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626章

冠绝新汉朝-第626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晋阳陷落之后的第十天,有关并州和北方最新的消息,就陆陆续续的传到了江左之地。

    扬州,丹阳郡,琅琊王府。

    已然有了青年轮廓和模样的琅琊网刘盖,坐在上首,在他的下面,正聚集着一群人。

    在这里面有些人,还算是陈止的旧识,比如原来的徐州刺史张初,还有最近出使江左,最后反而借口监督留下来的庾亮。

    除此之外,更有几个身影,利于前方,这些人都是江左望族之首,为陆、周、张、朱、顾等几大姓氏的族长或者话事人。

    不过,在他的前面,还立着几人,为首那人身着戎装,带着长剑,面色倨傲。

    整个府邸屋舍之中,唯独此人身带刀剑。

    此刻,这人正眉头紧锁,说着话:“这件事,实在有些蹊跷,匈奴的国力并不弱,其兵马在北地也算一强,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被人占了都城?”

    “王将军,言语还是要谨慎一些,”忽然有个身材颀长的男子出言,这人留着长须,看上去颇有些仙风道骨,乃是吴地顾氏的顶级人物,名为顾荣,“那匈奴伪国,窃据大汉疆土,占了晋阳,可不是他们的都城。”

    “我王敦说话做事,向来如此,”被称为王将军的人,转头看了一眼,冷冷说着,“并州被匈奴占了之后,几年未曾收回,晋阳更是被其经营,怎么不算京城?说这些虚伪之言,有何意义?”

第一千一百章 南北争() 
    这个腰悬长剑的男子,正是原来的扬州刺史,如今的江左都督王敦。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靠着家族背景与自身的谋划,不断攀位,几年之前,更是得了一地刺史的职位,在扬州掌权。

    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在地方担任了刺史,积累了足够的资历和政绩之后,就要朝着中枢进发了。

    但琅琊王氏在朝中已有布局,王敦的族兄王导,在朝中素有清名,因而王敦的主要目的,反而就是在地方经营,同时也是王氏为自己谋划新路。

    扬州与青州之间,就隔着一个徐州,在商贾之路、以及诸多利益上牵连甚广,按着王氏的谋划,王敦在扬州坐稳了位置之后,巩固王家与江左的联系,便可谋取更大利益,正好当时北地出现乱局,又有诸多苗头,于是王氏思量之后,便想让王敦在扬州久留,因此为他谋划。

    扬州这个地方,扼守南北要道,实际上是南国根本。

    王敦倒也有手段,当了几年的扬州刺史,影响力不光只在政务层面,连兵家军事都有涉猎。

    这么一做多年,眼看着就要到离任的时候了,没想到忽然天下风云变幻,各处皆有烽烟升起,这下子,扼守南北的扬州,一下子就重要起来,尤其是当北方越发呈现乱局的时候,相对稳定的江左之地,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财赋来源,而扬州刺史的这个位置,就更加显得重要了。

    王敦果断的抓住了机会,让自己和琅琊王氏的影响力得以借此深入,更是牢牢掌握住了兵权。

    如今,江左局面渐渐复杂,说是陶侃病重,江左的兵家人物逐渐凋零,更是凸显出王敦的实力。

    而王敦倒也是拿得起、放得下,在局势最混乱的时候,居然主动离开了刺史的位子,专心执掌兵权,于是在琅琊王刘盖抵达后,王敦就正式成为了江左都督,统领南方兵马,更成为了能在琅琊王面前剑履上殿的人物。

    即便面对的是江左吴地的领袖人物,王敦依旧毫无畏惧的就反驳起来。

    但他的话一说出来,在场的大多数人,立刻就怒目而视。

    聚集在王府之中的,实有两大群体,一部分就像是王敦这样,自北而来的士族代表,他们或者是来此地任职,或者是因北地大乱,在南方有所布局;而另一部分就是顾荣所代表的江南士族,这些世族也有分别,有南方北地的,也有当年随昭烈南来的。

    在新汉一朝,南方士族本就占有莫大的势力,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实力,都凌驾于北方,但宣武皇帝为了平衡之念,迁都北方,如此一来,造就了一批崛起的北方士族,却也埋下了南北之争的种子。

    天下太平的时候,南北之争是统治决策层用来相互制约的工具,现在四处烽烟,这种争端就成为了裂痕和导火索。

    王敦的话,一下引爆了南方士族的傲气,个个鼓足了劲想要和这位北方士人一较高低。

    “琅琊王氏,果然了不起,来了南边,还这般嚣张,不知道的,还以为尔等已经平定了那石贼了!”

    “你们北方的世家,可有能拿得出手的?来我等地盘借居,也敢耀武扬威了。”

    “不错,王上在场,正好做个见证,就让这北地的士族,好好说说,我大汉该怎么办,是靠着你们打回北地,还是要靠着我等再造乾坤!”

