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205章

冠绝新汉朝-第205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把在场的重任都噎住了,无他,实在是他直接。

    谁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本就是俗定的规矩,但人接都是只做不说,结果这位倒好,直接拿出来作威胁了,焉有此理?

    只是,毕竟是上官,董绪等人不敢违逆,彼此对视一眼,就派人去通知那徐吉了。

    等人一走,董绪又走过来道:“上官,那徐督乐最近确实有事,此事还和汉寿亭侯家有关,他乃是关家的姑爷,本身更是河东徐家的一支。”

第三百一十七章 孙武三鼓,陈止复召() 
“果然是有些来历的,也对,既然这里多是不得志之人,那谨小慎微就该是主流,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对于那些渴望向上爬的人来说,被调来这般司衙,确实让人丧气,有力都无处使,但在有些人的眼里,这样的一个地方,却是熬资历的好场所。”

    听着董绪的提醒,看着面前几人的表情,陈止对那个徐吉的情况已然明了,但也不说破,只是坐在那里等着。

    董绪几人则是面含忧色的对视着,他们可不认为那徐吉会卖陈止的面子,哪怕陈止本身名望甚高,哪怕陈止的背后站着列卿太仆。

    徐吉本身可是丝毫不惧,他的背景很硬,用其人的话而言,那就是列卿如流水,而讯勋贵如铁座,这徐吉一人牵扯两大勋贵,自是有恃无恐。

    关家自是不必多说,而徐家亦不寻常,其上乃是阳平侯徐晃,是为河东徐家。

    关家的爵位,乃是献帝所封,是以刘备登基后,也未作更改,更何况新汉的爵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除非是宗室,否则意义不大,是以汉寿亭侯,比之阳平侯,是要高上几分的。

    不过,这阳平侯家也不简单,其祖上徐晃,护送献帝还都洛阳,之后随杨奉辗转,最后成了陈侯伴将,以此为出身。

    陈侯死后,刘备时常怀念,于是这陈侯一系的将领,多受重用,徐晃亦因此而封侯拜将。

    这样的背景,徐吉有所嚣张,也是在所难免。

    果然,很快被派出去的两人,就有回来,身边却没有跟着他人,是空手而回,陈止一见,心里就清楚了。

    其他人也都心中亮堂,不着痕迹的对视几眼,却没有出头的意思,都等着看陈止要如何应对,这是他们这位上官碰上的第一个突发事件,看他如何处置,多少能猜出未来的路数,也能看出水平,算是他们这些从属对上司的一次考验。

    过了,则略有归心,若是没过,他们就要有其他心思了。

    “先前这陈止还说,若是不来,就要以此立威,不知道要如何立威,其中复杂啊。”

    “启禀太乐,督乐他本来风寒已好,但家中又有其他变故,是以难以到来……”那两名吏胥正要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话禀报,却被陈止摆摆手止住了。

    好嘛,若是坚持是病症,那也就罢了,结果又是家中有事。

    若这两件事是单独发生,陈止还要思量一下,是否错怪了对方,但偏偏这么巧,都发生在一起,自己让人去叫他,结果连个家仆都不派过来说明情况,再结合旁人的反应和告诫,陈止哪里还不知道,那徐吉有心给自己找个上官一点味道尝尝。

    这其实也是官场常态,一个官员的权威能否贯彻,主要就看他能不能指挥动手下,否则就会被架空,这下面的官吏,虽说不能明着对抗,但只要阳奉阴违,相互抱团,一样可以玩弄上官。

    为官,也是不断和手下、和上头,博弈和对抗的过程,世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想到这,陈止并不着恼,反而笑道:“也不用拿话来搪塞了,再去叫他,告诉他,我此番是突然到来,他未及准备,也是情有可原,过去之时,我不为太乐令,也不会追究,但从今往后,这太乐署当以我为首,今天让他过来,也只是上下相见,以后方便照应,去吧。”

    此话一说,那两个吏胥面露难色,期期艾艾,却不离去。

    “哦?可有难处?”陈止眉头皱起,似笑非笑。

    “我等来时,那徐家的管事就说了,此事不好更改,希望上官您能理解,我等……”

    陈止眯起眼睛,手指在边上轻敲,就要说话。

    但不等他开口,就听“啪”的一声,一旁先有一个人跳了出来,呵斥开来:“大胆!你们什么身份,也敢说这等言语,太乐为上官,是给你们下命令,不是和你们商量的,还敢违抗,我看你们这差事是不相干了!”

