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十三年 >

第176章

崇祯十三年-第176章

小说: 崇祯十三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一:据《大明一统志》等史籍记载,蜀献王、蜀僖王陵在城北天回山,即今天成都市新都区天回镇附近。响木估计,距离曾经的著名烂尾楼黄金别墅不远。其余蜀系藩王、郡王各有葬处。所以,明代蜀王陵并不是像北京十三陵一样集中在昌平。成都东郊的十陵镇,是一个明代王陵相对集中的地方。顾名思义,那里有十座王陵。响木曾经打着手电进过地宫,躺过椁床。

    剧情需要,这里改了。类似情况,不作一一说明。

第二百三十四章蜀国长子(二)() 
朱平杸(DUI)今年虚岁十五,只比朱平槿小几天。他是内江王朱至沂养大成人的第十三个儿子,排行二十一,也是迄今为止内江王最小的儿子。

    内江王在成都西门,敏锐地发现小轿下沉过大,轿夫劳累不堪,便断定小轿内藏了人。他捉住了陈士奇的小妾和反贼柳某某,抓住了陈士奇和反贼富顺王勾结的铁证,为蜀王一系的拨乱反正大业立下了头功。

    世子朱平槿本着有功必赏的原则,亲自赐宴内江和石泉两位郡王,并问他们想要点什么实惠的。

    石泉王回答,他想把叙州府的铁厂作价卖给蜀王府,然后用卖厂的钱入股四川机器局。世子当时就痛快答应下来。等到内江王回答时,他说他作为蜀藩小宗的郡王,为蜀藩出力那是应该的,不配得到世子任何奖赏。不仅如此,内江王朱至沂还把自己的几个年轻儿子推荐给世子,让他们代父从军,为蜀藩继续效力。

    难得内江王如此深明大义,朱平槿当时很高兴,亲自为内江王斟酒一杯,与之共饮。随后,石泉王在四川机器局所占的股份份额,内江王一个子不少的全部得到了。内江王推辞说没钱,朱平槿便批示,从各小宗每年助祭的酎金中特支一万两银子无息借给内江王,让他先把股本金缴齐。

    内江王搞得庶子代父从军,既有好处,也是坏处。

    那几个养尊处优的王子并不是太为他们的爹争气。几天训练下来,这些家伙已经叫苦不迭,闹着要打退堂鼓。唯有这个最小的儿子朱平杸,倒是对军队的艰苦生活适应得很。他不仅如刚来一般意气风发,在操场上一丝不苟,而且完全没有天家骄子的模样,很快就与学兵连那些世袭军官、捣蛋学生和草标们打得火热。连暗中头痛的宋振宗和尹家麟,对朱平杸也是赞不绝口。

    来了便想走?没那么容易!就算一坨屎,也要榨出油分来!这就是朱平槿做事的风格。

    “老八,听说你能说会道,文笔也不错,对蜀中典故逸事那是伸手便来!有没有兴趣到复兴报供职?那里可是文人荟萃之地,老八你正好可以发挥专长!”

    老八朱平榭二十七八岁,却已早早谢了顶。他封了镇国将军的爵位,是六个充军的兄弟中年纪最大的。听到世子称赞,还有机会脱离苦海,他晒得黑黢黢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可他又担心被老爹骂,所以有点犹豫。

    朱平槿察言观色,便对朱平榭道,复兴报现在的发行量不大,一个月才千份不到。经过问题查找,主要是文章的内容和标题都太死板,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所以,他决定在报纸上创新一个娱乐版一个时尚版,吸引中青年小白和女性读者,这个专版就交由老八负责。随着发行量稳步提升,复兴报会减短发行周期,扩大发行地域,为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复兴报任职,是挑战更是机遇。

    “朝野清议至关重要!”朱平槿向他的族兄严正指出,“吾兄如能以笔为刀,一展才华,不异于为蜀地平添数万大军矣!”

    一人顶万人,这是最大的恭维。朱平榭不上船很难。

    万事开头难,搞定了第一个,后面几个也就轻松了。

    喜欢赛马的被分到了马店,专管军马鉴定;

    喜欢唱戏的被分到了新整合的文工团,生角旦角随便挑;

    喜欢围着女人转的被分到了织造局,举目望去,那里全是女人;

    就连那个没事喜欢玩鸟的老十七,朱平槿也因人设事,为他在情通局通信科安排了信鸽通信组组长的职务。

    走到最后一个小朋友面前,朱平槿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基因产生了魔力,这个族兄弟好似他在镜中的投影,就连身高体宽也差不多。

    看见朱平槿绷着脸走来,这位世子的少年玩伴并未紧张。他露出了亲切的笑容,正要开口问好,可朱平槿已经用严厉的口吻训诫道:

    “至于你,小二十一,一无所长,啥也不会!你就安安心心呆在护商队当兵好了!倘若触犯军规,本世子决不姑息!”