    南方众人的话带有嘲讽之意,连坐在上首的琅琊王的脸色,都不由有些难看。

    毕竟这位宗室不仅也是北人,其母还是琅琊王氏出身,正因如此,才会被王氏相助,从青州经徐州,抵达江左之后,还能被拥立起来。

    当然,感到被冒犯的可不止琅琊王一个,也有许多北地世家的代表,主要就是青徐兖三州之人,也纷纷反唇相讥——

    “哦?不知彭城陈氏算不算得北地世家?”

    “刘兄此言甚是,陈氏的玄甲军,你们吴地何人可敌啊?”

    “不错,匈奴尚且不是一月之敌,北地之乱,难道还会持续多久?”

    北地之人一提到陈止,南方世家马上就有些哑火了,但马上又有人讽刺道,说是北地也就只能靠着陈征北来维持一点颜面了。

    还有人说,陈氏之祖,曾随昭烈南渡,还是徐州为根,严格算起来,那是南方一系的,和北地关系不大。

    这般吵闹起来,好好的一场议事,转眼就变成了南北矛盾的大爆发。

    经验不足的琅琊王,也顾不上不快,急切的想要平息争吵,只是他虽然出声,却是止不住众人之言。

    就在这时候。

    “诸位,诸位误会了,我这族弟着实不会说话,他却不是看低南地诸公,实在是心急国事,况且匈奴国的情况,到底是个什么局面,咱们也得弄清楚啊。”

    王敦的族兄王导开口说话了,但琅琊王的话,都没有劝下众人,何况王导。

    果然,其人开口,亦无效果。

    但这位琅琊士人却不焦急,反而说道:“我这边有个消息,说是匈奴国崩,玄甲军平定并州,占据了北地两州,这两州北临草原大漠,有七品义从为辅,诸多部族臣服,到时再定平州,玄甲军便彻底巩固了边疆,坐拥三州,为天下最强之势,便是现在,又有哪家敢言能胜玄甲,更关键的是,那位陈征北,乃是王上的老师……”

    安静!

    王导说前面那些事的时候,许多消息不通的世家之人也大为惊讶,但有人早已知晓,并未做出什么反应,可等听到了最后,一个个却都停下了动作,露出了惊讶表情的看着琅琊王。

    原本的争吵,顿时不见踪影。

    王敦撇了撇嘴,露出一点嫉妒的意思。

    王导微微一笑,看了一眼被众人盯的有些不自在的琅琊王,继续道:“诸位也该知道,征北将军与先皇关系亲近,却不知道,在见先皇之前,将军先是和王上有交情的,更在青州收了王上为学生,这个关系摆在此处,未来玄甲军自可为我等助力,哪里需要分什么南北啊!”

    听得此言,众人彼此对视,对待琅琊王的态度,居然恭敬了一些。

    就在这时,消息传来,并州匈奴国崩,刘聪、刘粲父子皆沦为阶下囚,这堂中顿时更安静了。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庾氏之悔,过往之秘() 
    王府议事之后,庾亮回到住处的时候,就显得心事重重,家中上上下下,皆能看得出来,却无人询问。

    等他的弟弟庾冰过来拜访,询问议事内容,见了其兄,这才问起缘故。

    庾亮就将王府中发生的事讲了一遍,最后忧愁的说道:“陈征北之势一至于斯,更是王上之师,未来必权倾天下,为兄当年年轻气盛,得罪了他,恐怕在朝中难有立足之地了。”

    没想到庾冰听了之后,却哈哈大笑,说道:“兄长,你是最近忙碌太多,有些糊涂了,陈征北再厉害,与我等何干?莫非他还能放了幽州的基业不要,来到江左不成?若是他真敢如此,那也没什么好惧怕的了,离了幽州,来到江左,他就算是条龙也要盘着,远的不说,就是那王家,就容他不下!”

    “你这话不对,”庾亮听得此言,稍微放下心来,这个弟弟说的不错,陈止的基业在幽州,定不会过来与自己争夺,但让人忧惧的,却是可能蔓延过来的影响力,“我等在琅琊王身边的影响力亦谈不上大,哪能对抗的了征北将军府?”

    说着说着,庾亮忍不住叹息起来:“都怪我当年有眼无珠,看不出那陈氏之能啊,如今他称雄北地,却是追悔莫及了。”多年宦海沉浮,尤其是最近的遭遇,让庾亮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有了变化,行事亦有了差别。

    “既然如此,投靠不就行了?”庾冰又理所当然的说道。

    “嗯?”庾亮一听,面色陡变,诧异的看向了自己的弟弟,“你可要搞清楚,为兄可是多次刁难了陈征北,现在去投靠,他怎么可能相信?又如何会容我?”

