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西风烈 >

第159章

三国之西风烈-第159章

小说: 三国之西风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焉耆此次率军来援的最高将官,是被马铁亲手斩杀的,这也可以算作一个不小的功劳了。

第二十二章 远征西域(六)() 
在伏击了焉耆和楼兰两国的援兵之后,张辽仅仅给部下将士们半日的休息时间,半日之后,在夜幕的掩映下,张辽又率部神不知鬼不觉的向焉耆和楼兰两国的本土逼近,每日夜行,白天潜伏,一路上小心翼翼的隐藏行迹,成功的避开了敌人的探马。

    按照之前张辽在攻城略地时的习惯,每次征服一个或者几个小国的时候,他都会停下来对所征服的地盘进行一番整顿,而不会立刻发动新的进攻。将近一年来,这个习惯从未改变过。

    所以在高昌被攻破之后,焉耆和楼兰两国的国君,根本就没想到张辽会一反常态,连最起码的修整都没有,便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直到张辽带领着高顺、马铁逼近到焉耆的边境线上,焉耆的探马依然是毫无所觉。

    为了掩护张辽的进兵,坐镇后方的徐晃和高顺则是一边整顿刚刚被灭国的高昌,在当地推行汉人文化,一边还虚张声势,营造出大量兵马集结高昌的假象,进一步迷惑了敌方派出来的探马,误以为汉军的主力还停留在高昌。

    等靠近了焉耆的边境之后,张辽并没有立刻发动进攻,而是命令部队悄悄地潜伏了几日,等前来援助焉耆的那几个小国军队,先后离开之后,焉耆的防御力量和警惕性都处于最薄弱的时刻,他才下令部队发动了雷霆一击,毫无准备的焉耆军队被张辽所部将士打的溃不成军,仅仅过了三日的时光,张辽便攻占了焉耆一半的国土,率部围困住了焉耆的国都,还阻断了城外的水源,令焉耆国君成了瓮中之鳖。

    面对兵临城下的汉军,焉耆国君在组织了三次突围之后,绝望的发现,汉军则战阵就仿佛是铁桶一般,汉人神奇战阵的玄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只知道向前冲杀的焉耆军将士,在汉军神妙的战阵之中,就像是没了头的苍蝇,只能是任人宰割,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更糟糕的是,焉耆临近国都的驻军,星夜赶来驰援,可却被张辽摆下的易龙太乙阵,以守为攻,将援军一一击败,彻底断绝了焉耆国君和城中军民的全部指望。

    突破未果,援军被击退,城中的水源在数日之后又消耗光了,无可奈何之下,焉耆的国君只好出城投降,将焉耆国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国君大印,双手敬上。

    焉耆国君投降之后,另一半国土上驻守的焉耆将士们,立刻没了底气,不少地方驻军在他们的主将带领下,来到昔日的国都向张辽请降。但也有一些硬骨头的将领,是死不肯投降张辽,依仗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熟悉,利用各种地形进行顽强的抵抗着,对这些抱定必死之心的焉耆人,张辽一时之间倒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只能暂缓进度,放慢了攻打最后一个西域强国——楼兰。

    在平定焉耆残部,推行汉化的过程中,张辽从后方调来了一万大汉精锐,外加高顺刚刚训练了一个月的八千名西域士卒,用以固守焉耆。率领后防部队前来的大将,乃是徐晃,随军参谋为杨阜,此外,智谋出众的马休也随同一起前来。

    张辽将这一文一武叫来的用意,除了要稳固现有的胜利成果之外,也是想能够加快平定西域的进程。待后方部队到来,张辽把内政的一切事宜都交给了杨阜去运作,又让徐晃加紧训练西域新兵,争取能早日为己所用;张辽自己则是把精力全部放在清缴焉耆残部上了,这些负隅顽抗的残军不除,就像是一个钉在心头上的钉子,迟早会酿成大患,想要进行下一步的征伐,必须要先解决这些到处乱窜的老鼠们才行。

    西域四大强国仅存的楼兰,不想坐以待毙,他们联合了其他一些小国,纠集了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在各个国家的国君或是统帅的带领下,对张辽已经掌控的地盘进行大举反攻,试图在最后关头能够团结在一起,将不利的局面彻底翻盘。

    如果在战争的一开始,西域各国能够像现在这样精诚团结,亲密无间的合作,那张辽是绝不可能踏平西域的,可是由于各国当初之间各怀鬼胎,再加上张辽在杨阜和成公英的谋划下,巧使连环离间之计,进一步放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将西域数十个国家,一个一个分割开来,这才导致了如今西域四分之三的地盘落入张辽手中。

