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

第12章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12章

小说: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权的本质人品和思维行事风格,使诸葛亮这个想当然的两翼齐飞的战略设想,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缺陷。

    因此,荆州对刘备来说是个沉重的战略包袱,拥有荆州就天然受到曹操、孙权两大强敌的夹击,打曹操时孙权在背后动刀,打孙权时曹操在后面袭击。

    基于以上认识,刘禅决定在今后的争霸中,采取最有利的策略,利用荆州大做文章,设计使魏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利用荆州让刘汉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主动放弃荆州这个是非之地。

    转而全力去抢占南中、西域、雍凉、漠北等帝国边疆的土地。

    二、人口问题。

    兵民是胜利之本。古代的战争胜利与否取决于人口的多寡,还有军队的斗志、素质和数量。人口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兴亡强弱。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蜀汉政权地小人少,国力空虚,军队弱小。

    魏蜀实力相差悬殊。人口方面,魏方景元四年时有537万,灭亡时1386万(包括益州);吴方赤乌五年时有240万,灭亡时230万;蜀方章武元年时有90万,灭亡时94万。魏的人口是蜀的6-8倍,蜀方与魏、吴相比,少得可怜。

    辖区(东汉共14州,一个西域督护府)方面,魏方拥有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并州、幽州、冀州、荆州北部、西域。吴方拥有扬州、交州、荆州大部。蜀方只有一个益州,只有魏三分之一面积,相差太悬殊了。

    生产力方面,中原地大物博,西蜀经济规模太小。

    粮草方面,魏国无后顾之忧,蜀国粮草运输难以为继。

    兵力方面,魏方上将如云,兵力大约有50万至70万,西线兵力25万以上。蜀方兵微将寡,兵力只有15万,汉中最多不超过7万实力十分薄弱。吴方兵力也有23万。

    刘禅决定以后把增长人口、增加土地、增强实力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谁的人多,谁的拳头就大,谁的势力就大。曹操因为人多势众,就成为东汉帝国的老大。孙权就因为人口这个一票否决的硬指标,屈居老二。刘备地小人少,只好据末。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二法则。

    一句话,就是疯狂的到处抢人,鼓励生育,少生者罚多生重奖。

    三、改良军政,发展经济。改进用人制度官僚系统,唯才是举,逐步削弱豪强地主,实现科举考试,大量起用寒门子弟;改革土地制度,把无主的土地无偿分给流民或者农民,减租减息,轻赋薄瑶,休养生息;开发盐铁,兴修水利,遍屯田,大种田,广积粮;发展畜牧业,大养猪、牛、羊、鸡、鸭、鱼,提倡大碗吃奶、大口吃肉,全面提升军民身体素质;改良兵器制作工艺,大造神兵利器、诸葛连弩,提高军队装备水平,发明马镫、马掌,大规模养马,建立一支纵横天下的大汉铁骑;统一发行货币,大力发展边疆、海内外贸易,广建酒肆、茶楼、书院,大发战争财、正义财、不义财。

    四、人才问题。

    刘禅详细分析了人才的流动方向,发现三国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三国鼎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才分流到曹魏、刘汉、孙吴三方,形成了三个相互制衡、相对稳定的政治军事人才集团。他仔细盘点了曹操、孙吴、刘汉三方的人才情况。

    曹操的强大,不仅仅因为起步早,家族势力强大。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杰出的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首先是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求贤令》广颁天下。用人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表面的形象展示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他用人不拘一格,非常实在,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予录用,有才华的重用,不看出身,不看地位,不看功绩,甚至人品也不太看重,有才华就行。《求贤令》一出,天下人才纷纷响应,都云集在曹操哪里,为自己包揽了大批人才。在三国那个动荡年代,魏曹那边才是才人最多的,最强的。

    其次是海纳百川,五湖四海。曹操手下的人才,有很大比例都是从敌对势力那边拉过来的。曹操对这些“叛臣”、“叛将”,都予以重用。如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中,贾诩来自张绣,郭嘉来自袁绍。其中贾诩和张绣曾设计害死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虽然曹操内心里痛切心扉,但表面上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虽然最后曹操授意曹丕逼死了张绣,贾诩装傻躲过了一劫。

