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长安风 >

第9章

长安风-第9章

小说: 长安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田中,农人挥汗如雨,男人们奋力地舞动着锄头,女人们则小心仔细地播撒着麦种,汗水滴在泥土里,深深地浸入了地下,默默地祈祷的秋季的丰收。

    田边的草地上,扎着总角辫的孩童没了大人的看管,手里拿着自家做的泥叫叫,凑在嘴边呼啦呼啦地吹着,声音远远地飘向远方。

    一条狭窄的野路中,李瑁坐在王府的马车中,透过车帘看着眼前祥和安宁的春耕画卷,心中的一根弦被轻轻拨动了。

    原来这就是大唐,这就是那个他无数次在书中读到的,叫他魂牵梦绕的泱泱大唐。

    自高祖立朝以来,天下靖平,长安城少经战乱,至今已承平百年。正是这百年的积累,这才使得长安,使得大唐有了今日的盛世气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一刻,李瑁觉得自己是真正融入这盛世之中了。

    李瑁此来虽是为了拜会李长源,但无意间看到这一幕,却也被小小地触动了一番。

    “殿下,您若是想谢过李公子,您直接遣人赏赐金银便是,何必遭这个罪,大老远地亲自走这一趟。”紫竹坐着马车中,小声的嘟囔道。

    “李长源于本王有恩,又是玉真姑姑的好友,本王岂能怠慢。更何况本王此来的目的并不只是谢恩而已。李长源胸有丘壑,颇有才干,若有可能,本王希望能征辟他入王府为官。”李瑁若有所思地笑了笑道。

    李瑁刚刚被皇帝下旨伤饬,为了避免再次被御史弹劾,所以此行便没有骑马,而是乘坐了一辆极为简朴的马车。

    马车车厢不大,坐上一人尚有余地,坐了两人便显得有些拥挤了。更何况紫竹为了不挤着李瑁,更是将将自己缩在了马车的一侧,野路难行,颠来颠去地越发感到不适。

    紫竹是三年前李瑁十七岁大婚时,武惠妃从万千宫女中遴选出来,送给李瑁做贴身婢女,侍候李瑁起居的。

    紫竹非但气质灵秀,相貌出众,而且性格温婉,善解人意,任谁见了都会觉得喜欢。

    李瑁看着紫竹有些难看的气色,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腿。

    “你缩在那边颠簸了许久,难免有些体乏,快坐到本王这边来。”

    紫竹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看着李瑁。

    在她看来,李瑁是高高在上的寿王,而她只是一个寻常婢女,主仆间尊卑有别,她哪敢坐到李瑁的腿上。

    紫竹心中慌乱,连忙摇了摇头,道:“奴婢不敢,奴婢还撑得住。”

    说着,紫竹的身子又往后面贴了贴。

    李瑁看着她被吓地一脸慌张的模样,不由笑了出来。

    “你年纪小,身子骨又弱,这一路颠簸地很,别没到地方就累坏了身子。本王又不会吃人,你怕什么。”

    说完,李瑁也不容得紫竹拒绝,便将来拉了过来,按在了自己的腿上。

    李瑁双腿欣长,紫竹坐在上面的确比之前宽敞很多,也少了许多颠簸。

    不过紫竹入寿王府三年,这她第一次和李瑁这样亲近。紫竹坐到李瑁腿上的一刹那,感觉自己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紫竹偷偷地看了眼李瑁英俊的脸庞,竟忽然想起来昨日晨间在李瑁卧房中看到的场景,脸红地如晚间的红霞一般。

    “殿下这是要干什么,难不成。。。。。。但这可是在日间,还是在马车里呀,外面这么多侍卫,若是被他们知道了,岂不是要羞死人。”

    紫竹是李瑁的贴身女婢,也就是李瑁的房里人,早晚都是要成为李瑁的女人的。无论李瑁要做什么,紫竹自然都是愿意的。但是紫竹却万万没有想到,竟是会在这种情况下。

    紫竹红着脸,低着头,如一颗等待采摘的蜜桃般,忐忑不安地坐在李瑁的怀中,一副待君采撷的模样。

    看着紫竹的青涩却又诱人的样子,李瑁感觉自己的心弦被重重地撩拨了一下,这一拨,正激起了男人最原始的欲望。

    李瑁脑袋一热,不老实地将手放在紫竹的小腿上,隔着衣裙细细地摩挲了起来。

    紫竹的小腿纤细均匀,李瑁一只手刚好能够半握,李瑁指尖透过薄薄的轻纱,仿佛能触碰到如玉般的肌肤,触之温润,入手微凉,。

    一开始,李瑁还有几分理智,手上的动作尚算温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李瑁的理智已经被欲望缓缓地吞噬殆尽,李瑁的手掌越发地向上,而动作也越发的粗鲁起来。

    “恩。。。。。。”

