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西风烈 >

第107章

三国之西风烈-第107章

小说: 三国之西风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蜕档馈

    马超站起身来,凝目向使者看去,发觉这个使者年纪约接近六旬,年岁虽高,双目却炯炯有神,透着常人所没有的智慧。

第八十章 别样的贺礼() 
“敢问天使尊姓大名?”马超发觉了使者的不同寻常之处,开口问道。

    使者微微一笑,道:“吾乃一无名之人,倒是有劳冠军侯垂询了。陛下若不是为了秘密将这道诏书传到冠军侯手中,吾也不会担此重任了。待此间事了,吾依旧做回闲云野鹤罢了。”

    “若是慈明兄都算作无名之人,那这世上,谁人还敢自居名士呢?”

    郑玄笑呵呵的走了过来,一语道破了使者的身份。

    慈明,便是荀爽的表字。荀爽出自颍川的荀氏一族,与同胞的另外七位兄弟,合称“荀氏八龙”,荀爽在兄弟们中间排行老六,但其才华却是八龙中最为出众的一个,素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风评。荀爽精于易经,世人皆称其为“硕儒”。原本在董卓西迁长安的时候,荀爽曾出言顶撞过董卓,被董卓罢免了官职,废为庶民。后来得到至交好友蔡邕的庇护,荀爽这才被重新启用,但一直也不受董卓的待见,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准则,刘协思来想去,最后才把秘密书写的诏书交给了荀爽,由荀爽带到了西凉来。

    说起荀爽的名字,或许后世人很多人都未曾听说过,但只要是熟知三国历史的人,便无人不知,荀爽有着一个名留万世的侄子,便是被曹操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荀彧的父亲是荀俭,也就是荀氏八龙中的老大,荀彧见到荀爽,也要恭敬地称上一声六叔。

    “原来是慈明先生,吾有眼不识泰山,唐突了。”得知眼前之人竟是荀爽之后,马超连忙重新施礼。

    “君侯多礼了,吾乃是闲人,无所谓唐突不唐突,只是还望君侯谨记,陛下今日赐予君侯的恩典。”荀爽回了一礼,似有意似无意的再次提醒着马超。

    荀氏一族,名望奇高,但是这个家族的人,似乎有个通病,那就是不愿意看到大汉王朝真正的覆灭,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殷切的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将大汉恢复到鼎盛时期的模样。对此,马超是很清楚的,那个被曹操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不正是因为心中存在这样的执念,尽管立下无数功劳,可最后还是被曹操给无情的迫害致死了吗?

    当然,马超可不是曹操,马超的观念是,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如果刘协是个仁德明君,马超倒也不在意把手中的兵权交给他,可事实证明,刘协并非如此,实在是窝囊到了极致,胆小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一旦握有兵权,未必是件好事,说不定会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情来呢。但是这一节,马超现在可不便明说,那可是大不敬之罪啊,马超打算让时间来证明一切,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天下人,包括荀家的这些人在内,都会逐渐看清事情的本质的。在那之前,马超所要做的,只是以汉臣之名,尽最大的力量去为天下广大的黎民百姓做点事情罢了。

    因此,对荀爽的礼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荀氏八龙的名头,就足以值得马超去追求了,面对送上门来的人才,哪里还有往外推的道理呢?

    微微一笑,马超对荀爽说道:“先生真的以为,被困于深宫之中的天子,有如此的能量,让先生将这道诏书送到孟起的面前吗?”

    荀爽双眉一皱,略略思索了片刻,吃惊的说道:“难道说……”

    “没错!先生这一路上,想必受了不少的苦,可先生是否想过,如今的关中,早已是国贼董卓的囊中之物,若无董卓故意放水,先生如何能安然来到西凉呢?”

    “君侯的意思是说,陛下的这道诏书,其实董卓早就知道了?而且还默许吾前来传旨?”荀爽有些不可置信的说道,虽然话是对马超所言的,可他的神态,却更像是自言自语。

    马超又是一笑,却没有接口,他相信以荀爽之智,是绝不会想不透其中关节的,只是荀爽太过关心大汉局势,有些关心则乱了。

    数个呼吸之后,荀爽猛地抬起头来,专注的看着马超,缓缓说道:“原来如此……董卓此举,想必是在拉拢君侯了。此时董卓四面树敌,形势早已大不如前,迫于困境,他竟然连君侯这样的宿敌,都要拉拢了!不知君侯准备作何打算?”

