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来到西汉末年 >

第24章

来到西汉末年-第24章

小说: 来到西汉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庆还想争辩什么,江河行摆摆手,说道:“你看着吧,看将来会怎么样再说,但愿我说错。”

    江河行转过头,看看马援道:“你对王莽儿子王获杀死家奴,被王莽逼的自杀有何看法?”

    马援歪着头说道:“安汉公大义灭亲,自是好的,不过总觉的有些过了。”

    江河行欣喜的拍拍马援的肩膀道:“你还年轻,我要你记住一句话:远离大义灭亲之人,因为他们没有人性。”

    马援diǎndiǎn头,记住这句话。刘庆瞪着两只眼,满脸的吃惊表情,他是深受儒家教育出来的人,可没想到江河行对儒家经典观diǎn如此不屑。

    江河行依旧不和他辩论,淡淡地说道:“你以后也长个心眼,仔细观察那些大义灭亲之人,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再说。”

    江河行又和他们安排了一些事情,让马援将带来的人马看管好,有机会整训一下,这里随时要展示乌海地的兵力,让刘庆收集朝廷的消息。

    又过了两天,朝廷迎宾礼官宣布三日后召见,让他们准备全部进宫朝觐太皇太后和皇帝。

    三天后,四更天,天色还是漆黑一片,夜空中星星闪烁,东方的启明星已经高挂东南角。宾馆的院子中,灯火通明,江河行和刘庆,马援等一干人打扮一新,全部着汉装,只是都是短头发,没有冠,也没有帽子。整队完毕,礼官走了进来。

    他们在礼官的带领下,各个手举火把,先到章台大街,一路向南。路两旁的建筑都看不清,影影绰绰,感觉很是高大,后来再向西拐。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天色微明才走到一个大门前。队伍停了下来,等了许久,天色已经大亮。看到正门正黄色的大门,上面钉着一排排门钉,铁钉超大,江河行扫了一下,刚好81个,一排九个,共有九排。看来跟故宫差不多嘛,江河行心里想。

    这个时候从宫内走出新的礼官,带领他们一直向北走去,一路上青砖铺地,往前走没多远,就到了前殿的阁门之外,礼官入奏。不一会,钟鼓齐鸣,江河行虽然听不懂,就感到有些闹,声音太大,乱七八糟的感觉。江河行站在队伍的中间,刚刚看清殿内的情形,大殿有diǎn类似故宫中的正大光明殿,只是感觉更大,或者更空旷。两面坐了一片官员,说坐其实也是跪,这个时代坐就是跪。

    耳听的声音越来越大,中间夹杂着侍卫吆喝的声音,一个16人抬的肩舆,被抬了过来,中间坐着一人,身着黑色的袍服,袍服绣着图案,看不清是什么,不过这人就是皇帝。

    官员全部站立,皇帝坐到御座上。这个时候,一个官员走了过来,带领大家进到大殿,江河行尾随其后。这些早有人教过,这个官叫典仪官,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跪拜。

    大家站立好以后,一个高个红须的官员来到江河行面前,手举托盘,江河行将准备好的“国书”放上去,但见他转给皇帝前面的宦官。宦官又将“国书”转给皇帝,那皇帝看起来十三四岁的样子,满脸的病容,显得萎靡不振。

    皇帝打起精神,看了看“国书”说道:“乌海归顺我大汉,乃是上天赐我大汉福地,保我北地平安。请太皇太后定夺。”好不容易,把话说完,皇帝又将“国书”交给宦官。

    宦官接了过来,双手捧着向后面走去,江河行才注意到皇帝的后面是个帘子屏风,不一会,里面传出苍老的女人声音道:“江河行率乌海之地归顺我大汉,乃是列祖列宗神灵保佑,上天才肯赐福于我大汉。江河行,乌海之地,有多大呢?”

    江河行施礼道:“回太皇太后,相当于幽州、冀州、并州加一起大小。”

    朝廷中一片惊叹之声,帘子中,太皇太后继续说道:“前圣人在奈有九州之地,我大汉现在开疆扩土,现已有十三州之地。今天乌海来归,我赐你地为平州,赐你为和王,赏金千斤,为我大汉保卫北方和平,平州为我大汉第十四州。上天保佑,我大汉已经有十四州了。”

    “谢太皇太后恩赏,我平州百姓一定会满心欢喜成为大汉之民。”

    满朝百官一起向太皇太后和皇帝恭贺大汉有第十四州,过了一阵,太皇太后又问道:“和王,你们周边可安宁吗?”

    江河行又道:“不是很安宁,但我有信心能打败所有来找麻烦的敌人。”

    “哦,兵凶战危,非万不得已不可用兵啊。”

    “回太皇太后,在我平州,现有城池彰武、显武、耀武、承武、明武、吉林、长春等地。前面几个城池我都是以武命名,我就是希望让别人知道,我是以武立威的,若那个蛮夷敢再掠夺我大汉之民,辱我大汉之民,我就叫他知道我大汉的武力之盛。”

    “说的好,平州入我汉地,以后我几个边郡可以撤减一些驻军了,百姓就不用负担那么多军粮了军费了。江河行按说你来朝,皇帝陛下应该在甘泉宫赐筵的,可近来皇帝龙体欠安,看来要我出面,我也是爱看热闹的,你带来的可有兵啊?”

