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十三年 >

第155章

崇祯十三年-第155章

小说: 崇祯十三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以稀为贵,何况是王爷宫苑?

    钱庄一开张,便迎来了看稀奇的人山人海。好在蜀王府和成都、华阳两县早有准备,数百兵丁和衙役严防死守,总算没有再发生东门外踩死人的惨剧。

    当日,省里的大员也悉数放下公务,在二台三司主官的带领下集体参观了钱庄。他们当然不会与百姓打拥堂,而是在世子朱平槿和钱庄大掌柜邱掌柜的引领下,绕道正殿背后参观了钱庄的绝密之处——金银库。

    金银库建在一座假山之下的密室内,四周有围墙、有庭院,有花木园圃。它原本就是蜀王朱至澍藏银之所在,朱平槿在原来的基础上略加扩建加固,就成了今天的模样。

    这个银窖为什么不建在城高墙厚的蜀王府里呢?蜀王朱至澍最清楚。因为这里的藏银,都是他的私房钱。

    “各位大人!各位股东!”朱平槿手里拿着一根细竹棍,亲自担当讲解员。

    他指着铁栅栏后那片耀眼的金色和银色道:“这里所藏之金银,便是本钱庄银钞金钞之发行准备金!银砖百两一块,金砖也是百两一块!本钱庄保证见钞票即兑现。一两银钞,即可在这里兑换白银一两;一两金钞,即可在这里兑换黄金一两,本钱庄不另收火耗。由于金银都不好分割,所以只能百两整数起兑!”

    金银堆积如山的场面太震撼了!

    廖大亨被眼前金银之色迷茫了双眼。他双手紧握手臂粗的铁栏杆,恨不得将万钧之力注入铁掌,掰弯栏杆,好把自己的肥头塞进去。直到其他官员听到世子说一百两才起兑,都笑出声来,才让他醒过神来。

    “发行准备金即钱庄本金,共三百万两白银和十一万两金。但是汇通钱庄不会立即发行那么多的金钞银钞!”

    见有人不解,朱平槿解释:“天下官民苦宝钞久矣!朝廷缺钱花了,就大肆印刷宝钞。时至今日,三贯宝钞尚不值半个馒头。百姓厌弃,商家拒收,朝廷信用沦丧于地!

    何也?盖无准备金也,亦不能与金银自由兑换,即便完税也不行。

    如今金钞银钞有了准备金,亦可按票面价值自由兑换金银,百姓商家便可放心使用金钞银钞。重拾人心,要时间,更要看口碑……”

    与黄金挂钩的是美金,不挂钩的叫美元,这中间的差别大了。官员们袖里揣着几千上万贯宝钞,到处找机会花出去,对此一点即通。朱平槿一席话,正中他们的下怀。

    参观完毕,朱平槿率领官员走出金银库,到近旁一间花厅用茶。

    藩司参政陈其赤率先抛出了他的疑问。

    “官府商家用钞,固然方便。一州一府,千里纳征。几名军士数匹快马,揣着几张钞票交到藩司便可。只是寻常百姓人家,哪里用得起这等大额的钞票?”

    藩司管着一省财计税收。使用钞票,对将来征税工作价值巨大。只是征税向来是百川汇海,千家万户一个几个的铜子,才能汇成四川上缴朝廷的一锭锭白银。

    税收唯用银,这在条鞭之后已成定论。但白银价值太高,百姓日常还是用铜钱方便,而朝廷对辅币用钞还是用铜一直争论不休。铸钱也议过多次,只因成本太高,朝廷没有赚头,所以时铸时停。市场需求与铜钱流通量之间的缺口,便为私钱大开了方便之门。目前四川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很多都是劣质的私钱。

    朱平槿并没有急于回答。等大家喝了茶,他笑呵呵地从袖子里掏出一叠钞票,递给廖大亨等官员传看。

    “印钞虽难,亦难不过铸钱。印钞虽贵,成本也远低于铸钱。”朱平槿笑道。

    钞票有大有小,颜色也有所不同,但都是银钞。

    廖大亨从底下摸出最大的两张。一张面额是十两的,一张是五两的;十两是粉色,五两是青色。

    廖大亨再从下面摸出两张稍小的。一张是一两,一张是五钱,都是淡黄色。

    最后剩下的三张都是墨绿色的小票,分别是一钱、五分和一分。

    所有的钞票,票面上方皆印着一行楷体:“大明蜀王府汇通钱庄”。右侧是大明太祖高皇帝真容像,左侧是细小花纹拼凑出的几个文字:“值XX两(钱、分)白银。”左下角有一串编码。

    钞票翻到背面,除了面额数字之外,都印上了银花钱上相同的字样:“护国安民、天下太平”。十两、五两、一两、五钱四种银钞背面还有山水图案,其余三种墨绿色的小票只有繁花与卷草。

    钞票传看一周,又回到了朱平槿的手中。官员们叽叽喳喳,朱平槿含笑品茶,等他们的意见充分表达。待大家都开始期待朱平槿说话,他这才将银钞的情况简单予以介绍:

