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墨唐 >

第55章

墨唐-第55章

小说: 墨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六卫() 


第一百一十七章 平衡() 
“浇水不忘打井人!”

    墨刊头版头条大肆宣传十六卫官兵抗旱救灾的光辉事迹。

    有的官兵奋战两昼夜,累到在地;有的官兵正好分配到自己村庄,坚持将自家田地排到最后,优先给其他村民抗旱,再大灾面前,人性的光辉显现,一个个英雄事迹震撼人心。

    以前的百姓对官兵的印象并不好,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就是形容官兵最恶毒的词语,但是十六卫官兵完全颠覆了关中百姓之前对官兵以往的印象。

    不吃不拿,不卡不要,累了席地而卧,不扰民,全力赈灾,不得不说李世民的确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墨顿稍微一点拨,李世民瞬间就领会了其中的精髓,而且做的更好。

    “仁义之师呀!”

    无数关中百姓感恩戴德,这样的官兵从来没有华夏这片土地上出现,以前关中百姓都说好男不当兵,但是现在墨顿相信,只要是振臂一呼,积极参军的关中子弟可以从高陵排到长安城去。

    李世民的威望瞬间达到最顶峰,此时此刻,关中百姓再也不记得李世民杀兄囚父的黑历史,他们只知道在他们危难关头,李世民拯救了他们,谁要是敢再黑李世民,这些人二话不说就上前语气拼命。

    “浇水不忘打井人!这条标语说得好!”

    三原县外的田地上,李世民看着手中的墨刊,再看看满上遍野的打井士兵,听着百姓感恩戴德的感激声,露出享受的表情。

    “这都是陛下英明,心系百姓,这是我大唐百姓之福气。”墨顿跟在身后拍着马屁道,墨顿这一次的任务依旧是押送打井工具,顺便再给承包三原县抗旱的程咬金画像,刚刚完工准备回去,就发现墨家子的

    李世民自得的一笑,这次抗灾尽收关中百姓之心,让李世民长久以来的心病一扫而空,他的皇位得来不正,所以他拼命地想要做的更好,证明自己当皇帝才是大唐最好的选择。

    所以他勤勤恳恳、虚怀纳谏,北击突厥,开疆扩土,努力成为一个明君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抗旱之秀,让他再一次证明了自己,让那些阴暗中的小人闭上嘴巴。

    “陛下!”

    程咬金匆匆赶来。

    “知节!百姓的旱情可曾得到控制!”李世民问道。

    “陛下放心,我老程到三原县也有三天了,可以保证每户百姓至少打了三口井,足够保住六亩田地。”程咬金保证道。

    李世民制定的抗旱政策很简单,那就是无论你是高门世家还是小门小户,都一视同仁,轮流打井。

    哪怕你的土地再多,也只能等下一轮打井轮到你再说。这样一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小户百姓的利益。

    这样一来那些土地多的地主就不满意了,可惜并没有什么用,那些官兵根本不听你的,想要自己打井连个铁匠都找不到,都被朝廷征用了,只能干瞪眼。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六亩田地的庄稼丰收,足够一家老小渡过这场旱灾,至于那些地主们本身抵抗旱灾的能力就强,一部分水田早已经浇灌,再不济不还是有五六亩田地保本么。

    “将军!将军!”

    一个锦袍老者喊着程咬金,想要靠近,却被暗中保护李世民的士兵死死地拦住,锦袍老者不认识李世民,还以为是这是程咬金的部下!一个劲的低声哀求,想要过来。

    “让他过来!”李世民沉声道,他想知道这个锦袍老者想要做什么。

    士兵这才稍微松开锦袍老者,简单的搜查一番之后,这才放行,依旧有两个士兵跟在身后,以防万一。

    “老人家,你有何事,可是没有士兵帮你家打井?”李世民和气的问道。

    锦袍老者看看李世民又看看程咬金,有点不知所措。

    “问你你就回答!”程咬金没好气的说道。

    “回贵人的话,小民的土地已经打了三口井,但是小民的田地较多,想向将军买一套打井设备!”锦袍老者快速的将来意说明。

    “这不可能!打井工具那是官府专供!现在是不可能卖的!”程咬金断然拒绝道,这可是皇上惠民之举,要是卖出去了,岂不是自砸招牌。

    锦袍老者焦急道:“请将军垂怜,小民家中的土地都是旱田,三口水井根本是杯水车薪,眼下小民的土地要再不及时的浇灌,今年大半的土地都要颗粒无收,而且小民发现官兵分配的打井设备已经稍有多余,还请将军大人垂怜,匀给小民一套。”

