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冠绝新汉朝 >

第112章

冠绝新汉朝-第112章

小说: 冠绝新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众人盯着,仆从略显紧张,但还是禀报道:“是个叫做庾形的送来的,此人的主人庾亮,也是这次的特使之一,但并非主导者。”

    “原来是庾兄!原来他就是特使!”陶涯一听,就拍手道,“庾兄真不愧好友之名,一来到就想着给我们通报。”

    庞乡也笑道:“也对,传闻庾妃入宫之时,就有种种异象,他如今深受圣上信任,能作为特使过来,很正常!”

    旁人顿时明白过来。

    这个庾亮,其背后的庾家也有崛起之势,当今圣上宠爱的一名妃子,正是出自庾家,据说此妃入宫之时,还曾显现祥瑞,因此这庾家乃是外戚,正得势之时。

    而庾亮本人,更是陶涯等人好友,过去经常就谈玄论道,其人多敏善思,这次他入了特使之列,一来到就让人通知陶涯等人,他们并不感到奇怪。

    说了几句,庞乡又道:“既然庾兄也来了,那只要找个时间问问他,自然能知道朝廷的打算,也能知晓他们故来的这般迅疾。”

    魏欧和庾亮关系一般,见了陶涯、庞乡的反应,就起了结交之心,问道:“庾君这般人物,我等早有耳闻,不知何时能见见她,若能与之论道,真是人生乐事。”

    “总有机会的,当务之急,还是先搞清楚特使来意再说。”庞乡看出了魏欧的心思,笑着说着。

    “不对!不对!”

    这个时候,陶涯突然神色大变,从坐席上直起身子,皱眉不展。

    “怎么了?”庞乡、魏欧连同其他人都一脸疑惑的看向陶涯。

    陶涯目光扫过众人,神色凝重的说道:“诸位,你们可记得庾兄如今的官职?”

    “庾亮的官职?”

    众人先是一愣,接着都是神色剧变。

    “庾亮上年就入了宪台,居侍御史之位,这次特使过来,传来的消息不是说,那领队的就是御史么?御史中丞不会亲来,那来的就是侍御史了,而且这样审查地方的差事,从来没有来两个侍御史的,那就只有庾亮兄一人,怎么他还不是主导者?那真正的主导者,是谁?难道消息有误?”

    新汉的御史台又,又称宪台,有监察百官之权,台主为御史中丞,下设若干侍御史,分别执掌支运、考课等曹司,自宣武中兴后,侍御史就有六品位格,由于职位特殊,实权超出官品,为勋贵、各部官员所忌。

    后来宣武驾崩,皇权收缩,御史台的职权随之萎缩,但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大的权柄,出去监察往往只行一位,若特使正官选择侍御史,并无不妥。

    可回想仆从的话,众人才惊觉其中问题,那御史庾亮,根本不是特使团的主导者!

    想到关键之处,众人竟有遍体生寒的错觉,这可不是他们小题大做,而是考虑到整个事情的变化,生出了担忧。

    朝廷特使来的速度极快,先前又可能透露出了假消息,这是要干什么?故布疑阵?麻痹地方?所为何来?

    陶涯直接就问道:“庾兄的派来的人,可说了特使主使是何人?”

    那仆人答道:“乃是廷尉正张若。”

    此言一出,众皆色变。

    “怎会是酷吏张若?朝廷为何会派这么个人来?”

    面面相觑中,陶涯等人满脸惊讶和意外,兼有忧虑。

    廷尉为新汉九卿之一,掌平狱,而廷尉正是其属官,也为六品位格,但权职极大,派遣地方,有临机决断之权,说杀你就杀你,还是依法而行。

    尤其那张若,出身关中,为法家传人,行事古板,有酷吏之名,这样的人主导特使团,整个意义顿时就不同了。

    “这下可麻烦了,若御史为主,就是检查、审问为主,是要查案的,可如果是廷尉正为主,那就不光是要审案,还要断案,要杀人啊!”庞乡摇摇头,露出担忧之色,“难怪来得这么快,也难怪庾兄会第一时间就派人过来,给我等通报,如果张若再来一个杀案,咱们的名声也要牵扯其中。”

    魏欧愣了愣,忽然笑道:“诸位,我等不用太过着紧,只需静观其变即可,真要是有什么变故,也得先找他陈止啊,他才是出头鸟,先看他如何遭遇,不就知道如何应对了?”说完,便一副运筹之态,仿佛料敌于先。

    与此同时,郡守府中,郡守徐辉正与几人谈笑风生。

    “原来这位就是庾御史,果然是一表人才、英俊非常,更兼年轻有为,这么年轻就为侍御史,令人敬佩啊。”

