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末之帝国崛起 >

第136章

清末之帝国崛起-第136章

小说: 清末之帝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殿内的大小官员低头沉默,现在这里有八成都换成了满人,其中重要职位的汉人只剩下两位大学士董元醇和赵祖培,而且有能力的人几乎全部外调,现在的清廷无一人可用。最终,还是议政王奕䜣开口。

    “太后,咱大清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个处理不当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我提议在通州一带与海匪决一死战,同时太后要做好撤离的准备!”

    “议政王,你这可是要抛弃大清的基业啊!”董元醇激动道。

    其他大臣也是议论纷纷,撤离京城,就意味大清要放弃这大好江山。

    奕䜣不理会大臣们的声音,继续说道:“天津一战,我大清损失近二十万精锐,还有多隆阿、宝珣两位将军,此时海匪可直抵京城,另外河南、山东、山西的兵马鞭长莫及,现在咱们周围虽有近三十万大军,但大部分是刚训练不到一年的新兵,战斗力堪忧,所以我建议为了保全我大清的希望,请太后移驾热河,如果战事顺利,一切还有可为,战事失败,立刻撤往关外!”

    “这,这咱么可以”

    在场的众大臣目瞪口呆,虽说奕䜣所说的都是事实,但还是不愿接受。

    “议政王,洋人呢,他们不是说要帮助我大清吗?”

    奕䜣苦笑道:“他们已经跑了,跑得干干净净!”

    大殿内一片哗然,朝廷给了洋人那么多好处,没想到在危急时刻竟然连招呼都不打,直接跑了。

    大殿嗡嗡乱做一团,慈禧六神无主,撤离京城简单,到时候想要回来恐怕就难了,大清两百多年的基业就真的完了,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一个不小心她就会成为大清的罪人。

    这时,赵祖培说道:“微臣认为还是防守京畿重地要紧,海匪想要击败三十万大军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提议可由议政王统领全军,与海匪决战,以壮我大清声威。”

    “我等同意!”

    奕䜣楞在当场,还未出口反对,就听慈禧说道:“大清新军全部出自议政王之手,此刻满朝文武只有你最合适了,议政王,你可愿往!”

    奕䜣看看周围,确实,大殿内的大臣们只有他和景醇能堪此任,景醇是慈禧的亲信,必会留在自己的身边,换做以前,他或许会推举他人,但现在已经是大清存亡的最后时刻,他身为爱新觉罗的子孙,理当做出表率。

    “臣愿领军与海匪决战,不过还请太后做好撤离京城的准备!”

    慈禧轻叹一声,“议政王,大清的命运就交给你了!来人,赐议政王高宗宝刀,金丝甲一套,出征海匪!”

    “谢太后千岁,千千岁!”

    第二日,奕䜣尽起满蒙新军二十万人,火炮两百门,浩浩荡荡开往通州,准备与革命军决战。

    同时,刘峰的十三万大军休整完毕,开始西进,一场决定中华,命运的大战即将开始。

第二百八十六章 改天换地二() 
八月二十五日,奕䜣率领二十万满蒙大军开进通州,除了满蒙大军外,还有直隶六镇兵马共五万人也悉数达到。

    奕䜣的部署和当年的僧格林沁抗击英法联军一样,他自己亲自坐镇八里桥,派都统马善率领两万人驻防马驹桥东南的采育,防止海匪从西绕道进攻京城。保定将军成保率领一万人防守通州城,都统赫叶领一万人驻守于家卫。

    八里桥西侧十里,清军扎下连营千座,旌旗如林,迎风招展,威势不凡。

    奕䜣虽然从未领兵打仗,但他天生聪慧,一触即通,将大军整理的井井有条。扎下营寨后,他立刻发动十数万清军在八里桥一带加急修筑壕垒。

    中军大帐内,奕䜣和文祥商讨大战事宜。文祥曾是军机大臣,但因是奕䜣亲信再加上汉人集团不被信任被降为兵部侍郎,现跟随大军为奕䜣出谋划策。

    “王爷,大军已经部署完毕,只等海匪到来了!”

    奕䜣身穿慈禧赏赐的黄金锁甲,极为威武,此时抚摸着高宗宝刀,这是乾隆皇帝的佩刀,华美绝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我大清入主中原两百载,难道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文祥轻叹一声,他明白自家主子对这一战没有信心,所以才发出感叹。

    “王爷,事情也许还有转机,听说此次海匪由匪首刘峰亲自统帅,如果我们能在此战击毙此人,海匪大军必然不攻自破!”

    奕䜣轻笑道:“文祥,你说的太轻松了,海匪十数万大军难道连一个统帅都保护不了?说句实话,我到想见见这位年轻的匪首,他是怎么做到如此地步的?”