    马超收起了笑容,一字一顿的说道:“汉贼不两立!董卓为国贼,孟起为汉臣,这一节,先生还须多问吗?”马超心中的汉,指的是汉人的汉,而并非是单纯的大汉王朝,大汉只不过汉人数千年历史上众多个国家机器之一,迟早会被历史所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马超这句话说的虽然是发自肺腑的真诚,但却是一语双关,荀爽自然是不能完全明白的,而只能从表面字义上去理解,认为马超和他一样,依旧心存汉室,不愿看到大汉覆灭。

    “马氏一门,果然忠烈。老夫愿助君侯一臂之力,未知君侯准允否?”荀爽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匡扶汉室的忠臣,便开始了毛遂自荐。

    “顾所愿也,不敢请尔。”

    对于荀爽的心意,马超自然是不会拒绝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至少在未来十多年之内,马超和这些心存汉室之人的思想,还是统一的,并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出现任何的分歧,所以马超还是希望得到这些人的匡助,去完成统一大业的。至于历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进行朝代更替的时候,马超认为总会有办法调和这些人心中的执念的,至少,自己不会像曹操那样,将这些曾为自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送上断头台。

    荀爽深深地看了马超一眼,之后双手缩进衣袖之中,慢慢的从衣袖中取出一卷羊皮书卷,郑重的说道:“既如此,老夫便为君侯的大婚送上一份贺礼,请君侯过目。”

    马超双手结果羊皮卷,展开一看,只看了片刻,便吃惊的抬起头来说道:“这是关中之地的详图?”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且崇山峻岭坐落其中,想要画出一份如此详尽的地图,没有十年以上的工夫,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更让马超感到意外的是,就连新进建成的潼关,也被这份地图收录其中!由此可见,荀爽绘制的这份地图,是经过他实地考察,并且时时更新的,也就是说,是绝不可能有错误的!

    在这个时代,想要手绘一份这样的地图,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先不说比例尺等专业方面的学问,单说保持对地形的及时更新,那就足以耗损掉大量的心血了,没想到如此困难的事情,荀爽竟然做到了!当真不愧是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风评!有了这份地图,日后马超进军关中,便会少了许多的困难,再也不会受到地形的困扰了。

    这可真是一分别样的贺礼!

    随后,马超请荀爽进入大堂,与麾下众人和来宾们见面之后,大堂之中,再次热闹了起来,马超频频举杯向众人敬酒,忙的不亦乐乎。还不等马超敬完一圈酒,新的贺客又到了。

    来者,是马超任命的护羌校尉俄何烧戈。他本为异族人,后来投效了马超,在马超平定羌氐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因此马超上表刘协,请奏俄何烧戈做了护羌校尉。原来的护羌校尉,是专门管理异族的武职,可是现在羌氐两族已经被融入到了汉人们中间,经过这几年来的融合,已经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现在这个官职,只是个虚名罢了,但是为了肯定俄何烧戈的功劳,马超还是给了他一营的兵马,也就是五千人的编制,由他来统领,连同其他的一些部队,共同镇守着牧区,也就是原来的羌氐族人放牧之地。

    见到俄何烧戈从偏远的牧区赶来,马超也很开心,上来便照着他厚实的胸膛捶了一拳,惹得俄何烧戈发出一阵憨厚的傻笑。此次俄何烧戈给马超带来了百匹良马当做贺礼,其中有五匹,堪称是千里良马了,可见俄何烧戈对马超的贺礼之事,还是很上心的。而且他还带来两万多在牧区生活的人们的问候,这也让马超感到十分开心,汉族与羌氐两族的宿怨,终于成为了过去,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对马超未来构建民族大一统的政策,可是有着积极地影响的。

    俄何烧戈之后,越来越多的贺客相继到来,他们送上了各种各样的贺礼,但其中最让马超注意的,是一封普普通通的书信。

    相比贺礼清单上众多的金银珠宝,马超觉的手中的这封信,远比所有的珠宝加在一起还要珍贵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因为在这封书信的信封上,清晰地写着一行字:孟起亲启,兄,赵云。

    对于赵云的字迹,马超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简直比对自己的笔迹还要熟悉,他一眼便看出,这封信,确实是出自赵云之手!

    没想到这么久没有音讯的赵云,竟然会在这个时候,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送上了这样的一份贺礼。

    紧紧地握着赵云的书信,马超的眼角渐渐地湿润了……

    时间会流逝,沧海亦桑田,而他和赵云的这份兄弟之情,却永远不会褪色!

