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墨唐 >

第187章

墨唐-第187章

小说: 墨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众国子监学子顿时哈哈大笑道。

    一时失败算得了什么,他们乃是少年之人,来日方长,到时在于墨家子一争高下。

    一众博士也纷纷露出笑容,败而不馁,这才是国子监所期盼的。

    至此,国子监一甲之争,正式落下帷幕。

    墨顿的国子监生涯正式结束。

第三百九十一章 义务教育兴起() 
长安城内。

    平稳的四轮马车内,李世民和李承乾三人正襟危坐,正在赶回皇宫。

    一路上,李世民看着窗外遐想,李承乾恭恭敬敬,李恪默然无声继续当一个隐形人,唯独年纪最小的李泰,则一副存不住气的样子,坐立不安,有几次都是欲言又止。

    “怎么?想知道最终的结果!”李世民见状,不由得露出会心的笑容。

    李泰迫不及待的说道:“还请父皇告知。”

    非但李泰,就连李承乾和李恪也不由得眼中精过一闪,刚才的正襟危坐的样子顿时荡然无存。

    李世民沉吟一下,说道:“你们三兄弟的文章,父皇都已经看到了,的确不错,没有让为父失望!”

    李承乾三人顿时呼吸一滞,脸上浮现激动地神色。

    然而,李世民话音一转,道:“不过国子监中,不逊色于你们的至少十人以上,所以为父给你们定在三甲!”

    “三甲!”

    李泰的胖脸顿时绿了,他曾经自信满满,要获得国子监太学岁考一甲,结果现在竟然成了三甲,这其中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那墨家子……墨顿呢?”李恪心中一动,脱口说道。

    不用说李泰,就连意志稳如泰山的李承乾也忍不住侧目望来。

    李世民道:“墨顿为一甲头名!”

    “啊!”李承乾三人顿时惊呼。

    墨顿再一次获得一甲头名,那岂不是获得了六科一甲,他们三人竟然连续两次败在墨顿的手中,不过这一次败的更惨,直接跌落到了三甲。

    李泰顿时幽怨地看了李世民一眼,父皇太偏心了,对墨家子简直比对他们还要好,到底谁才是你的儿子。

    看到李泰满脸的不服气,李世民并不以为意,这才是少年心性。

    “并非父皇偏心,尔等看到墨顿的文章便知其中的差距。”李世民会心一笑,递过来一章刘宜年亲自抄写的墨顿的《少年大唐说》。

    由于李世民看不惯墨顿从左往右的书写格式,刘宜年顿时一点也没有想对墨顿不满的样子,立即挥毫为李世民重新抄写一份。

    朗诵版的《少年大唐说》字数不多,三人一目十行看完,久久不能平静。

    “墨顿此文当为当为一甲,孩儿心服口服。”李承乾叹了一口气道。

    李恪和李泰也默默地点了点头,面对如此千古文章,和他们对比那些老生常谈的治国之策相比,实在是没有任何可比性。

    “现在尔等可知父皇让你们参加国子监岁考的用意。”李世民沉声道。

    “孩儿明白!日后定当加倍努力。”三人恭谨道。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皇家教育虽好,但是相对独立竞争极少,而且周围都是一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吹捧之人,而造成皇子们骄傲自满的性格。

    经过国子监一行,想必三人定然见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除开墨顿不说,就连国子监其他学子也有胜过三人的颇多。

    三人心思复杂的回到皇宫。

    而在长安城中,随着墨家子获得六科一甲的消息传开,立即在长安城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墨家子不愧是墨家子!”

    “六科一甲,那要是科举,岂不是六门都是状元。”

    不少长安城的百姓纷纷咂舌道。

    “一甲有三名,一甲并不代表是状元,一甲头名才是状元!”一个闲汉解释道。

    周围市民顿时白眼一瞪道:“那你说,墨顿哪一科不是一甲头名!”

    闲汉顿时语结,墨顿连续在写出如此流传千古的文章,要说不是一甲头名,恐怕众人也不服。

    长安城的市民看个热闹,但是在文人圈子中,墨顿的《少年大唐说》顿时引起了一场文学盛宴。

    好文章难求,这也是古代那些文人骚客如此受欢迎的原因,而墨家子却接连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绝世文章。

    “《少年大唐说》!少年立志报国,以潜龙,乳虎喻少年,以少年喻大唐,环环相扣,入木三分,能够读到如此佳文,老夫平生无憾也!”