    文祥不语,天知道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不到七年就将大清搅得天翻地覆,连西方洋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文祥,你我知交一场,你实话告诉我,大清还有希望吗?”

    文祥本来想说大清国运悠长等话,但怎么也说不出口。

    “王爷,此战凶险,文祥无法预测,但您就是大清的希望,不可灰心啊!”

    “哈哈哈,希望吗?现在朝廷由一个女人把持,能有什么希望!”

    “王爷,我说的就是此事,如果,我说的是如果此战无法打败海匪,难道王爷就这样回去?”

    奕䜣眼内精光一闪,说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文祥反问道:“太后派您出战,您想过战败的后果没有?”

    “如果战败,必以死回报列祖列宗!”

    “王爷忠肝义胆,文祥佩服,但您死后呢?大清只剩下两个太后还有幼帝,他们退回关外,难道就能守住大清最后的祖地吗?”

    奕䜣摇头道:“哎!说句实话,太后权术确实厉害,但守土军事,她可不通,不光如此,经过连番大战,精英尽失,想我堂堂大清,最后竟然连一个能战之将都没有,想想就觉得可悲!”

    文祥说道:“王爷,文祥也说句掏心窝的话,此战能胜最好,一旦战败,这丢失天下的责任必会由您一人承担,到时候即使能退回关外,太后恐怕也不会放过您!”

    奕䜣一愣道:“此话怎讲?”

    “很简单,关外不同关内,满人勇悍,只服强者,必会对两位太后以及幼帝有所诟病,甚至希望由一位英明的领导者带领大清重新崛起。太后恐怕也会想到这一点,细数大清的皇脉,只有王爷一人能力可当此任,您就是最大的威胁,就算王爷一片忠心,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

    “大胆,信口雌黄,此刻乃是决战之际,你这是乱我军心,该杀!”

    “扑通”一声,文祥跪在地上,“王爷,文祥对大清一片赤诚,更愿意为王爷肝脑涂地,实在不愿见到大清走向末路,只有您可以带领大清重新站起来!这是文祥跟您说的最后的话,如果王爷觉得我是乱臣贼子,可立刻杀了我,反正如果以后您不在了,我一样是个死,请动手吧!”

    奕䜣看着文祥终究没有下令,“哎,我又何尝不知两个女人会坏我大清,可时事如此,我能怎么办?”

    文祥道:“臣并不是想要王爷谋朝篡位,此战过后您可以召集满族元老,由他们决定谁可以重新带领大清。”

    此话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划过奕䜣的脑海,确实,他不想对女人和孩子下手,但如果有人不希望她们继续领导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祥,你起来吧,此事莫要再提,安心与海匪决战即可!”

    文祥站起身,他看到奕䜣眼里重新燃起斗志,知道的自己的话有效果了,相信以自家主子的聪明,绝对事有可为。

    果然,晚上奕䜣就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家将离开军营,投入北方的黑暗之中。

    夜晚,绿营六镇军营,一个军帐内依然亮着灯,依稀可见三道人影。

    军帐里,三个请将正在密谈。

    “余老弟,你说海匪的话可信吗?”一个三十余岁高瘦的的汉子小声问道。

    “徐大哥,海匪可信不可信我不知道,但咱们还有路可选吗,你们看看周围,巡逻的全是满人,还不是不信任咱们汉人。”此人头上有块伤疤,名叫余飞,宣化镇总兵,曾参加过京城保卫战,这块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

    “余老弟说的不错,我们不辞辛苦来到京城,为他们满人卖命,得到的却是什么?我山海关镇5000兄弟只给了五百条火枪,剩下的全是抬杆和弓箭,据说还要打头阵,这他娘的简直就是让我们送死!”说话之人名叫兆荣,山海关总兵,此刻一脸愤怒。另一人名叫徐金,真定镇总兵。

    “哎,我的真定镇也是如此,让我们拿着大刀长矛冲阵,亏那些鞑子做的出来!”

    余飞攥着拳头说道:“当年我宣化镇死伤千余兄弟,抚恤金到现在还未给完,现在又想让我们卖命,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余飞上有老,下有小,还不想死,所以想要搏一把,二位哥哥是我的至交,所以才告诉你们,不知二位是如何想的?”

    兆容、徐金对望一眼,最后点头。

    “我们干了!”

    “好兄弟,李兄弟,你可以进来了!”余飞对外面喊道。

    一个清兵走了进来,对着三人抱拳道:“三位,想必已经下决心了!”

    余飞站起身介绍道:“这位就是联络我的革命军的情报官,名叫李应召!”

    兆容、徐金赶紧起身,“见过李兄弟!”

