅:“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在曹纯死后,虎豹骑没有了统帅,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可见曹操对这支“天下骁锐”窥视已久。

    分析:吕布同志失败后,因为他是因为部将投降而失败,其装备人员大部分都投降了曹操。而老曹对待吕布闻名天下的骑兵,尤其是陷阵营,肯定不舍得杀掉。所以猜测,陷阵营就是虎豹骑的前身。老曹杀了高顺,但留下了张辽,张辽前面说过,给丁原招募过羽林骑,投降老曹之后,老曹立马任命张辽为骑都尉,又是负责羽林骑。这里要说明一点,老曹的军制是仿汉制的,也是南北军建制,但老曹在之前应该是没有骑都尉这个官职的,因为他没有羽林骑。张辽一投降就给了他这么一个官职,所以张辽初期是执掌吕布原来的骑兵的概率很大,然后张辽立功之后,老曹又给升成中郎将,仍然是没说明的中郎将,但猜测,应该是和吕布一样,都是羽林中郎将。从骑都尉到羽林中郎将最为合理,都是负责羽林骑,职务等于没变。但薪水多了些。

    吕布的羽林骑尤其陷阵营是虎豹骑的前身:

    1、虎豹骑名称第一次出现是曹操征南皮的期间,这个时候虎豹骑名称才第一次出现,而虎豹骑也是禁军,直属老曹的亲兵部队,历任长官都是曹家人,从不派外姓长官。据《三国志》中记载的仅有曹真、曹休和曹纯。而曹纯死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