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485章

冠绝新汉朝-第485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边想着,那边聂道仁忽然说道:“现在最该确认的,或者说关心的,其实不是慕容是否合适介入。”

    “嗯?什么意思?”慕容皝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一些,这次对话的大部分内容,他早就胸有成竹,确实是在试探聂道仁的本事,但这一句话,却让他有些意外。

    “在下的意思是想说,”聂道仁看着慕容皝的双眼,“那王浚真的是要在等一两个月才发动攻势吗?”

    “不再等一两个月,难道还要等三四个月?”慕容皝眉头一皱,但忽然就睁大眼睛,“你的意思是……”

第七百九十四章 钱粮!() 
“主公,王浚那边果然如同咱们之前预料的那样,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动员了,看这架势说不定在小麦成熟之前就会发动攻势,算算时间,已经不足两月了。”

    代郡之中,苏辽在整理好情报资料之后,立刻拿着过来,给陈止过目。

    卷宗上记载着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幽州几个郡县的兵力调动、粮草配给,以及诸多分门别类的资金走向。

    从这些细节中,就能看得出来,整个幽州几乎都被代郡的密谍渗透,以至于其中的许多隐秘都已经暴露出来,对代郡方面而言,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这固然是因为苏辽办事得利,也是由于代郡本就是属于幽州的一部分,这里的世家大族、宗族,乃至普通的民众,与幽州其他地方郡县的家族、人口联系密切,有诸多合理、自然的借口能用,渗透起来毫不费力。

    再有就是探子的操练章程,都是按着陈止列出的章法,而组结构也足够精巧,深入敌后的探子,彼此之间的通信近乎为零,减少了暴露风险,

    当然,更重要的是,靠着陈止的另外一套情报体系——实际上就是靠着十二生肖折纸——提供的情报上的便利,让苏辽可以用更少的人力成本和试错成本,来安置尽可能多的人手在幽州各地。

    试想一下,当你拥有着来自幽州统治核心的种种消息,能比下面的人更早一步知道各种命令和政策的下达,那不要说安排几个探子,就是过去炒房子、兴产业,也能先人一步,发家致富。

    事实上,在密谍司的探子里面,还真就有几个商贾,靠着提前知晓消息,如今在幽州地界也堪称富庶,与达官贵人交往,获得着第一手的情报。

    有了这么些个便利,代郡对幽州的渗透和探查,已经是各地之首,其他地方断然没有这个渗透程度了。

    不过,另一方面,在这些情报里面,必然是有真有假,有的是刻意用来迷惑代郡方面的,毕竟侦查和反侦察,不只代郡一家在搞。

    拿着看了一会,陈止把那卷宗放下,笑道:“看里面的描述,王浚是摆明了要来攻打咱们,而且就在这两个月之内了。”

    “不错,不过这方面咱们也做好了充足准备。”苏辽点点头,不见半点惊慌失措,然后说道:“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主公现在就收拢人手,有些太早了。”

    “不早了,”陈止眯起眼睛,“幽州若要来攻,从东边过来是最有可能的,但什么时候来却不好说,因此要时刻警戒,况且王浚这般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依我看有迷惑之举,若是不出所料,其人总攻,或许就在最近,而不是等到一两个月后!”

    “最近?”苏辽这下子终于色变,但旋即摇摇头,“这倒未必,王浚势力的这个体量,本就受到各方瞩目,想要做点什么都难以隐藏,未必就是迷惑,更何况,他现在的人马刚刚平定了平州,还没有修整,难道就拉过来对付咱们?若是没有足够的兵马,我可不认为幽州敢来再犯!”

    代郡如今的实力,他很清楚,更主要的是,当下代郡还有几个可以说是人质的人。

    “不说王赶、吴阶,就连刚刚抵达的枣嵩,都还在代县城中,王浚如果最近来攻,等于直接把他们陷入险境,更何况还有之前分析的种种”陈止嘴里说着,看着手下,问道:“你是这么想的吧?”

    苏辽点点头,算是承认。

    陈止便道:“既然连你都这么想,恐怕整个代郡的人也都这么认为,这便是不备,而攻敌之不备,本就是兵家最喜之事,胜算最大,王浚未必不取。”

    苏辽一怔,想了想觉得有理,但又感到其中还有问题,正待再说。

    陈止则干脆的摆了摆手,说道:“好了,但凡有一点可能,都要当城必然来准备,因为代郡上下这么多人、这么多的产业,是不能容许有一点疏忽的,一个判断失误,就是惨重代价,之前经营的一切,都要为他人嫁衣,所以收拢兵马做准备,是必须要进行的,而陈梓他们也会在最近几日都回来。”

    苏辽听到这里,知道陈止的心意已经难以更改,便不再多言,只是转而又道:“属下真正担忧的,还是代郡的钱财调度,如今处处用钱,各处皆有拆建,还有兵马粮饷,这都是支出,虽然几个产业和矿场渐渐回笼钱粮,但也只是勉强维持平衡,若是此时就进行动员,万一都是无用功,是王浚用来空耗咱们的手段,那接下来的几个月,代郡的钱财可就跟不上!”