    锦袍老者乃是周围最大的地主刘世明,家中的土地众多,三口水井被他用到了极致,才仅仅浇灌了十亩田地,剩下的大片土地也就无能为力了。

    按照官府的这种分配打井方法,想要浇灌刘家近千亩田地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刘家所有的希望,只有寄托自力更生之上了,自己拥有一套打井工具才是当务之急。

    官兵手中的打井设备他是不敢染指,所以他一直关注打井设备的数量,发现有多余之后,立即就来找程咬金。

    “打井设备已经有了多余?”李世民诧异看着程咬金。

    然而程咬金也是一头雾水,他这几天一直在第一线,有打井工具就立即使用,根本没有数过。

    墨顿低头算了算,点了点头道:“墨家村每一次送来打井设备都会多送来两套作为备用!以防出现误差。这么算来,加上小子最近送来的,如果没有损坏的话,三原县应该有六套打井工具剩余。”

    “对对,就是多余六套,其中两套已经损坏,应该还有四套是完好的。”刘世明如数家珍的张口报来,显然是已经盯上很久了。

    “四套!”李世民不由得沉吟起来。

    大唐说到底还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一次官府借助旱灾,已经最大限度的照顾了小农的利益,如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照顾一下地主利益也不是不可以。

    想到此处,李世民大手一挥道:“四套设备,一分为二,两套可以卖给地多的地主,另外两套就地组织青壮继续打井。吩咐将作监继续制造打井工具,以后多余的工具就按这个方案执行。”

    “皇上英明!”程咬金点头道,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了打井队伍继续壮大,又兼顾了地主的利益。

    “皇上!”

    刘世明心头一颤,几乎瘫软在地,他没有想到眼前之人竟然是当今皇上。

    “关中大难!还请老人家和朕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李世民实在是天生的政治家,短短几句话,就让刘世明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前因为无法灌溉心底的埋怨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就是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平衡之道用的是炉火纯青。

第一百一十八章 战胜旱灾() 
随着抗旱就进行,墨家村和将作监生产出开来的打井工具的不断增多,再加上当地官府组织青壮配合官兵打井。打井的速度立即大增。

    田地灌溉面积越来越大,饥渴的庄稼疯狂的吸收着来之不易的水分,充足的水分和光合作用很快变得绿油油的,长势极好。

    关中百姓每一户至少保住了十亩田地收成,看着自家的刚刚浇过的田地,一脸凄苦的关中百姓也渐渐有了笑容,至少今年这场灾难是度过去了。

    不!不只是度过今年这场灾难,有了这些深井,从此以后,就是遇到再大的旱灾,只要井水不枯竭,也不用再惧怕了。

    不少有心思活泛的百姓,已经有计划的筹划着,等这次旱灾之后,继续打井,直接的将剩下的土地全部打上井,一旦有天旱的迹象,日夜灌溉,未尝不能将家里的永业田全部浇灌一遍吗。

    而且充足的水分保证,每年的庄稼肯定增产三成以上,这可是都是可以预期的收益。

    照这么算来,这场旱灾也算是因祸得福了,虽然不少的土地今年注定减产,就凭这些水井,这点损失也值了。

    老百姓心中都有杆秤,利益得失都一清二楚。

    “轰!”

    就在旱灾发生的第二十天,一声春震动了关中的大地,

    一大片乌云从西北铺天盖地而来,瞬间笼罩整个关中大地。

    这一次老天爷没有调人胃口,一阵春雷滚过,

    “啪啪啪!”

    豆大的雨点像是不要钱似的从天而降,砸在饥渴的土地上,大雨如帘,似乎要将亏欠的雨一次下个够。

    “哦!下雨了!”

    “老天保佑,旱灾终于结束了!”

    “龙王……呸!龙王早就被陛下斩了!”

    “有这些井!谁还信龙王!”

    关中大地一片欢腾,大批的百姓的冲出屋外,贪婪地吸收着久违的雨水,任由雨滴打湿衣服。

    一个个熊孩子在雨中戏耍,将衣服弄得脏兮兮的,然而大人却一点责怪的意思也没有。

    一个个笑嘻嘻的看着。

    旱灾结束了,更多的百姓心中一阵庆幸,幸亏官府抗旱及时,要不然今年肯定会闹饥荒。

    现在有了十多亩地的收成,其他田地多少收点,这个灾年算是挺过去了。

    一个个官兵松开手中的把手,一屁股坐在地上,任由雨水冲刷着自己身上的泥浆,连续奋战了二十多天的抗旱救灾终于结束了。

    秦怀玉四人坐在地上,相互看着对方狼狈的样子,不由得放声大笑,这一次抗旱之旅,给他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从身体到心灵都是一层洗礼。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秦怀玉不由自主的念起这首悯农诗,以前的他们仅仅觉得墨顿诗写得好,但是经过这次抗旱,平时不知民间疾苦的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的不易,四人才真正体会到他们所吃的粮食,每一滴都是如此珍贵。