    还有替袁绍主笔《讨曹檄文》的大才子陈琳,陈琳在文中极尽痛骂曹操祖宗三代之能事,骂得可谓狗血喷头,天下闻名。但曹操还是没有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陈琳。曹操表面展现出的胸怀之广阔,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手下著名将领中,张辽来自吕布,张颌来自袁绍,庞德来自马超,还有杀子仇人张绣等等。至于后来曹操慢满收拾他们又另当别论了。再看刘备孙权,他们手下也有降将,比如刘备的黄孟达,孙权的甘宁等,但数量不多,和曹操没法比,重用程度也和曹操差远了。

    第三是功过分明,奖赏丰厚。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重奖属下,封侯拜将,赏赐宝马美女金钱豪宅良田,应有尽有,从不吝啬。比如对关羽,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送美女,又是给赤兔,极尽笼络诱惑之能事。于是手下人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献计献策,争相拼命,全力卖命。和他反差最大的是袁绍,打胜了夸自己,打败了怪谋士。

    武将方面,有宗室主要战将夏侯渊、夏侯惇、夏侯尚、曹仁、曹彰、曹洪、曹纯、曹真、曹休;五子良将张辽、张颌、徐晃、于禁、乐进;其他将领:典韦、许褚、庞德、李典、文聘、臧霸、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郭淮、陈泰、郝昭等。文臣方面,有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次要谋士及政才陈群、钟繇、梁习、刘晔、董昭、满宠、毛玠、吕虔、司马朗、崔琰、田楷;全才司马懿、邓艾、钟会。

    群星灿烂,不可胜数,形成了“猛将如云,谋士似雨”人才济济的鼎盛局面,也奠定了三国归晋、一统天下雄厚的人才基础。

    东吴方面略强于蜀汉,早期由周瑜为代表的“淮泗将领”、张昭为代表的“流亡北士”组成。由于孙权的努力,后期孙权继承父兄基业,虎踞江东,极善用人,人才来源比较丰富。吸收了一部分“江东世家大族”,代表人物是虞翻和陆逊。他礼贤下士,纳周瑜“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所谏,对待周瑜有如兄长;他广揽人才,“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他用人不疑,坚信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不会背叛自己;他选人不论资格,对资历尚浅、没有知名度的陆逊委以重任。但是人数也不及占据天下大半的曹魏。

    反观刘备用人求全责备,重在德行,人品有缺陷或者出身不好就不予重用,而且任人唯亲。比如,刘备因为庞统长像难看就不重用,直到后面发现旁统厉害才重新起用。这和曹操比真是巨大差距。因此蜀汉方面的人才是最少的。早期是“荆州派”,可堪大用的,廖廖数人,文不过诸葛、庞统,武不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其中赵云长期不得重用,以致人才凋零,国力虚弱。后期以“荆州派”为主,兼容“益州派”和“东州派”,但是地处偏僻,人才远不及中原多,而且内部十分不团结。前期刘、关、张亲如兄弟,诸葛亮、庞统、法正也都真心辅佐;但到后期,“窝里斗”频频发生,李严被废,彭羕被杀,就连养子刘封都被赐死,魏延和杨仪更是往死里打。实际上蜀汉之亡,重要原因就是内讧和人才凋零,出现了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如果不是诸葛亮独立支撑,蜀汉早已败亡。

    人性都是贪婪现实的,尤其是在乱世大争之时,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更不用说良田大宅、美味佳肴、美酒美女、高官厚禄的诱惑了。

    刘禅下决心向曹操、孙权学习,不拘一格用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予以录用。仿照秦朝建立军功授爵制,以及激励机制,建立一支强大的职业军队和文官队伍。对有功之人厚加奖赏,或良田大宅或钱财美女或封官许愿。

    想到这些自家分明的拿手好戏,刘禅又不由奸笑起来。

    哈哈,还要挖遍天下诸侯的墙角,如张辽、于禁、赵偐、田楷、臧霸、满宠、徐商、张绣、张任、邓艾、夏侯霸、毌丘俭、王淩、诸葛诞、文钦、文鸯、羊祜、杜预、王濬、陆绩、陆抗、贺齐、诸葛瑾、诸葛恪等等。

    嘿嘿,奸绝曹操、阴绝孙权、诡绝司马、隐绝陆逊,尔等可要小心了,绝中之王刘禅来也!