    “也许我们都一直小看了墨家子。”

    不少文人看了之后惊艳之余,更多的心中触动,自古以来,教育孩子一直都是所有人的头痛之事。

    上至帝王将相之家,下到平民百姓,哪一个不为自己的孩子操碎了心,然而不少人敏锐地发现,《少年大唐说》对于教育子女将会极有帮助。

    哪一个少年读到此文,不热心沸腾,不雄心壮志。

    一时之间,长安纸贵。

    无数长安城文士当街抄录《少年大唐说》,每写好一篇,就立即有人长安城百姓出钱购买,带回家中,用来教育子女。

    “立即将此文给老子背下来!”无数父亲回家之中,第一时间将墨顿的少年大唐说拍在了儿子的面前。

    “啊!还背!”

    当一众少年看到题目上的墨顿的大名,顿时怨气冲天。

    自从墨顿出现在长安城之后,他们背诵任务立即加重了太多,《边塞三诗》,《马说》

    还有墨顿的广告诗,甚至连墨家子下雪写首诗还要背。

    更让人一众少年悲愤交加的是,之前的还算了,自从墨家子岁考开始,他们已经连续背了《师说》、《师恩三篇》现在又来一篇《少年大唐说》,还让不让人愉快的玩耍了。

    “墨家子,我恨你!”

    长安城中,无数少年看着手中的《少年大唐说》悲愤的喊道。

    然而当他们读完《少年大唐说》之后,一个个犹如脸色潮红,激动得不能自已,心中再也没有对墨顿半点的怨恨。

    原本对于读书十分抵触的少年们,读完之后,不等大人吩咐,纷纷伏案苦读,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在大唐识字率极低的时代,能够读书识字的恐怕十中无一,如何让大唐的少年强大,承担起大唐未来的责任。

    一时之间,李夫子所提倡的义务教育,再一次被众人提起,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推崇。

    可想而知,假以时日,大唐所有的少年能够读书识字,明事理,懂学问,那将会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时刻。

    到那时,大唐的未来自然不可限量。

第三百九十二章 国文() 
墨府!

    当一辆马车缓缓的停在墨府的大门前,墨顿打开车门,顿时一股寒气扑面而来。

    “少爷回来了!”

    早就等在墨家门前的紫衣,不由兴奋的尖叫起来,顿时墨府众人纷纷迎了出来。

    “恭贺东家载誉归来!”许杰拱手道。

    “六科一甲!少爷威武!”紫衣也是兴奋的满脸涨红,一副傲然的样子。

    墨府众人一个个有荣于共,墨顿夺得国子监六甲的消息传来,整个墨府众人也是颜面大涨,纷纷为墨顿骄傲。

    墨顿回到墨府,顿时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待遇。

    “不过是一场考试而已。”墨顿摆摆手,有些不适应的说道。

    “少爷这些天定然耗费颇多脑力,府中早已经准备好了美食,定然要少爷好好补补!”就连鱼叔也从鱼状元楼专程而来,向墨顿祝贺。

    “哈哈哈,鱼叔的手艺那还用说,小子早就迫不及待了。”墨顿哈哈一笑道。

    很快,整个墨府一片热闹,陷入喜庆的海洋。

    一夜无话,第二天,直到日上三竿,墨顿这才打着哈欠走出房间。

    “墨小子,日上三竿才起床,如何能够成为长安城少年的榜样!”一旁传来了斥责的声音。

    墨顿定睛一看,原来是李夫子到来,

    “原来是恩师,墨顿受教了!”墨顿拱手行礼道。

    “别!老夫可担不起你的恩师,也教不出你这样的学子!”李夫子顿时如炸毛了一般,连忙避开。

    墨顿顿时一愣道“那怎么会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小子岂能忘记夫子的教诲。”

    李夫子嘴角冷笑道“拉倒吧,老夫可教不出你这样的弟子,想当初老夫不过是照本宣科教了你几篇《墨子》罢了,你的大多数时间还是跟着老张头在木匠房中厮混,此功老夫可不领。”

    要是其他夫子,能够遇到墨顿这样的弟子,那定然会欣喜若狂,不停地往脸上贴金,将全部的功劳据为己有,但是怪儒李夫子却不屑于此,既然墨顿今日的成就并非他所教导,他自然也不会冒领功劳。

    别说是当时,就是现在墨家子弟上学,也大都以识字为主,学习墨家的学说,而且他还很清楚墨家教育的特点,那就是墨家村发放丰厚的俸禄,聘请一些夫子教导墨家子弟,虽然墨家子弟也对这些夫子尊敬有加,但是绝对没有儒家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严格师训。

    “你要是真的念及旧情,还是喊我一声夫子就罢了!”李夫子叹息道。

    墨顿对李夫子行一大礼恭敬道“拜见夫子!”

