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

第106章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第106章

小说: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外的贸易还有海陆呢。大汉商人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来到婆利、扶南、狮子国、天竺、波斯、大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大汉,天竺商人再把丝绸、瓷器销往西方大秦诸国。”糜竺继续道。

    “舅舅真不愧是商界奇才,天下商品情况尽在你掌握之中,无愧于商圣之名号。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斗儿佩服之至。您不继续经商,实在是太浪费人才了。”刘禅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叹道。

    “如此,舅舅再次以商走遍天下,吾大汉华夏势力也会随之经略世界!哈哈哈!”刘禅心里乐开了花。

    他的一颗石头彻底落地,说动了糜竺,经商的事情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灰色的云彩遮住了太阳,天色开始变得阴沉起来,他们松了一口气,便继续赶路。

    下午四时,紧赶慢赶的糜竺、刘禅一行终于到了当阳。

    雷龙营都督、当阳太守雷绪,副都督、镇远将军赖恭,监军伊籍、长史夏侯篡、参军彭羕、司马董允、主簿樊建等早已在城门恭候多时。

    一阵寒暄过后,雷绪吩咐樊建负责清点慰问物资,安顿好其他随行人员和军士,便引着糜竺、赵云、向朗、刘禅、向宠、傅彤、习珍、阎宇等众人,到了县衙前面广场。

    广场里张灯结彩,披红带绿,布置成一个会场,席地而坐的足有百人之众,见到左将军从事中郎糜竺一行人,纷纷站起问好,打招呼。周围站满了围观的百姓。

    刘禅等人一一回礼,据雷绪介绍这些都是当阳县官、吏,本地的乡绅名流,十乡的有秩(啬夫)、三老、游徼,还有亭长、亭侯、里正、父老、族长代表。

    “有秩、啬夫、三老、游徼?”刘禅讶然,好奇地问旁边的向朗:“向大人,这些都是什么官吏?”

    刘禅在后世虽然熟读《三国演义》,但是这些汉代机构及官吏却是涉猎不广。对有秩、啬夫、三老、游徼这些有些怪异难以理解最基层的名称,更是闻未所闻。

    刘禅只知道刘邦曾经做过沛县泗水亭长,因体恤民众的疾苦,在押送囚犯去郦山服劳役时私自放走了他们,自己逃亡到芒疡山,后在沛县起义,称“沛公”。

    向朗道:“汉承秦制,州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置里、亭,十亭为一乡。乡置有秩(啬夫)、三老、游徼,分掌乡政、教化、治安;里则有里正或里典;居民仿军队什、伍编制,置什长、伍长。十里路设一亭,亭有亭长、亭侯,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游徼掌巡察逐捕盗贼。亭长、亭侯,主侦察收捕盗贼。县尉、游徼、亭长皆习武事,带剑佩刀,持盾披甲。”

    “原来如此,斗受教了。”刘禅拱手道。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未完待续。)

184章 地下冰窟() 
趁着糜竺慰问众人,嘘寒问暖之空隙,刘禅叫过雷绪,问起当日叮嘱之事。

    “公子吩咐之事,早已办妥,雷某亲自带你去看。”雷绪笑道。

    刘禅急忙制住他,道:“你去陪糜大人,安排主簿樊建陪吾去既可。”

    樊建闻言赶忙小跑过来,恭敬地躬身作揖,笑道:“吾乃主簿樊建,恭请公子吩咐。”

    “长元,不必多礼!”刘禅微笑道。

    “长元,你带公子去冰窖里看看。”雷绪道。

    “诺,公子这边请。”樊建在前面引路。

    樊建带着刘禅、向宠、傅彤、习珍、阎宇及十多个县衙属吏一行人,拿着一堆绳索和木棒,进入了县衙后花园的一间小屋。

    樊建取了十来个火油火把,用火折子点燃,打开了后门,径直向地下室走去。

    里面一片漆黑,有习习凉风包围上来,周身通透,煞是舒服。

    “真是凉爽!”刚刚从炎热的屋外进入凉快的地下室,刘禅忍不住叹了一句。

    随着深度的增加,竟然越来越冷,终于到了尽头十米多深的地下室门口,属吏们合力推开沉重的铁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

    进屋以后,冷气包裹着众人,寒气逼人,实在是太冷,有人开始打起了喷嚏。

    刘禅也被冷得打了个寒颤,樊建赶紧给他披上了一间棉衣,其他人也纷纷披上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