    这,就是兄弟!这,就是生死与共的兄弟!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第八十二章 外松内紧() 
马超大婚之后十日,各地前来贺礼的宾客相继离去,只有王越一个人留了下来。

    王越其人,剑术超群,但却极为看重功名,此前客居长安之时,曾挖空了心思想要获得一官半职,之因战乱纷起,关中之地几乎都遭受了战火,朝中位高权重的大臣们也不认为一个剑客,能对岌岌可危的朝廷起到太多的作用,之后董卓入关,大力拉拢名士,对王越却是视而不见,导致王越一番努力尽皆化为流水,最后只要落魄的离开了长安。

    在其他宾客都离去之后,王越依然留在金城,其实无非就是想在马超这里得到个官位罢了,只是在辈分上,王越是马超的师叔,他不好意思主动说出来,便只能赖着不走了。

    王越的举动,自然逃不过马超的眼睛,于是马超便出言挽留,并许诺给王越一个虚职,让他连同曲阿一起,教授青囊军和其他战士们技击之术,也算是了了王越毕生的夙愿,成为了有诰命在身的朝廷命官。

    安顿好了王越,之后的日子里,马超又清闲了下来,每日不是在府中处理军、政事务,就是到西凉各地去巡视,晚间则是和两个娇妻相拥而眠,或是尽享齐人之福。

    看似轻松写意,实际上,这只不过用来掩人耳目而已。马超的心里,始终没有忘记远在关中的董卓。

    董卓只要活着,那便永远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当今天下,最令人痛恨之人,非董卓莫属。原因是什么呢?前面已经说过了,董卓残暴无道,永远把自己的一己私利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不惜手段的残害忠良,像当初最先赏识马超的司空张温,后来对马超赞誉有加的皇甫嵩将军等人,都被董卓惨无人道的杀害,甚至连一具全尸都未曾留下,如此狠辣的手段,自然便会引起天下人的恐慌,所以谁能成功的击杀董卓,谁就会立刻成为这个时代万民敬仰的大英雄,这是各地诸侯们心中都十分清楚的事情,只是无奈董卓实力雄厚,暂时没有人拥有十足的把握去击败他罢了。

    其他人不敢想,不敢做,不代表马超也是如此。

    董卓本来就是西凉刺史,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董卓苦心经营西凉,可以说在马超崛起之前,西凉就是董卓的老巢,后来董卓把战略重心放到了关中,马超将董卓在西凉的实力连根拔起,然后取而代之,董卓怎么能不痛恨马超呢?若非关中尚未完全稳定,董卓早就提兵杀回西凉来了。当然,马超实力的迅速壮大,也是令董卓不敢轻易撕破面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董卓才会默许荀爽来到西凉,借着刘协的诏书,暗示与马超较好之意。

    但马超心中很清楚,董卓现在不过是迫于现实,不得不暂时妥协忍让而已,一旦等他养足了力气,这头恶狼是一定会掉头露出血盆大口的。

    为了被董卓残害的忠良们昭雪、为了平息天下万民心中的愤慨而讨伐董卓,这是大义;为了防止董卓在养足力气之后,威胁到自己,这是私利。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说,马超都是绝允许董卓如此无限期的生存下去的,关中与西凉之间的这一场恶战,无可避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为了日后能战胜董卓,马超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可是做了很多的准备。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因此在战前的准备中,钱粮自然是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在这方面,马超可没少花费心思。一年多之前的改革,如今已是初见成效,但任何的制度、政策,都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需要人们用时间去改正其中的错误,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马超的这次大改革,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检验,目前已经渐趋完善,使得西凉大部分的黎民百姓们,基本都能做到自给自足了,西凉军事集团从中收取的赋税,暂时只能供应二十万将士日常的粮草、军饷消耗,还远远达不到支撑大军远征的地步。

    所以,想要筹备粮饷,还要从其他的方面入手。其中,金城商会无疑是马超目前所拥有的最大资本。不过,金城商会虽然以西凉地区为核心,打开了一张围绕着西凉周边数个大州之间从横交错的商业网,每天赚取的钱财,都是一笔大数目,可不要忘了,金城商会中将近一半的收入,都被马超用来打造奔雷骑、破军阵和八万正规军的武器装备所用了,剩余的另一半收入,除了要给商会中的各级人员发放饷银之外,还要留一部分应急资金,用于金城商会的商业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急之用,这一部分钱财,是绝不能动的。

    在减去以上开销之后,金城商会能拿出来的,就十分有限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超决定再次开拓金城商会的经营范围和商业圈,力求在未来半年中,筹措到尽可能多的钱粮。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