    一声婉转的娇呼自紫竹的喉间响起。

    随着李瑁的动作越来越大,紫竹的身子也变得滚烫,渐渐地,紫竹感觉自己似乎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身子连直都直不起来。

    “殿下,要了我吧。”紫竹软软地瘫在李瑁的怀中,趴在李瑁的耳边,气若游丝地说道。

    “你说什么?本王听不清。”李瑁把脸贴在紫竹的耳边,笑着问道。

    “殿下,要了我吧。”紫竹几乎是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紫竹的话仿佛一双利爪,一下子扯碎了李瑁最后一丝心理防线。

    李瑁低着头,另一只手掌轻轻地托着紫竹雪白的脖颈,贪婪地吻了下去。另一只手则放到了紫竹的腰间,勾住了她的裙带。

    就在李瑁准备解开紫竹的裙带,更进一步的时候,却听见“砰”的一声闷响,马车的左侧猛地沉了下去。

    此时李瑁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紫竹的身上,哪能及时做出反应。仓促间重心不稳,一下子整个人都歪向了一边,差一点便将怀中的紫竹甩了出去。

    而紫竹也被吓地惊呼了出来,紧紧地搂着李瑁的腰,生怕摔了下去。

    驾车的车夫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半死,生怕惹恼了车中的寿王殿下,连忙伏身跪在车外,隔着帘子请罪道:“奴婢该死,不慎将左轮驶入泥坑,惊扰了殿下,请殿下赐罪。”

    车里发出的惊呼声也惊到了走在前面的武彦平。

    武彦平是武云娘的亲侄儿,由于武云娘的关系,武彦平从心里将李瑁当做自己亲人一般看待。武彦平生怕李瑁有所闪失,一时间顾不得太多的礼仪,大步走到了车前,掀开车帘探视道:“殿下贵体可有损伤,是否需要卑职。。。。。。”

    武彦平后面的话还未说出口,便看到了车中旖旎的一幕:紫竹的手臂如水蛇般紧紧地缠住李瑁的腰际,把头埋在了李瑁的怀里,羞于见人。而李瑁则一手托着紫竹的玉颈,一手握着紫竹的裙带,瞪大了双眼看着他。

    如此明显的动作,武彦平哪还不知道车里刚刚发生了什么。

    武彦平知道自己干了件蠢事,满脑的悔恨,恨不得当场给自己一巴掌。

    “谁让你进来的,还不快给本王退下!”被撞破好事的李瑁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紫竹的头,不满地朝着武彦平轻喝了一声。

    “诺”,武彦平灰头土脸地将车帘放了下来,退了下去。

    车帘放下,车中的光线暗了些许,李瑁轻轻拍了拍紫竹的后背,柔声道:“好了,没事了。”

    紫竹依旧将头埋在李瑁的怀里,忸怩地单薄的肩膀,如蚊蚋般小声道:“被外院的武将军看到了,奴婢以后没脸见人了。”

    紫竹毕竟年少,脸皮薄地很,哪经得住府里府外这么多人的议论。

    李瑁将紫竹揽在怀中,轻抚着她的后背,安慰道:“你放心吧,武彦平是本王心腹,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今日之事他不会透露半个字的。”

    “殿下保证?”紫竹美目如星,直直地看着李瑁,伸出了自己的手掌。

    李瑁嘴角微扬,轻轻拍了拍紫竹的手掌,宠溺地笑道:“本王保证。”

第17章 论志() 
玉真观西北隅的一处小楼。

    此楼拔地而起,楼脊远远地向两侧延伸,宛如一双凤翅与另一侧的台楼遥相呼应。

    小楼高达两丈,居高临下,与地面仅有一条石梯相连,乃是为了远眺防御而建。

    因为岁月的侵蚀,小楼栏杆已旧,原本漆在上面的朱红色已经渐渐脱落,裸露出木头本来的颜色。

    楼台之上的布局也极为简单,除了一张木桌,几副木凳,一套茶具,再无他物。

    此刻,平静的玉真观小楼上,两个年轻人相对而坐。

    两个人。

    一个上下粗布青衣,一个内外锦衣华袍。

    一个看似风轻云淡,一个望之锐气逼人。

    一个不过世外山隐,一个却是天潢贵胄。

    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却偏偏坐在了一起,坐在了这个僻静的小楼上。

    “寿王殿下当真好雅兴,有什么话院中说不得,非得到这里?”李泌环顾了四周,端起面前的茶碗一口饮尽。

    其实李瑁将谈话的地点定在这里也是临时起意。

    李瑁原本想着李长源不过是个颇有才干的寻常士子,他亲自征辟他入府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当李瑁得知长源二字不过是李泌的表字,而非本名时,李瑁便改变了心中的想法。