    在徐辉面前,两边座椅上坐着几人,分为左右,右边有四人,其中三个是熟人,为干宝、苏峻、乔老,乔老身旁还有一人,却是个中年人。

    此人名为桓彝,不久前曾代表徐州刺史张初,在留县与诸葛言结交,这次是张初听闻了彭城之事,派这桓彝过来了解情况的。

    在这四人对面,同样坐着四人,为首一人四十岁左右,神色严肃,头发梳理的井井有条,双眉如剑,双目冷冽,一看就是不拘言笑之人,此人就是正使张若;紧挨着张若的,却是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年不过二十出头,面带笑容,神色从容,姿态华美。

    这人就是庾亮。

    “徐郡守抬举我了,我这点尽斤两自己清楚得很,不比旁人,不说别的,徐州不就有个名为陈止的名士么,听说这次诸葛遇袭,全靠这个陈止力挽狂澜,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吧?也是个能人,何必夸我。”

    听庾亮提起陈止,徐辉摸不清他的心思,但被查案的特使记住名字,并非好事,徐辉就道:“陈贤侄确实是我彭城人杰,但论品阶,还是不如庾御史的,阁下定品就是四品,如今更是早入上品,风流之名南北流传,这次朝廷委君重任,就是证明。”言下之意就是你也别夸别人了,就你最厉害,也别扯了,赶紧说正事。

    庾亮顿时露出笑容,连连谦虚,却闭口不提案子。

    徐辉心里顿时打起鼓来。

    特使团突然到来让他措手不及,惊讶和慌乱丝毫不亚于陶涯等人,只是他更善于隐藏,看上去神色如常,还能和众人交涉、交谈。

    只是,对朝廷到底有何打算,派来的人又有什么深意,徐辉同样头疼不已,否则也不用将干宝等人叫过来了

    按理说,接待朝廷特使,郡守府的人就够了,将干宝这些刺史使者叫来,目的不言自明,就是为拉个同盟,再通过这个渠道,将消息传给刺史。

    诸葛言的事发生在彭城,但影响整个州郡,徐辉可不愿意一个人顶在前面。

    干宝等人同样疑惑,他们和庾亮交谈着,目光却不时扫过那不拘言笑的特使正官,廷尉正张若!

    作为刺史心腹,干宝等人提前得到了消息,得知带队的是位御史,没想到特使团不光搞了突然袭击,连主导者都和消息不一样,他们这心里盘算着和陶涯等人一样的念头。

    此举代表了什么?

    于是,地方官府和朝廷特使的第一次会面,就在表面友好,实则各怀心思的气氛中结束了,张若也好,庾亮也罢,什么都没透露,除了提了个陈止。

    很快,特使到来的消息,以郡守府为核心朝整个彭城郡、徐州辐射出去,一个个世家、一个个势力都接到了消息。

    他们意识到,诸葛言遇袭的第二波风浪即将袭来!

    “特使要见我?”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家书写农书的陈止接到了一个消息,他看了看天色,接近傍晚。

    “朝廷的特使是午时抵达的,歇都不歇,就要见我?那过来传话的人,说了原因么?”

    过来通报的陈觉就道:“说是和王贼之事有关,具体的小的可不敢问,这都是朝廷的大事。”

    陈止点点头,既是特使召唤,他自然不能拒绝,于是放下笔,就开始更衣,很快就乘着牛车前往郡守府。

    车上,陈止罗列掌握的情报,推算着特使的用意。

    “如果真要查案,总要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再传召证人吧?但从时间上来判断,将我叫过去,是特使抵达后的第一个命令,莫非是找我了解过程的?”

第一百七十七章 酷吏通情理,御史言三错【第二更,求订阅】() 
“什么?特使正官是廷尉正张若?庾亮只是从众?这是怎么回事?”

    另一边,赵兴也从陶涯等人口中得到了消息,顿时这脸色就不好看了,想到张若过去的名声,再想到那日城门之外,自己在陈止面前一副内部人士透露消息的样子,他这脸就有点红。

    传了假消息了。

    “先去给陈止说一声情况,再把张若的事跟他提提,算了,我亲自过去吧。”赵兴说着就要出门,但旁边的仆从却提醒道:“少爷,陈公子已经被特使召去问话了。”

    “什么?”赵兴闻言,停下脚步,露出思索之色,“让陈止过去问话,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其他人还好,可张若可是有名的软硬不吃,他来审案断案,结果如何真不好说,必须尽可能的提醒陈止!”

