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758章

席卷天下-第758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彦下了底舱,没去查看水手休息室,是来到船尾的位置。

    这里被进行清空,看一些架构能发现好像是为了什么特意空置,再看架构的款式会发现并不是胡乱地摆设,好像是在等待安装什么。

    “臣以为铁甲舰非风力驱动之物。”马会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脸上出现了狂热的表情:“‘泉州号’使用机械驱动最快能跑十六节。虽然只能维持五分钟不到的效能,但是臣相信船只就该是使用机械能量,不是单纯依靠自然风力。”

    马会没说的还是,那一次“泉州号”是跑了十六节,但代价是齿轮装置转着转着给崩溃了,当时进行监督和维护的有二十四人,其中的十三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泉州号’近千吨,能够跑十六节。臣做过猜想……”马会兴奋地说:“要是能保证那一套装置运行,驱动百吨以下的船只,是不是能跑到三十五节?”

    刘彦没忍住,哑然失笑后看着从一脸兴奋变成一脸便秘的马会,提醒道:“体积。”

    装在千吨船只上的装置,想装在百吨船只上面,机械必然是要进行体积缩小化,需要考虑到一旦缩小还能不能发挥一样的效能。

    “……”马会当然是有考虑到缩小化,要是别人他绝对是张嘴就喷,面对皇帝只能憋着,违心地恭维道:“陛下圣明。”

    搞科研的人,他们或许在其他领域上是个青铜,面对自己熟知的领域则会是一个王者。

    他们并不害怕在一个科研项目上重复失败,因为所有的失败都在是为成功累积经验。

    搞科研的人,他们最害怕的是官僚,那些官僚明明连屁都不懂一个,偏偏仗着官位就喜欢信口开河,美名其曰进行指导,搞得科研人员照做注定得不到成功,不做则连继续失败的机会都失去。

    刘彦是提到了“点子”上面,至少是说对了。

    马会郁闷之后又生出了更大的兴奋之情。

    汉帝国的很多科技产品都是出于天子的提点,不是搞科研人的会认为天子什么都懂是理所当然,搞科研的人却明白天子肯定有着科研的素质和知识。

    “海军搞得那一套畜力装置……”刘彦摸着金属支架,含笑说:“朕知道充其量就是一个过渡产品,还是让他们做了。”

    马会停止呼吸,眼巴巴地看着刘彦的嘴巴,心脏是“噗通——噗通——”剧烈地跳动着。

    “什么都应该试一试,要不然怎么会知道有没有成果呢?”刘彦没去注意马会,走了几步看向地面的一个咬合装置:“畜力驱动自然是不行,注定失败的产物,仅是让齿轮应用得到足够的累积,就是齿轮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功。”

    马会继续屏住呼吸,那种会有收获的第六感越来越激烈。

    “今天事了,你可以往长安一行。”刘彦蹲下去看着咬合装置,猜测是用来固定什么,一边说:“少府正在搞‘大茶壶’计划,你或许能够加入进去。”

    马会知道自己的收获就是这个了,恢复呼吸的时候是大口大口地吸气吐气,也不知道是憋的还是什么,脸上满是潮红。

    所谓的“大茶壶”计划当然是对蒸汽机的研究,相关的工作是从元朔十年就已经在进行,四年过去之后已经搞明白蒸汽是怎么产生,由一开始单纯试验煮水观察蒸汽,又试验蒸汽的推力,各种管道发挥蒸汽功能。

    刘彦离开长安之前去了一趟,发现相关的人员已经进入到观察蒸汽进入气缸的阶段。他还听说之前已经爆了几个,所幸是只有伤患,没有人因为事故死亡。

    一旦蒸汽机的研究进入到气缸阶段,剩下的也就是搞明白气缸内部构造该是什么个布局法。

    刘彦对蒸汽机并不熟悉,却知道知道气缸需要有滑动阀和活塞这么两个玩意,再多则没有相关的知识。

    “大茶壶”计划仅仅是因为刘彦提到滑动阀和活塞,就让研究人员震撼到不行,他们之前就纳闷应该是缺少了什么,只是从无到有需要时间来思索,也需要一再历经失败,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不断对部件和构造进行更改,最终产生结果。

    刘彦是不懂气缸的滑动阀和活塞该是什么样的布局法,要不然就该是自己主持试验。他虽然内心急切,却只能耐心等待,也许今年“大茶壶”计划就会产生结果,可能要再等个三五年甚至更久。

    要是“大茶壶”计划取得成功,首先受益的却不会是海军,绝对会是被先运用到陆地之上。

    只是搞懂了蒸汽产生动力,并不等于掌握了动力的使用方式,再接下来就是机械科技配套,要不然光有蒸汽机而没有配套的连杆机构和飞轮装置,产生的动力也只是有蒸发的效果。

    “泉州号”去搞齿轮机械,不就是在为蒸汽机的动力输出摸索吗?

