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十三年 >

第144章

崇祯十三年-第144章

小说: 崇祯十三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子开口讨要俸禄,让廖大亨顿时一脸苦笑。

    “这……世子有所不知,下官……”

    廖大亨结结巴巴,仿佛苦不堪言。他与朱平槿约定在刘之勃面前唱双簧,这戏就要演得真些。

    果然,刘之勃上钩了。

    刘之勃对藩库积欠蜀地宗禄之事早有耳闻。因为这并非特列,而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北地一些宗室更惨。他们从万历年间便没拿到宗禄,已经拖欠了三十几年。只是世子当众逼迫巡抚,他看不过去,这才不得不出来讲话:

    “世子,下官初来乍到蜀地,本不该插话,然则……”

    刘之勃自己跳出来了,朱平槿正等着呢!

    他打断刘之勃:“刘大人是想说,我蜀府阡佰万顷,何苦要与廖抚为难?”

    “正是!”刘之勃毫不示弱,眼睛正对着朱平槿,没有丝毫退让。

    “好汉子!”朱平槿心里赞叹,嘴上却是又加重几分。

    “刘大人是想说,宗禄者,民脂民膏,尔食尔禄?”

    “正是!”刘之勃又顶了朱平槿一句。

    哈!哈!朱平槿笑了。

    他转身对宋振宗道,让他在附近田里随便找十个农夫过来说话。

    ……

    十个农夫很快便找来了。

    见到一大群高官和军士,他们吓得迈不开脚步。其中有一人,裤裆竟湿了一大片。

    朱平槿伸手牵过刘之勃,两人走到第一位农夫面前。

    那个农夫二三十岁,衣服虽然破烂,但精神不错,看样子早晨吃了饭。

    刘之勃先问了他姓名,然后问他家里人口和田亩数,粮食可够吃否。

    “小人家中两丁五口,兄弟两人种了十亩八分田,全是稻子。今年庄稼长势不错,看这架势能收二十到二十五石稻子。五成交王府,还能剩下一半。留足一石一斗的种子粮,口粮……”

    刘之勃打断农夫,“就算你们能收二十五石稻子,这一人一年也只剩两石四稻子的口粮。这如何足够果腹?”

    那农夫忐忑的眼神看看朱平槿,又看看刘之勃。朱平槿微笑不语,而刘之勃则催促着农夫如实回答。

    “秋粮收了,小民还可再种一季稻子。若是缺水,种一季蔬菜也是可以的。再收上一季,小民一家便可填饱肚子了。”

    那农夫见朱平槿面容和蔼,说着说着就把他的想法全兜了出来。他指着旁边一个农夫道,那人想种油菜,而他家想种黄豆。黄豆既可当饭吃,又可入菜,还可当做军粮卖给护商队喂战马。他还道,世子劝农,说种豆子可以固啥,总之就是可以肥田。所以今年开春,他自家还在田埂上加种了两排胡豆(蚕豆)。胡豆晒了做豆瓣,还可卖给城里商人做炒货。

    “粮食和菜蔬的种子怎么办?”刘之勃问得很细,就像审问犯人一样,“据本官所知,年初乱民肆虐,你们的种子粮都被抢了?“

    “稻种还是有的。我等……乱民都是百姓。他们只抢士绅和庄头,哪有自己抢自己的?”农夫反驳道。

    刘之勃被农夫一驳,反倒语气软了。

    “今年你们的口粮够吗?”他又问。

    “口粮年年都不够!以前只好靠饿。今年王府开恩,可以先借点粮食给我们!大人您不知道,大家伙都说王妃是观世音菩萨娘娘转世,世子就是菩萨座前的散财童子!今年我们吃的粮,有两成是从王府借的。王府告示上说,今年借的口粮不收利息,以后分三年还清,所以小人兄弟俩一合计,就借了六石。今年秋收先还两石,明后年小人再还四石。”

    第一位农夫明显不能再问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刘之勃撇下朱平槿,开始盘问第二位农夫。

    那农夫是个猥琐邋遢的小老头,见到红袍大官转头过来,身体开始瑟瑟发抖。

    刘之勃尽量让自己和气些:“不必害怕!本官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

    同样的问题。小老头回答,家里就他和婆娘,土地只有一亩三分。

    刘之勃突然像抓住些什么,迅速发问道:

    “一亩三分地?就算两季丰收,最多也只有五石产出!交了五成,只剩了二石五斗。两个人吃,你们口粮都不够,哪能剩下种子粮?”

    小老头是个老实人,把啥都说了:“大人说的对。粮食总是不够吃。我婆娘力气大,最会吃,三碗饭都喂不饱!只是大人有所不知,我这粮食,只交一成给王府,剩下的都归自己!”

    刘之勃咬住不放,追问为啥第一位农夫交五成,他却只交一成?

