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202章

冠绝新汉朝-第202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大书院的说法,乃是俗定,哪里有真正的排名,自古都是文无第一,这种话私下里说说也就罢了,怎么能摆在台面上?刚才之所以提及,那是闲聊,就像后世相互之间吹捧,有的时候说的兴起,为了展现自己,难免拿旁人衬托,比如说那谁谁不用知道比你们高到那里去了,我和他谈笑风生之类的。

    结果,陈止却非要挑出来问,还是用太乐令的名义,让刘近一下就有些被动了。

    “是我唐突了,”突然,陈止自己退了一步,“这个事,说起来确实不容易,这书院之间有着矛盾,多数也有名望的因素在里面,若是提出什么十大之言,反而要徒增纷争,确实不合适,那咱们就随便聊聊,说一说与刘兄你最熟悉的几家书院吧。”

    他这么自行一退,刘近也松了一口气,点点头道:“也好,那我就从这东南西北的四儒书院说起来吧。”

    陈永在旁边看着、听着,表面不动声色,但心里却忍不住赞叹起来。

    “好手段啊,先提出一个强人所难的提议,让人难以回答,然后退后一步,给出了一个合适的空间,但实际上,那刘近本就么有回答的意思,结果这一进一退,平白的让刘近觉得有了个台阶下,愿意回答了,而且陈止说的委婉,但能让刘近这样的人熟悉的书院,那肯定就是名列前茅的,否则焉有介绍的价值?”

    在他的感慨中,那刘近已然介绍起来:“这京城四边的儒家书院,其实陈兄已经接触过一家了。”

    陈止笑问:“左岳书院?”

    刘近点头道:“正是左岳书院,这书院位于洛阳以西,乃是西边诸多儒家书院之首,山长出身弘农杨氏,又有几家关中世族涉及其中,除此之外,那洛阳以东的诸儒经学则以致远书院为主,历代山长都为诸葛家之人担当,但又不局限于此,南阳几大家族、琅琊王氏在这个书院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陈止品味片刻,才道:“诸葛家势力庞大,而且遍及南北,琅琊为根、南阳为干,又有江左诸支,能聚集这般力量也是正常。”

    “接下来就是洛阳北边的慎独书院,这书院当今山长乃是颍川荀氏,此书院得北方诸家相助,历任山长都是北方大族出身。”刘近在介绍慎独书院的时候,刻意精简了许多。

    “这家书院莫非是得了北方各大世族之助?有意思。”陈止说着,又问:“这东西北都说了,下一个就该是南边了吧,又有什么来历?”正所谓不问不知道,这问过之后,陈止已然认识到,着诸多书院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能在洛阳站稳脚跟、传承起来的,都有背景。

    难怪不好管理啊。

    “南边最有名的书院,乃是兼善书院,据说乃是陈侯所倡,最初乃是陈侯练兵之时,在营中设一讲学堂,所授皆不甚深,时有人问,兵丁卒子何必读书,陈侯与之辩,就提及达则兼善天下,陈侯殁后,昭烈皇帝感念其志,乃立兼善书院,宣武北伐,一统中原后,还都洛阳,这兼善书院也随之迁来。”

    兼善书院么……

    陈止的眼神一阵恍惚,他亦注意到,在介绍这座书院的时候,刘近的神态语气明显不同之前,带有一点憧憬的味道。

    心中一动,陈止顺势问道:“不知这书院有与哪家有关?当代山长为何人?”这兼善书院打着陈侯的旗号,但陈止自是知道,这书院和自己并无多大关系,但听得这番介绍,心里也泛起异样,因此有此一问,但他也明白,在这个九品官人的时代,书院是不可能脱离世家,单独传承的。

    果然,刘近就介绍道:“自书院北迁,这三十年来先后有张家、周家、陆家为山长,当代山长则为江东顾氏担任,不过已经定下了下一任,为那江东朱家之人。”

    “张家、周家、顾家等,这都是江东的大族,看来这个兼善书院的背景不过就是个壳子,早已沦为江南大族的工具,这也对,毕竟是从江东迁来。”

    陈止心里跟明镜一样,但还是有一丝怅然,但旋即不由失笑:“我还是想太多了,时代的局限性,岂能因为我的一个前世就有变化?毕竟人死如灯灭,生前准备的再多,一样会被历史淹没,更何况我也没做什么,很多所谓陈侯之举,不过假名,话说回来,若真的一劳永逸,那我这一世哪里还用劳碌?真要有遗憾,不妨今生弥补。”

    他的这些个想法,对面的刘近自然无从得知,他说完了四家书院,又道:“除了这四方儒家书院,城中还有一家,也曾兴盛,但现在略有衰退,名为阳景书院,好了,这书院就是这么几家……”说着,他就打算止住话题了,否则说下去,今天就纯粹是过来给陈止解惑了,那可就要有负于人了。

    可惜,陈止却不愿意这样停下,跟着又问:“既然说的是儒家书院,那定然还有别家,另外,听闻佛家和道家在京城还有流传,这些与太乐令也是息息相关,还请刘兄继续。”

    刘近表情连变,本想拒绝,但又不好不答,只是这么一说,今天过来,所谓何来?