    蒸汽机的动能带动飞轮运转,接下来就是承轴和齿轮的事情了,它们转动起来就是动力的一种运用,只要能转得起来,接下来就是考虑加大马力的问题。

    刘彦一圈看下来,发现这个地方的布局就是等待安装相关的机械,就是纳闷“泉州号”已经证明安装在船尾不合适,怎么还是选择船尾布局。

    “会稽那边打造了一套磨具,已经铸造出一批齿轮。”马会不确定刘彦知不知道那么回事,被问了自然不敢隐瞒:“臣所知,是使用了钢。”

    刘彦点了点头,没有其余表示。

    有探索精神是极好的,尤其是在科技相关方面,不就是在什么都去试一试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结果吗?

    或许还会因为要实验某种东西,没搞出要弄的东西,却是整出了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树本来就是这么一个回事。

    刘彦创建的这个国家,元朔十二年的时候,每年生铁产量已经达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产量。

    或许应该说,当今全球各个国家的生铁产量的总合,大概也就是汉帝国的一个零头。

    汉帝国现如今每年的生铁产量为二十六万吨,钢产量为四点三万吨。

    看着并不多,但需要知道的是现在才是公元三五六年,可不是一九XX年!

    htt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阅读网址:

第1007章:代价就让别人去承担() 
    历史上蒸汽机被制造出来,还会经历慢慢缩小的过程,最先应用到蒸汽机的不是海洋,而是陆地。

    汉帝国如果将蒸汽机制造出来,则会是首选应用在船只。

    原因?初代蒸汽机体积庞大会是必然,想要应用在火车上,那么火车头将会非常大。

    火车有多宽,轨道就要有多宽,不可能说建造数百上千里,乃至于是万里的轨道。

    等待蒸汽机被缩小了,制造出来那些宽大的轨道该怎么办?最终的结果会是轨道有多宽,火车的宽度就保持多宽,没可能因为火车宽度变小,将那些宽大的轨道废弃。

    就算是再强大的国家,不用说万里以上的轨道,就算只是数百里的长度,建造轨道的耗费也不会低到哪里去,那么就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船只则没有废弃的烦恼,只要是能够装得下,存在的也就是针对不同马力的蒸汽机进行更换,会动的工程无非就是小范围进行改建。

    “大汉有新的五年计划。”田朔被桓温问道生铁产量,没有说当前的数据,是谈到未来:“锅炉一直在进行更新换代,可以预计元朔十九年,生铁产量会突破百万吨,可是会直接达到二百五十万吨的产量。便是钢材也有信心达到二十万吨。”

    田朔说得轻松,听到的人也是满脸的轻松,他们真的不知道那个产量意味着什么。

    只有刘彦有着十足的骄傲和自豪感。

    且先不论金属的质量怎么样,要是到元朔十九年生铁产量能突破百万吨的规模,那么就是直接达到了十九世纪列强的水平。

    当然了,只是列强之中垫底的存在。

    要真切的清楚一点,不计算生铁,仅以钢材而论,元朔十三年的钢材产量就直接逼近了十九世纪亚洲最强国日本的产量。

    要是如田朔所预料的那样,元朔十九年达到钢材年产量二十万吨的规模,等于是超过一九二零年时期苏联的全国钢铁年产量。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要知道哪怕是到了一九二零年时期的中国,全国全年的生铁产量也就二百零二万点零四吨。

    汉帝国是直接跨越了一千五百年以上,直接达到了当时的产能。

    有这样的产能自然不是没有代价,铁矿不必要的损耗,再加上庞大的人员损失,支撑起了当前的产能。

    “所以说,哪怕是不进行阉割,仅是挖矿也会很快将奴隶消耗干净的。”田朔不是要怼冉闵,是实话实说:“大汉每年消耗在矿场的奴隶从来就没有低于二十万。最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三十五万。”