    “回太皇太后,我带来骑兵50名。”

    “好吧,明天南军教军场,我来看看你平州军军威。”

    这个时候江河行才明白,王莽虽是执政,在大事上,这个太后还是关键。只要他不登基,有些事还是轮不到他做主。

    朝觐完毕,江河行领完赏金,让随从带回宾馆。这可不是小钱,汉代黄金真多啊。

第三十一章 教军场() 
第二天,江河行和马援带领骑兵全幅武装,从蛮夷邸出发,向教军场走去。待得队伍走到章台大街,路旁站满了人群,全部注目这支队伍。

    马援全身板甲,除了眼睛,全身被钢铁包围,手持大刀,背着长弓,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后面五骑一排,共排了十排,刚好把路快要站满。骑兵们各个手举马刀,背背弓箭,姿势一样,举刀向天。马儿全是一色的白马,在马援的号令中,马儿走的不急不慢,迈着统一的步伐。见多识广的长安城的百姓,还没见过,这样的队伍,能把马儿练成这样的。随着马援口中“一二一”的号令,只听得“咵咵咵”的节奏,马蹄踩着青石路面,一步一响,渐渐向南而行。这个时候太阳从东边出来了,阳光下的将士们身上盔甲一闪一闪,虽是夏天,路旁之人还是感觉阵阵寒气。

    路旁的人越聚越多,很多小孩子穿来穿去,嘻嘻闹闹。这个时候,一个小孩子突然从一边穿了出来,向着马援跑来。那孩子跑的很快,马虽说慢跑,还是比人要快的,眼看就要撞到一起了。旁边的众人全看看了过来,眼看那马是控制不住,非踢到那孩子不可。

    众人只看到马上影子一晃,只见一个铁人已经将小孩子抱住。再看那孩子,在哪钢铁之人怀中,咯咯笑个不停,晃着小手,要摘钢铁人的头盔。那钢铁之人,正是马援,他刚刚看到孩子飞跑过来,停马已经来不及,还好他反应快,将大刀交左手,飞快跳下马来,伸出右手抱着那孩子。

    可这孩子顽皮不停,举着双手来抓头盔,马援左手拿刀,右手抱着孩子,居然腾不出手来对付这个“熊孩子”。马援想放下孩子,不料那孩子大哭大闹,旁边众人大笑起来,马援羞的脸发烫。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这个孩子,只得将他抱起来,不料这次孩子也聪明了,双手抓着头盔,一用力,居然拿下来,抱到自己怀里。马援手足无措,军人怎么能把兵器随意丢掉呢。可他一拿那头盔,那孩子就大哭起来。旁边人都乐的手舞足蹈,似乎从没见过刚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般的人物,一下子被这孩子制的手足无措。

    最后,马援只得将头盔送给那孩子,孩子抱着头盔,乐呵呵的跑开了。

    这时候队伍早停下了,马援一下马,队伍整齐的停在那里,像丈量过一般整齐。马援再次上马,不带头盔的马援,一头短发,英气勃勃,端坐在白马之上,人们仿佛发现这个白马小将甚是帅气,粉面剑眉薄唇,看起来也就是十**岁的样子。这个时候路旁的姑娘激动叫嚷起来,仿佛没见过美男子般。马援的一张白脸羞的透出红来,但也只得眼光向前,再次喊起口号来。

    队伍速度稍微慢了一些,毕竟路不长,虽说路上人多,但路中间还是留给他们展示的。转眼间到了教军场,教军场是在未央宫门南,靠近外围城墙不远。在城墙与宫墙之间有个很大的地盘,用来做教军场。

    马援走过青砖累就的教军场院墙,院墙爬满绿藤,中间还有几朵黄花开放。院墙中间是高大的木质黑门,也许刚刚刷过漆,一股漆的怪味直冲过来。

    教军场门口,两员战将一身戎装等在那里,南军卫尉不是旁人,正是严尤,他旁边还有一员战将身高臂长,看来射箭必然是好手,一双豹眼如电般向马援等人射来。

    马援走向前来,向马援敬礼道:“这位小将军,在下南军卫尉严尤,奉太皇太后懿旨,在此恭候平州军马。”马援赶忙跳下马来,连称不敢不敢,这时候江河行原在队伍最后面,看到好像是严尤,打马过来,和严尤打起招呼。

    严尤向江河行介绍道:“和王,这位将军就是执金吾陈茂,他领北军,我领南军。长安城禁军就是我们两个统领。”

