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锦帆崛起 >

第41章

三国之锦帆崛起-第41章

小说: 三国之锦帆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没想到,那王少林竟然会将主意打到传国玉玺身上!”孙策长叹一声,哪怕是身为敌人,他亦忍不住对王冲升起了一股由衷的钦佩,毕竟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在短短半月之内就从一名小小的贼寇一举跃升为一方诸侯?

    闻言,一旁的周瑜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事实上,从王冲率领锦帆冲破他们的封锁,逃离鄱阳湖的那一刻开始,周瑜就预感对方早晚有一天会成为他们江东的劲敌,只是唯一令周瑜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时间实在是太过短暂。

    周瑜当初并不是没有劝过孙策先一鼓作气的剿灭锦帆,再回过头去对付黄祖,可是那时候的孙策一心只想着要为父报仇,而且也生怕自己的穷追不舍会害死被俘的太史慈,所以也就任由锦帆驻扎在了濡须口。

    事到如今,锦帆大势已成,已然不是他们说灭就能了灭的了。

    “哼,也不知曹公是怎么想的,王冲不过一黄口小儿,又有何德何能可担任安南将军之职?”黄盖气鼓鼓的说道。

    周瑜笑了笑道:“曹操封王冲为安南将军明显没安什么好心,瞧瞧现在我江东上下一个个皆义愤填膺的在为伯符抱不平,黄将军难道还猜不出曹操的真实用意吗?”

    “曹操这是想以此来激我们去攻打锦帆吗?”黄盖皱着眉头不解道,“可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他真想借锦帆之手来遏制我们江东的发展,难道不应该给予锦帆充足的发展空间吗?可他贸然将王冲封为安南将军,怎么反而让人觉得他是想借我们江东之手除去王冲呢?毕竟任命下达时,锦帆还只占着一个小小的濡须口,根本不可能挡住我们江东军的猛攻。”

    周瑜耸了耸肩:“谁知道呢?也许是王冲不小心得罪了曹操,因此遭到了报复;亦或者是曹操觉得王冲的能力太强,担心搞到最后会尾大不掉,所以才想方设法的给王冲下绊子!”

    “好了,别再说这些毫无意义的事了。”孙策深吸一口气,打断了众人的讨论,问周瑜道,“公瑾,你觉得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放在谁的身上?”

    周瑜意味深长的看了孙策一眼,笑道:“伯符,如果我所料不差,你此刻心中,正在黄祖与王冲之间摇摆不定吧?”

    孙策脸色凝重的点点头,黄祖跟他有杀父之仇,再加上之前被王冲一番刺激,使他迫不及待的想杀了黄祖为父报仇;而王冲的异军突起则让孙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威胁,他觉得如果再不赶紧解决掉锦帆,等日后他们在淮南站稳了脚跟,只怕会越来越难以对付。

    周瑜却是摇了摇头道:“伯符,欲速则不达,黄祖如今虽已元气大伤,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荆州牧刘表在背后支持,黄祖绝不可能一下子死透,再加上豫章尚在华歆之手,若我们把战线拖得太长,华歆随时可以出兵断去我等退路,更何况江北还有王冲刘勋虎视眈眈,若他们乘机出兵攻打我江东,如之奈何?”

    听周瑜这么一说,孙策也当即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虽然他的确迫切的想要杀了黄祖,但这却并不代表他会因此而失去理智:“那王冲呢?既然不能一下子解决掉黄祖,我们先把目标锁定在王冲身上总不会错吧?”

    周瑜道:“今江北几处渡口皆有锦帆重兵驻守,说明王冲对我江东早有防备,一旦我们无法一蹴而就,随着锦帆援兵的到来,双方将会不可避免的陷入一场消耗战。”

    说到这里,周瑜顿了顿,神色肃然道:“伯符,锦帆的战力并不弱,到时候即便我们真的击败王冲,攻入了巢湖或者历阳,自身的损失也绝不会小,而且战局失利的王冲完全可以一路退回合肥甚至寿春,我们想要一战就灭掉锦帆实在太困难了,还有,别忘了皖城刘勋,难道他会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江东占据淮南之地而无动于衷吗?”

    孙策沉默了,良久,才颓废的叹了口气:“那依你之见,我当如何?”

    周瑜笑了:“伯符,饭要一口口吃,与其现在就出兵锦帆,还不如先干掉更好解决的刘勋,只要我们提前攻占皖城,锦帆投放在各个渡口的重兵将完全失去意义,因为只要从皖城出兵,我们便可以轻松攻入淮南腹地,到那时,无险可守的锦帆又如何挡得住我江东军的锋芒?”

    孙策闻言眼睛一亮,顿时豁然开朗,哈哈笑道:“公瑾言之有理,此前却是某钻了牛角!”