    李夫子身体挺直,正色道“有此一句,老夫就足以欣慰平生了。”

    客厅中。

    墨顿和李夫子相对而坐,紫衣奉上茶水,在一旁伺候。

    “不知夫子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可是墨刊有事?”墨顿问道,他知道李夫子定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李夫子放下手中的茶杯,摇摇头道“有了墨家子弟的消息来源,墨刊自然越办越好,又岂能有事?”

    “那不知夫子今日而来所为何事?”墨顿诧异道。

    李夫子看了墨顿一眼道“你在国子监中所写的《少年大唐说》老夫读了之后,大受触动,的确是难得的文章。”

    “夫子过奖了,不过是学生为天下少年有感而发罢了!”墨顿谦虚道。

    李夫子神色一变,顿时一副壮志未酬的神情,悲壮道“然而要想少年大唐,必先培养我大唐少年,想要少年智,少年独立,必须兴办教育,然而老夫这半年来,一直呼吁推行义务教育,可惜整个朝廷却恍若未闻,托人上书却犹如石沉大海,根本毫不音讯,到目前为止,除了墨家村之外,其他根本毫无进展,如此下去,我大唐谈何少年大唐。”

    “夫子,是想趁着《少年大唐说》的热度推行义务教育!”墨顿顿时了解李夫子的来意。

    李夫子点头道“不错,如今长安中,百姓热议义务教育,错过此次机会,恐怕那就难上加难了。”

    “不知夫子如何准备如何推行?”墨顿问道。

    “当然是上书朝廷,由朝廷兴办天下官学,推行义务教育!”李夫子亢奋道。

    “谁来教授这些学子?”墨顿问道。

    “自然是聘请夫子!”李夫子爽快的道。

    “想要推行义务教育,可是天下的学子千千万,而真正合格的夫子而又愿意教书的又有多少。”墨顿反问道。

    李夫子顿时沉默,凡是读书之人,无不想着考取功名,除非穷困潦倒,否则愿意教书之人寥寥无几。

    墨顿继续问道“就算有足够的的夫子,那所教授的内容是什么?”

    “当然是儒家……百家学说?”李夫子顿时尴尬道。

    墨顿摇了摇头道“义务教育乃是全民教育,所培养的并非是儒家或百家的精英,对于一个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乃是基本的识字能够读懂文字,需要的乃是基本的算学,能够让他们满足基本的算账需求,这才是义务教育,然后这就结束了么?”

    李夫子顿时愕然,不解的看着墨顿。

    墨顿无奈的继续说道“义务教育只是最基础的教育,而真正培养人才则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择其优者培养,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还有学舍的修建,夫子的俸禄,此乃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夫子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之前是所考虑的实在是太过于简单了,推行义务教育恐怕将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墨家村能够推行义务教育,乃是因为墨家村不过一个村庄,并且拥有的雄厚的资金和墨顿的大力支持,而其他地方哪里有这么多的财力物力。

    “就算再难,也要有人去做!”李夫子干涩的说道。

    墨顿点了点头道“的确如此,的确要有人去做,不过在这里首先的第一步,则是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材,沈博士由易到难,编撰完成足够学子六年的数学教材。现在还需要同样配套的足够学子六年学习的识字书籍,不知夫子,能够完成此工作。”

    李夫子顿时眼睛一亮,学子一般六岁启蒙,六年义务教育不过十二岁,此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百家学说而钻精,如此有步骤的规划,那自然要比他之前空喊口号要有说服力的多。

    “此事包在老夫身上。”李夫子兴奋道。

    墨顿摇了摇头说道“推行义务教育乃是浩大的工程,要想推行,就必须离不开陛下的支持。所以,此识字书籍必定要让陛下满意!”

    “让陛下满意?”李夫子顿时愕然,不就是教人识字即可么,再说又怎样才能让陛下满意呢?

    墨顿分析道“首先让这些书籍由易到难,适用于大多数学子,而且认字效率要比现在的私塾要高。”

    李夫子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现在的官学和私塾启蒙学子,通常拿着一个千字文,让学子死记硬背,效率低下不说,而且直接过于难涩,一个六岁学子什么都不懂,都要背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只知道其字,不知其意。

    “除此之外,此识字书籍还要负责教育学子懂日常礼节,知进退,教育学子远离危险,懂得简单的救人和急救知识,同时贯穿历朝历代的简易历史,培养对华夏的认同,日后报效朝廷信念,………………”

    李夫子眼睛越来越亮,他没有想到一个识字书籍竟然涉猎如此多的知识,这简直要将百家的精华融合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