    ……

    蜀世子朱平槿主持召开的大会,名叫“左护卫改革发展动员大会”。

    会议地点照例在操场的主席台下。当然,大明朝还没有主席台一说,正式名称叫“校阅台”。可无论是主席台或者校阅台,都是操场边上正中的高台。由此可见,因为文化的基因没有中断,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我们很难静下心来,从过去现在的某个细节中去体会这一点。

    参会的人不少。

    见任官和带俸官副千户以上基本上全部到齐,入值王府百户以上的带俸军官来了近一半,连普通的军士,尹家麟也按世子的吩咐在各庄选出了百名左右有威望的中老年人士。此外,还有十几个特邀的老领导。

    朱平槿地位独尊,一人坐在校阅台的正中。郑安民、宋振宗、舒国平、程翔凤、尹家麟等赐坐于校阅台两边。几百双带着希望、怨气或者麻木的双眼一起望着台上。除了没有麦克风和铺着白布的长条桌,几乎与朱平槿前世熟悉的会场一模一样。

    大礼参见完毕,会议正式开始。蜀王府的正式会议一般由蜀王府右长史郑安民主持,但今天郑安民不仅负责主持,而且负责主讲。他换下了前些日子常穿的半旧官袍,换上了一身簇新的官袍,连乌纱帽也换了一顶崭新的,人顿时就显得精神许多。

    郑安民站了起来,向朱平槿鞠躬拱手,走到前台,向下面坐着的人宣布开会,强调开会的纪律。然后他开宗明义讲了今天的两个主要议题:

    第一,左护卫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

    第二,改革之后的人员待遇和分流。

    ……

    左护卫为什么要改革?理由非常充分,任何人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诘难。

    前有刘尽忠一党的谋逆,后有体仁门值守的失职,项项拿出来,都是杀头的罪。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当口,反对改革,就是为刘尽忠一党脱罪,就是置王府安危于不顾。台上之人一顶大帽子扣下来,那就是自寻死路。下面就算有个别人脑子一根筋,看看周围的气氛也知道,这不是反对的时候。因此大家关心的,不是左护卫改不改,而是左护卫如何改。

    左护卫如何改,朱平槿与郑安民等臣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个较长的思考与实践过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这个思路不是朱平槿前世曾经大吹大擂的“减员增效”,而是“敛丁入队,寓兵于民;田土不动,减租分业”。

    左护卫两万多人,是多次清军后留在户籍纸面上的数据。这里面既有男人和女人,也有老人和小孩,年十六到六十的大明法定成丁仅有七千人。若把征兵年龄定位为十六到二十五岁的适龄青壮男性,合格的兵源至多一千八百人,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左护卫军田六万余亩,也是纸面上的数据。三百年军田十去八五,所余不过万余亩。五万余亩违规转为民田的田土,除约一半定为刘氏逆产而被没收,其余田土的主人全是左护卫的大小军官。至于普通的军士,有幸成为自耕农的很少,绝大多数已经沦为军官们的佃户。也就是说,那些军官们就是让朱平槿平日头痛的士绅。

    左护卫人均耕地达到近三亩,表面上是个可以接受的数字。但由于四川人多地少,大量外地流民涌入富庶的成都府,促使左护卫军官们使用了成本更低的廉价人力。这不仅推高了田土的佃价,也加剧了普通军士的贫困,更使世袭军官和世袭军户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左护卫要改革,必须面对上述的基本情况。朱平槿的改革方案,就是针对这种实情而制定的。

    “敛丁入队,寓兵于民”,是指用两个通道,将左护卫的成丁分别纳入商庄两队的作战序列,在左护卫的地盘上,形成一个强大而且合法的军事集团。

    第一个通道是护商队。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护商队的优厚待遇,吸引左护卫的适龄男丁加入护商队。其中的适龄男丁,不仅指军士,也指军官。

    没被敛到的男丁怎么办?走第二个通道:护庄队。

    大明军制名曰“世兵制”。百姓一旦垛集为军,不仅本人终身军籍,而且子孙世代皆为军籍。左护卫剩下的男丁,自出生起便是军人。若要脱离军籍,只有当到二品以上的文官方可,如像张居正那样的高官。朱平槿不可能完全放弃这笔祖宗留下来的丰厚军事资源。所以留在左护卫田庄里的十四到四十的适龄健康男子,一律编入护庄队,成为地方军和预备军。