    见孙策认同了自己的看法,周瑜也是暗暗松了口气,要知道孙策的性子十分执拗,周瑜还真怕他会不听自己的劝诫,坚持要攻打黄祖或者王冲。

    “既然伯符已决定先取皖城,那么下手必须要快,因为根据我的判断,恐怕那锦帆王冲,也早就在打皖城的主意了!”周瑜又提醒了一句。

    孙策一脸认真道:“公瑾心中可有腹稿?须知皖城城高墙厚,且又有重兵把守,若不用计,恐难以攻略!”

    周瑜微笑不语,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报——”这时,一名江东士卒快步走进堂内,对孙策行礼道,“主公,庐江太守刘勋派使者求见!”

    “哦?”周瑜眉头一挑,对孙策笑道,“看来有人比我们更急着想灭掉锦帆,说不定这次,我们还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八十三章 丁奉() 
建安四年七月十日。

    一场近日来在巢湖地区造成极大轰动的选拔活动即将在巢县城外举行。

    为了能够加入铁卫营,享受锦帆军中最顶级的待遇,除了一万一千名本就有资格参加考核的锦帆士卒之外,从其他地区蜂拥而至前来报名的普通百姓同样超过了万人。

    考核内容很简单,就是背着二十斤的沙袋绕巢县跑五圈,只要能坚持到终点,便拥有了进入铁卫预备营的资格。

    约两万五千名的参加者被王冲分成了五队,锦帆士卒两队,百姓三队。

    率先进行考核的是锦帆士卒。

    随着王冲的一声令下,第一队五千五百名锦帆士卒便在数万名巢湖百姓的关注下开始了自己的征程。

    场面显得异常的热闹喧哗,不少出自巢湖本地士卒的家人都来到了现场支持,给他们加油鼓劲,许多百姓甚至还陪跑了很长一段距离。

    这帮锦帆士卒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只跑了一圈,前后便已经拉开了一段很大的距离。

    负重二十斤跑五圈,听着似乎很轻松便能完成,可实际上的难度却绝对超乎人的想象,一般在家人的陪伴以及无数人指指点点的情况下,往往能激发出参与者更强大的斗志,因为落在最后或者过早的放弃会让他们觉得倍感羞耻。

    可即便如此,在跑完两圈之后,仍然有人无法坚持,趴倒在地上选择了退出。

    这种事就像连锁反应一样,有一就有二,然后根本就停不下来。

    于是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退出比赛,这些人的意志力往往并不坚定,他们总会拿比自己更早放弃的人来作比较,认为反正还有人比他们更差,那他们又有什么好觉得丢人的?

    如此想法,就好像每次家长质问子女为什么考试考得这么差的时候,子女总会下意识的拿出比自己成绩更差的人来做例子,却从来不会深入的去反省自己之所以考得差的真正原因。

    等到第三圈跑完,退出者就已经超过了三千,不过在来到第四圈之后,主动退出的人反而变得极少,因为能跑到第四圈,就说明他们的毅力并不成问题,而唯一阻碍他们抵达终点的,就只剩下自身的体力与耐力。

    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许多身体素质极差的士卒开始出现中暑昏迷的现象,好在王冲早有准备,每当有人昏倒时,就会立即有士卒上前将他们扶到阴暗处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

    等到第一队考核结束,最终冲过终点的士卒仅仅只有一千出头,竟不足总数的五分之一。

    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成功抵达终点的一千余名士卒受到了巢湖百姓英雄般的拥护,因为直观了解过这次考核的难度,巢湖百姓都很清楚这些过关者到底是有多不容易,他们是巢湖的骄傲,甚至还有不少百姓默默为他们流下了心疼与激动的眼泪。

    第二组的考核队伍,其中有两千士卒是从鄱阳湖开始就已经跟着王冲的老锦帆,他们之前就受到过相应的训练,所以这一队最终跑过终点的士卒,差不多比第一队多出了一半。

    接下来的第三组,考核的对象从锦帆士卒变成了巢湖百姓,可是这支本该有五千人参加的队伍,最终站上起跑线的,竟然只剩下了三千余人。

    原来,在见识到这次考核的艰难之后,那些自认为自己不可能跑到终点的百姓索性就直接退出了考核,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反正都通不过,又何必要去受这份罪?

