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十三年 >

第362章

崇祯十三年-第362章

小说: 崇祯十三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子不开口,抚台、长史也不开口,其他的官员发现情况有异,顿时全场寂静,陷入了尴尬。好在石泉老王朱宣堄斗争经验丰富,及时出来救场。

    他先把龙头拐杖杵得砰砰作响,成功转移了全体人员的注意力。然后夸张地将拐杖一扔,跪在了朱平槿的脚下,声情并茂地恳请朱平槿看在祖宗社稷和万民百姓的份上,勇敢地出来领导他们应对危局。众人一看,连忙跟着跪了,大呼蜀世子典兵。

    戏份上演到这个地步,朱平槿只好站起来说了几句。

    他先是高度赞扬了刘之勃与葛奇祚忠心可嘉,随后话锋一转,告诫他切不可意气用事,凡事当从长计议。眼见刘之勃爬起来急欲争辩,朱平槿立即将话题转移到了众臣关心的典兵之权上。

    朱平槿声色俱厉地痛斥众臣,说朝廷宗蕃条例严禁藩王领兵,说自己的年少不更事,说四川的局势太复杂,甚至骂众臣是想害死他,让献王爷断嗣!

    自然,众臣坚决再请,朱平槿坚决再拒绝;众臣坚决三请,朱平槿也不再客气了。于是朱平槿的老祖宗又被抬了出来,外加一本发黄的小册子《皇明祖训》。

    鼓乐齐鸣,朱平槿和罗雨虹领着宗室官员叩拜。从此,四川境内所有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从官府转移到了蜀世子朱平槿。

    仪式结束,众人各自归位。廖大亨连忙抓紧时间上了今天第一道有实质内容的奏本:《奉旨平贼荡寇除弊振军疏》。

    此疏名字虽长,但主题只有一个,即通过四川的军事体制改革和军事资源整合,构建一支主宰天下的强大的军事力量。

    ……

    战争时期,军事永远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内政外交政策,都要服务于军事斗争这个大局;也只能通过军事较量的结果,才能评判内政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否。

    四川军事体制改革和军事资源的彻底整合,已经酝酿了很长的时间。其借口,明面上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暗地里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朱平槿原来的计划,是利用他在渠江右岸战役的全胜战绩,去说服四川威望最高的军事领袖、大明朝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待老太太明确表态支持,他再利用廖大亨巡抚四川的权利,威胁、分化、拉拢重量级的川军将领,最后不露声色奸计得逞。

    然而,王朝阳在保宁府的兵变,土暴子不失时机地趁火打劫,不仅打乱了朱平槿按部就班的时间表,而且还给朱平槿一个极为明确的警示:

    时间,并不在他这一边!

    朱平槿必须在进行川北剿匪的同时,完成四川军事力量整合的大任务,也就是说,要边打边改。最迟在崇祯十五年中,彻底平定四川的内部敌人。然后腾出手来,把兵力转用到闯献或崇祯那边。

    可在保宁会议的初期,朱平槿和廖大亨的努力引起了一场风波。

    最坚决的反对者刘之勃认为:军队,是国家重器;文武分野,是朝廷典章。护国军虽然战功彪炳,但它不是朝廷的经制之军。要改革,要整合,只能将护国军整合到官军中,而不能反过来将官军整合到护国军中。

    刘之勃这一主张,并无反对朱平槿典兵的意思,其本意是让护国军在形式上穿上朝廷经制之军的黄马褂,是不愿与朝廷翻脸,是不愿背上叛逆的罪名,同时也有整合护国军粮饷的考虑。

    朱平槿权衡再三,忍下了处置刘之勃的冲动。作为对刘之勃提议的反击,他将署四川兵备副使马乾从巴州招到保宁参会。

    果然,刘之勃的主张遭到了马乾的猛烈抨击。

    马乾激动地向刘之勃和其他与会者描述了渔溪大战的情况。大战前,他和监纪同知杨名时都承诺,渔溪一役后,将士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护国军。

    将士们为什么要求加入护国军呢?因为护国军分田又分地;兵饷十足发放;无论生死,家人皆有所养。

    马乾明确指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承诺,张营将士们才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战斗力,才能在数倍之敌的围攻下坚持不退。因为将士们不是为朝廷而战,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战!

    马乾道,没有这个承诺,张部早就溃散了,渔溪大捷根本不可能出现。将士们之所以在战后围攻主将张奏凯,就是因为张奏凯下达了火烧渔溪镇的命令。将士们以为这把火烧死了给他们承诺的自己和杨大人,所以群情激奋之下,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

    马乾严厉警告与会者,若将护国军全部改组为官军,一旦将士们不理解,不仅官军很可能哗变,重蹈保宁兵变的覆辙,而且护国军也会军心浮动,造成前线战事的被动。孰轻孰重,诸公慎思之!