    他话一说,两个吏胥猛然惊醒,他们也是在这太乐署懒散惯了,以至于还没有紧张起来,但现在一听呵斥,再见陈止表情,终于害怕,拱手言罪。

    “罢了,按我的吩咐去吧。”陈止不会和这些人一般见识,打发走了之后,朝那出声呵斥的人看了过去。

    协律曹周傲。

    此人也是之前劝董绪直言的那人。

    他在呵斥了两名吏胥后,并没有回道位上,而是来到陈止面前,拱手说道:“上官,太乐署清闲已久,诸君多有懒散,还望太乐您能体谅一二,我等今后定当全心辅佐,不敢再有懈怠。”

    陈止看了他一眼,淡淡说道:“嗯,我亦明白其中缘故,周君且坐,稍安勿躁,我自有定夺。”

    本以为自己的示好,会得到陈止的反馈,结果却是一副荣辱不惊,周傲的心中念头一跳,表面上则是恭敬的退下。

    不过,周傲回去之后,却与几名同僚对视一眼,都从各自的严重,看到了一丝失望。

    那徐吉的想法如何,他们多少都知道,本意是来个闲散衙门为官,积攒资历人脉,还没有人能管束,乐得自在,结果陈止这样血气方刚的起家官过来,可以想见未来的情形,所以才会被召而不应。

    本来,几人还想看看陈止对此,有何手段,结果他生生忍下来,又让人去请徐吉,在几人的眼中,这个举动,无疑有些示弱了,显得他在妥协。

    “官场上是需要妥协,但前提是先展现出价值和威胁,旁人顾忌你,才会和你妥协,若是什么准备也没有,上来就妥协,那就不是妥协,而是退让,你一退让,别人见你没有威胁,就会步步紧逼,徐吉正是这样的人,这第二次更是喊不来了,反倒让他借势而为,到了最后,上下混乱,太乐令难免被架空啊,这个陈止,看来也是虚有其名,有点冲劲,却没有城府,之前的立威之说,反而成了笑话,他都不提了。”

    董绪摇摇头,心里暗叹。

    其他几人,也是差不多的心思。

    另一边,随着两名吏胥匆忙赶路,再次来到了徐吉的宅外,禀明来意。

    “怎么又来了,我家老爷不是说的很清楚么?算了,你们等着,我这就去通报。”

    门房低估了几声,然后就进去通报,转述了两人话语。

    “这个陈止,说话还真直接,不过我听他这话里面,也有服软的意思。”在听过转述之后,那位督乐曹徐吉就招来心腹管事,商谈起来。

    “你听他这话说的,什么突然到来,我没有过去,也可以理解什么的,我让两个吏胥带话回去,态度已经表明了,本来我去这个太乐署,就是因为此处无人可管,乐得逍遥,头上没有个指手画脚的人,现在倒好,来了一个陈止,他如果是从别的位置调动过来的,那也就罢了,却是一个起家官,过去从未出仕,就是有那么一点名声,靠着一个当了太仆的祖父,弄了个一个不知所谓的功劳,就直接从白衣一步登天,跑到我的头上了,这如何能忍得了?”

    他那心腹管事却劝道:“老爷,话虽如此,但既然这个陈止都服软了,又让人来请您,你还是过去吧,反正震慑他的目的,也已经达成了。”

    “不可不可,”徐吉却笑了起来,“岂能如此简单就让他过关?他既然服软,那就是倒退了一步,岂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上年春天,我与族叔往江东,他任职太守,但下面多有官吏存有他念,贪恋权柄,联合当地大族,不愿归附,我那族叔就是靠着步步紧逼,将一干人等尽数驯服,最终建立权威,我当效仿!”

    那管事却道:“可那陈止,毕竟是老爷的上官,族老太爷是以太守之位,制驭下属,情况多有不同。”

    “看似不同,其实异曲同工,”徐吉自信满满,“你只看到了陈止为上司,却没有想过,除去陈永这个太仆,他陈止其实什么都不是,乃是流水一样的官员,还没有根基,些许名声,更如空中楼阁,而我为功勋之后,又有两家之力,这才是真正的大势,韩子立势而治术,陈止之能小道尔,带我将他驯服,以他为盾,依旧逍遥。”

    说到这里,他大手一挥笑道:“去告诉来人,本官不去,家中之事,尚未处理完毕,待我处理好了,自会去见太乐令。”

    当这个消息被带回去的时候,自董绪以降,没人觉得意外,他们觉得理所当然,同时也都认为,陈止是没有办法了。

    “已经退让了一次,就算是陈止不懂里面的奥秘,短时间内也不会有第二次了,同样的,他既然退让了,那就没理由严惩了,否则之前何必怀柔?”