    (亲爱的看官读者,此书是吾之处女作。由于缺乏经验,不妥之处,敬请谅解,请多鼓励,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各种求。)

第5章 盘点江山(一)() 
接着,刘禅开始指点江山,盘点天下的形势。

    东汉帝国末年政治腐败,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汉灵帝荒废朝政,日夜笙歌,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最后宦官推翻外戚窦氏并软禁窦太后,夺得大权。

    皇族地主豪强霸占土地,苛捐杂税,残酷剥削,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不断,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老百姓受尽磨难,民不聊生,水深火热,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国势衰落。

    在朝政腐败和天灾的双重压迫之下,叛乱有了广大的市场,张角煽动百姓,发动志在改朝换代的“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在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面前,帝国军队闻风丧胆,不堪一击,从此天下大乱。

    各地豪强地主武装乘机扩大势力,强占地盘,争相割据,“务相兼并以自强大”。

    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据兖州;孙策占据江东;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绣占据宛。

    而后董卓入朝乱政,废少帝,立献帝,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唯恐天下不乱,招致群雄联合讨伐。

    袁绍、曹操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

    汉末三国历史的长河至此拉开了序幕。。。。。。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奋武将军曹操十八路诸侯,开始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此城头变幻大王旗,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刀兵四起,诸侯混战,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堂堂大汉帝国变成了人间地狱。

    帝国边陲的鲜卑、乌桓、南匈奴、高句丽,内部的羌氐、南蛮、百越等少数民族纷起叛乱,侵凌边界,抢夺财物,劫掠人口,边患甚烈,内乱频繁。

    桓、灵时,鲜卑称兵十万,成为帝国心腹大患。后来由于内部争斗,对帝国的侵犯有所减弱。曹操时代,鲜卑分裂成三个军事力量。步度根拥数万之众,据云中、雁门一带;轲比能拥十万余骑,据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素利、弥加等小集团分布在辽西、渔阳一带。

    匈奴在汉末三国时期主要指南匈奴,势力雄厚时,曾经控制鲜卑、乌桓,严重威胁着汉帝国的安全。灵帝时,南匈奴大乱,单于羌渠被杀,所立须卜骨单于不久也死。

    乌桓雄据北方,不断参与汉末的军阀争斗,曹操、公孙康、袁绍都曾利用乌桓、鲜卑攻击对方,控制东北。

    羌氐,西南部的羌人部落众多,分布很广,并往往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自东汉末年以来,羌、氐主要居于凉、益二州,在汉末也参与了军阀混战。

    当今天下第一大势力为北方雄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天时。

    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迎回汉献帝,把持朝政。对不服从帝国命令的地方诸侯,以皇帝的名义奉旨出征,铲除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马腾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名义上的帝国丞相曹操,继续挟天子以令不臣,打着皇帝的名号继续征讨其他割据势力,横扫群雄,一统北方,成为东汉帝国北方政权事实上的实际统治者。

    依靠曹操的雄起,帝国一度再次闪耀着最后的光荣,虽然已是回光返照的落日余晖!

    在这个层面来讲,虽然最后他的儿子曹丕篡汉为帝,但曹操始终名义上还是汉臣,帝国政府的首脑—丞相!

    虽然此时的东汉帝国已成为一个空有其表的壳,面子和名字还是大汉,里面早被曹魏所取代。但曹操一直到死都在坚持自己一生的执着,尽力延续着帝国“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无上尊严和荣光。

    在这一点上,曹操绝对是有大功于国的!

    曹操内战内行,外战不外行。镇压群雄安内以后,就着手对外用兵攘外。他以雷霆万钧的军事实力镇压,和安抚、离间和控制的怀柔政策,对危害较大的诸胡进行有效的统治。

    对鲜卑采取安抚、离间怀柔政策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