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540章

席卷天下-第540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话的人叫张耽,他是张重华真正意义上信赖的人。历史上他尽心尽力辅佐张重华,还举荐了谢艾,使谢艾在张氏凉国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不过在这个历史版本,他是知道谢艾这个人,却是从来都没有接触过。

    他们有信心搞事,是鉴于张氏在西北得民心,尽管有太多的人懂得审时度势,可还是有人愿意抵抗,群众的基础有了,再有一帮有人有钱的世家和豪族,才是他们可能成事的基础,要是抓住机会都有可能复国成功,就是太难太难了。

    刘彦派谢艾到西北,谢艾自然是解决天灾而来,他们要搞死谢艾也是出于那种目的,将谢艾搞死必然会使汉国对天灾的应对中断,一旦汉国面对天灾时没有拿出什么有效举措,将会近一步使西北百姓离心离德,他们的复国希望将会更大。

    “已经探清谢贼今日将会下乡,袁家不会亲自参与,却会创造机会给予我们袭杀谢贼。”

    “袁家简直愚蠢!谢贼被袭杀,他们便是没有参与也将被治罪,不如当机立断参与进来。”

    “不可太信袁家。”

    “袁家嫡长子在我们手中”

    “灭族危机之下,莫说一个嫡长子,便是家主之命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这一伙人只能是在暗地里活动,由于太多世家和豪族对汉国不满,活动的空间其实挺大,但就是怎么都见不得光。

    人手方面,他们有勇猛的武将,也不缺敢拼命的骁勇壮士,更有出谋划策的人。这个也是历朝历代的余孽标准“配置”,不像一些有那个心却没有那个资本的人。因此在某些方面来讲,他们这种类型的团体成事或许很难,可是官方也着实难以进行剿灭。

    “时刻监视袁家,若是事不可为宁愿放弃。”张耽见所有人都看过来,微笑说:“谢贼只是敌国一员,我等却是大凉复国之希望,不可折损。”

    裴恒内心却是不以为然,干大事哪能惜命,既是惜命就别想干成大事。可他并没有多说什么,该团体某些方面来讲是以张耽为首。原因是相当的简单,张耽是张重华的宠臣来着,张耽也的确是很有智慧。

    又是一阵商议,该离去的离去,一些被通缉的人却是想走都走不了,待在密室之内却是没有了聊天的欲望。

    “大汉横扫胡虏恢复诸夏,其势已经大成。观外内国势,难有与大汉抗衡之敌,此事不难琢磨。”张耽对裴恒说道:“谢艾该是多少收到了风声。”

    刚才还一口一个敌国,一口一个谢贼,可是真正想成大事的人从来都不会蔑视对手,甚至是会最大程度上尊重对手。在麾下面前会最大程度的使用一些侮辱性的称呼,可在都是明白人的面前真没有那个必要。

    “袁家首先便不可信,再则是”裴恒顿了顿,苦笑道:“如司马所言,大汉已经展现如日中天之势。我等希望成事,却难估量全部的人皆是如此。”

    张耽点着头站立起来,说道:“转移吧。”

    裴恒没废什么话也是站起来。

    一伙人自然是不会明晃晃地大摇大摆在街道上走动,为了不引人注目也不会乘坐什么华丽马车,是伪装之后分散了转移,会在新的隐匿地点重新会合。

    在另一边,谢艾正在接待客人,只是那个客人到来之后就“噗通”跪倒地上,炒豆子一般将自己知道的全部说了出来。

    “张耽与裴恒?”

    谢艾接待的客人就是袁家的家主袁快,知道有人想要杀自己也没有觉得什么意外。

    成功人士嘛,成功的过程必然是对阵过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受到利益损害的人也肯定多不胜数,没可能与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朋友。

    袁快说完就埋首下去,跪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他家也有土地被回赎,要说心里乐意绝对是假的,可怨恨也没有怨恨到看不清时势的地步,才不会因为有了恨意就要将阖族推上断头台。

    谢艾在接待袁快之前,其实是已经接到了好几封报警的信笺,有些信笺没有署名,有些信笺却是署名,看名单就没一个是普通百姓,不是张氏凉国曾经的官员,就是世家和豪族中人,就算是袁快没有过来,对即将被袭杀也不是一无所知。

    “听闻御使大夫南巡时,阴谋袭击与刺杀不下百次?”李匡说的是桑虞到南方巡察期间的事,可桑虞既然好好地回到中枢自然是有惊无险。他看一眼跪在地上的袁快,对谢艾说:“总有螳臂挡车的人,不知该说他们愚昧还是愚蠢。”