    冉闵的回应是翻白眼。

    没有达到该有的技术水平,冶炼金属肯定会出现非必要的损耗,那是无法将矿石利用到极致的一种必然。

    简单的说,仅是温度不足够,金属的杂质肯定会越多。

    再算上其它的方面,比如无法将矿石极度碎化,提炼的时候肯定是有没有被释放的金属。

    那些浪费却是汉帝国能够接受的。

    汉帝国现在已经放缓了对本土矿石的开采,同样资源的优先选择是开采本土之外,附带的结果是工业基地也是处于本土之外。

    当前汉帝国最大的冶炼基地有四个,一个位于草原,第二个是在交趾,第三个在吕宋,第四个是在倭列岛。

    草原上的那处冶炼基地是在现代的乌兰巴托西南方,那里是在元朔八年被勘探到拥有铁矿。

    勘探之后发现,那里的铁矿不但易于开采,同时矿区面积大得有些惊人,竟然是达到了两万亩左右。

    交趾的冶炼基地是在日南郡(河静),建立于铁矿之旁,却不是单纯用来冶炼生铁,其实最大的产量是铜矿。

    日南郡有两处铁矿和三处铜矿,铜矿还有伴生的金矿和银矿。

    九真郡被发现拥有一处铁矿和两处铜矿,那边却是有着非常珍贵的无烟煤矿产。

    交趾郡的有四处铁矿和三处铜矿,同时还有着亚洲最大的无烟煤矿产。这一处的无烟煤还是露天,根本就不需要深挖,只需要当搬运工。

    吕宋可以说是几乎就是一个用金属堆起来的岛屿,工部的相关文牍记载,仅是在元朔十三年之前,已经勘探到的铁矿储量就超过一万万吨,主要是集中在吕宋岛的中部。

    仅是一座岛屿就勘探到一万万吨的铁矿储量,那么再勘探其它岛屿会不会有更多的收获?答案是收获不断,那边的铁矿储量绝对超过三万万吨,就是有些好挖,有些挖起来非常有难度。

    吕宋群岛不止是有铁矿资源,仅是在元朔十三年时期,被勘探到的铜矿储量就超过一千万吨。

    工部的一名侍郎进行大胆的猜测,他认为吕宋群岛的铜矿储量应该会达到五千万吨。

    除了极度丰富的铁矿和铜矿之外,吕宋群岛还一直在发现金矿和银矿。

    那些矿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不缺露天的矿产,尤其是金矿露天最多。

    倭列岛的冶炼基地不是用来冶炼铜铁,主要是用来冶炼黄金与白银。

    早期的时候,汉人是带着原矿回国再冶炼,后面着实是受不了那个效率,倭列岛也就成了汉人在本土之外第一个建造冶炼相关设施的地方。

    有了倭列岛作为开头,才有了后续三个地方也开始建造。

    发现了矿产资源,只要是确认储量足够,上马建设相关工业设施,远比将矿原石千里迢迢……或万里迢迢运回国内要正确。

    至于说在本土之外建设工业基地合不合适,必须说其实是合适得很,不止是增加产量效率,其实也是在减少本土污染。

    “重工业的规划一定要慎之又慎。”刘彦感受着威风,看着不断被破开的水面:“能弄到国外,就不要放在本土。”

    铁船已经航行在江面之上,船帆全开之后,风力其实并不小,但真的是跑不快。

    附近的两岸,不知道是有多少人挤着观看。他们不是来观看铁船试航,是来瞻仰天荣,就是距离着实太远,哪怕是能够看到天子,看去也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人影,仅是这一点也让他们激动万分。

    “陛下说得是,重工业的废水排泄,所流之处可谓寸草不生。”田朔有亲自去交趾那边视察过:“臣去了一处,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青山绿水。可是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水成了臭水沟,周边的植物日夜被废气笼罩。”

    冶炼嘛,肯定是会有排气,可以想象那该是怎么一个烟囱吐雾景象。

    冶炼产生的废水一般是洗涤工序所产生,同时洗涤也是产生污染物质最多的一道工序。

    “所以不止是重工业,像是造纸厂也不该放在本土。”桑虞不是单纯为了凑趣:“臣回老家祭祖,路途发现清澈的溪水变成了泥地。特地前去一观,发现并不是干枯变成了泥潭,是溪水堆积了非常夸张的纸渣!”

    桑虞的话让刘彦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在刘彦还小的时候,溪水是那么的清澈,他以及一众小伙伴每到夏天就会相邀前去戏水和游泳。

    某一天溪水边上开始了一家纸箱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罢了,原本清澈的溪水变得极度不堪,别说是进行游泳了,天气足够热的时候都能在硬化了的纸渣上奔跑。

    刘彦就是在那一个青山绿水被不断污染的年代成长,亲眼看着所有的美好一一被破坏,仅是一个小小的纸箱厂就废了一条溪水,污染了将近二十里的水源。

    纸箱厂有没有发了大财不是关键,是溪水完蛋了,同时周边的农田因为缺乏水源难以进行农耕,废掉的农田绝对超过三千亩。

    农田无法耕作,举报了不过是相关部门过来进行所谓的调查,也不知道是怎么个调查法,纸箱厂连停工都没有,就是那些来调查的人不但来的时候各种吃喝玩乐嫖,他们回去的时候也是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