    地下室周围墙壁全部用青砖砌成,高约三米,长宽约二十余米,用青砖墙分割成七、八个房间。

    樊建打开其中的一个房间,大家走了进去,只见里面用钢铁做成的铁栅栏里,堆满了一块块四十厘米厚,四尺见方的方砖一样的冰块,甚是壮观。

    房间的天花板、墙壁、地上都结满了高低错落的冰柱子、冰花、冰渣,到处冰天雪地,令人有如堕冰窟之感。

    “真的是冰火两重天啊!”刘禅对着冻得通红的小胖手呵着口气,惊叹道。

    他问樊建道:“长元,这些冰块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就是在冬天的时候,让下人们从上面挑水下来,把水装满一个个如冰块大的铁柜,一夜之间,便冻成了方砖一样的冰块,用布帛隔开,象垒砖一样,把它们垒在铁栅栏里。或者把上面的冰块裁成一块一块的,抬下来。”樊建禀道。

    “原来如此!”刘禅惊叹道,心中暗暗赞叹古人真的是太聪明了。

    看着这些晶莹剔透散发着幽幽冷气的冰块,刘禅眸子发亮,仿佛在看着一堆白花花的银子。

    此时,他已经有了用冰赚钱的点子,要把冰变成钱,夏天可以卖冰块、冰棍、冰镇饮料,冬天可以卖烧烤,大发横财了。

    “哈哈哈!”刘禅前面好像看到了漫天的金字在翻飞作响,不由自主的大笑起来。

    看着刘禅黑眸子乌溜溜的乱转,毫无征兆地大笑,樊建与属吏们面面相觑,惊诧莫名。

    只有向宠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没事。吾只是想我府邸里也可以搞一个像这样的冰窟,以后就可以躺在冰床上吃冰棍,在炎热的夏天里的那个爽!想想就笑出声了。”

    刘禅看着向宠他们,狡黠地笑道:“你们给我记好了,回去以后,也要像这样给我挖一个地下冰室。让大伙都享受享受。”

    刘禅的话就象望梅止渴一样,向宠几个人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口水,露出了万分神往的样子。

    “你要的东西都在里面!”樊建指着一个用青砖彻成的大池子,池子长五米、宽三米、高两米。

    大家走上了台阶,樊建吩咐属吏们打开池子的木盖子。

    “公子,这就是你要的马肉、马腩。”樊建笑道。

    刘禅举目一看,只见池子满池里满是已屠宰好,大卸八块的马肉块和五脏六腑的马下水,在冰镇的作用下肉色鲜红细嫩,冒着丝丝的冷气。

    “不错,做得很好。”刘禅赞赏地看着樊建,满意道。

    “公子,我军击败曹军之后,我们按照您的吩咐,组织全城军民进行战场清理。收集战利品,包括刀枪剑戟武器、盾牌旗帜、铠甲装备、马鞍、马匹等。一具具尸体清理,把铠甲脱下来,验伤登记,特别是身体上的伤痕,如果是被老百姓的铁器所伤,就按铁器上的名字一一登记在册。把死去的一千余匹马,全部抬回到县衙门前面的广场,把当阳全部的屠夫都雇来进行屠宰。”

    “冰冻了十匹马的马肉。一个乡赏了十匹作为当地聚餐用,十个乡就一百匹。分别给青龙营、雷龙营送了两百五十匹犒赏三军。把二十匹的马肉、全部的马下水分发给孤寡老人、儿童、乞丐。县衙组织乡绅、乡吏、父老等庆祝胜利,用去了十匹。剩下的其余的马肉全部切成薄肉片,用食盐腌制好,经数天暴晒变成肉干,足有两千斤。”樊建不愧是主簿,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说得头头是道。

    “全部把他们抬到厨房上!”刘禅挥了挥手,说完了就和向宠他们径直走出地下冰室。

    在路上,刘禅好奇地问樊建:“在三伏天时,你们怎样取冰凉快,在地面的房屋里用什么容器保鲜食物呢?”

    根据在后世的知识,刘禅对此略有了解,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周礼》里就有有关“冰鉴”的记载。所谓“冰鉴”就是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算起来,“冰鉴”应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

    《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说的“冰厨”,就是夏季为帝王供备饮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冷宫”,兼具现代冰箱、空调的功能。

    “上面就可以看到了。”上到县衙,樊建带着刘禅到了雷绪的家里,指着大堂的一个金属物件,笑道:“就是这个蟠龙铁方鉴,把冰放在冰鉴里,就可以冻东西了。冬天还可以用来温酒一举两得。”

    (码字辛苦,请诸位看官多鼓励、点击、收藏、打赏,多投推荐票、月票!)(未完待续。)

185章 秘制美食() 
刘禅定睛一看,只见这个叫“冰鉴”的器具器具,设计十分奇巧,铸造精工紧密。

    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高六十多厘米,鉴内置一尊缶,缶高五十厘米。鉴和尊缶均饰有变形蟠螭纹并刻有铭文。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

