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215章

冠绝新汉朝-第215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他们这三天也是养精蓄锐、摩拳擦掌,等着在今天大展拳脚,不光要抓住机会,得到大家品评,更有心将南山书院压下去,若是能顺便让陈止也吃点亏,那就更理想了。

    整个书院也为了这个目标进行了动员,那位山长也颇为重视,尽管自己没有到场,但却从诸多门人弟子中精挑细选,连同孙特在内,选了七名最为杰出的门人出来,就想着让他们能在这次事情中,为书院扬名。

    只是,当这七名门徒,在诸多同门、同窗的欢送中,走上征途的时候,早就等在书院外面的几人,立刻就迎了上来,表明了身份和来意,然后就将一脸懵色的孙特等人拽上了牛车,给接到了太乐署。

    值得一提的是,这相迎的人里面,虽然也有太乐署的吏胥,但更多的还是赵家派来的人手,有他们相助,就算是发生了意外,也能保证安全,更重要的是,被迎接的人很难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分出人手去给别人通报。

    这一点,那位南山书院的卢仟,体会的最为明显,他和孙特等人的遭遇一样,书院准备许久,还和徐家有过互动,约定了要相互通报,在出门之前,卢仟甚至都做好了计划,但却赶不上变化,等一出门,就被太乐署来的人保护的十分到位,中途卢仟几次试图派人离开,都未能如愿,以至于他们都已经到了这太乐署了,外面的徐谷还没得到消息。

    “这位太乐令,是有备而来啊。”

    看着神色从容、指挥若定的陈止,卢仟正在感慨着,却见一名吏胥急切的从外面走了进来,在陈止耳边说了两句,后者点点头,跟着转身走了过来。

    “诸君,到了你们出面的时候了,得益于诸位相助,此次这文评之事,已是传遍全城,几乎无人不知了,省去了宣发费用,如今各方瞩目,连皇上都遣人来此观摩,所以这次虽说只是试举,但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陈止笑着说着,做了一个请的动作,让出了一条道路。

    孙特迈步就走,但走了两步又停下来,问道:“陈太乐莫非不去?”

    “陈某居中协调,”他见对方的狐疑之色,不由笑道,“诸位不用担心,一切都已安排妥当,自然可以令诸位满意的。”

    孙特迟疑了一下,跟着说道:“这三日,我也了解陈太乐的生平详情,对你很是佩服,自是信你的。”事到如今,已经到了跟前,就算心里还有疑惑,孙特也不会表现出来的,毕竟有五位大家坐镇。

    倒是卢仟走过陈止身边的时候,微微顿足,笑道:“这前面有五位文章大家,但若说这文章,太乐令您也是不逞多让,莫非不去品评?”

    “我身具官职,不便出面。”陈止简单解释了一下,而卢仟也不坚持,点头就走。

    看着前面几人的背影,陈止露出笑容,看了一眼手中的安排,笑着自语:“不知这次社会实验,能有什么结果,前世的实验,因为乱军到来,未能持续,今生当有不同发展吧。”

    ………………

    前面的院子里,陶涯已是将几位大家介绍了一遍,使得现场气氛凝重许多,多了一丝肃穆和威严。

    跟着,他注意到脚步声,回头看了一眼,就继续道:“下面,就请今日的正主,守拙书院和南山书院的诸君登场,他们这两家书院也是历史悠久,传承众多,那守拙书院起自……”

    而后,伴随着孙特、卢仟等人的露面,陶涯就如数家珍的将两家书院的历史传承、重要人物,以及几次颇有传奇色彩的佳话诉说了一遍。

    这些消息,按理说在场的人也都听过许多次,但奇怪的是,在这种特殊的气氛下,听着两个书院的介绍,不知不觉就生出一种向往之意。

    “奇怪了,怎么突然觉得这两个书院,都能和咱们左岳书院分庭抗衡了?”人群之中,端坐着的齐直,品味出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而徐谷等人,则是疑惑的看着卢仟等人,眉头皱起:“卢仟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没有通报一声,难道他们有什么想法不成?”

