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142章

冠绝新汉朝-第142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陈止他们而言,这些是游学的一个环节,没什么好坏可言,见了盗匪就将之击退,遇到游民就适量的提供帮助,以增长见闻。

    但左清心里有事,镇定不下来,又担心流民、盗匪扰乱,更怀疑朱家少爷有其他动静,因此一路上提心吊胆,始终不得舒心。

    现在看着城墙,他才真正放下心来,然后就要领着众人入城。

    但这边话还没说完,陆映就有些奇怪的问道:“那片建筑,莫非是佛寺?”他正看向了县城北边的一片林子。

    树林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片林子位于一块凸起的小丘上,所以里面的景象看得更为清楚,树林之外还有连绵良田。

    “对,东海王对佛家之学颇有好感,所以东海郡与周边县城,多有佛寺兴起,先前兰陵城外也有,只是离县城较远,我等走的太急,没来得及过去一观。”左清虽然心里有事,但碰上问题还是能静下心介绍的。

    刘纲听着,然后说道:“原来是这样,不过这林外的农田倒是肥沃,咱们一路行来,在其他县城之外,很少见到这等上等好田。”他身为地主家的少爷,自是能够分辨出田地好坏。

    左清就笑道:“这里面是有缘由的,一来是寺院所在都是风水宝地,这样才能奉高佛、享香火,这二来么,那林中内外,以及周边的田地,都在寺院名下,几乎不用交税,投佛的百姓也可以免除劳役,有这么一层关系,田地日广,佃户越隆,自是能够保证耕作。”

    刘纲听到这些很是意外,不由问道:“这些田地都不用纳税?”

    左清点头说道:“不错,但里面还有其他一套说法,具体怎样,我就不甚了解了。”

    边上的陈止听了,却皱眉起来,心下疑惑,想了许多。

    在原本的历史上,佛教能在这个时间广泛传播,和中原被外族占领有关,那些人出于种种考虑,扶持外来的佛教,资助东来的佛家法师,对佛教落地之处有诸多政策帮扶,才让佛教扎根下来,日渐壮大。

    但相比之下,新汉的局面不同,但似乎也有针对佛教的政策,未免有奇怪。

    “莫非和上层博弈有关?”

    想着想着,他就随着左清等人进入了县城。

    一入缯县,顿时发现里面的气氛不同,沿街的人流量明显增加,不要说和徐州境内的县城相比,就是和之前的兰陵县城比起来,这里的人也多上许多,而且一个个谈兴甚浓,言语不绝。

    陈止看得出来,在这行走的人里,有不少人是读过书的、乃至身有乡品的,在知识世袭、垄断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非常明显,只要用心留意,就能从很多细节上分辨出来。

    注意到这点的不止他一人,陶涯更是直接问起左清来了:“这街上的人里,有不少士人,左兄可知缘由?”

    左清笑道:“这个啊,诸位再行几步,就能知道了。”入了城后,他的心情轻松许多,此时更卖了个关子。

    不过这边话音刚落,就听路边有人喊道:“那包家的文会也开了,有果品摆放,见者有份,还能见文人露一手,赶紧去看吧!”

    说话的人年龄不大,约莫十四五岁,布衣打扮,他在路边伸手一挥,边上不少人就随之相从,顿时就有七八个人聚在一起,朝一个方向蜂拥而去。

    “包家的文会?”刘纲收回目光,看了左清一眼,“这城中已有文会召开了?不过这个包家,我倒是没怎么听过,是此地望族?”

    左清见了这幕,也不绕圈子,说道:“杏坛之事提前举行,有各方名士路过,本就吸引了不少目光,又有文魁论道,让青州上下的不少家族,都急着召开了文会,这些诸位应该知道了,但除此之外,如王家这样的顶级门第,又要举行自家的文会,聚集了包括我左家在内的几个有名的家族,这也是一次盛世,震动了整个琅琊郡,郡中家族难免有着乘东风的想法,借机推出了自家文会,用以揽名。”

    众人算是明白了,其实说白了,就是蹭热点、附庸风雅。

    这种事,莫说在这个名望当道的时代,就是在后世也屡见不鲜。

    左清继续说道:“这个包家,刘兄没有听过是正常的,我也只是略有耳闻,因为这是当地的豪族,近些年他们族中不少人谋得了胥吏之位,有崛起之势,正处于上升势头上,所以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不过,既然碰上了,我等不如先去看看文会之景。”