    没有钱粮,自然是什么事都无法做,真要是发生了这样的事,王浚靠着几个小动作,就将代郡的钱粮耗尽,那接下来他再来攻打,恐怕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我知道你的担忧,”陈止点点头,“不过,这件事的解决,其实不在于节省。”说着,他伸出手,从身前的桌案上抽出一本册子,递给苏辽。

    “这事”苏辽疑惑了一下,最后还是接过来、打开,只是看了两眼,就知道了这东西是什么,“这是代郡内外进项的账策,嗯?这钱粮的收入,和密谍司计算和收集的不一样!”说到最后,他的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惊讶。

    代郡,或者说许多大势力,其实有着几套不同的统计体系同时存在,比如说代郡,一边是郡县官府上报来的秋计数值,登记造册,代表各地的政绩考评,但多多少少都有水分,为了自身的考评成绩,又或者掩盖贪腐,又干脆就为了捞取油水,那些官吏难免虚报、多报,所以官府还有另外一套,通过计算仓存数量的统计体系,当然这里面依旧有漏洞可以操作。

    除此之外,很多势力还有着自己的特务机构,这种机构不光进行着探查,计算着各地钱粮的收入支出,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只不过作为人为监督,难免就受到各种影响。

    此刻,苏辽惊讶的,就是这本纪录仓存进项的账本,和密谍司的统计,有着巨大的差异!堪称天差地别!

    惊讶之下,他下意识的看向陈止,后者却笑道:“这就是财政的奇妙之处了。”

第七百九十五章 寸土皆有其主() 
苏辽还是满脸困惑,脑子里思虑着。

    陈止对于财政方面的改良,苏辽略有所致,大部分是伴随着对人口、佃户的统计进行的,除此之外,就是增加了商税的门类和名头。

    本来那商贾是不乐意的,毕竟商贾多为走商,既是走者,自是多变,可以来到代郡,也可以越过此处,去往别地。

    只不过,当下的代郡,有着别人没有的产业、产出,更有别的地方比不上的特殊情况,隐隐有四方通衢之景,所以也都捏着鼻子认了。

    想到这里,苏辽这心里却又浮现了一层担忧,不由说道:“莫非是因为收了关卡之钱,收入得以增加?但这般行为,其实并不持久,很多商贾是因当下代郡纸、代窑,还有煤矿的关系,才不得不从之,而且这商贾之中的很多人,也都觉得代郡事后必有战乱,所以是本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急切赶过来,这才造成短时间内,大量的商贾、车队云集,带来了大笔的进项,若是事后一过,怕是难以持久……”

    陈止笑道:“这下你可是想错了,你以为这些进项的增加,是因为收取了商贾钱财?”

    苏辽一愣,下意识的反问:“莫非不是?”

    陈止笑着摇头,指着那账册,说道:“这里面主要的钱粮,可都是在统计户数的时候得到,其实就是把一些本来就该是朝廷税赋的钱粮,重新拿回来,而且这边疆郡县,自主性本就高,很多钱粮本该拿在手里,却失之于世家,如今不过物归原主罢了。”

    苏辽一怔,虚心请教起来,这倒不是他要投其所好,而是真心有些不够明白。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还在中汉的根子上。”

    陈止倒是直接说了出来,苏辽乃是他重要的臂膀之一,以后有很多事要有赖其人处理,把这其中的关键梳理清楚,也有助于未来协助税收工作。

    而苏辽到底是有过准备的,一听就明白了,问道:“中汉时候的土地之法?”