    边上,跟着他同来的荀茂也是皱起了眉头,但担心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他看着,对每一个出面的书院学子,都介绍其生平,说着其人的得意事,突然就有不妙的感觉。

    “看这个架势,我感觉陈止今日之举,其重点好像不是给两个书院分出高下,而是……”慎独书院作为四大书院之一,历史悠久,他们对今天的是也很重视,派来的荀茂也不是随性之举,里面有着深意,其人更不简单,看出了一点端倪。

    与此同时,这人群中就有几人,从怀中取出纸笔,迅速的书写起来,将这一会发生的事,都大概的写了一遍,然后借故暂时离开,将写好的纸张交给了门外等候的人。

    随着这些等候之人迅速离开,有关太乐署内发生的事,就传递到了有心人的耳中,其中涉及人数最多的,正是那百家茶肆。

    “来了,来了!”茶肆三楼,摆好了桌椅,众人围坐,有一位中年文人,接到了几张纸条,看了几眼,然后就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且听我言,那太常府内太乐署中,正有一奇事,说是那位入梦公子入主之后,一日偶……”

    随着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嗓音,这楼上的众人,很快沉浸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发现了一点端倪。

    “怎么这么长时间,正主才刚出来?这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分出高低?”

    另一边,太常府中,那太常丞孙江得闻消息,不由纳闷起来。

    “哈哈哈!”但太常邓蒙却忽然笑了起来,“原来如此,我等都被陈止虚晃一枪,都只注意了分出高低,却没有注意到,他今天铺开的这个摊子!”

第三百三十三章 文章出自人手() 
正当各方都因为太乐署里面传出来的消息,而各有反应的时候,在那太乐署的院子里,这场奇怪的品评还在继续。

    这个奇怪的说法,是那位作为品评大家之一的袁荃,在旁听了一阵子后,忍不住说出来的。由于他们五个人本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因此他的这句话,被众人清清楚楚的听到,但没有人对此表达异议。

    因为,随着这场品评的进行,在场的众人都发觉到,这次品评的内容,让他们越发意外,但也越发的吸引他们的注意。

    “这篇文章,写的是宣武北征的内容,但角度颇为新颖,不是聚焦于兵家沙场,而是着眼于书林文斋,写的是几位经学大家在战乱之时,是如何坚持为学的,利益深远,不知是孙公子你在之前写下的,还是这三天之中写出来的?”

    此时,经过对五位大家和参加士人的介绍后,品评已经进行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参加品评比试的士子,将他们的文章都拿出来,要展示在五位大家的面前。

    不过,在大家观赏之前,先就有那吏胥过来,把文章的内容通读一遍。

    这文章的好坏,听起来仿佛是一个主观问题,但在这新汉时期,其实不然,因为此时的文章,在流行趋势上,本就有着一定的划分,从东西两汉时的赋,朝着骈文转变,对文章的对仗、辞藻等,有着较为普遍的认知标准。

    这一点,从陈止的两篇文章上就能看得出来。

    无论是《师说》还是《六国论》,其实都是后世的传世文章,但陈止却没有直接拿出来用,而是结合时代特点,在加入自身理解的同时,还按照此时人们所喜好的文体,加以拓展和深化,这其实就是对文章好坏量化标准的利用。

    而对于王衍、郭凡这等文章大家而言,一辈子和文章打交道,更有教书育人的经历,不光能看出文章好坏,更能一口气说出其中的关键,进行分析。

    所以,这边孙特的文章一被读过,五位大家就都纷纷点头,明显都有了看法。

    孙特本来正期待着听听大家的品评,作为大头阵的,他身上担负着不小的担子,期待迎来一个开门红。

    所以,他的这篇文章,乃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连书院的几位师长,都在其中给予了不小的指点和帮助,为的就是一炮而红,将南山书院的气焰给压下去。

    只是,不等大家出声,倒是陶涯先来询问他了。

    面对询问,若是在这品评正式开始之前,或许孙特也不会当一回事,更不见得有心思回答,可随着之前几个环节的进行,现场的气氛非常肃穆,充满了仪式感,整个品评会都显得重要很多,孙特亦不敢放肆,所以一听陶涯问起来,也就回答起来。

    “这文章,是我在为学之时,得师长允许,入了守拙书院的藏经阁,在其中看到了前人事迹,有感而发,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心要写下来了,直到三天前,正好碰上干了太乐令的提议,回去之后,正好想到这个念头,遂成此文!”