    挨了打,吃了亏,西域各国才想起来联合对敌,进行最后的反扑,未免有些为时已晚了。就像是一个生病之人,起初自持身体强壮,得了病之后认为没什么大事,坚决不肯吃药,等病症遍布他的全身,他再想靠药石来进行自我救治,那无疑是痴人说梦了。

    在徐晃和杨阜的帮助下,张辽带着马休和马铁两兄弟,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肃清了焉耆境内的残军,彻底消灭了焉耆最后的一股抵抗力量,让焉耆这个国家名词,也归于尘土。

    近一年来连续不停的征战,张辽部下三万远征军现在只剩下了两万多人,且已经疲惫不堪了,为此,张辽再一次停下了脚步,暂缓进攻楼兰以及归附于楼兰的几个小国,以便让部下的将士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进攻的脚步虽然暂缓了,可整顿的进程,却是片刻也没有停留。张辽依旧是不遗余力的对得到的地盘,大力进行汉化,促进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逐步的增强着西域人对汉人、汉文化的认同感,渐渐地消弭掉他们内心深处的反抗念头,逐渐融入到了大汉的整体环境中来,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趁着这段没有战事的时间,张辽再次派人给马超送去了一封信,详尽的讲述了西域现在的情况,并在心中言明,多则两年,少则一年,西域必定可以重新回到大汉的版图上。

    受到张辽派人快马加鞭送来的书信之后,马超仔细的看了三遍,每次他的脸上都露出无法掩饰的满意。

    西域就要被平定了,这可是件天大的好事,无论对目前的马超集团来说,还是着眼于未来,甚至,从民族融合的层面上,西域重新被纳入大汉的疆土,都绝对是极为有利也极为值得庆贺的事情。

    看完了张辽的书信,马超用红笔从中勾勒出了几点,并在信纸的空白处,简单的做了一些注解,将张辽在西域一年多的征战,简明扼要的通过兵法术语做了注解。什么离间之计、远交近攻、瞒天过海、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等,孙子流传于世的三十六计,张辽在西域征战的时候,几乎用了一个遍!

    随后,马超把张辽的这封书信,当做经典战役的教科书,下令传阅全军将士,让大家相互学习、讨论。马超这样做,确实是因为张辽在西域一系列的战斗中,体现出了卓绝的指挥才能,另一方面,马超也是想给张辽提前打好基础,等他凯旋之后,便正式让张辽进入自己的核心圈子里。

    过去一年中,在西域那边,张辽所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虽说目前还没有完全平定西域,可距离最后的成功,也已经指日可待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另一边,马超在长安也没闲着,他这一年中,除了每个月抽出数日的时间陪伴家人之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处理军政大事和体察军情、民情中度过的。

    一年来,马超深感自己手头的人才不够用,于是先后三次下了荐贤令,招纳八方人才,还让部下的文武众人们举荐合适的贤才。经过一年的努力,着实让他招揽到了几个后世闻名的大才。

    其中名气最大的两位,就是钟繇和杜幾了。这两人原为朝廷官员,后来刘协鬼迷心窍,主动扎进曹操的预谋之中,仓皇逃窜出长安的时候,这两人未能同行,被迫留在了长安。后来马超拿下了长安,他们便辞去了朝廷的官职,待在家中闭门谢客,一直不肯和马超相见。

    马超在多方努力下,亲自数次登门造访,劝说两人重新出仕,为大汉的子民们尽一份责任,同时一展胸中抱负,这两人都十分坚决的婉拒了。直到近期,马超一系列的举措,令关中恢复空前的盛况,他们的心思才活动了起来,在马超不厌其烦的再次拜访时,他们有感于马超却确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事的明主,又在老朋友周异、郑泰的再三劝说下,这才答应出仕,投效到马超的麾下,令马超不胜欣喜。

    对钟繇、杜幾这两位能人的重要性,没有人能比有着后世历史知识的马超更清楚了。这两个人可都是主内型的综合性人才,只要是内政,无论是哪个领域,就没有他们办不了的,可以说得到了他们,马超今后就再也不用为内政上的事发愁了。

    单单是这两个大人物本身的能力,就足以让马超开心的睡不着觉了,更何况,马超可是还知道,这两大人物的后代,日后可也都是搅得风云变色的英雄呢!钟繇的次子钟会,那可是后来灭了蜀国的两大箭头人物之一;而杜幾的孙子杜预,那可是一举灭了吴国的大将军,后来更是出将入相,为后人所称颂。