    渔溪大捷的生动事例与马乾的严厉警告,让大部分动摇者清醒过来,廖大亨和郑安民一方立即占了上风。

    喜剧的是,结束这场争论的人不是蜀世子朱平槿,而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有了皇帝众建护国军的圣旨,有了当朝首辅周延儒护国军不拘兵额、多多益善的私信,一场关于军队发展方向的大争论终于有了定论。

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计方定(六)() 
朱平槿前世的哲学,最重要的论述便是抓主要矛盾。对于朱平槿这样的领导来说,就是不能所有问题一把抓,而要抓住事关全局的核心要害。朱平槿解决了枪杆子由谁掌握的问题,军改的其他难题便迎刃而解。

    廖大亨在他的奏疏中,简明扼要地列出了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设立保成都、重庆、保宁、泸州四个旅级军区,分别指挥川西、川东、川北和川南四个方向的作战。四川都司罗大爵、川北副将刘镇藩、署泸州判官贺有义,加上已经任命的宋振宗,分任川西、川北、川南和川东四个军区的司令。

    四川都司所辖十二卫十一所已经完全倾废,一律革除。边卫实土卫实行文武分治,设立州县和守备团、营。卫所军官,将根据上级需求和本人自愿进行双向选择,或改为文官,或改入护国军。病老身残才疏无法胜任者,准致仕以子孙袭替。

    那些被淘汰的卫所军官中有世职的,作为对他们祖先功绩的补偿,四川官府将根据世职高低,设立一个特殊的投资基金。他们的子孙,可以在这个基金里不干事只拿钱整整一百年。

    没有世职的下级军官和士兵,汏劣存优补入护国军,享受护国军的军饷待遇。淘汰的,一律除籍为民。

    卫所武官包括营兵将领,将领家丁,愿入护国军者,参照朝廷“在营家丁”例,准许加入护国军,与护国军相同待遇。

    卫所城池,部分改为州城、县城,部分留作军事要塞;军田房舍土地,除留作军用的以外,一律移交地方官府作为官产官田。

    各地自建的团练兵,在护国军守备团、营成立后,准以自愿的原则加入护国军,其余一同裁撤。

    四川行都司的五卫八所和各土司的军队,关系到边陲稳定,暂时不动。

    为了加快军改节奏,妥善安置淘汰下来的官兵,廖大亨特别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名叫“军改善后衙门”,由马乾负责,专门负责官军改编善后事宜,并负责军地联动协调。

    ……

    官军的主力——营兵,当然是这次军事整编的重头戏。

    川北大胜,参战将领们的功照请,官照升。但他们的部队,依旧纳入整编范畴。刘镇藩、丁显爵、张奏凯、涂龙四员副将凭战功升正旅。

    刘镇藩部人数最多,改编为护国军第十一团团部和四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

    丁显爵部改编为护国军第十二团团部和两个营;

    张奏凯率部取得渔溪大捷,升任保宁军区副司令,所部改编为护国军两个营;

    涂龙同样升任保宁军区副司令,所部改编为护国军通江县守备营。

    参将王祥击敌不备,夺取巴山咽喉巴州,大败围城土暴子,并击毙土酋闯食王,立下了巴山之战的头功,破格提拔为正旅级,并升任保宁军区副司令。但其所部不足一千五百人,因此所部改编为护国军第十三团团部和两个营;

    参将贾登联率部在铜城寨浴血奋战,升为副旅级,所部改编为护国军第十四团团部和四个营;

    游击将军杨展奇袭南江,并解通江之围,升为正团级,所部改编为护国军第十五团团部和三个营;

    游击将军侯天锡协助刘镇藩全歼土暴子陈琳部,升为正团级,所部改编为护国军骑兵第四团团部和两个骑兵营。守备侯应起单人匹马说服王朝阳部投降,并有歼敌之功,升副团级警卫骑兵营长;

    松潘副将朱化龙屏边有功,升副旅级,所部营兵及茂州卫、松潘卫、叠溪所改编为护国军骑兵第五团团部和两个骑兵营以及茂威、松潘两个守备团。

    白水关副将龙辅皇,龙安参将邓若禹等人屏边有功,升副旅、正团,所部改编为白水关守备营和龙安守备团。

    马湖参将郭成达及叙南卫、太平营诸将,俱有升赏,所部改编为叙州、马湖两个守备团和太平守备营。

    川北总兵甘良臣,赏罚不行、威信不著,酿成王朝阳部叛乱。念其久历戎行,屡有积劳,着免去川北总兵之职,改任正旅级参军兼大(竹)、邻(水)、华蓥守备团团长(注一)。他留在广元、朝天关的部队与利州卫的战兵,合编为利州守备团。