    “兄长若不去做,如何能知道是否可行?”庾冰却说的很坦然,“我等离开了三王,已经得罪了关中朝廷,在此处扎根,亦不得重视,倒不如引一外援,兄长不是也在物色,我看那幽州玄甲就是正好,陈氏雄踞北地,乃是天下一等一的枭雄,听说他连张方那等人都能容,何况兄长?这般气度若有,我等归顺,乃是依附英雄,从此挺直腰杆,若无,那也就罢了,也不会再增仇恨。”

    伴随着朝廷在地方体制的崩坏,原本中央重地方轻的情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地方上实力强大的刺史和都督,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权派,令朝廷不得不倚重他们,这也使得中枢官员的傲气因此而衰减。

    那些各地的名士、官员,更是纷纷寻找靠山,倚为后台,拼命巴结。

    “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凡事总要试一试。”庾亮思考了一番,最后还是有了决定,“毕竟今日不比以往。”

    “正是如此,”庾冰笑了起来,“这件事,早就想要和兄长提及了,幽州的征北将军,本就是我等首选,毕竟离着远,兄长以前又得罪过他,但正因如此,咱们也有理由接近,才更容易被他掌控……”

    说到这里,他见兄长的脸色有变,赶紧要称罪,没想到庾亮却叹了口气。

    “你说的不错,我如今孤身南来,只有尔等相助,在此处并无根基,确实容易掌控,更可加以威胁,最后难以摆脱其人控制,只是我这样的人,江左一抓一大把,陈征北哪里需要来找我?只能我去找他,和其他人比起来,我过去得罪过他,乃是大大的不敬,但比起旁人,我却也有优势。”

    庾亮深吸了一口气,说道:“你可知道,当初陈氏在青州出名,冠绝两州,入得京城之时,有人特地嘱咐几人,让我等对那陈氏不利。”

    “那个时候,陈氏在京城得罪了什么人?”庾冰露出了疑惑之色。

    “这事,我本也想不通,不知为何那家人有心要坏了陈氏,但今日却是明白了。”庾亮看着弟弟,压低了声音,“听着,这事入你之耳,不要再传第三人,今日是见你已有见识,未来亦是家族支柱,才透露给你知晓。”

    庾冰一听,就明白过来,知道是今日自己的提议,解开了兄长忧虑,让他想通了一些事情,因而高看了自己一眼,愿意分享隐秘了。

    想到这,庾冰亦不免振奋,知道一旦参与进去,未来就是兄长的左膀右臂,在家族里面的地位都大为不同了。

    另一方面,他亦十分疑惑,为何当年陈征北还未成气候,就有人在那么早的时候,处心积虑的要对付陈止了。

    “莫非是张家?”庾冰想到一个家族,“张应等人,一直与陈氏有矛盾,他做尚书台的时候,更是几次谋夺马政,最后陈永出走京城,也是张应的缘故,如今张家却被派去关中,为江左士人张罗,恐怕也在担忧陈氏威胁吧。”

    “张氏虽与陈止结怨,但当时的陈征北,如何能入张应之眼?”庾亮却是把情况说的很准,“那位张尚书,当时只是将这看成是小辈的争执,根本不放在眼里,即便有些许举措,但说到底,也是针对当时的太仆陈永。”

    “那是哪家?”庾冰是彻底看不懂了。

    “琅琊王氏!”

    庾亮的表情显得有些阴晴不定。

    “这如何可能?”庾冰眼皮子一跳,“王氏与陈止可没有什么仇怨,甚至部分人与陈止还算交善,哪里会发生这般事来?”

    “大族从来不是一个整体,”庾亮却笑了起来,“王氏之中有些人与陈征北交善,可也有些人对他心有忌惮。”

    “这也说不通啊!”庾冰还是摇了摇头,“当时的陈征北对张应的张家而言,不过小辈争吵,对偌大的琅琊王氏而言,不也没有什么威胁么?”

    “本来为兄也想不通,今日却明白了,”庾亮收起了笑容,“琅琊王与琅琊王氏关系亲近,天下有变,自是他王家得莫大好处,未曾料到,琅琊王却拜了陈止为老师,天地君亲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远,而且影响力反而更大,也难怪王家会动念了。”

    庾冰还待再言,但庾亮却摆摆手,说道:“我知里面还有疑问,比如为何那时候王家就谋琅琊王之事,毕竟其时天下未乱,未免太过看重当时的陈征北了,但这些一时半会弄不清楚,只是从王家事后并未进一步行动就能看出,可能也是王家的一步闲棋。”

    顿了顿,他再次露出笑容,但这次就比较阴冷了。

    “你说,若是将这个消息告知有幽州,那会如何?”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平州局() 
    平州,辽东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