    虽然现在钟繇膝下还只有一个长子,钟会还未出生;杜幾更是刚刚三旬出头,距离生孙子的时间还久远得很,可是马超一点也不着急,他的眼光可是长远得很,现在将钟繇和杜幾拉入自己的阵营,并让他们进去自己的核心圈子,那可就等于是为以后数十年做的最大的投资了。一个军事集团想要长治久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新鲜血液的补充可是很重要的,关羽、黄忠等人终将老去,甚至马超也有变老的一天,如今有了这两个人的存在,马超军事集团也就等于是有了未来的支柱了,等跟随马超打天下的这班老人逐渐老去之后,也不至于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避免像历史上的蜀汉一样,因后继无人而断送了江山。

第二十三章 人才济济() 
除了钟繇和杜幾,还有一些在历史上不太出名,但确有真材实料之人前来投奔,给马超的军士集团增添了许多的新鲜血液。

    比如说其中的天水人姜叙。

    姜叙与杨阜乃是姑表兄弟,杨阜在临出征西域之前,便向马超推荐过姜叙,后来马超在第一次下荐贤令的时候,远在西域的杨阜又给姜叙亲笔写了一封推荐信,将姜叙推荐到了马超的麾下。

    在历史上,杨阜原本和马超是仇人,还联合姜叙一起击败了马超,逼得马超不得不逃往了汉中,可见杨阜和姜叙,都是相当有才能之人了。当然了,这一幕如今是不可能上演的了。

    此外,杨阜还推荐了他的从弟杨岳,和姜叙一起来投奔了马超。从弟是较为亲近的直系血亲关系了,就像是马超和马岱一样,单从杨阜的智慧和谋略上来推断,杨岳就不可能是无能之辈,毕竟,至亲的血脉摆在那里呢。

    姜叙在投效马超之后,又先后向马超推荐了同乡的赵昂以及汉阳人姜隐,这两个人又分别推荐了陇西的赵衢和冀城人姚琼;杨阜的从弟杨岳又唤来了武都人李俊和南安人庞恭。

    通过考察和检验,马超发现这些人在历史上都不怎么太有名气,可论起实际才干,虽不能称之为俊杰,可也都是独当一面的郡守之才了,如此一大批的人才,刚好可以解决他手头上中层官员匮乏的窘迫问题,为马超解了燃眉之急。

    文官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武将那边也是屡有收获。在陈仓被马超收服的郝昭,推荐了自己的至交好友鹿磐,而后两人又联名给曾经的同窗和袍泽写信,先后招来了费耀和戴陵,费耀到来之后,又推举了阳曲人郭淮,随同郭淮一起前来的,还有他多年的生死之交杜袭。

    此外,关羽的举荐了他的同乡河东人李堪,同时,西凉人张横和候选、陇西人王双以及关西人周仓先后前来投奔马超。其中李堪、张横、候选三人,都有自己的部曲,他们是分别带着五百至一千人不等的部队前来的。这三个人,在历史上,原本就是马腾部下八健将中的人物,不知何故,直到现在才真正的出现,不过如此以来,倒也凑齐了八健将之名了。

    至于王双,其实在历史上还算是较为有名的。历史上的他也是天水人,后来投靠了曹操的阵营,还曾率兵与马超的四弟马岱交锋,将马岱打的大败亏输,可见王双不但勇武过人,而且还是有一定才略的。

    最后一个周仓,马超记的在正史中,是没有这个人的记载的,以至于后世人普遍认为,周仓是被杜撰出来的人物,没想到竟是真有其人。周仓字元福,双臂有千斤之力,一脸的短须好似钢针般根根倒立,天生就带着一股蛮力,倒是和马超的贴身护卫官胡车儿又几分神似。

    周仓之所以到长安来,除了敬仰马超的威名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要一睹关羽的庐山真面目。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是早已注定,偏离了原本历史轨迹的关羽,依旧吸引来了周仓,对此,马超很是大度的将周仓调到了关羽的麾下,充任关羽的副将,马超的这个决定,让关羽和周仓都感到很高兴。

    对于这些前来投奔的武将,马超一律封他们做了偏将军,让他们先在军中带兵,或是驻守地方,等日后有了功绩,在根据其所建立的功勋,另行赏赐、升迁。

    一时之间,在马超先后三次荐贤令的促进作用下,雍凉两州的人才,几乎被马超一网打尽了,使得马超手中人才济济,争霸天下的基础,向着更坚实的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大步。

    文官武将的大批到来,也兴起了马超再次组建精锐部队的念头。准确的说,第三支精锐部队的组建,在他的心中早已有了雏形,只是苦于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系统的安排这件事。现在马超手上的官员们暂时足够用了,也让他可以抽出时间来着手组建新的精锐部队的事宜了。

    马超深知,掌握及时的信息,便可以出奇制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个消息闭塞的时代,想要真正的掌控天下间的各种信息,无疑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普通的探马和细作,一般都是由军中的精细之人来担任的,可他们出身行伍,身上的限制颇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