    除了官军营兵,原护国军的部队也需要整编或调编。

    各护庄总队和大队就地改编为各地的守备团和守备营。

    最令其主子头痛的贪吃蛇冯如虎部已经疯狂扩编至近万人,整编为护国军第八团和达州守备团及各县守备营。

    进驻荆楚的干部团一部整编为护国军第九、第十团。

    天全土司骑兵第二营和董卜土司骑兵第三营分别扩编为骑兵第二、第三团。高君锡、姜奇峰所率天全骑兵分别编入这两个团。

    骑兵第一营缺兵少马,暂时解散为护国军各步兵团的队属骑兵连以及直属总参训练部的骑兵教导连。

    ……

    宗藩典兵、解散卫所和整编营兵,已经是将大明皇朝的天戳了一个窟窿。

    然而孤注一掷的廖大亨尤不罢手。在他的奏疏中,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军事改革内容,一是废除“以文御武”,实行“集体领导”;二是废除兵民区别,实行“全民皆兵”。

    这分明是石破天惊的味道!

    大明按照“以文御武”的体制,逐渐形成了兵部——总督——巡抚(兵备副使)——兵备道——地方府、州、县等一整套的文官军事指挥体系。

    四川总督一般由秦楚总督兼领,四川主兵、客兵的实际领兵权都在四川巡抚手中。

    四川巡抚之下,有四川兵备副使为贰。

    四川兵备副使之下,有安绵、重庆、夔州、叙马、建昌、威茂、松潘、分巡上南道共计八个兵备佥事,又称兵备道。

    兵备道之下,则是各府州县的亲民官。虽然亲民官对地方驻军没有法律上的指挥权,但是在“以文御武”的体制下,对那些“粗鄙无文、不知忠义”的厮杀汉,文官毫无疑问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

    蜀世子朱平槿横空出世后,四川巡抚廖大亨从勾结到投靠。四川兵备副使陈士奇拉稀跑肚子廋死狱中,尸身臭不可闻。听话的川东兵备马乾升署四川兵备副使。

    八个兵备道,刘士斗署了建昌兵备,松潘道黄谏卿死在泸州城,上南道胡恒几颗官印一齐揣了,安绵兵备病死于剑州,叙马兵备早已告老还乡。最惨的是威茂兵备,他深度卷入了陈士奇案件,被廖大亨下令拿了,命若游丝。

    鉴于营兵卫所编入护国军,于是廖大亨趁机建议逐步废除兵备副使、兵备道领兵的制度,撤销兵备、清军等文官领兵监军的衙门,继续依靠三总部指挥护国军,并参照蜀王府制度,在各地官府与当地驻军之间建立军政委员会,作为联系文武和集体决策的机构;在护国军连以上单位,建立监军制度,作为对军事主官的监督分权。

    这实际上便彻底废除了“以文御武”的体制,并以蜀王府控制下的集体领导体制取而代之。

    在集体领导体制下,文人与文官、武人与武职彻底分开。个人入仕道路的不同,只是授官的参考而已,不是终身的身份。文武官员平起平坐,仅有职责分工不同。文人也可以领兵,但前提是他必须有蜀王府赋予的军事指挥权。没有这种权力,文官无权插手军队的事情。武人也可以插手地方,前提是必须有上级认可的集体决议。这样一来,文武便进行了深度的整合。在集体领导的大框架内,既制衡又合作。

    废除“以文御武”,廖大亨自己的领兵权也被废了。不甘自废武功廖大亨具有的丰富官场经验,立即提出了一个替代的方案,既可以使他不至于大权旁落,也可以使他登上权力之巅:那就是在蜀世子殿下之下,三总部之上,设立一个更高层级的指挥机构,辅佐日理万机的世子殿下。

    朱平槿当然不会在政治交换的紧要当口与廖大亨讨价还价。善于创设新式机构的朱平槿当即插言,废除承运朝会之后设立的军机委员会,另在蜀王府设立军机处,作为自己的军事统御机构。

    廖大亨、马乾、陈其赤、郑安民、曹三保、程翔凤、舒国平、孙洪、王昆山等九人为军机大臣,入值军机处。廖大亨以四川巡抚身份兼任首席军机。另外,再增补王府文案李长祥、张维、谭芳,抚台幕友孙定邦等人为军机秘书。

    马乾的兵备副使已经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入值军机处,他便成为了军机处里唯一的专职军机。此外,马乾还管着官军的编遣善后大权,明眼人立即清楚,马大人简在世子之心,要大用了。

    至于女人谭芳意外入值军机处,则是世子亲自提名,目的是保证罗姑娘能通过她的秘书随时掌握军事动态,保证军队用度不缀。

    廖大亨奏疏中所谓的“全民皆兵”,即是洪其惠在承运朝会中提出的所谓现役、正役、预备役三级兵役制度的翻版。廖大亨在奏疏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