    江河行连忙跟陈茂打招呼,边走边聊。几人进了教军场,马援整顿队伍,等待太皇太后的到来。教军场大门朝北开,对着大门,里面有两队人马,东边一队,西边一队,盔明甲亮,站好队伍。队伍前面各有一面红旗,东边的上绣一下山虎,西边的红旗绣一飞熊,旗帜在威风中飞扬,发出“扑棱扑棱的”响声。马援已经将队伍摆在西边队伍的北面,面向东,10人一排,列好5队骑兵。马援骑在马上,站在队伍最前面。

    正在这时,一个骑兵骑着白马,身背一个杏黄旗,那旗帜随着他的飞奔,上下摆动着。他直接来到严尤和陈茂面前,停下马来,叫道:“太皇太后驾到,请接驾。”

    江河行、严尤和陈茂不敢怠慢,三人一起走到教军场外,跪着等待太皇太后的到来。不一会,随着鼓乐齐鸣,一个十六人抬的肩舆,来到众人眼前。那肩舆之上,正是太皇太后,头ding上戴玉凤凰,头上还插满珠翠。身上穿黑色锦袍,绣着红牡丹。其余装饰非金即玉,不一而足,华贵非常。那肩舆同样是包金的,闪着金光,向大门走来。

    肩舆前有一队侍卫,各个手握短刀,面无表情,已经站立在教军场门外,队伍刚好到教军场门口,再也不动了。

    那肩舆并没停,而是一路向前走去,向教军场内而来。后面还有一大队骑兵,紧紧跟随。有礼官过来,叫过他们三个见过礼之后,将太皇太后安排在阅兵台上,居高临下,扫视全场,一周侍卫林立,刀枪林立,旗帜招展。

    江河行站在太后左首边,看着太皇天后,现在看的清楚。虽说满头珠翠,不过年纪不小了,满头白发,一脸的富态慈祥,笑眯眯的也看着众位军士。这时候太皇太后看了看他们三个道:“天天闷在宫里面,人都要闷坏了。今天出来看看热闹,你们有什么好看的给我解解闷啊?”

    严尤上前施礼道:“回太皇太后,今日太皇太后巡幸教军场,检阅禁军和平州军,实乃我禁军和平州军之福气。为让太皇太后看我汉家之军威,我、严尤与和王商量,先展示骑兵,然后展示弓箭,这都是我们对付匈奴蛮夷之必须。”

    太皇太后道:“那开始吧。”话说的平淡,但自有一股威严。

    陈茂手一挥,只听得鼓声大作,东面那支队伍千人左右,最前面一将,挥动虎旗,队伍缓缓而动。检阅台在大门口东侧,那队伍并没有直接向检阅台而去,而是缓缓右转弯向东而去,这样队伍才真正拉开来。速度越来越快,队形依旧,教军场内尘土飞扬,那队伍已经跑到教军场南边了,地面微微颤动,马儿一阵阵欢快的嘶鸣。那队伍开始有了阵型的变化,那队伍已经呈现一个箭头在前飞奔,后面却是越来越宽大的阵型。

    太皇太后不住的微笑diǎn头,看着陈茂。

    那队伍在西南角转着弯子,慢慢的却在变换队形,这个时候看的出是个巨大的圆形,中间是一片空白,没有人马,想来演习包围敌军之用。这个巨大的圆形一路向北飞奔,这个时候速度极快,人人都感受到地面的震动,看到西面烟尘大作。

    那队形到了西北角的时候再次,转换队形,待到队伍向着正东而来,已经排成原来的队形,一排排,一队队,马儿速度降了下来。将士们手举长矛,矛头冲天,队伍的前锋已经走到检阅台前,检阅台上众人已经看清楚众位军士。白盔白甲,白盔上红缨,在战马的奔跑中犹如一簇簇燃烧的火焰。最前面那位将军眼看太皇太后,大旗向空中一举,高呼道:“万岁!万岁!”

    众位军士,手举长矛,向天空一举,高呼:“万岁!万岁!”声音响彻天宇,远远又传回几处回音。

    太皇太后看着众将士,满意的diǎndiǎn头。

    队伍被带回原地,西边的飞熊队,慢慢开了出来。这只队伍,只是黑色盔甲,各个骑枣红马。两只队伍的演示内容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是白色洪流向前涌动,席卷一切。一个是黑色巨兽要吞没天地。

    太皇太后十分满意的看了两只禁军的骑兵表演,眼睛看着江河行道:“和王,该看你们平州军马了。”

    江河行手一挥,马援手举大刀。众人看阳光下刀光一闪,队伍直接向检阅台而来,速度慢慢加快,但所用的战马都踩着统一的步骤向前行进,没有一匹超前,也没有一匹靠后。队伍犹如四方块般,向前推动。战士弓着腰,左手控着缰绳,右手高举马刀,各个人全幅钢铁包裹,只有眼睛里射出寒光。马也是身具重甲,阳光下闪着银光,犹如一辆巨车向前推动,又像从山下滚落的巨石般,碾压一切。

    队伍走过检阅台,众人眼看着走近的队伍,是怎样的装备,各个伸长脖子,无奈这个队伍太小,速度太快,一晃神已经飞马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