    左护卫的军籍之丁必须从军,左护卫的民籍之丁也必须从军。外乡流民编入本地民籍,纳入左护卫统一管理。适龄男子可以自愿加入护商队,剩下的全体编入护庄队。左护卫护庄队对外继续使用左护卫的名号。

    分流到制造局或其他王庄的人,同样跑不掉预备役军人的身份。他们或编入护局队、或编入护城队,或者编入护X队……总之他们人在哪儿,就编入护哪儿队。只是这些人大多都是不脱或者半脱。只有编入基干部队的,才有资格全脱。

    “田土不动,减租分业”,是指尊重历史形成的田土利益格局,一律保留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佃约。刘氏一党的两万五千亩田土,除所有权人和出租方变成蜀王府,承租方一概不变。侥幸保留下来的万亩军田,作为左护卫名下的公田,依旧按此处理。

    但是,利益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并非意味着不进行微调。

    蜀王府在王庄全面推行五五减租,左护卫的五五减租也势在必行。伍元康等部分政治嗅觉灵敏的军官已经提前动作。除此以外,朱平槿还决定左护卫在五五减租基础上,全面推行余粮强制收购,即田土产出,佃户五成,地主一成,其余四成均按市价由蜀王府收购。。执行日期就定在今年秋收。

    此外,因为左护卫地少人多,左护卫的人力资源还将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手工业和原始工业转移。王府主控的几个制造局,将优先从左护卫中招募,这就是所谓“分业”之意。

第二百三十五章蜀国长子(三)() 
郑安民的口才极好。

    他花了小半个时辰将左护卫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的问题讲完。

    尹家麟等人的政策宣传工作已经做在了前头,台下之人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卒,无论是世袭军人还是几代租种土地的民户,对此都没有多大的意外。没有人喧闹插嘴,也没有人交头接耳。他们最关心的待遇和出路问题,就在下面。

    “凡入我护商队者,一律按我护商队的饷章享受待遇。军官拿军饷;士兵除了军饷,还有每月两斗粮的补助。当然,士卒的军饷只发一半,剩下一半王府为其保存,十年之后一并返还……”

    郑安民正说到人员待遇和分流,突然下面站起来一人。那人年纪二十八九,浓眉大眼、相貌堂堂,生得甚是彪悍。他既没拱手,也没告扰,立在台下便大声质问:

    “士卒可以分田,可以拿补助,那我等军官为何不能分田拿补助?刘尽忠一党谋逆作乱,我等安分守己,对王府忠心不贰,到如今可好!家中半分田土没有,全家老老少少十几口全靠末将微薄之六品官俸养活!”

    说话间,他重重抖了抖身上那件打了许多补丁的官袍。那官袍分明穿着了多年,补子不全,颜色发白。发脆的衣料随着抖动,发出哗哗的声响。

    “我们也想分田!分了田,我们就加入护商队!”

    年轻军官说完最后一句话,并不坐下,只是直挺挺地立在会场中央,眼睛盯着台上。

    场面太不和谐了!朱平槿知道,那军官盯的不是旁人,而是自己。

    此人郑安民不认识,朱平槿当然也不认识。郑安民正要开口安抚,他身旁的舒国平已经站了起来,大声呵斥道:“崔成儒,你看清楚场合!世子就在上头!世子尚未宣你,你便大声喧哗于殿前,这是为臣之礼吗?”

    舒国平在朱平槿的面前,总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方正模样。与人交往,也多是谦逊随和。想不到,书生也有发怒的时候,而且发怒的样子如此凶狠!

    可那崔成儒并不服气,立即抗声反驳舒国平:

    “并非下官无礼!我等只是讨个公平!刘逆一党在卫里横行霸道,肆意妄为,我等这些没有阿附的便成了刘逆一党眼中钉肉中刺!现任被夺,田土被占,老父被活活气死!如今刘逆一党打入大牢,家产没入府中,真是大快人心!我等这些臣子都为世子英明果决叫好!可左护卫改革,既要我等从头练起,又不给我等分地!下官实在想不通!”

    ……

    军官拿高额的货币工资,与朝廷的俸禄体系对接;士兵则以实物供给为主,通过给本人和家属分地来拴住军心,保证军队的忠诚。这是朱平槿在年初构建新军时就定下的饷章制度。饷章制度结合商庄两队的建军特点,构成了两队一体、军民相连的军事体制。

    这套饷章制度并非朱平槿的原创,他借鉴了前世那支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军队的建军经验,也借鉴了今世老祖宗朱元璋的建军经验。但是这套体系运行了一段时间,便出现了一些漏洞和弊端。这些问题,放在朱平槿这个层面是小问题。但是放在下面一些人身上,就是大问题了。

    最大的漏洞和弊端就是这个分地政策。

    许多原来护商队的小兵,经过血火的磨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