    所谓中汉,其实就是原本历史上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后汉、东汉,在新汉看来,自是居于中间的位置。

    陈止点点头,跟着说道:“中汉之时,这大汉上下,几乎每一寸土地皆有其主,而且其中的八成,在世家手中,随后神州战乱,军阀割据,但无论是哪一家都要依靠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因此不管是昭烈皇帝的大汉,又或者是曹家、赵家的伪朝,其实都继承了中汉的土地之法,不敢太过变动,依旧维持世家土地,以此来换取那些大家族的支持,这样才能拉起兵马攻伐,又有贤才治理地方。”

    苏辽对于这些内在的典故,也是熟悉的,心里留有印象,这时听陈止一说,就明白了背后的关键。

    新汉建立于南方,而统治集团是外来,为了平衡内外关系、争取南方江左士族的支持,自然不敢大肆改变,于是默认了世家大族对土地的持有,而开国之君没有这般魄力,后面追随的皇帝便是有这胆量,也是有心无力,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宣武皇帝。

    这位真正统一南北的皇帝,自然也动过相似的念头,奈何世家大族盘根交错,连皇室其实也不过就是最顶级的世家,为诸家只首、盟主一般,最后也只有妥协一途。

    陈止说话间,重新坐下,笑道:“不光是面对江左世家,便是统一之后的北方,也没有太大变化,这统一一词,其实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而不是土地,要统一人群,就要有团结的根基,这个根基才是土地,是以宣武皇帝为了让北地能纳入统治治理,而不是战乱不休,一样有所妥协,那些世家大族、宗族的土地,依旧保留了大半,只不过为了起到制衡之用,他又将跟随北伐的一些南方将领留在北地进行管理,顺势让他们留下一些血脉支系,比如代郡朱家,就是这样来的。”

    苏辽点头说道:“这事属下也知道一些,宣武皇帝一统南北,就颁布了法令休兵偃武,裁撤各地的驻守兵马,其实同时减少的,还有世家的影响力,因为当时天下几分,世家南北联系,很多时候对地方的渗透,比官府还要重,以至于许多驻守的兵卒,其实就相当于世家的家丁……”

    这么说着,他忽然一愣,想到了代郡如今的情况,忽然觉得和当初的局面,很是相似,陈止这一拿到了将军实权,诸多武丁纳入地方守卫,岂非就是以家丁之实,而彰兵卒之名?

    再一想,这北地的几个势力,尤其是那王浚和江都王,其实也是一般局面,就算那个看起来最为忠义的祖逖,其手下最有战斗力的其实也不是官兵,而是其人抵达北地之后,收拢和招募的流民,以及当地坞堡子弟构成的兵马,如果是靠着原本的官兵,恐怕早就被赶回南边去了。

    正因为掌管情报,所以苏辽对周边局势的了解,才比较立体和全面,如此一来,却让他不由疑惑着,这样的情况,难道预兆着要重演中汉末年的种种情况了?

    一想到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他就本能的遍体生寒。

    “怎么了?”陈止的一声询问,将苏辽的心思拉了回来,他回了一句没什么,就继续道:“这削减地方守备,让不少世家失去了官府的粮草补给和兵器,却也让地方上安宁了许多。”

    陈止则道:“话虽如此,但我在东西两苑为秘书监的时候,曾看过典籍,知道在这偃武令的后面,其实还有一系列的御令,想要在北地和蜀地进行土地的分配,最终因为世家的反弹不了了之,还是得局势一度不稳,这也促成了宣武皇帝最终分封郡王,安定这些新近征服的土地,有了如今各地封国的局面。”

    这个苏辽倒是第一次听说,有些惊异,跟着就问:“莫非如今代郡的进项大增,就是因为主公达成了此举?”

    “若说达成,也不尽然,不过取巧,”陈止坦然说着,“一方面是因为代郡地小,不比大汉一个国度,以兵威而镇之,以纸窑而利之,则世家不振,二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

    “什么因素?”

    陈止顿了顿,吐出两个字来——

    “屯田!”

第七百九十六章 革新之始,祸乱之根() 
“无论是曹魏还是袁赵,他们在北地争锋的时候,为了能增快粮食的生产,减少中间的运输环节,都大规模的施行了屯田,而且这个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边疆,在内地的很多地方一样可以看到,不过主要还是驻军所在之处,而这样的地方多数就在边疆,如今在中原内部还残留着屯田地域的几个地方,其实过去是三国交错之地,同样也是边疆,只不过随着大汉重新一统,就变成了腹地。”

    苏辽对于屯田也有其了解,而且当下的代郡也有屯田之处,苏辽虽不负责,但同样要收集信息,分类归档,也好到时候有个留存,责任到人,因而很清楚其中的道道。

    陈止笑道:“不错,就是这个理,这屯田本就是兵家之政,官府招募流民,使之耕种,最后演变成屯户,而各地的规矩不同,这代郡过去就曾为屯田之处,先后为袁赵与曹魏所统,而规矩大同小异,其中最关键的一处,便是关于官府收取多少,按着卷宗县志,若是屯户有牛,则种得的粮食,官府与民户各占一半,若是无牛户,则官府可以提供耕牛,统一耕作,但收粮的时候,官府最少要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