    众人都点头称好。

    左清就吩咐了左右手下,让他们去安顿车队,自己带着陈止等人,顺着人流,朝包家所走去,边走边说:“似这样的家族,请不来有名的士人,但在安排上和其他文会相近,还会引来一些文人驻足,观此文会,也有助于陈兄你们了解情况,到时候不管是王家之会,还是杏坛论道,都不至于一头雾水。”

    “哦?那倒要好好见识一番。”刘纲兴奋起来,他对青州文会闻名已久,但过去没参加过,最多参与过年轻一辈举行的诗会、品鉴会,两者本质不同。

    说说笑笑中,几人就来到了目的地包园。

    顾名思义,这里是包家在城中的一片园林院,能在县城中占这么一块地方,足以证明包家的人脉和财力。

    陈止他们抵达的时候,园内园外,人满为患,还有不少人不断聚集过来,不过这园外的都是布衣,正从门外长桌上,拿些瓜果甜点。

    “包家还真舍得下本钱。”看着这个场面,陶涯笑着说着。

    和后世不同,此时生产力水平有限,水果的种类不算丰富,很多瓜果前面还要加一个“胡”字,是自中原之外传来,多数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种地还是以粮食为主,水果之物产量有限,连同糕点等等,都是士人专享,现在包家竟都拿了出来,摆成流水席的样子,给寻常的百姓分食。

    若非桌案边上有护院维持秩序,只是这一点,就足以造成争抢事件。

    陈止倒看得明白,说道:“对现在的包家而言,钱财次之,名声为上,为了名声,有的豪族掌舵人甚至愿意铤而走险,乃至放弃不少产业,又怎么会吝惜瓜果之物?从左兄的介绍,还有沿途之人的话中,也能听得出来,这缯县城中不止包家举行文会,包家不甘于落于人后,才会下大本钱。”

    在说话的时候,他脑海中闪过白青的身影,算起本质,白家和包家极为相似,不过包家有不少人出任胥吏,显然更进一步。

    “就是这个道理,”左清对陈止这么快就看出关键,很是佩服,“闹出声势,施惠于民,才能有百姓自发传扬,如此一来,文会才有意义,否则不过士人聚会,和普通诗会有什么区别?包家这样的豪族,渴望更进一步,但请不来名士,就要从其他方面动心思,相比之下,缯县的罗家、邓家就不会这般行事,这两家不会在此地举行文会,而是被王家邀请,去往临沂,共举盛事,他们邀请的名士,到时候,而言会以这两家的名义过去。”

    几个人说话之间,前面的布衣看到了他们的装扮,主意到他们身边跟着的仆从、家丁,就主动让开了一条路,让他们进入园中。

    院里早有不少的士人聚集,他们三三两两的散落园中,不时能听到夸赞和喝彩的声音。

    陈止放眼望去,见这院里摆着不少桌椅、桌席,上面放着瓜果、笔墨纸砚等,周围的几棵树上则悬着一根根字签,就是一张巴掌大小的纸张,用细线拴在树枝上。

    不少人站在树边指指点点,然后口若悬河的说着。

    刘纲觉得新奇,就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过去参加的诗会,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要么有人出题,要么指着某个景物、物件,顺势做出诗赋文章,哪里见过这般景象?

    “这是我青州文会的一大特色,”左清笑了起来,面上带有一丝得色,“文会之所以会以‘文’为名,就是这会上不求吟诗作对,而是论道、手谈,这里面有个讲究,叫做文会三段,就是说一场文会,要分为三个阶段,我左家文会、王家的文会,就是以三个阶段为主,杏坛论道也相似。”

    “哦?哪三个阶段?”陆映也来了兴趣,不由追问起来。

    陶涯、赵兴明显已经知道了,笑而不语。

    陈止则看着周围士人,猜出了大概的流程,不过还是侧耳倾听,等着左清的介绍。

    左清指了指树下站着的几名士人,说着:“文会论道,实际是参与者之间切磋学问,所以这题目不是旁人来出,是互相出,所以这第一个环节,就是‘出题’。”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非文,匈奴影() 
“出题也算是一个环节?”

    刘纲满脸疑惑,觉得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殊的,无非就是出个题,让人回答,写个文章而已,平平无奇。

    陆映看着那树上一个个字签,问道:“难道这个出题,就是将题目拴在树上,让人过去选择?”说完,他看向左清,却见后者轻轻摇头,再看陶涯和赵兴,两人都是笑而不语。

    左清看向陈止,笑问:“陈兄,你怎么看?”

