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600章

冠绝新汉朝-第600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减税之田扩张开来,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的税赋”

    这确实是个问题,这种政策推行下去,如果中途不进行修整、修补,很有可能会发展到失控的地步,官绅不纳粮,造成土地兼并,不过

    陈止看了面前的卢志一眼,轻轻摇头,心里叹息莫非你卢志就不明白,所谓的举子隐患,只在未来,当前制约土地政策和税赋收成的,分明就是一个个世家

    说白了,卢志担心的,是这些举子在得田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形成新的世家,但话说回来,土地兼并问题,当下已经十分尖锐,根源就在世家身上

    但这个话,还不能明说,于是陈止笑道“此策或有隐患,但我等执政,本就该不断深化革鼎,眼下,此策可以调动寒门之力,可以收拢百姓之心,可以增强幽州之势,那就是好的,当为之,未来有隐患,那现在就制定一个革新路线,在隐患爆发之前,确定一个修正时间,防患于未然。”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人之初,性本恶() 
    “此言差矣”

    孙秀人还没有站定,甚至都没有走进正堂,声音就已经传了进去。

    一听到这话,卢志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他眉头一皱,眼里闪过不易察觉的厌恶之意,跟着回头一看,就见到施施然走进来的孙秀。

    孙秀朝着陈止拱拱手,施礼之后,才道“启禀将军,属下这次过来,是要汇报一下情况,幽州各地皆有举子宣讲,不少百姓皆知大义,佛家那些乱言之辈被渐被排挤,澄清一州,实属正道”

    “此言差矣”等孙秀说完,卢志甚至等不及陈止开口,也奉送了这四个字,随后说道,“孙君你自己乃是五斗米传人,或是对佛家有着误解,佛门大义有其玄妙,论道之中存有大道,何必这般敌视况且这百姓知之多了,却也多了诸多变数,让他们知晓了外敌局势,反要滋生恐惧,万一什么时候又有胡人入寇,他们想的多了点,敌人还没来,人就外出逃难,形成流民”

    说到这,他转身对着上首的陈止拱拱手,语重心长的道“将军几年谋划,吸纳流民逾二十万,这些人若懵懂不知,则劳作于田,若是知北方之势,则心中难定,石勒北上,有人畏惧,匈奴东进,有人退避,鲜卑南下,有人带路,乃是乱州之根,还请绝之”

    孙秀也不等陈止开口,笑着反问“卢君话中之意,却有些看轻布衣白丁了,莫非百姓知之便会狡黠遇事便退避见了好处就想上见了难处就躲避照你这么说,最为危险的,岂不是咱们这些读书为学的”

    “从来坏天下者,皆知之者也,百姓不是因为听了宣讲、有了学问,才变得狡猾,而是生性狡猾,见小利而忘大义读书为学者同之,是以为学先要立心,作书先要明理,有德有行,方可为人,古人有云,人性本恶,因皆好逸恶劳,是以上古之贤倡艰苦朴素;因喜趋利避害,是以上古之贤倡正身立命,今日若无信义之心,他日学有所成,必为天下之害也”

    孙秀一听,却也是暂时哑口无言。

    卢志转而对陈止道“百姓品性,善者称之为淳朴,然实乃愚昧而好恶,常有讥笑为学之人徒劳的,亦有不好田中劳作而懈怠者。有民为逃其责,举家寄而为奴者;有民为得钱财,贩妻卖女为娼者,何也为求钱财挥霍而享不劳而获之事,此便是天性使然,非善恶可言,却是幼年未经教化,以至于滋胡人禽兽之念,天性不得约束”

    陈止听着,面色严肃,对卢志正视许多,知道这个卢植后代,果是学问深厚,见识广博,固然是站在世家立场,不喜寒门崛起,但所说的这番话,也是发自肺腑,言之有物。

    只是这与后世的主流价值观却有很大出入,也不利于宣扬于天下,于情于理,陈止都不能、也不可能承认这套说辞。

    就连卢志自己都很清楚,这话只能在这个厅堂里面说,出去了就要改成另一套说辞。

    不过,对卢志的见识,尤其是辩才,陈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或许也是时候,开始利用世家之势了。”

    心里泛起了这个念头,陈止示意孙秀先不要言语,说道“卢君所言甚是,然本将亦有考虑,方行此策。”

    卢志见陈止终于回应,松了一口气,他此番过来,家中压力巨大。

    当下,这幽州的世家一面风光,一面却又辛酸。

    幽州的商贾、工坊、矿藏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陈止的利益均沾政策,让世家得了大利,可经济上的利益,伴随着的却是政治特权上的分薄