    愚昧和愚蠢都是贬义词,可意思还是有区别的。愚昧是真的不知道那个道理去干,愚蠢则是知道了事实还去干,干了的下场通常还都相同的糟糕。

    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官员遭遇刺杀或袭杀真的是比较频繁,那是有太多在经历改朝换代的人不甘心失去本来的地位,又有太多利益受损的人,他们没机会去弄死新朝代的统治者,有机会的时候就想弄死统治者的鹰犬爪牙。

    刚刚坐天下的新朝廷,下去地方做官并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情,三天两头有官员被弄死也属于正常,导致的是一个刚刚开创新朝廷的国家重是会缺乏愿意当官的人。

    刘彦两次亲自巡视疆域,是为了借助系统最大程度地扫清地方上的不服,也的确是扫清了很多的不服。恰恰是因为他有系统能够分辨敌我,本人才没有遭遇过哪怕一次的刺杀,都是在刺杀者酝酿的时候就抢先动手。

    “新平侯在南方四年,诛杀不轨、不服之辈多不胜数,才有南方稳如磐石。”李匡说的当然是桓温在南方的大杀特杀,杀到没人敢再与国朝过不去,也杀得南方被驯服。他笑了笑才继续说:“西北之地比之南方稍微复杂,感念张氏之人甚众。谢兄心中可有韬略?”

    谢艾眉头皱得很深。他在中枢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西北人还在怀念张氏,尤其是怀念张骏,也恰恰是这样中枢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才对西北少了照顾。

    这一次要是刘彦没有点名,他本人也会主动请命,不觉得自己将会使西北人不再怀念或感恩张氏,可至少是要消除西北人对汉国的敌意,要不然西北人长期对汉国没有归属感害的只会是西北人自己。

    “天灾既是灾难,也是良机。”谢艾却是在苦笑:“大汉缺粮,自然无法在西北大肆无偿赈灾,不然倒是能尽收西北人的感恩。”

    李匡却是说:“自古从无大肆放粮赈灾之举,此例大汉亦不可开。”

    其实很奇怪啊!上古先秦到先汉的百姓服徭役和缴纳各种税收就是尽了自己身为国之一员的义务,可是官府真不会在百姓遭遇天灾的时候拿出粮食来无偿赈灾。

    要是知道那个时候的义务和责任却也不会多么意外,先不讲百姓的义务和国家的责任平不平等,上古先秦和先汉的国库储备仅是用来支应战事和国家的俸禄体系,百姓遭遇天灾的时候开放山川就是最大的仁慈,不但官府觉得这样的做法理所当然,就是百姓也认为本来就是这样。

    从什么时候开始,遭遇天灾的情况下官府就必须开仓赈灾?是杨坚建立了“义仓”之后。

    杨隋对百姓的收税有相当多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收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到“义仓”,表明那些粮食是由官府进行保管,实际上却还是属于百姓,等待出现天灾的时候归于百姓使用。

    “义仓”的粮食会不会被挪用或是贪污没人清楚,但杨坚统治期间正是因为“义仓”的存在,每有地方遭遇灾年都能及时得到救赈,“义仓”的确是发挥了它该有的作用。可是到杨广继位之后,“义仓”的作用就崩坏掉,但“义仓”就如同杨隋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被后续朝代继承下来。

    人都是会因为出身的不同和所在位置不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想法,谢艾现在有能力为西北人干点事情,是不希望西北既要应对天灾,又要人为的大肆流血。可从他身为汉国的高官身份来讲,他又知道不杀人至少是不消灭那些不服者,是不利于汉国对西北的统治。

    “艾会如期前往乡里巡视。”谢艾对李匡说道:“介时还请承基多加配合。”

    “那是自然。”李匡先应承下来,其中也知道谢艾不想杀太多人,可很多时候杀多少人根本不是由他们来控制,耐不住就是有太多的人找死。他想了想,建议道:“明达有故旧亲朋来投,或可参与此事。”

    就算是李匡不说,谢艾也会让那些瞧得上眼的亲朋故旧参与进来。

    坏事若是注定发生,真要有智慧就该在坏事之中发生一些好事,谢艾使那些故旧亲朋建立一些功劳无疑就是最大的好事。他对于李匡的通情达理很是感谢,嘴巴没道谢和感恩,心中却是记了下来。

    袁快还跪在地上呢,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抬头眼巴巴地看着谢艾。

    “汝告密有功。”谢艾对袁快并没有太好的脸色,却也不至于恶狠狠,平淡地说:“若想功劳再甚,可有足够胆量?”