    李应召说道:“二位这是明智之举,我们革命军不会亏待的。”说完,从怀里拿出两份写满字的文件递给二人,“这是革命军的任命书,上面有革命军军部大印,只要二位签上字,以后就是革命军的团长,战后想继续留在军中或者在地方任职都可以!”

    兆容、徐金二人接过任命书,眼里全是激动之色。

第二百八十七章 改天换地三() 
八月二十七日,刘峰率领大军终于抵达八里桥,与西岸的清军隔河对望,刘峰等人来到一处高地观察战场。

    “我去,这清军大营够气派的!”朱三拿着望远镜观望道。

    刘永福在四周看了一眼说道:“情报说有二十五万大军,看来他们是想在这里与我们决战了。”

    刘峰看了一会儿,最后目光锁定在八里桥上,赞叹道:“的确是座堪称艺术品的桥梁!”

    此时的八里桥经过当地商人出资已经重修,和原来一模一样。

    朱三说道:“确实比南方的古朴大气,可惜了,一会儿将是我们争夺的要点,恐怕会被清军炸毁!”

    刘永福也赞叹一声,说道:“我们打造了很多浮桥,进攻时可以避开它,也许就会保下来。”

    刘峰点点头,“没错,这是先人留下的好东西,如无必要,不要将他毁了。”

    这时,刘峰的副官冯相贤拿着一张地图走了过来。

    “报告少帅,这是八里桥周围,以及清军布防的地图,还请过目!”

    刘峰三人放下望远镜,开始观看地图。冯相贤所画的图纸非常直观清楚,八里桥方圆几十里的要地全部在上面。

    “情报显示采育一带清军只有的两万,我们要不要从这里突破进攻京城!”朱三建议道。

    刘峰看向刘永福问道:“渊亭,你的意见呢?”

    刘永福答道:“我倾向于在这里消灭或者击溃眼前的清军,然后再进攻京城。”

    刘峰道:“理由!”

    “突袭京城确实出其不意,不过这样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京城守军凭借坚城拖住我们,眼前的大军会让我们两面受敌;另一种就是迅速攻下京城,而眼前的清军会选择向关外逃跑,这就为我们将来进攻东北地区留下了隐患!”

    刘峰点点头,说道:“分析的有理,我们就在这里击败清军最后的主力,为将来统一中华扫清障碍。朱三、刘永福,传令下去,大军就地驻扎,今天休息一天,明天早晨7点,准时进攻!”

    命令下达,革命军战士开始搭建帐篷,修筑简易的防御工事。

    对岸,奕䜣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文祥说道:“看来今天海匪不会进攻了,命令士兵们继续加固壕垒。”

    两方谁也没动,这一天就这样平静的过去。

    第二天早上五点,革命军战士准时起床吃饭,六点开始准备进攻事宜,七点大军准时铺开。

    近卫军居中主攻,第二军在两翼掩护,刘峰率领的骑军作为后备队。

    七点整,清朗的天空升起三颗信号弹,两百门火炮同时开火,顿时大地震动,硝烟四起,密集的炮火将清军阵地淹没。

    在后面督战的奕䜣和文祥二人都是一副震惊的样子,他们算是见识到了眼前海匪的恐怖之处,现在也能明白各路大军是如何战败的了,面对如此凶猛的炮击,没有人能挡得的住。

    在火炮的掩护下近卫军战士在八里桥两边铺开,他们将早已制作的好的浮桥部件推到通惠河里,然后一节一节的固定好。就在这时,空中传来尖啸之声,一枚枚炮弹落在河里,溅起大片的水花。

    这是清军的火炮,奕䜣此次带出了大清剩余的八成共一百五十门火炮,其中有四十门是阿姆斯特朗后装炮,它们开始炮击进攻的近卫军。

    “炮兵前移,给我消灭敌人火炮!”督战的朱三命令道。

    炮兵开始前移,其中105mm榴弹炮射程远,可以直接轰击清军炮兵阵地。不过清军的火炮比较分散,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且清军的阿姆斯特朗炮也可以射击近卫军的炮兵阵地,也不算毫无还手之力。

    近卫军战士冒着炮火很快将浮桥搭好,开始登岸,匍匐前进,在加特林机枪的掩护下向清军的第一道防线爬去。

    战壕内的清军被打的抬不起头来,只能利用机枪扫射的空档还击,效果很差,只能给革命军战士少量的杀伤。

    “可恶,这海匪的火器果然惊人,来人,传令炮手给我轰击那可以连射的鬼东西!”奕䜣吼道。

    清军炮兵开始调整炮口,轰击近卫军机枪阵地,很快,两挺机枪被炸毁。朱三不为所动,仍是命令机枪支援。

    “王爷,这海匪的火器先进,战术更是新奇,第一道壕垒恐怕守不住了!”

    奕䜣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