    因文武举法,寒门士人迅速爬升上来,影响到了世家的话语权。

    武举还好,能够参与的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毕竟一个人练武耗费的钱财,比读书要多得多,相比之下,文举的成本就较低了。

    民间本就潜藏着大批的寒门读书人,有些人还是流民出身,也曾经为学,经过文举筛选之后,不少人被提拔出来,授予了所谓举子的身份,享受了一定的特权。

    这些特权,就包括了一定的税收减免,以及授予少量田地等等。

    反正幽州人口稀少,能开垦的荒地众多,还有很多空着的田地,加上陈止的佃农政策,让许多世家不满,那些世家要么反抗,要么举族搬迁作为要挟,但土地可带不走。

    不过陈止本着政权稳定和财政宽裕的考虑,还是给予了离去世家一定的征地赔偿。

    这一番操作过后,能拿出来作为特权、奖励给举子的东西也就有了,却也直接威胁到了世家的根基土地

    有鉴于此,破坏文武举法,尤其是文举法的任务,就落到了每个世家子弟的头上,卢志也不例外,别看他慷慨陈词,一副看破了人间百态的样子,但无论是陈止,还是孙秀,这心里都很清楚,他卢志出现在这里,为的无非也就是一个“利”字,无非是包装的好。

    果然,见陈止似乎态度软化,有了交涉空间,卢志马上就道“还有那举子授田减税之策,也值得商榷,属下不是说此法不好,而是应该完善一下,否则发展到了后面,这举子的减税之田扩张开来,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的税赋”

    这确实是个问题,这种政策推行下去,如果中途不进行修整、修补,很有可能会发展到失控的地步,官绅不纳粮,造成土地兼并,不过

    陈止看了面前的卢志一眼,轻轻摇头,心里叹息莫非你卢志就不明白,所谓的举子隐患,只在未来,当前制约土地政策和税赋收成的,分明就是一个个世家

    说白了,卢志担心的,是这些举子在得田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形成新的世家,但话说回来,土地兼并问题,当下已经十分尖锐,根源就在世家身上

    但这个话,还不能明说,于是陈止笑道“此策或有隐患,但我等执政,本就该不断深化革鼎,眼下,此策可以调动寒门之力,可以收拢百姓之心,可以增强幽州之势,那就是好的,当为之,未来有隐患,那现在就制定一个革新路线,在隐患爆发之前,确定一个修正时间,防患于未然。”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印字传书,破千古之壁() 
    卢志听着就愣住了。

    陈止却继续道:“卢君先前担心的几点,本将也都已注意到了,所以有所注重,但有一点,卢君恐怕是没有看到!”

    “什么事?”卢志收拾心情,做出了虚心求教的样子,内里却盘算着等会继续劝,毕竟这次将军似乎有了松动,而孙秀也暂时没有话来反驳自己,可不能放过这次机会。

    但跟着却见陈止没有说话,而是起身走到书架跟前,从里面抽出了一本书,然后就扔到了卢志、孙秀面前的桌上。

    卢志与孙秀看着面前的书册,顿时上心起来,就看着书名思索起来。

    《陈氏文录》?

    这书他们并不陌生,是最早一批刊印的书册。

    最初,为了推广印刷术,也为了防止被世家抵制,陈止拿了自己的几篇文章,整理成一本字数和章节不多的文录,拿过去刊印发行。

    这种事,就像是他在彰显个人文采、传播自身名望一样,世家并没有太过警惕,加上内容不多,便于刊印,于是顺利发行,又有官府免费分发,很快就遍及各处。

    现在见陈止拿出这本书,无论是卢志,还是孙秀,这一个世家、一个寒门的代表,都希望找到背后的含义。

    在举子下乡的这个问题上,他们相信陈止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意义。

    “莫非是文录中的哪篇文章,正好涉及到这个问题,给出了解答?”

    这个想法,同时出现在两人的脑海中。

    这可不是他们无缘无故的瞎想,和其他人的文录不同,作为征北将军、幽州刺史的陈止,他的文章不似寻常的名士那样只是空洞的探寻论道,恰恰相反,文录中收录的几篇文章,往往代表着陈止的某些思想和政策倾向。

    其中最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无疑就是《师说》与《六国论》这两篇,前者表露出陈止对于教化之道的看法,后者则涉及到诸多对外思想。

    除这两篇之外,文录还收录了陈止在《齐民要术》中对于农事的几点看法,以及对农人、佃户的主张,约莫三章内容,剩下的一些章节,就是节选自《大典》,典藏之文被摘录出来,组合成一套书,关于儒家、道家的文章为多,体现出一定的执政思想。

    这两年,不少世家和寒门的士人,都将《文录》买来研究,对其中几篇文章更是研究透彻。

    现在两人一回想,就觉得好几篇文章,都涉及到了有关选拔人才、教化百姓的问题,只不过零零散散的分散在不同的句子里。

    “这次回去,得让族中将文录中相关的内容挑出来,组合完整,说不定可以看出将军的本意!”