    袁快来告密是出于不想阖族遭殃,安全有保证的前提下能再搏个前程,别说是忘记对汉国的仇视,得到利益后没人逼迫也会当个汉国大大的忠臣,立刻就是猛点头。

第734章:虎头蛇尾?() 
    总是窝身于庙堂之上,怎么知道真正的民间?作为官员如果连下乡亲眼观察的想法都没有,一切的政策都只是自己拍着脑袋来制定,好了纯粹就是走狗屎运蒙对了,但蒙对的机率总是无限小,也就老搞出一些官方觉得挺不错,可百姓却深觉痛恨的政策出来。

    谢艾的出行当然不会是孤身一人,随行的护卫和地方官都会有,排场是少不了的。

    玉门县不是什么大县,县里等级人口为三千六百零七人,连带年龄层也是被记录得清清楚楚。什么人名下拥有多少土地,房子多大和规格怎么样,有多少亲族的同时长相怎么样,基本都会明确记录在官方册子之上。

    边疆人口稀少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许多县的人口根本就达不到一个县该有的基础,不管是在一国的哪处边境,类似的县数量真少不到哪去。

    西北之地在中原的历朝历代都属于边疆,它这一边还相对有些特别,地貌不像中原有青山绿水,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形,大部分来讲不是草原就是戈壁,仅有少量提供耕作的土地。

    事实上西北之地就是汉人从胡人那里抢来的,原来就是胡人的牧场。因为地理地形再加上气候的关系,该片区域水草丰美的时候挺多,极度适合用来作为牧场。却是因为土质的关系,比如土地层没挖多深都是沙子,导致该地真的不适合用来农耕。

    自从西北落入到汉家手里,其实大部分地区不是空置就是用来作为牧场,也就让西北一直保持着相当的放牧习惯,成为中原王朝出产马匹的培育地之一。遇到战乱的时候,西北从来都不会缺少战马,再来就是西北人基本都会骑术,西北骑兵就成了割据势力手中的王牌,好几次总能以一隅之地掌控中央压制各地不服。

    由于相较于其它地方没有足够的农耕区,西北从古至今就是属于缺粮状态,再有保持放牧的习惯,民风方面也是相对于其它地区彪悍许多。很长的历史里面西北总是能为中央政权提供优质的骑兵,便是名将也是一再涌现,也就有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这么一句话。

    干旱年节,西北比起往年戈壁化越加显得严重,谢艾出县城不用走太远,一眼看去就是满目的黄沙弥漫,往年这个时候可不会有这么一个场景,该是看去一片的青青草原,然而今年却是因为缺乏水份到连草都挨不下去的地步。

    “玉门仅有不到三千亩的农耕田,百姓大多是以放牧维持生计。”

    赵方是玉门县的县长,自然是要陪同谢艾下乡。他履任玉门县的县长已经有两年,花了一年的时间走访各地,要根据考察施政的时候,却是来了个旱灾。

    谢艾本身就是西北人,对于西北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并不陌生,清楚且明白西北人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也知道西北面貌又是一个怎么回事。

    总的来说,西北很大非常大,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满目看去一隆又一隆的山包,更缺少不了没有一点绿色的戈壁。

    大范围的山区有两个地方,一处是祁连山,另一处指的是后世黄土高坡地区。

    不过现在那里可不是后世黄土高坡的模样,实际上那里现在的情况还算不错,有自己的青草植被,也有密集的树林。之所以后世会成为光秃秃的黄土山坡,是树木被砍伐得太过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一旦留不住水再加上地下暗河枯了,地表可不就会连颗草都活不了?

    西北的戈壁主要是集中在靠近西域的西北部。后世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目前还是一片草原,尤其是因为居延泽目前还存在,后世的巴丹吉林沙漠目前其实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所在。

    西北后世会出现面积那么大的沙漠,事实上原因并没有多么复杂,本来就不适合农耕的地质面貌被大肆农耕,又有没完没了地对树木进行砍伐,人为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可不就让地质面貌沙漠化。

    谢艾所看到的一片黄土,要是雨季重新恢复的话,没有多久又会是一片的青色,那是地质蓄水的系统并没有被完全破坏,仅仅是地表太过干枯而造成的现象。

    “放牧的百姓一直在向东南迁徙,不止是玉门县,其余各县也都如此。”赵方说的那些百姓就包含贯籍在玉门县的不少人,内心非常的纠结:“百姓求活,下官不好阻拦。”

    一个县,到了考核政绩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该县的人口是个怎么样,维持在原有数量只能说是合格,人口增长多了哪怕是其它方面糟糕也会得到一个“良”的评价。

    对于在西北和北疆当地方官的那些官员来讲,他们面对的情况远比内地要复杂很多,一切只因为西北和北疆的百姓有相当数量是追逐草场放牧,平时的管束艰难,哪天突然找不到了也没什么稀奇。他们只能是用尽各种手段,至少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