    李长源是谁,李瑁也许并不清楚,但李泌的大名李瑁却是如雷贯耳。

    李泌,中唐名臣,自幼极慧,多政略,善军机,历仕四朝。

    唐史上的他连续担任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宰相,均倚为肱骨。

    可以说,战场上平叛剿乱,克复两京,功劳最大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而洞若观火,屡出奇谋,均衡各方藩镇,为大唐续命百年的却是李泌。

    后世甚至有人将李泌与蜀汉的诸葛亮并称,可以说,论及功业,李泌无愧当世智囊之称。

    如此人物,就由不得李瑁不慎重对待了。

    “长源公子多智,何妨猜猜本王此举何意?”李瑁提起茶壶,又为李泌倒上了一杯。

    “请恕李泌愚钝,无法揣度殿下之意。”李泌摇了摇头,看样子是准备把这糊涂一装到底了。

    李瑁淡淡笑了笑,继续将茶杯斟满。过了片刻,李瑁忽然起身拱手,一脸正色道:“李瑁不才,欲以寿王府长史之位请公子出山,倚为臂膀,早晚垂询,还请公子莫要推辞。”

    李瑁的话音放落,李泌已经端到嘴边的茶杯竟停住了,就连眼中也露出了一丝讶然。

    李泌聪慧,善度人心,他想到李瑁会出言招揽自己,但他本以为最多是一个寻常的王府佐吏,却没想到李瑁抛出的竟是寿王府长史。

    要知道,亲王府长史乃正四品之职,王府诸官之首,秩比千石,位份之重,足可以和一州刺史平起平坐。

    这可是多少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官职,而李瑁竟就这样许给了他。

    天下文宗无数,他李泌不过是一个稍有名气的读书人,何以能得李瑁这般厚待?

    为什么?

    这一刻,纵然李泌自诩心淡如水,却也难以平静了。

    “李泌不过尺寸之才,寿王殿下却以如此高位相待,殿下这是要千金市马骨吗?”李泌抬头看着李瑁的眼中,想从中发现什么。

    不过李泌却注定要失策了,因为他从李瑁眼中看到着实只有真挚和期盼,没有半点虚伪和做作。

    “在本王眼中,长源公子乃是货真价实的千里良驹,举世无双,本王自当以高位相待,何来马骨一说。”

    王府诸官中,除了正三品的亲王傅,便属手握王府实权的亲王长史最为尊贵了。不过亲王傅乃是亲王老师,有传道授业之责,就连王爷自己也无权指派,只有皇帝才可以钦定。

    所以说,长史一职已经是李瑁能付出的最高代价了。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

    李泌虽然年未及冠,与李瑁相交也不过寥寥数面,可李瑁却敢将这等高位交托于他,这等信任已非简单的知遇二字所能涵盖的了。

    李泌性情纵然淡泊,心中也难免有些感动。

    不过也仅仅是感动而已,李泌绝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随便压给一个寻常的皇子。

    李泌看着李瑁目光灼灼的样子,问道:“殿下欲揽长源,长源却还未知殿下之志?”

    李泌的话,也让李瑁自己陷入了思索。

    他的志向吗?

    他魂穿千年,来到这盛世大唐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眼前的荣华富贵,王爵厚禄?还是为了府中娇妻美人,软玉温香?

    不知怎么的,他忽然想起了今日来时,在途中所见到的春耕一幕。

    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中仓有余粮,柜有余衣。

    时值开元二十六年,正是国力全盛之时,正是大唐王朝最为繁荣昌盛之时。

    李瑁多么希望这一幕能够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但繁华如烟,烟云易散,李瑁扪心自问,重重危机之下,这一曲盛世长歌又能唱到几时?

    再过十八年,待到安史乱来,狼烟北起,神州沦陷,无数的大唐子民都将失去他们的生命,背离他们的家园。刚刚还在草地上玩耍的孩童,兴许就是将来战乱中,长安城下裸露的累累白骨。

    接下来,便是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各藩镇间连年征战,群雄逐鹿,致使东西两京几成废墟,中原大地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待过国力空虚之时,胡骑南下,吐蕃入关,敌人手中的马刀将无情地收割着汉人子弟生命,如待草芥,百姓生存的尊严将被一点点地践踏。

    安史之后,盛世难存!

    那他的志向是什么?又该是什么呢?

    人来了,总该做点什么吧?哪怕是不自量力,哪怕是螳臂当车。李瑁在心中这样对自己说着。

    “愿怀君王志,荡尽海波平。”

    李瑁双目坚定如山地注视着李泌,锐气毕露。

    李泌抬头,看着李瑁烈火般炽热的双眸,心中震动。

    坊间传闻,十八皇子李瑁性情文懦,柔茹寡断,论及英果尚不如其母。

    可李泌亲眼近日所见,怎么竟与传闻截然相反?

    这是一个懦弱之人该有的眼神吗?

    绝不是!

    李泌的心中不自觉地想起了一句话: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这说的可不正是他?

第18章 揽东风() 
李泌压制着心中的震动,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淡然,故意问道:“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