    正当卢志这般想着的时候,孙秀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对,主公既然已经谈具体问题了,就不该打哑谜,莫非问题不在文章之中?

    两人就这么左右推敲,不敢贸然开口,大堂里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安静的有些尴尬。

    陈止见状,开口说道:“我是说,这本书是刊印出来的,背后涉及到印刷术,你们肯定了解,前两年,这印刷术也给世家带来了不少的钱财。”

    印刷术!

    顿时,孙秀和卢志都明白过来,意识到陈止为何拿出这本书了,敢情是自己想岔了,不由有些尴尬。

    但紧接着,他们又想到了印刷术的问题,随即,卢志的脸色又不好看了。

    印刷术的兴起,和陈止的推广脱不了干系,其人还在代郡的时候,就拿出了相关技术,还希望世家能够加入进来,共分利润。

    可惜,代郡世家出于阶级本能,对之抗拒,于是便只有陈止独自推广,刊印了些文书,只在代郡内流传,出了代郡,哪怕是幽州,亦被压制,明面上不怎么流通。

    可等陈止掌握幽州,入主北地,再次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情况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就算陈止不推动,私底下的小作坊也已经遍布各处,初具规模,而当他倡导幽州官方刊印的时候,被他刚刚征服的世家为了表现顺从,纷纷加入进来,想借此讨好陈止,那个时候,世家的阶级本能,更多的是要延续家族,其他的原则都可以放放。

    再怎么说,陈止也是根正苗红的上品名士,归顺这等人物,不丢人。

    起初,效果斐然,印刷术于刊印物的流通,让世家得了意料之外的丰厚回报,但等他们刚有点兴趣,情况就急转直下,小作坊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抢占了低端市场,让幽州官方的刊印只能在世家圈子里流转,这下子利润可就稀薄许多了,成了鸡肋。

    另一方面,低廉图书带来的知识扩散,开始引起世家的警惕。

    陈止的话在两人身前响起:“印刷术传播之后,很多小作坊出现,他们的印制可以说是粗劣,但是数量众多,每册的价钱越来越低,接触书册的人群越发扩大,要不了多久,这读过书的人,就会超出一定数量,那要如何约束这些人?”

    孙秀眼中一亮,称赞道:“原来如此,将军的文武举法,正好给这群人一个盼头,让他们知道每年都有个中举的机会,这次不行,还有下一次,年复一年,总有指望,于是就会让人费尽心机去晋身,安心读书为学了,被禁锢在家乡,不会四处流窜”

    卢志也明白过来,但这心里多少还有点埋怨,在他看来,这印刷术也是将军您倡导的,读书人多了,一个控制不住,没法当官,就满天下的乱跑,不知道要成为多少反王的谋主,结果又是你出主意来约束他们。

    他自然不会知道,印刷术的普及、知识垄断的崩溃,知识向下层阶级蔓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与其放任局面自行发展,倒不如现在就动手加以约束。

    当然,更主要的是,知识垄断造成的恶果,在这个时代已经逐步体现了。

    不管卢志如何想,也不得不承认,陈止的话很有道理,文武举法确实是个将学有所成、精力旺盛、偏偏无处晋身的寒门读书人,约束起来的好办法,只是……

    “再让他们去各地,给百姓宣讲,就有些过了吧,百姓未曾为学,不见有什么志向,往往趋利避害,知道得多了,反而不好控制。”

    陈止却道:“正要让百姓习惯从举子的口中获取消息,只要有了这个习惯,些许隐患,根本不足为虑!”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公倡知导,移风易俗() 
    卢志眉头一皱,有些不解。

    孙秀却是眼睛一亮,已经明白过来。

    实际上,这方面的问题,他早就隐隐约约有了猜测,只是尚缺一个清楚的概念,所以陈止的这句话一说出来,马上就打开了孙秀的认知,让他把握住了实质。

    “原来如此。”

    他点了点头。

    陈止看了孙秀一眼,笑道:“孙君心中有得,不如说出来。”

    卢志也看了孙秀一眼,看着对方那恍然之色,心里生出了危机。

    随着幽州势力的发展,势力里面文臣派系逐渐山头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