    小老头这回不太老实了。他眼神闪烁着,吞吞吐吐回答祖上为王府立过功,流过血,所以王府对他家征租一向比其他庄户少。

    这明显便是投献么!

    王府的文臣武将都有些担心,朱平槿却是一脸轻松。

    刘之勃看了眼朱平槿,闷哼一声,袖子一甩,准备转身离开。

    “大人,小人句句是实!”那小老头被刘之勃突然的动作吓住了。他指着周围的农夫叫喊道:

    “大人,去年我等收租三成,他们收租七成五。蜀地所有的上等好田都是这个价,无论民田还是军田都是如此!大人您不信,可以四处打听嘛!

    ,今年民乱之后,王妃和世子开恩,这才减到了五成和一成。除了我们蜀王府,全川都没有这个佃价!所以今年逃来我们王庄种田的人多得很。大人。你问他!”

    小老头突然爬起来,把那个吓得屁滚尿流的人揪出来:

    “他是才从雅州杨天官府上逃佃到我们庄上的!你问问他,他家种的山脚薄田,他家杨大善人要收几成租子!”

第一百九十五章东门点兵(四)() 
真相就在眼前,刘之勃当然不会放过。

    情况很快明了,结论却让刘之勃大吃一惊。

    打发了农户,廖大亨及时过来化解了刘之勃的尴尬。

    廖大亨故作轻松笑道,那些士绅总是这样。动不动就是官府如何,阉奴如何,藩王如何,万民如何,好像他们才是百姓,他们才是道德,他们才是圣人的化身。

    杨天官给廖大亨写了两封私信,说他也搞了五五分成,还搞了义仓。

    呸!廖大亨骂道,义仓,去骗小孩吧!遇到天灾,灾民谁见着了义仓一粒米?若不是那些士绅逼迫百姓过甚,千余献贼余孽又怎么可能在短短两三个月,便能裹挟数万良民!

    廖大亨甚至当着刘之勃放话道:“国之蠹者,缙绅也!国之大害者,官绅勾结也!”

    社会调查其实很简单,要点就是采样率。采样率足够,真相迟早要浮出水面。

    朱平槿已经给了刘之勃足够教训,所以他不准备就这个问题继续深入下去。

    “刘大人!”朱平槿走过来叫住刘之勃。

    “去年天灾,今年人祸。蜀地若是再乱,可就要出大事了!本世子欲倡议全省士绅,一体五五减租,与民休息。此议幸得廖公嘉许。刘大人向来为官清廉,体恤民情,还望刘大人也能鼎力襄助!”

    说完,朱平槿对着刘之勃深深一躬。

    ……

    原来今日廖大亨相邀出游,便是为了此事!

    以刘之勃个人平素之做派,这等于国于民皆有利之大善之举,他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同意。

    只是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陈士奇和傅崇奇的弹劾奏章。

    编练私兵,有违祖制;

    藩抚勾结,荼毒地方;

    交通土司,意图不轨。

    三条大罪,条条有理有据、清清楚楚,让人无法不信!

    三条有其一,那都是凤阳高墙圈禁的结局!

    这时赞同朱平槿和廖大亨的建议,还有什么意义吗?

    “世子善举,天下仁德!圣人云……只是……”

    刘之勃的话噎在了喉头。他扶起朱平槿,却不舍松手。

    一位唇红齿白的少年,一位英姿勃发的藩王,还有蜀地那么多承蒙恩惠的百姓,难道真的就被自己一纸奏疏给毁了吗?

    自从出仕以来,刘之勃的良心与职责第一次产生了根本性的对立,让他无法抉择。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马蹄声夹着大嗓门,开口就让人都怔了一怔。

    “世子!陈有福他们过来了!”

    世子没有说话。他引领着众人的目光,向大道的深处望去。

    一阵鼓声有节奏地穿过远方的小树林,整齐的步伐声踏着鼓点,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嘹亮的军号声,飘扬在树林的上方。

    刘之勃这才明白,今天的正戏不是什么节敬,也不是什么宗禄与五五减租,而是军队!

    “廖抚,这是?”

    “世子请,刘大人请!”老狐狸廖大亨笑容可掬。

    朱平槿直起腰杆,大声吆喝:

    “牵马来!佩刀!”