    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呵呵!这个蟠龙铁方鉴真是个好东西!真的是居家旅行、喝酒取乐、夏天饮凉、冬天烧烤的好东西!”刘禅爱不惜手地摸着蟠龙铁方鉴,口中念念有词,一阵怪笑。

    “夏天如何取凉呢?”刘禅没头没脑地问。

    “当然是用扇子啊。”樊建看怪物一样看着刘禅。

    “吾的意思是如何用冰取凉。”刘禅白了他一眼。

    “啊。达官贵人财主就是用木桶装满冰块,上面以铁片覆之有十数小孔的铜片,凉气就从小孔里散发出来。”樊建恍然大悟道。

    “冰块如何来呢?”刘禅穷追不舍地问道。

    “这些冰块叫窖冰,就像我们刚才的冰室一样。有钱人家挖一个冰窖,得挖到地下十米左右。冬天冰冻三尺时,在地面把冰,裁成一块一块的,如同砖头一样,采下来储存在冰窖里。夏天就可以用了。”

    “原来如此!”刘禅大发感慨,叹道。

    不过这个做工精巧的蟠龙铁方鉴,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造价太昂贵了。以后可以用自己的后世知识,制造简单耐用价格稍低的“冰箱”,夏天还可以做卖冰、开冷饮的生意,大发横财啊。

    这时,马肉已经全部抬了上来,放在了县衙大厨房的案台上。

    厨房里烟雾腾腾,香气扑鼻,刀光霍霍,铁铲翻飞,人声喧哗,切菜声、炒菜声与锅盘碗碟的碰撞声,形成了一首极为动听的交响乐。十来个厨子和二十多家丁、丫鬟正在忙着准备膳食,忙得不可开交,忙得热火朝天。

    刘禅让樊建叫了六名厨子过来,让他们把十匹马的马腩肉、马筋和马骨头全部割下来和起出来。

    “公子,哪些部分是马腩啊?”阎宇好奇问道。

    “马腩,就是马腹部及靠近马肋处的松软肌肉,是指带有筋、肉、油花的肉块,这是最好吃的部分。马身上其他许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马腩,比如取自肋骨间的去骨条状肉,瘦肉较多,脂肪较少,筋也较少,适合红烧或炖汤。”刘禅笑道。

    “公子,你懂的东西真多!真的是博学多才!真让我们五体投地,羡慕不已。”阎宇大拍马屁十分肉麻道。

    “不是本公子吹牛,吾可是上懂天文,下通地理。可以这样说,讲到天懂一半,讲到地全懂。”刘禅得意洋洋,大言不惭道。

    向宠四人瞬间投来略带鄙视,但满是佩服的目光。

    说说笑笑间,不一会厨子已把马腩、马筋全部割了下来,把马骨头都起了出来。

    刘禅吩咐厨子,将马腩、马筋洗净血污,放入锅中煮三十分钟,捞起切成小块,放入油、盐、酱、醋、酒调料腌制。

    一边让他们用马骨头熬汤。

    半个小时后,刘禅走了进来,让厨子将葱头、姜块、蒜头放入油锅中炒香,将马腩、马筋一起下锅,并将大香袋(装有蒜头、沙姜、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甘草、草果、陈皮、虫蜕、胡椒粉、丁香等配料的纱布袋)和姜置于其中,放入马骨汤。让他们焖熬两至三小时。

    “好香!”

    “太香了!”

    “这是什么美食?!”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香的食物!”

    煮了一会,雾气蒸腾之间,浓浓的香气充斥着整个厨房,引得厨子、家丁、丫鬟差点流下了口水。

    向宠、傅彤、习珍、阎宇几个人也是垂涎不已,猛吞口水,用看神仙一样的眼神,万分敬畏地看着刘禅。

    刘禅吩咐傅彤、习珍,三个小时后就取出香包。

    又交待厨子煮面条,但是厨子并不懂什么叫面条,向宠走过来,在刘禅和厨子中间比划了半天,才搞清楚刘禅让他们煮的是汤饼。

    直到现在,刘禅才搞清楚自己后世的“面条”慨念,在汉代叫汤饼,因为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他们的“面条”让刘禅目瞪口呆。有一个厨子和好面后,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便成了片状的汤饼。

    有点像后世的刀削面。

    另外一个厨子,把面团用手掌拍成薄薄的一大块,然后用刀切成一丝丝的条状下锅,变成了条状的汤饼。

    刘禅彻底无语地摇了摇头,心里悲催地大叹命苦。

    看来又要花心思来办面条、米粉厂,种菜、养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