    “银钞一套七张,大小三种。

    票面额十两、五两者,长五寸一分,宽两寸四分。

    票面额一两、五钱者,长四寸七分,宽两寸一分。

    票面额一钱、五分、一分者,长三寸八分,宽一寸六分。

    面值大小不同,颜色亦有差异,故而一目了然。

    百姓多不识字,见颜色大小即可清楚区分。

    一州府数万两白银的税款,用十两银钞,亦不过数千张,重不到十斤,一人即可负重。百姓上街买菜,用一分之小票,辅之些许铜钱,无论会账还是找零,亦是非常方便。

    以后啊,钱庄在川内各地遍布分号,大额汇兑可用专门的汇票。到那时,纵有白银数百万,也不过一张汇票的事。便捷之利,无与伦比,官民皆受益矣!”

    朱平槿讲完,廖大亨连忙点头称是。但钞票最怕假钞。无论他作为四川巡抚,还是作为一名自然人股东,都担心钞票防伪。

    廖大亨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朱平槿必须做出能信服人的说明。

    “假钞之弊,历代皆有,可谓防不胜防!

    防伪之法,银钞之内有三:一曰水印。请诸位拿钞票对着光看。钞票左下角留白处,隐约可见一个元宝。”

    钞票重新发到官员们手中,许多官员跑到了窗口。

    “二曰钞纸。邱掌柜,拿水盆来!”

    几张钞票被扔进了清水中,漂浮起来。

    “此钞纸乃以蜀王府秘法制成,天下独有。钞票不怕水,不怕揉、不脱色,捞起晾干仍可使用。破损不堪再用之钞,钱庄自会在收兑时更新。

    三曰数字。每张钞票皆印有唯一之数字。假钞用一板印制,无论钞票多少,数字皆是一样的,如此真伪自辨。至于其他鉴别之法,乃是钱庄机密,本世子这里就不好告知各位大人了!”

    廖大亨与藩司张大人头碰头,拿着一张粉红币颠来倒去研究,嘴里啧啧称奇。

    朱平槿说完许久,廖大亨才接住话头:“世子,下官以为,汇通钱庄发行银钞,实乃利国利民之大好事。本抚与藩司张大人商议了:从今往后,四川藩库的银子都存到汇通钱庄!以后汇通钱庄各地分号建起,各州府县的银子也存入当地分号之中。各地税赋,也用银钞缴纳……”

    “廖公,这假钞查禁……”按司尹大人见廖大亨表态,竟然没有提及自己,连忙出言提醒。

    “对了,尹大人所言甚是!”廖大亨知错就改,立即大声宣布:“制假贩假用假,坏我钞法之奸贼,当依大明宝钞之法例,严加惩处,不得姑息!有告发者,赏犯者家产之半!”

    半日的参观活动很快结束,朱平槿吩咐邱掌柜,为每名前来参观的大员准备了一本装潢精美的小册子。

    打开小册子,每页正中都夹着一张崭新的银钞。面额从小到大,竟是一套完整的七张银钞。

    “这是为纪念汇通钱庄开业而发行的一套纪念币,极具收藏价值。请各位大人细看这张粉红钞,编号是甲零零零零一。”朱平槿面对廖大亨和刘之勃,脸露微笑:“这甲零零零零一,当然非廖公莫属;这甲零零零零二……”

    “一定是刘大人!”一众官员齐声吆喝。

    “多谢世子赏赐,下官这就拿回去收藏!”刘之勃手持册子,躬身称谢。

    在场的所有官员之中,只有他没有股东身份。但若他退回这银册,他便是四川官场的公敌。以后所有的官员,都会把他当怪物看待。他已经被朱平槿架上火炉烘烤,没有了任何的选择。

    “有了这银钞,不知那金钞何时发行?”廖大亨笑问朱平槿。

    “正是!下官等甚是期待!”所有官员再次异口同声。

    注一:川北道又称守北道。

    龙文光,广西柳州人,天启二年同进士。崇祯朝最后一任正式的四川巡抚。他应是结束守制之后,于崇祯十五年中从贵州提学任上就任四川参政、川北守道。清代川北道的道署衙门在保宁府。但明代在何处,有研究指出在保宁府(阆中),又有说法在成都,莫衷一是。不过龙文光在道台任上,长期留驻广元应该不假。

    特别强调:龙文光绝对没有投降满清。他在成都城破时率军与张献忠部激战,忠节于成都濯锦桥。这有大量的历史记载。

第二百零八章下乡调研(一)() 
八月九月,是四川农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俗称“农忙”。

    川谚有云:八月里,打谷子、收冬水。蜀地之人习惯将稻子称为谷子,便将收割脱粒晾晒收仓等一连串工作都叫做打谷子。收冬水是指山田,要储存夏秋季的雨水河水,为冬季农作物的用水做准备。