    对此,王冲只是笑笑,就随他们去了,毕竟这次选拔并非是强制性的,参不参加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

    大多数的百姓,身体素质远不能跟士卒相比,所以第三组跑过终点的,仅仅只有三百余人,第四组要略多一些,在五百人左右。

    不过在进行第五组考核时,王冲却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其中有一名参赛者,奔跑起来不仅呼吸平稳,节奏一致,速度亦是相当不慢,只跑到第三圈,就已经超了后面的人整整一圈,这种情况在今日整场的选拨之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名参赛者看起来,竟然还只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

    “莫非又捡到宝了?”王冲嘴角露出一抹不经意的微笑,在少年第一个冲过终点时,从亲卫手中接过一碗清水,亲自走到正扶着膝盖大口大口喘气的少年前面,“喝碗水吧。”

    “谢谢谢!”少年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从王冲手中接过清水一口将之饮尽,直到把空碗还给王冲之际,才看清楚后者的长相,当即瞪大眼珠,惊愕道,“你你不是”

    “你认得我?”看着紧张不已的少年,王冲微微一笑,开口问道。

    少年激动之下立刻拜倒在地:“草草民见过安南将军!”

    少年当然认得王冲,事实上,对于这个短短几日之内便在淮南如彗星一般崛起的男人,少年心中可谓充满了好奇,来到巢湖之后,听得这里的百姓人人都在歌颂王冲的仁义,则更让少年有了想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念头,所以当得知王冲准备在巢县举办一场规模浩大的选拔活动,少年二话不说就赶了过来。

    之前躲在人群中第一次看见王冲,少年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荡,因为他发现对方的年龄根本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如今却已然在淮南打下偌大的基业,这让少年对王冲的感官瞬间从好奇上升到了崇拜,须知他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出人头地,而王冲则无疑成为了他所需要学习的对象。

    “好了,起来吧!”王冲扶起少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少年答道:“草民姓丁名奉,今年十四,乃庐江安丰人士。”

    “丁奉?”王冲眼皮一跳,敢情眼前这位少年就是辅佐了东吴四代君主,见证了三国盛衰兴亡的活化石。

    “你想参军?”

    “是?”

    “为什么?”

    丁奉眼眶发红,倔强道:“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能让爹娘跟弟弟再也不受人欺凌!”

    王冲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既然如此,从今日起,你便跟在我身边做我的亲卫吧!”

    丁奉一听,眼中顿时涌出一股难以抑制的狂喜,对王冲行礼道:“属下丁奉,拜见主公!”

    王冲淡淡道:“很好,明日我会派十名亲卫护送你返回安丰,且尽快将你家人接来巢县。”

    丁奉闻言心中感动,哽咽着应道:“诺!”

    “对了,你可有表字?”

    “尚未及冠,无字。”

    “那便由我帮你取个表字如何?”见丁奉点头,王冲停顿了一下,道,“就叫承渊吧。”

    “承渊?丁奉丁承渊”丁奉喃喃两声,随即面露喜色,满意道,“谢主公赐字!”

第八十四章 江东军在行动() 
此次总数超过两万人的选拨,最终通过考核进入铁卫预备营的却只有三千七百人。

    不过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需知铁卫营的训练模式异常的严苛,能从这地狱般的操练中坚持下来的士卒总归只是少数,王冲敢保证,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将会陆续有人被淘汰出铁卫营,最后能正式成为铁卫营常备士卒的,绝不会超过两千之数。

    最近几日,锦帆可以说是好消息不断。

    首先,诸葛瑾已经在巢湖招揽起一批规模不俗的工匠,其中铁匠的数目就达到了两百余人,冶铸作坊已经开始投入先期工作,相信再过不久便可以正式生产铠甲兵器了。

    其次,甘宁那边也传来了捷报,就近的阜陵、全椒、浚遒等县纷纷开城献降,到目前为止,整个合肥以南的九江地区,已尽数被划入锦帆的版图。

    最后,合肥太守李涛也来了书信,称滞留在东城守丧的鲁肃被王冲与刘晔的诚意打动,现已赶赴合肥就任。

    说实话,王冲是真没想到鲁肃会如此轻易便答应加入锦帆,原本他都已经准备亲自往东城跑一趟了。

    然而王冲并不知道的是,其实在历史上,鲁肃就曾被刘晔的一封书信说动,想要前往巢湖投奔郑宝,只是那个时候的周瑜已经先一步将鲁肃老母接去了吴郡,鲁肃才会在周瑜的劝说下再次投靠了江东。

    毫无疑问,与当初的郑宝相比,王冲要显得有诚意许多,他信中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令鲁肃深受感动,于是在收到信的第二天,便没有半点犹豫的收拾行装赶去了合肥。

    在李涛送来的信件中,还夹着一封由鲁肃写给其老母的亲笔书信,原来现在的合肥正百废待兴,琐碎事太多,鲁肃实在是抽不出身来,所以便拜托王冲派人带着这封书信前往曲阿,代为将其老母接回淮南。

    王冲不敢怠慢,立即叫来几名亲信,让他们乔装打扮潜入曲阿,务必将鲁肃老母平安的请回巢县。

    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