    ……

    步鼓铿锵,旌旗飘扬,八百将士心气高昂。

    “营长、监军!前面就是东门人市!”第二连连长刘三根手指右前方路边栅栏,向马上的陈有福高叫。

    护商队扩编之后,刘三根接了刘红婷的班,当了驻彭山的老一连连长。松林山整编时,老一连连部及一个排整编到了第三营。按番号顺序和陈有福个人意见,应以老一连连部组建新编的第三营第一连。可世子在视察火器时,亲自指令火器连为第一连,陈有福兼了一连长,林言代理副连长。刘三根这位老一连连长,只好顺位后退,当了二连长。

    “那就是世子买你们的地方?”副营长贺仇寇向陈有福试探道。早在仁寿县编练庄户时,贺仇寇就多次听庄户们说起过此地。

    东门人市,既是伤心绝望之地,更是重生涅槃之地。

    陈有福没有说话。他默默看着那熟悉的木栅栏,眼前突然浮现出了人市中的景象:破袄烂絮与肮脏的双手,草标插头与饥饿的煎熬,刺骨寒风与将死的哀嚎。

    大股泪水无声无息从陈有福眼里涌出,夹杂在他脸上的汗水里一起流淌。

    “营长监军!看!人市里出来好多人,都是来看我们的!”刘三根的声音欢喜得变调了。

    陈有福使劲眨眨眼睛,硬生生把泪腺关闭了。

    他堆出笑容,对刘三根叫道:“三根,带着旗手去跑一圈!告诉他们,我们以前也是草标!”

    “好嘞!”刘三根大声回应着,几步跑上前,把旗手马匹的缰绳抓在了手心。

    “刘连长,用不着!”那旗手高叫道,“我进去放马跑一圈,更显护商队的威风!”

    陈有福眼见着旗手先在栅栏外兜了一个圈子,然后冲进了人市。大旗被风扯平了,来回在人市里移动。

    刘三根噌噌跟着跑过去,站在栅栏口子上哇啦哇啦讲自己的来历。

    “往后传!向右看!”陈有福平素低沉的声音突然发出了高亢的命令:“全体都有!大明万岁!世子爷千岁!”

    “谭进!”罗景云勾手把他的小传令兵叫过来。

    “你让刘连长赶快归队!前面世子等着检阅,耽搁不得。告诉那些插草自卖的人。想加入我们护商队,就到东边十里左护卫蜀王陵附近找排长伍元康,接受他的挑选!明白了吗,重复命令!”

    小朋友重复命令无误。罗景云一挥手,谭进风一般窜了出去。

    这时,贺仇寇在马上哈哈笑起来。

    他对陈有福和罗景云道,“前头宋兄弟来接我们了!”

    ……

    “廖公!”刘之勃不自觉地跟着朱平槿称呼廖大亨,“这支官军所来何为?”

    “无他!特邀世子和刘大人校阅尔!”廖大亨打马向队伍走去,头也不回地答道。那面他亲手题写的大旗,正卷动着旗角,像是在邀请,在召唤。

    廖大亨中气十足,那是看到了底牌。

    他昨日深夜拜见朱平槿。朱平槿向他通报了刘之勃与陈士奇的隐秘勾当。

    廖大亨当即判断,陈士奇是要再次搞掉自己,而且可能牵连了王府,否则世子朱平槿不会冒险夤(YIN)夜相招。

    至于弹劾理由嘛,廖大亨与王府相交数月,能被陈士奇写到弹劾奏章上的东西并不多。

    一个是土地投献,另一个便是这面护商队的大旗。

    两人据此商定,先下手为强。

    今天,干脆就让刘之勃亲眼见见,什么是护商队!

    ……

    坐骑已被护兵牵走,陈有福徒步站在队列前头,眼睛注视着世子与两位身着红袍的大官骑马过来。

    昨晚他们趁着夜凉经龙泉驿向金堂县开进,然后折向东边开到顺庆府,再从顺庆府上船,沿嘉陵江上溯到这次行军的终点新政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直属总参的辎重营已经提前一天沿着同一条路线出发了。大小车辆两百余辆,携带着维系第三营两个月的作战补给物资。

    总参选择这条沿龙泉山脉西麓行进的道路,是因为距离成都府有四五十里,可以最大限度不引起官府的注意。

    谁知他们刚看见到龙泉驿,世子的紧急军令就截住了他们。更另人惊异的,是总长贺有义亲自传递世子旨意。

    世子命令他们到了龙泉驿,立即沿龙泉大道转军向西,开到省城东门十里外,等待四川巡抚廖大亨和四川巡按刘之勃的校阅!

    “该向谁报告?”陈有福小声问身旁的罗景云。

    按照朱平槿的命令,罗景云特地换了身清爽的书生衣服。久了不穿,特别不习惯。而他身后,则是个小书童模样的谭进。

    罗景云小声低语:“廖大亨,就是那个留胡子的胖子!他是巡抚,名义上我们归他指挥。记着,廖大亨是我们一伙的。要小心那个白面短须的瘦子刘之勃。他是来找茬的!”

    “他敢!我的短矛不是吃醋的!”陈有福恨声道,“现在我们把兵练出来了,他们就想来打秋风。当年弟兄们在人市里的时候,怎么没见到一个当官的出来赏口粥喝!没有世子救命,哪有我陈有福和兄弟们的今天?监军你放心,他要来找茬,那是他自找苦吃!”

    “注意说话分寸!世子道,现在不是与他们翻脸的时候!”罗景云小声提醒。

    他突然把头微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