    想到这里,他对那家丁吩咐几句,那人就急急离开。

    等人走了,赵兴又思考起来。

    “既然庾亮也来了,不如拜托关兄了,他与庾亮交情不错,经过了王弥的事,虽然文简嘴上不说,其实心里对陈止也有些服气了,否则断然不会不取百里剑……”

    ………………

    陈止还不知道,朝廷特使的主导者并非御史,而是位廷尉正,而他所乘牛车,已经驶到了郡守府的门前,赵兴派来的人是注定无法赶上了。

    不过,陈止已经从特使的举动中,察觉到了反常气息,有着自己的打算。

    “无论这特使是什么意思,但我确确实实是救了人,这个事实怎么都改变不了,既然来看,不妨了解下特使的态度,说不定能窥视出新汉的朝政情况,地方上家族对朝政的理解,终究有局限性,多是经过粉饰后的情形,真正的朝堂情形往往和宣传的大相径庭。”

    想着想着,他走入郡守府中,早有皂隶等在那里,一见陈止过来,就上来行礼,然后恭敬说道:“陈君子,几位天使都在后堂等候,因涉及案件,郡守不便在场,让我过来引路。”

    “郡守居然不列席?”陈止有些意外,但还是跟了上去。

    等到了地方,皂隶行礼后退去,陈止则看了一眼面前的这个后堂。

    说是后堂,实是基于前边的衙门而言。

    新汉朝的郡守有署理民事之责,县衙门处理不了民事、刑事,会被拿到郡守衙门处置,所以占地不小。而所谓的后堂,也不止一个堂,共有三堂,两小一大,同样也有署理之能,用来处理那些不宜公开,或者繁杂之事。

    朝廷特使占据的,正是三堂中的一座小堂,光从外面看过去,堂门也是颇有气势。

    陈止整理了衣衫,迈步走入,一走进去,就见堂中两侧站着一名名孔武有力的护卫,装扮一致,神色严肃,这么一站,就有股肃杀气息散发出来,让人不自觉的就会畏惧,若是有人逼问,难免吐露真言。

    厅堂的最里面,有四人端坐席上,一名不苟言笑之人坐于中间,边上跟着个英俊的年轻人,后者正笑着看过来,轻轻点头。

    余下两人所在之处稍微靠外,二人身前放着桌案,案上摊开书册,正拿着笔等待记录。

    这样的布置,一眼就能看出主次。

    “彭城陈家、陈止,见过诸位。”陈止走上前去给几人行礼。

    那年轻人就笑道:“陈止,这位乃是廷尉正张若,我等朝廷委派,来此调查王弥之事,我为庾亮,为直事侍御史,协助张正调查,让你过来,你应该知道原因,就是要问一问那天所发生的事情,你最好如实相告,不要参杂其他心思,知道了么,要知道守本分。”

    廷尉正?这和赵兴说的可不一样,不是说御史带队么?不过这个御史庾亮的口气,好像有点不对。

    陈止表面不动声色,又道:“见过廷尉正、侍御史,在下当知无不言。”

    “陈止。”

    自从陈止进来、就没有出声的正使张若,这时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字字清晰。

    “王弥袭击那天,你人在场,还亲自动手诛杀了几名恶贼,连贼首王弥之死,都和你有关,本官希望你能将事情的过程,原原本本说上一遍,将看到的、记着的都说清楚,从抵达卧冰楼的时候开始说起。”

    这种公事公办的口气,陈止并不陌生,要求也不过分,而记性本就是他的强项,就不推辞,就从抵达卧冰楼开始,将楼中发生的事都叙述了一遍,其中包括了和关先等人的接触,不过对话的内容,就没必要详细说明了,表达个大概意思即可。

    叙述的中途,张若不时会对就一些细节询问,而庾亮却只是笑着,也不看张若,也不问细节,仿佛只是个旁观者,只是陈止注意到,他的笑容并不真切。

    等陈止讲到自己突然暴起,先灭一贼,又在王弥面前声东击西,从两个贼人手上救下诸葛言的时候,张若露出意外之色,着重询问了两句,让边上两人记录了一下。

    看这个架势,陈止就知道,这人事后会从其他途径验证自己的说法。

    等话说完,提到王弥自杀的问题,张若的眉头皱了起来:“王弥因你的喝骂自尽,我在来之前就有了解,不过里面有颇多疑点,需要你将当时说的话,大致描述一下,事后我会找当时在场的人求证。”

    陈止听到这个要求,沉吟了一下。

    在这之前,无论徐辉也好,诸葛言也罢,都反复说过,呵斥王弥的那些话,可能会有隐患,因此压着相关传闻,结果这位特使一来,就让陈止着重讲解。

    面对这种明确的要求,陈止当然不会语焉不详,否则的话,原本没有问题都会让人觉得藏着问题,所以他也不含糊,索性就事无巨细的叙述起来。

    说都说了,也没必要模糊,凭着强大的记忆力,陈止将自己和王弥的话,一字一句的说了出来,没有半点错漏。

    张若、庾亮初听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等陈止说了一半,二人顿时就品出味道来了,都露出了诧异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