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542章

席卷天下-第542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真的出了大事,之前就排斥西北的人会更加排斥,中立的那些人为了表现就该喊打喊杀,本来站在善意立场的人被甩脸之后必然难堪,再有统治者的震怒,甩脸再不照顾是轻的,有恶意政策的倾斜,再有必要的清洗围剿,西北会死多少人?

    真没胡说八道,历朝历代的中枢厌恶哪个地方之后,该有的赋税只会是越来越重,可是轮到照顾的时候就彻底遗忘,那里的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起事都属于叛乱。中枢的做法就是派遣大军荡平一番,一次不够就来两次、三次,就是将整个地区杀光了也会觉得是除去祸害,时机允许也就是再迁徙新民填补的事。

    一旦被中枢认为是穷山恶水多刁民的地区,以一地而对抗整台国家机器,尤其是绝大多数地区被中枢严控的时候,最终难受的还是该地区。

    李匡还能安稳待在玉门县,是军方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他没有挪动本身也是一种策略,吸引想搞事的人动手,然后让军方以最激烈和血腥的方式进行扫荡。

    谢艾知道相关布置,很不希望最坏的情况发生。他告别李匡,出到室外的时候讶异发现天空竟然是阴云密布,几乎所有能看到的人都是一副怔怔出神的模样抬头看着天空。

    “叔父。”谢平看到谢艾就凑过去,惊疑不定地说:“要下雨了?”

    整个天空都被乌云笼罩,却是没有什么风,也没有听到雷声。

    有点常识的人在看到满天阴云密布的第一个想法都会是“要下雨”的反应,很少人知道虽然是阴云密布,可下多少雨或多大的雨还要看风势,更多的时候虽然是阴云密布和雷神阵阵,但通常是雷声大雨势小,风越是狂雨才会越大。

    在气候正常的往年,到了目前阶段其实是正处于连绵雨季阶段,之前还会有好几场的雨季,今年之前该下雨的时候没下,才有了西北大多数地区的干旱发生。

    “一定会下泼天大雨的。”谢艾不是通灵者,也不是老农,其实真没办法呼风唤雨,也无法从一些细节来判断会下多大的雨,纯粹是出于美好期盼:“是的,一定会下很大很大的雨。”

    要是下雨,并且是大雨,对西北不但是改善旱情的事,其实还是牵扯到政治方面。

    张氏凉国没被汉国灭掉之前,西北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风调雨顺,导致张氏凉国的税赋哪怕是重,可百姓也没有承受不住的压力,某些方面来讲还意味着老天给张氏面子,承认张氏统治西北。

    汉国灭掉张氏凉国,老天爷突然间不给面子,兵灾再加上天灾,百姓才不管汉国实际上对西北怎么样,看到老天爷因为西北易主降下天灾,第一个想法绝对是汉国不够资格统治西北。

    神神叨叨的事情在明白事理的人看来很荒谬,可耐不住绝大多数人去相信,尤其是以当前的时代来讲,老天给不给统治者面子尤其关键,就是统治者对治下百姓再好,可老天爷不给面子,百姓就会对统治者离心离德,再有诱因就是遍地烽烟,多少次改朝换代就是因为天灾?

    中枢民政体系的官员反对灾年对外大肆用兵,在会爆发天灾的前提下军方就是再反对也不敢过份蹦跶,还不是需要各地维稳,随时准备着应对可能发生的民变。至于为什么会发生民变?就是老天给刘彦难堪,即将要爆发的大面积旱灾,过后还有随之发生的蝗虫肆虐。

    “要下雨了?”李匡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谢艾身侧:“倒是及时”

    几乎是随着李匡伸手,第一个雨滴落在了他的手掌,片刻之间天空一阵电闪,过了一小会雷声轰隆作响,风突然间也是变大,随后是狂风卷起了遍地的草屑。

    有了第一滴的雨,几乎是刹那间密集的雨点就下了起来,谢艾怔怔地看着一开始就是大雨的雨势,耳朵里听着到处传来的欢呼声,由衷地笑了起来,开始还矜持,后面就像是发癫了一样的大笑。

    不止谢艾一人在发癫,一场雨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欣喜的人占了多数,可终究还是有人开心不起来,甚至是感到愤怒。

    “贼老天!”裴恒站在雨中指天破骂:“偏偏在这个时候下雨!”

    同样站在露天淋雨的人包括张耽等一些抵抗势力的头目,大多数人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他们就指望在西北爆发天灾的时候,使百姓更加疏离汉国,等着引爆整个西北,成就他们的大事。可是老天竟然下雨了?

    “这可如何是好?”宋澄有那么点失去方寸地说:“这是上天向我们示警,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动手?”