    就在董绪等人计划着等会给这位上官找点台阶下,然后尽快完成这次虎头蛇尾的初次会面时,陈止却突然笑了。

    他这一笑,众人就更看不懂了,但旋即就听陈止说道:“我新官上任,突然到来,诸位猝不及防,未及准备是可以理解的,而这太乐署的情况,也确实特殊,诸君心思散乱也是应有之意,但凡事皆有度,昔者孙武练兵,吴王以爱姬为兵,孙子三鼓,仍不知号令,遂斩之,今我以上官之位,召从属而来,一不应,复召,仍借事不来,既如此,则罪在其人,今去其职,可报于吏部。”

第三百一十八章 太乐之位,可坐多久?() 
“这就要通报吏部?若是如此,那可是半点转圜余地都没有了。”

    听了陈止的话,自董绪以下,都是目瞪口呆,因为这和他们设想的完全不同,一前一后,两次召人,陈止的应对方法,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反差之大,让人无从琢磨。

    “刚才徐吉不来,这陈止便就退让,让人再去请,助长了徐吉气焰,结果这转脸第二次请不来,就要直接撤职?”周傲在惊讶过后,心中念头急转,想着此事背后的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变化。

    其他人亦是如此,如那董绪,更是额头见汗,显然想得更多。

    “陈止的话里提到了孙武练兵,斩杀吴王爱姬的事,足见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下定了决心,但未免也太过激进,徐吉背景深厚,被安排到太乐署中,本来就有诸多缘由,算不得一般的从官,而陈止今日刚刚走马上任,位子还没坐稳,就要将徐吉拿掉,双方这一下子,就势同水火,无从转圜啊!但那徐吉岂是好动的?”

    想到危险之处,这位太乐丞的心彻底乱了,因为若是陈止铁了心的要做,那他夹在中间,可真是两头不讨好,说不定在热闹上官的同事,还要得罪徐吉背后的势力。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就出言劝了起来:“太乐,此事还是从长计议的好,毕竟吏部那边,事多繁杂,尚书台内外,更是重地,上官您甫一就位,就要递条于尚书台吏部,难免让那边的人觉得有些不妥,万一记了下来,说不定就要影响今后升迁。”

    这句话,其实是委婉的劝阻,若用白话说出来,就是你一上任还没做出成绩,就先给上面打个报告,要废掉自己的手下,让人尚书台的人一听,万一怀疑你能力不足,记了黑名单,那日后官途要受到影响。

    此非耸人听闻。

    新汉的权力架构,和后世自然不同,六部制并未完善,权柄分散在尚书台、中书省、列卿等等司衙和官员手中,陈止口中的吏部,其实就是尚书台的下属机构。

    前文也曾提过,列卿权柄被尚书台不断侵吞,变相夺权,而这种夺取正是体现在诸多尚书台越发庞大的职权之上。

    尚书台,最初乃是九卿之一“少府”属下的一个机构,否则收发和保管文书,西汉武帝专权,尚书台借着他咨询、传令的机会,地位提升,越发重要。

    到了东汉,尚书台越发完善,形成了六曹尚书,虽然依旧从属于少府,但却总领纲纪,无所不统,近乎取代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决策军国大事、统领百官,乃至还有执行决策的权力。

    历经东汉末年和三国乱世,到了如今的新汉,尚书台的职能越发扩大,政务人员也不断扩充,也正式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事实上的全国政务中心。

    不过,这样变化,也自然而然的会被削弱其他方面的能力,至少统治者是不会允许一个机构拥有着干涉各方面的权力的,所以进行平衡和削弱,就是应有之意了。

    于是决策职能被从尚书台分离出去,被中书、门下两省瓜分,同时也增肌了尚书台内部职权和组织结构的规范化,并且在之后的岁月中,不断的完善,在原来的历史中,最终在隋朝形成了闻名后世的六部。

    而此时,这尚书台除了几个主要的官员与列卿权势相似,乃至犹有过之之外,更有着较为完善的六曹尚书,吏部正是其中之首,余下为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

    吏部对于一般官员的任命,还是有很大的权利的,乃至于对于一些权势不小的官员进补,也有很大的影响和建议的能力,如果真的对某个人有成见,潜移默化之间,就会影响其人前途。

    不过,陈止对于这些,显然并不担心,只是说道:“自取告知徐吉,无需多言。”

    看陈止根本没有想要解释的意思,董绪也只能干着急,在心里叹息着,同时念头急转,思考着有什么折中的办法,能扭转这个情况。

    他这边还在想着,陈止则已经起身,对着眼前的几人说道:“好了,今日见过,也算明了,这第一天,我不强求诸君就能全心为政,所以今日依旧闲散,但明日起,太乐署当逐步行至正轨。”话说完,他就起身,走到书吏身边,询问了卷宗馆藏所在之地,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