    在场的几人,左清是青州人,深知内情,陶涯、赵兴游学过,见多识广,也就是陈止他们三人无从知晓。

    刘纲表示疑惑,陆映说的不对,众人就想听听陈止的看法。

    陈止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指着书上字签,才道:“单纯从字面来看,出题就是出一个题目,让别人来回答,似乎关注点都在题目的内容上。”

    左清闻言眼中一亮,但还是不开口。

    他的这个询问,其实有考校的味道,但如果做得太明显,以陈止的地位和名声,是非常不合适的,显得左清不知好歹,但对左家来说,除了左渊之外,其他人对陈止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涉及这么大的事,还有担忧,左清也不例外。

    不过,一路走来,他和陈止交谈不少,已然心折,现在问出来,是想看看他对文会的领会,这关系到左家的威望。

    “出题若是一个环节,就该着眼于题目,看涉及的是经学,还是墨学,是源于法家,还是儒家,是偏向黄老,还是佛门、兵法,然后分析题目,发表议论或写出文章。”说到这里,陈止忽然话锋一转,“从包家的文会看来,就是写下一个题目,悬于树上,让人翻开来看,但如果真这么简单,焉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

    “但这样也说得通啊,”刘纲还是不解,“想出一个切题的、能反映自身学识的,更对旁人来说有些困难的题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环节,足够了。”

    左清没有表态,还是看着陈止。

    “出题本身,其实是一个动作。”陈止指了指那栓着字签的树,“包园有树,但如果是没有树的地方,也能如此出题么?题目,不光在纸上,所以文会的文章,也未必是文章。”

    左清抚掌而笑,然后点头道:“不愧是三品人物,一眼就看出了关键,不错,出题作为一个环节,本身有着诸多意义,就像陆兄、刘兄说的那样,最早的文会,是出一个能展现学问的题目,但后来的名士不满足于此,如今已是摘花取石皆可为题,所以出题就成了一个环节,不光是题目本身,还有潜在之意,如何找到真题,就是其中关键,而要破题、答题,更非一定要动笔。”

    陶涯插话进来:“其实,我就亲眼见过一次文会,一位名士好不容易破了一题,写成的文章妙语连珠,结果却有另外一个人,将那题目拿起来绑在石头上,扔到池塘里,说出一段‘碍于眼前,不如抛之’的话来,暗合题目,顿时赢得满堂喝彩,得了头筹。”

    “还有这样的事?”刘纲瞪大了眼睛,然后惋惜摇头,仿佛体会到了那个辛苦答题之人的苦楚。

    陆映闻之,也略有感悟,说着:“这么说来,我江东文会,最近几年也有类似的情景,而且多与佛门有关,说是这等羚羊挂角般的举动,最是能体现一个人的悟性。”

    赵兴则笑道:“你们江南才刚有苗头,也就是建邺周围佛寺多些,毕竟是故都,而北方因为几位王爷的喜好,佛家流传较广,尤其是这青州,更是早有流传,所以喜好这种机锋之举。”

    陈止点点头,心里明白几分。

    这等文会,考验着一个人的底蕴和急智,当场出题,当场答题,但想写一篇好文章,往往要酝酿许久,这样当场做下来的文章,肯定比不上在文会上留下特殊举动,更有助于名声流传。

    简单来说,就是文章写得好,不如新闻闹得好。

    况且,临场作文,往往思虑不周,所以天下文会众多,有不少人自文会中成名,但真正从文会中流传出去的文章,反倒没有几篇。

    “虽然叫着文会,让人觉得是以文相会,但靠文章出头的不多,所以要弄些玄虚,想来文会三段,就是基于这个想法而出现和完善的。”

    想到这里,陈止不由笑问:“那之后的两步呢?”

    左清笑道:“接下来的两步,一个是‘论道’,还有一个就是‘品评’了,不过这个论道和品评,和一般的又有不同……”

    他正说着,却有一个包家小厮过来,恭恭敬敬的给几人行礼,说道:“我家老爷喜好文墨,这次召开文会,是希望咱这缯县之中的才子和来往的文士,可以有个论道之地,诸位既然来了,还请留下墨宝,也好有个念想。”

    陈止几人对视一眼,刘纲问道:“我等还未看过题目,尚未酝酿文章。”

    那个小厮陪笑道:“不敢扰了各位的思路,只希望几位留个名,只要留个名就行了。”这话中用上了恳求之色,连连诉说。

    刘纲见他说得可怜,似是迫于主家压力,于是就拿起执笔,在那名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去,他一动手,其他人也不好闲着,接连落笔。

    那小厮看着几人的名字,没有多大感触,等陈止写了名字,顿时眼中一亮,看出此字不凡,正要询问,又见到了左清的名字,当即露出了喜色。

    “先生莫非是临淄左家之人?”

    左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