    他这话一说,这院中观礼的众人,不少人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没想到竟是用了这几天的时间写出来的。”

    “这话未必是真的,但我听此文,心中颇多感慨,笔锋老辣而直接,倒也和这孙特的性子相合。”

    “我比较喜欢他的这篇文章,其实里面有一部分,你们注意到没有,和陈太乐的《六国论》之言,很是相似,不知道是否是从中得到了借鉴。”

    ……

    众人的交谈,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文章和孙特这个人的上面,实际上,今日到场的众人,有着种种不同的目的,很少是真心要过来品鉴文章的,但奇怪的是,随着整个品评会过程的安排和进行,这些人本来的目的虽然没忘,但也逐步投入到品评会之中了。

    不光是院中之人在讨论,就连那屋舍之中,正在旁听的太乐署从官们,也是津津有味,而且听着听着,那董续还忍不住道:“这么一听,这个孙特虽然性子有些刻薄,但他的文章写的还真不错,短短时间就能写出这般文章。”

    高疆则颇为兴奋,他们站着的位置,透过窗子,可以观察到院中的景象,自是能发现,这院中的众人,看着那些人的表情、听着议论声,他不由说道:“无论如何,这势头不错,看院中人的反应,对孙特的这篇文章,也是颇为认可的,若是最后能得到众人支持,就是评判了高低,估计也能省去不少麻烦。”

    字里行间之中,其实还有担心。

    边上,还站着刘纲、赵兴等人,他们也是被邀请过来的,期间还帮了不少忙。

    刘纲听了董续的话,不由对陈止笑道:“陈兄,你当初在那王府晚宴中,乃是当场作文,论这一手,怕是整个天下也没有几人能比得上,你倒是说说,这个孙特的文章,到底是不是这几天之内写出来的?”

    他这话一说,其他人也都留意起来,连董续、高疆等人都侧耳倾听。

    陈止见了众人表情,知道不好敷衍,先说了一句:“我说过很多次了,《六国论》并非当场所作,我亦没有这般能耐。”

    “好,好,我们相信。”刘纲笑嘻嘻的说着,那表情分明是半点都不信。

    陈止无奈的摇摇头,跟着才道:“至于孙特的这篇文章,理应不是最近写成的,里面有两个句子提到了一年多以前的事例,其介词却表现出近似之意,所以这篇文章,其雏形至少不是这几日才写就的。”

    陈止的解释并不复杂,众人都听的明白。

    高疆眉头一皱,有些不解的道:“其实我也能想通里面的道理,这文章堪称上佳,短短三天,怎么可能写得出来,而且其中笔锋老道之处,怕还有守拙书院的师长指点吧。”

    马选点头说道:“这种情况是难免的,孙特他们今天过来,代表的乃是书院,那书院长者岂能不重视?根本无须从细节处分析,就可看出。”

    他们当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刘纲朝着窗开看了一眼,就有些不解的说道:“咱们能想通这点,院中都是书院学子,见多识广,没理由看不出来,怎么一个个却不见半点疑惑。”

    “他们不是没有疑惑,而是没有必要疑惑,”陈止笑着回答,同样朝着窗外看了过去,“对这些人而言,此事真假并不重要,他们本来也不是真心过来看品评的,只是想知道结果罢了,现在被气氛感染,觉得事情新奇,就当成是一桩逸闻,想要一探究竟,对他们而言,孙特说的是真是假,根本就不重要,也不会有人深究,更没有深究的理由。”

    这番话让众人陷入沉思。

    “我有一是不明。”忽然,陆映却开口了,“先前的一番布置,让这太乐署中气氛不同,肃穆许多,其实已经足够,为何还要在让陶兄询问那孙特这些呢?品评的乃是文章,孙特生平,众人也多有知之,岂非多此一举?”

    陈止闻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指着窗外,说道:“陆兄,你再看下去,差不多就能明白了,品评书院高低,只是今日的一个环节,我说过要根治书院争执的乱局,单纯品评高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什么观念?”刘纲好奇起来。

    陈止笑而不语,而此时那窗外,则进行到了新的环节,在一番问答过后,陶涯将孙特的形象突出出来,在陶涯的口中,这孙特赫然成了一位品学兼优、孝敬尊长的有为青年,连孙特自己都不由挺起胸膛,觉得自身的形象高大了几分。

    随后,五位大家就都得到了孙特的这篇文章,开始品评,而且让在场众人意外的事,刚才朗读文章的时候,这太乐署还配了专门的书吏在旁边听写,那边念完,这边也抄写完毕,成了四篇,加上孙特带来的那篇文章,正好五篇,五位大家人手一篇。

    孙特的本篇,被交给了王衍,毕竟是资历最老的。

    随后,在陶涯的引领下,五位大家开始品评,首先说好的,说文章的结构,说遣词造句,然后又说了不足之处,说了改正之法。

    不知道,是不是先前的介绍起了作用,那孙特为了附和陶涯总结的“谦逊好学”这个特性,在面对不足的时候,居然没有像之前那样性急,反而是低头受教,表示改正。

    当然,这也有面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