    正当他进退维谷之时,陈举忽然自边上走来,来到陈止跟前停下,恭敬说道:“少爷,有消息从咱家院子传来,说是太常派了人来,让你提前过去,有事相商。”

    “太常让人来叫我?时间还没到,就让我提前过去,这事有什么事发生了,他既是上官岂能拒绝,我是要去走一趟了。”

    陈止念头一转,就转身朝陈永告歉。

    陈永摆摆手道:“你先过去吧,太常差人让你过去,不会是私事,朝廷的正事要紧。”

    陈止点点头,又对刘近说道:“真是遗憾,今日未能尽兴,也没能问清楚其他百家书院的情况,改日你我再叙,几位,陈某告辞了。”

    刘近等人纷纷拱手,都道正事要紧。

    等陈止的背影远去,刘近不由松了一口气,觉得不用继续介绍其他各家了。

    “再介绍下去,传出去,我今天就纯粹是来给陈止指点迷津了,要被人误会是真和他结交了,我可是受了荀兄所托,让陈止展现音……不对!”

    想着想着,刘近突然回过神来,表情惊愕。

    “陈止这么一走,我还怎么让他弹琴,而且他一走,我今天岂非就是专门来给他讲解的,这……这误会可就大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太常诸官() 
曹魏黄初元年,也就是公元二二零年,魏文帝曹丕再改魏国奉常为太常,此名于东西两汉多有反复,至此方定。

    五年后,新汉仁宗刘禅登基,乃学之,亦置太常,品第三,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称之为列卿之首,能任此者,多为“时望”、“儒雅”之士,号称清重,职不可缺。

    太常以卿为首长,属“春卿”,视金紫光禄大夫,又有少卿为副官,属官众多,有丞、主簿、太常博士,领太庙、太祝、太史、太乐、明堂、诸陵等令,又领太学博士、博士祭酒等官职,职权甚重,涉猎实多,乃朝廷一大司也。

    等陈止抵达此地,脑子里闪过的,就是这些个信息。

    实际上,随着尚书台崛起,其他列卿的职权,都被这尚书台制约,等于是职权被尚书台分去了部分,太常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太常毕竟是底子厚,职权广泛,哪怕权柄被分出去了一部分,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旧还领着众官,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事,其他衙门都必须请示和通知太常府。

    因此,这太常府的衙门,着实是气派得很,陈止还未走到跟前,只是远远的看着,就能感受到大气,再看那扇大门,更感权柄威严。

    不过,若论场面,他前世是看过太多了,眼前的这些,也难撼动心念。

    前面,有两名吏胥见了陈止一行,就赶紧迎了上来。

    陈止整理官服,走下车来,与陈举等四名仆从走了过去——陈止在离了陈永府邸后,并没有直接过来,而是先回了自己的宅院,换上了官服,命人带上官印,然后挑选四名仆从相随。

    要知道,那太常的召集之令,也是先传到了陈止的府邸,然后由才传到了陈永府上,这就说明不是私下里的见面,而是正式的会面,要按着礼节,做足功夫,这可不是虚张声势,而是职场礼仪,是对自己和上司的尊重。

    “见过太乐令,上卿在内,且随我等入内。”两个吏胥过来,表现的格外恭敬,看到陈举等人,不由默默点头,看出这都是精锐家丁,不是寻常仆从,又补充道:“这几位先往一处等候,带的上卿见过太乐令后,自有安排。”

    “有劳两位了。”陈止笑着回礼,那二人连说不敢,安排妥当之后,就领着陈止入内。

    太常衙门的布置,并不显得多么华贵,倒是有些朴素,陈止随着两人前行,打量周围,心里想着的却是那位太常,邓蒙。

    邓蒙,为义阳人士,乃是新野邓家出身,这邓家也有来历,其崛起的契机,乃是昭烈皇帝麾下的邓芝。

    经过近百年的经营,而今也算是一大世家,比之顶级门阀还有不足,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在南阳集团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而且整个家族还有上升势头。