    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就是认为老天降下旱灾给西北人,是提醒西北人反抗汉国的统治,也的确是能利用起来吸引更多西北人参与进来,问题是老天怎么突然下雨了?!

第736章:没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自独家儒术又搞出“天人感应”那一套之后,国家的天气是个什么样就直接与统治者的品德挂钩,哪怕仅仅是宫阙的某处被雷劈了,那也绝对是统治者干了什么勾当才引起老天爷的不满,要是哪里发生灾情,百姓的第一个想法也绝对是统治者干了什么坏事才连累到他们。

    董仲舒搞“天人感应”是为了约束皇权,出发点自然是极好的,就是皇权和神神叨叨的事情扯上边之后,让诸夏文明走向了轮回的深渊。

    反正统治者不好,弄死再换一个统治者,老天爷可能就不会生气了,类似的思想主宰了诸夏将近两千年。真没多少人认为气候是一种大自然的变化,甚至还搞出了一个“五德循环”出来,用以解释朝代的更替。

    纵观诸夏的历史,每一场大规模的天灾带来的必定就是一场祸乱,哪怕是当局赈灾得力,祸乱也无法避免。当时的朝廷要是国力还可以,军队也没有完全的腐化失去战斗力,统治阶层自然是能撑下来,不过国家也会因为祸乱而元气大伤,为异族攻灭国家埋下伏笔。

    历朝历代面对天灾表现最好的朝代只有一个,那便是被称作弱宋的那个朝代。

    两宋建立了厢军制度,哪里出现灾情就将当地的百姓强行纳入厢军体系,也不是为了真正锻炼成为可战之兵,其实是不分男女老少用厢军的体系管束起来,避免天灾之后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演变成为流民。

    中原王朝的毁灭基本是从流民的数量暴增开始,大量失去家业的人漫无目的地游动,游动的过程中摧毁了一地又一地的生活体系,致使一地又一地的糜烂,国家次序也就难以保证,再有野心家那么振臂一呼,立刻就是燃起烽烟。

    两宋的厢军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天灾发生时的流民现象,就是一旦入了厢军难有再恢复成为自由民的可能性,肯定是要越变越“肿胖”,成了拖垮两宋的原因之一。

    “大汉不限人口流动,灾年又开放山川。”桑虞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应当防止(汉)哀帝旧事发生。”

    说的哀帝是王莽建立新朝前的西汉最后一任汉帝,那个时候也是天灾频发,再加上当时的土地兼并非常厉害,导致国家民情汹汹的同时流民多到吓人,也就为西汉的灭亡给予重锤。

    “大汉募工,的确是有效防止流民过甚,但难以全面防止。”蔡优却也不觉得会发生汉哀帝的旧事,可一些话却也不得不讲:“国朝是无民间私自兼并土地,可是……百姓大多也没有多少土地。”

    刘彦愣了愣神。

    可不就是吗?汉国走的是秦帝国的老路,将土地大多归于国有,又不允许土地私自买卖,是有效地遏止了土地兼并,可是百姓也真的没多少土地。

    “入伍便有授田,已经不输吕后的均田。”徐正说的是汉初时,吕雉为了恢复国力搞的均田,是一种按照爵位的赏赐田地政策:“成年男丁皆有入伍经历,已经保证至少拥有百亩,还想如何?”

    吕雉搞的均田是为了恢复汉初的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有爵者,同时也允许民间进行土地买卖。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又多次搞了无偿的授田,也就是不再看有没有爵位,是有个人头就能获得土地,将绝大部分的土地耕作起来,也就开创了文景之治,可是也破坏了爵位制度。

    很难说允许土地私自买卖是好是坏,但土地能够私自买卖就必然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失去土地的百姓一般都会成为流民。

    “大汉疆域之大不输先汉,人丁却是极少。”桑虞看了一眼一脸若有所思的刘彦,继续说道:“有土,当有产。”

    汉国为了避免天灾之下的流民现象,已经在大征徭役和招募人手建设国家工程,绝大程度地收拢民间的青壮,青壮属于管束范围之内,就是有乱子光是依靠少量的青壮和老弱妇孺也大乱不到哪去,就是真的生乱会被轻易镇压。此便是当局应对天灾防止民乱的举措之一。

    天灾之年大启国家工程就是另一项有效举措。毕竟国家工程是提供吃喝,非徭役群体还有工钱。

    国家出钱雇佣劳动力绝不是始于现如今的汉国,其实早在上古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流行,只是大多规模不大,不是个例之下也就没有得到史官的着重记载。

    说来也是,一件无比稀松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慎重其事的宣扬?只有难得发生的事,尤其是为了鼓励别人去效仿的好事,才会被大肆的宣传。由此可见越是宣扬要有什么精神,那种精神肯定就越缺少。

    “自然可以多多授予土地。”徐正就冷笑了:“无偿获取是在败坏民心,不如多多向外发动战事?”