    都江堰灌区是平坝,农民用不着收冬水。因为干渠的流水长年不断,只需把木闸提起或放下,从堰坝截下的水就会自动灌到田里,轻松省力不少。

    打了谷子,烧了谷草,粮食还要晾晒收仓,然后紧锣密鼓便是九月第二轮冬麦夏粮的耕作播种。

    按照灌区农民原来的说法,第一季的秋粮是为东家干,那么第二季的夏粮就是为自己干。

    一年的租税在秋收后开始征收。交了租税后,秋季的收获除了种子粮之外几乎颗粒不剩,所以冬种夏收的第二季夏粮就十分重要。全家人一年所有的口粮要靠夏粮,秋收里欠了租税的要靠夏粮。若是想年底有几个铜钱花,还得靠夏粮。

    夏粮一般都是冬麦,其产量远低于秋粮的稻子。即便在成都平原上这样肥沃的土地上,在风调雨顺的最好年景里,冬麦的亩产至多只有一石多点。为了应对老天爷降下的灾荒,农民在夏粮种植时还要分散风险,即尽可能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粮食和作物的品种,免得单一作物受灾绝收。所以夏粮除了早稻、冬麦这样的粮食作物,还要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油菜、胡豆(蚕豆)和许多蔬菜品种。

    但是,崇祯十四年的情况与往年大不一样。因为成都与其他地方的王庄都开始实行五五减租,秋粮农民也能落下不少。

    ……

    在农业经济社会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为农忙让路,不管是官府施政还是百姓的嫁娶。唯一我行我素照样进行的,也许只有东北的宁锦大战以及河南湖广的官贼拉锯了。

    朱平槿在这个重要的农忙时节,也暂时放下了所有的工作,穿了身短打,盖了顶草帽,大清早跑到巡抚衙门向廖大亨请假,说他要亲自到农庄割稻打谷,翻田下种,为蜀地万民表率。

    一国世子,亲自下田打谷,堪称大明三百年的一大壮举。廖大亨没有理由不准。他好一阵唏嘘,拉着朱平槿唠叨嘱咐:为国保重身体,莫要中了暑热,更要小心镰刀把手割破了,染了刀毒。

    朱平槿出了衙门,便领着随从打马向北而去。走到半路,一名也头戴草帽身着短打的人牵马拦住了他的去路。朱平槿定睛一看,这不是巡按刘之勃吗?

    刘之勃自从查抄傅崇奇后,工作重心来了个大转移。原来以监察地方亲民官为主,最近却集中力量盘查起盐道衙门残存的账目来。

    情报局判断,傅崇奇家中抄出的巨额财物使刘之勃认识到,盐务一条线官商勾结、官员贪腐的情况严重。刘之勃是想通过查账,达到既清除贪官,又能从贪官身上抄出钱财的双重目的。若是能再抄出五十万两银子来,今明两年的四川财政形势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朱平槿对刘之勃在哪儿捞钱不感兴趣。按照刘之勃的秉性,捞了再多的钱,最后也是廖大亨在花。但朱平槿对刘之勃坚持充实官军实力的动向却高度重视,他已经为此召见了贺有义、高安泰、刘红婷和刘名升等总参官员,就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

    难道刘之勃今天不查帐了?朱平槿好奇,便勒住了缰绳,听刘之勃要说些什么。刘之勃施礼毕,便道他要下乡查看今年农情,正好路遇世子。

    塞了儿子塞老子!朱平槿心里骂道。

    现在刘之勃属狗皮膏药了,贴哪儿哪儿便揭不下来。只是朱平槿口中还假装惊喜,盛情邀请刘之勃同往王庄同吃同住同劳动。刘之勃立即顺水推舟,于是两人一路聊着各色话题,向新繁县方向而去。

    ……

    朱平槿此去的目标,是他在农业口的联系单位——位于新繁县的崇义庄。

    二月底;朱平槿率宁川卫、成都后卫及抚标董卜骑兵轻松平息了新繁、彭县两地的民乱。此后,他便选定了一个农庄作为直接联系单位,以便能实地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掌握民风民情,并通过这个窗口观察王府各项农业政策在王庄,乃至整个四川农村的实施效果。所以朱平槿此行,名为下乡劳动,实为下乡调研。

    蜀地宗室王庄统管后,大庄设在州县,中庄设在乡镇,小庄设在村社。庄户们为大中小的三级王庄另取了名字,叫做县庄、乡庄和村庄。

    县庄是管理和协调机构,小庄实行庄户自治,庄主自行推举。而中庄,就是代表王府管理庄户,收取租子,运输和仓储粮食的最基层单位,地位非常重要,是朱平槿王庄管理模式的核心层级。

    此外,按照朱平槿“寓兵于民,寓兵于庄,寓兵于左护卫;大头放在护庄队,小头放在王府左护卫和护商队”的建军思路,中庄还是各基层护庄中队的所在地。只是因为这些基层护庄中队除了少数几名军官之外都是不脱产的庄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