    这位太常邓蒙,也算是新近登位,只不过在这之前,就已经以代行的名义,署理衙门很久,也就是说,其人本为临时太常,在东海王倒台之后正式上位。

    这样一个人,能在诡异的局势下,转正为卿,足见其能,而根据陈止了解的情况,这位太常平日行事,颇有黄老无为的味道,对各方都不得罪,与之为善。

    “从陈永透露的情况来看,我这次的职位,其实经过了列卿的一番争论,相互妥协之后,拿到了这个太常所领的太乐令之位,就是因为这个太常是各方都能满意的人物。”

    这样的一个人,按着正常的看法,那就是一位老好人,但陈止却不会真当其人是老好人。

    原因很简单……

    “这可是朝廷中枢,能让各方都容忍、满意,可不是一个长袖善舞就能解释的,背后的人脉意义,更是非同一般,这样一个上司,不可轻视。”

    带着这样的念头,他来到了那衙门的正堂,一走进去,就见不少人已经坐在里面了,月末有七八名身着官服的男子。

    陈止的目光依次在众人身上扫过,最后停留在大堂的最里面,那里坐着一个略显富态的男子,约莫五十岁,表情和蔼,见了陈止就微笑点头。

    在他打量堂内情景的时候,这屋子里的人,也在观察着陈止。

    这些人,有老有少,年龄最大的,怕是要超过五十,最小的一看就是二十出头,脸上还残留着一丝稚气。

    不用问也知道,这些人就是太常的属官、领官,而那个富态男子,毫无疑问就是太常邓蒙了。

    相互打量之中,整个大厅的气氛微妙起来,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打算出声,便就安静下来。

    唯有那两个带路的吏胥上千,对富态男子说道:“上卿,太乐令来了。”

    “陈先生,久闻大名啊。”富态男子邓蒙挥挥手,让吏胥退下,然后笑着与陈止说着。

    “当不得上官这般称呼。”陈止倒也是懂得规矩的,上辈子也见得多了,知道上级领导各有性格,邓蒙这么客气的说法,不是看在自己的名声上,而是出言试探,看新来的属下,是否知道进退。

    毕竟,这可是一个门阀世族为主的时代,真碰上那种仗着家世、名望、乡品不将上官放在眼里的,那他邓蒙也要头疼。

    陈止一番客气,邓蒙就顺势叫了陈止的名字,这也肯定了前者的猜测。

    “以邓蒙过去的行事风格来判断,就算属下是个愣头纨绔,他不会打压或者辞退,以免伤了纨绔背后家族的和气,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调整麾下从属官员的权责,将这纨绔的权柄分去,架空其人,给个闲职,任其逍遥,又不损威严,不乱政事,不伤和气,各方皆可欢喜,前世的孙公祐便是如此。”

    孙公祐,就是孙乾,为前世时,刘备麾下的重要一员,和陈止的关系也不错。

    他这边正想着,那太常邓蒙已经让他入座,与其他几人坐于一处。

    “这几位就是你的同僚了。”邓蒙说了一句,就坐于席上微笑。

    被他点及的众人,很自觉的自我介绍起来。

    “见过太乐,我为孙江,居太常丞之位。”最先开口的这人,离邓蒙最近,年约三十,体态匀称。

    “姓孙?不知道和北海孙氏有没有关系。”陈止心里想着,他刚才才思及孙乾,就碰上了一个姓孙的,那游学途中,他亦知道了,北海孙氏现在也已经大兴,乃是当地大族,传承甚广。

    看眼前这人的年龄,能做到太常丞,本身就代表着背景非同一般,要知道这太常丞比千石,虽为七品,但掌凡行礼及祭礼小事,总理曹事,说白了,就相当于太常的大总管,是串联上下的任务,是有实权的。

    太常为列卿,多是制定方针、方向,具体的施行,就要靠太常丞和各方沟通,足见其能,而所谓的太常少卿,时常空悬,又或者被人兼任,用来监督和牵制列卿衙门,因此这太常丞,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太常府的二把手,实际的权力执行者。

    他心里想着,表面却还是礼数周到。

    随后其他几人也表明了身份,分辨为太常主簿朱双、太常博士荀井、太庙令刘国、太祝令王空、太史令欧阳功、明堂令嵇法。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龄最大的,正是太常博士荀井,比之邓蒙都要苍老几分,而年龄最小的,则为明堂令嵇法,单看其人神态,比之陈止还要年轻许多。

    待众人都介绍过后,邓蒙才再次开口说道:“还有一位诸陵令楚灌,因事在洛阳之外,因此不能过来,其余几位博士,则需整理卷宗,不过过些时日,守一你皆能见到。”

    陈止点头表示明白,但这心里却不由留神起来。

    “好家伙,几位博士先不说,除了那有事外出的诸陵令,以及空缺几十年,职权已被划入太乐令的清商令和协律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