    太极宫,

    李世民带领满朝文臣看着殿外磅礴的大雨,心里面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场旱灾终于结束了。

    这场大雨虽然来的晚,但是总好过不来。其实在墨顿看来,如果不是关中到处浇水,水分大量蒸发,这场雨说不定什么时候下呢,甚至下不下也是两可。

    “陛下洪福齐天,这场旱灾终于渡过,真是天佑大唐!”长孙无忌满脸欣喜道

    “恭喜皇上!”

    满朝文武纷纷恭贺道。

    李世民哈哈大笑,得意至极,嘴上却谦虚的说道:“朕可不敢居功,这可是全赖大唐军民上下齐心,这才战胜这场旱灾。”

    在这场危机中,李世民把危机转化为机遇,不仅为抵抗旱灾找到了一条明路,还尽收关中百姓之心,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启禀陛下,眼下旱灾已经解除,十六卫的官兵可否还朝,毕竟长安空虚,长久下去恐怕不妥。”长孙无忌建议道,

    李世民沉吟一下,点了点头道:“还是辅机想的周到,朕这就召集这些救灾功臣回朝,到时候定会论功行赏。”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能够深受李世民信任,是因为不单单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妻舅,长孙无忌的政治智慧才是根本原因,一个小小的建议即能向军方卖好,又能在李世民面前表现。

    房玄龄也是心中一喜,满朝文臣之中,就他家的傻儿子从军,毕竟离开了近一个月,干的又是粗活,当然心疼的很。

    “陛下,这次抗旱十六卫手中有大批的打井工具,不知如何处置。”房玄龄出列道。

    短时间集中整个关中之力,一下子生产出很多的打井工具,眼下旱灾已经解除,打井的工作完全可以慢慢来,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打井设备。

    李世民想了想,这的确是一个难题,这些打进设备可以花了朝廷大价钱,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打造出来,

    光是支付铁料的费用,差点没有掏空户部,毕竟在这个时代,铁可以战略物质,价格昂贵的很。

    而且打井工具和压井对大唐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整个运用的好,大唐的农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中各县每个县留下一百套打井设备,由县令组织青壮继续打井。其余的平均分发到大唐各道,普及关中抗旱之法。”李世民心头滴血道,这些打井工具怎么说也有上万套,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呀!不过为了长远的打算,这些投资也是值得的。

    房玄龄眼睛一亮,普及关中抗旱之法,那不是就是按户轮流打井的方法,这样最大程度保证了大多数百姓的利益。

    “是!”房玄龄领命道。

    “恭喜陛下,有此良方利器在,大唐再也不惧旱灾之害。”群臣齐声贺道。整个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一个是旱,一个是涝,其中危害最大,而且最频繁的正是旱灾,而现在旱灾再也不可能给大唐造成危害了。

    “哈哈哈!”

    李世民心中激动万分,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战胜天灾,是在他李世民的统治之下实现的,

第一百一十九章 论功行赏() 
“少爷!少爷!”

    墨顿迷迷糊糊的翻了身,拉了拉被子蒙住脑袋,不理会外面的吵闹。

    “少爷!起床了,今天是你上早朝的时候!”房间外紫衣的声音锲而不舍,砰砰砰!将房门拍的直摇晃。

    “上朝!”

    墨顿猛然一个激灵,猛然之间从床上一跃而起,再也没有一丝睡意。

    今天可是抗旱救灾论功行赏的日子,早在昨天就有太监通知墨顿要上早朝。

    这可是墨顿第一次接近大唐权力中心,说实话,好奇之心绝对要大于激动。

    吱呀一声,墨顿打着哈欠,随意的披着一件衣服打开房门。

    “天都亮了,糟糕要晚了!”墨顿看着外面已经蒙蒙亮的天空,大惊失色。

    这可是他第一次上朝,要是迟到了,那他可就死定了。

    “少爷,一点也不晚,早朝是在辰时,从现在出发到皇宫,时间足够。”紫衣连忙拉住往外窜的墨顿。

    辰时!

    墨顿顿时闹了一个大红脸,这才发现自己深受后世清宫剧的毒害,还以为所有的朝代都是卯时上朝,幸好李世民不是那变态的雍正帝。

    墨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