    桑虞立刻捂住额头,后面就是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是不打算多说什么了。

    “灾年来临向外用兵……”纪昌却是不得不说:“太尉若能保证对外可获取粮食,有何不可?”

    徐正是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开口说什么。

    汉军向外的战役出发点是为了获取粮食,攻打笈多王朝没有入意料中顺利,将近一年过去还停留下海战争锋方面,却是因为进军笈多王朝与相当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阿三洋的那一次大战之后,平蛮校尉部俘虏了相当多的笈多贵族,那些贵族愿意用金子来赎回自己的小命和自由。

    桓温主持之下,放归战俘的做业是做得相当顺利,只是希望用粮食而不是金子的要求并没有得到笈多王朝的同意,搞到后面放归战俘的事情中止了下来。

    看得出笈多王朝也不傻,他们都决心与汉国交战,肯定不乐意汉军能够就近获得粮秣,宁愿多付些金子也不愿意付出一颗粮食。

    无法从笈多王朝那里获得粮食,汉国只能是另开渠道。

    目前汉国的船只已经抵达波斯和埃及,不但得到罗马与萨珊的允许从官方购粮,也能向民间采购。从两国获得的粮食不断“传”回本土,比较大额的交易有两批,虽说没有多么缓解缺粮的状态,可是能从国外稳定获取粮食就是一道定心丸。

    埃及从很久以前就是一处粮仓,那是古埃及人耗费近千年努力的结果。

    古埃及的农业技术相当不错,再来是埃及那块地区对于农耕也是得天独厚,拥有多条纵横的水系,再修上完善的灌溉系统,可不就成了良好的产粮区?

    罗马人仰仗埃及的粮食已经数百年,埃及也从来没有让罗马人失望过,经由地中海从埃及运往罗马各个行省的运粮船队一年四季不绝,总量超过高卢和西班牙提供的数额。

    目前的罗马正陷入分裂,其实埃及地区并不是在君士坦提乌斯这一系手里,汉国能从埃及购买粮食是君士坦提乌斯与自家兄弟谈判后的结果。汉国只管从埃及采购粮食,至于分裂中的两个罗马势力怎么去分配利润是不管的。

    波斯萨珊从地缘上离汉国比较近,他们也同意汉国前往采购粮食,可实际上萨珊王朝官方并没有能够提供大额粮食卖给汉国。

    当前的萨珊王朝实际上并不好过,各地民乱频繁爆发,萨珊的军方自己都缺少粮食。幸亏的是波斯人的政治体系很复杂,王朝国库没有多少粮食不代表民间没有,尤其是各个大贵族一点都不缺粮食,王朝中枢没钱向大贵族购买,可汉国这边有的是钱。

    能够从罗马和波斯获得粮食进口,再有中南半岛也一直在供应,真的极大改善汉国的内部环境。

    要是汉国像之前历朝历代没有从外面获取粮食的渠道,面对灾年能采取的办法真的不会太多,大概只能是放任灾区自生自灭,等待灾区的人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再派遣军队前往镇压。

    因为天灾而起的战乱在后面不是被当局镇压,就是当局被来了个改朝换代,山河被打破了再归于安稳,用时间来抚平伤痛。真的有相当多这样的例子,不是吗?

    有外部获取粮食的渠道,丞相府一直在维持各地市面粮食数量,只要能稳定地提供市面的粮食,且先不谈保持原先的低粮价,但凡不是粮价贵到离谱的地步,灾年之下翻上一倍其实也还算接受范围之内。

    事实上,只要能让百姓活得下去,真不是那么多人会想与国家这台的暴力机器过不去,甭提当局也不是什么都没干。

    “不过,还不够。”刘彦刚刚得知西北竟然连续下了四天的大雨,后续还有将近半个月的蒙蒙小雨:“那一场雨对于旱情的缓解远远不够。”

    仅是一场意料之外的雨却是起到了令刘彦想不到的作用,按照谢艾和李匡的联名上报,原先西北可是一片的暗涛汹涌,民情烈烈不提,暗地里也是有诸多乱党准备起事。结果一场雨出现,百姓立刻从老天不允许汉国统治西北的论调中走出来,很是配合官方的诸多举措,那些乱党也是立刻蛰伏起来。

    刘彦已经足够认知诸夏文明的特色,可还是小瞧了“民心既天心”的这一论调。

    其实“民心既天心”反过来说更合适,农耕民族的收成怎么样就是看老天脸色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就是统治者再胡搞瞎搞,百姓能吃得上饭其实会非常温顺。可一旦老天爷不给面子,就是统治者日夜操劳地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