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536章

席卷天下-第536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氏春秋当然就是吕不韦连同门客编撰的那一部名著,后世是归类到黄老道家名著,可里面的牵扯到的学问非常多,有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农家、兵家的一些著作。

    刘彦可不是对谁都称呼一个“卿”字,可见他是真的对吕氏春秋无比的垂涎。

    “回天子。”李茂尽管掩饰得很好,却是难以将振奋或者说兴奋掩盖下去:“未带来。”,没等刘彦失望或有什么表现,他立刻又说:“小民可遣弟子,半月之内可拿来献予天子。”

    诸夏历朝历代的典籍太多了,典籍虽多却很难出现可以传世的巨著,相当多的巨著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列入禁学。

    刘彦所知道的是吕不韦死后,始皇帝禁了与吕不韦能扯得上关系的一些文章,相传吕氏春秋也是被毁掉。

    “非全篇,仅有略略残篇。”李茂这个却是必须说清楚的:“乃小民先祖偶然所得,非是门中之物。”

    刘彦重视吕氏春秋不止是好奇,是吕氏春秋真的就是一部宏伟的巨著,要不然吕不韦也不敢拿吕氏春秋和始皇帝叫板,还在文化上全面获胜,只是输给了权力。

    传说中,吕氏春秋里面的文章五花八门,几乎是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

    因为实在是太多太杂又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就是那么一本内容五花八门的书,涉及到当时几乎能称得上“显学”的所有知识,其价值对于后世无可估量,要是李茂真的有吕氏春秋,哪怕只是一些残篇,对于当代来说也绝对是意义非凡。

    “好,好,好!”刘彦见李茂愿意献上,连夸了三个“好”,后面却是沉吟了一下,重新开口就说:“寡人愿以千金酬谢。”

    李茂却是情不自禁脸皱成了一团,没等他郁闷完,刘彦后面又说话了。

    “寡人喜爱经义,缺演讲博士一人,卿可愿任之?”

    刹那间,李茂全身的毛细孔都舒张开来,每一个细胞都在颤栗,既是兴奋又是激动,身躯控制不住开始抖动。而他显然还是开心得太早了一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

    “寡人的儿女年岁不一,开蒙者有之,亦有未开蒙者”刘彦又在沉吟,显然是在进行某种很重要的思考,他的话和举动让现场的所有人呼吸都开始沉重:“观卿博学,所知甚多,任博士后,可教习之。”

    李茂的身躯突然僵了一下,嘴巴大大地张开,眼睛瞪得老大,有那么一会之后才弯腰重重地行礼,坐下后却是像面条一样软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口大口地喘息。

    所有人都被刘彦的举动震惊到了,随即有人看出刘彦的举动是为什么而释然,更多却是久久没能回过神来。

    商鞅有立木之举,燕昭王有千金买马骨,有为了建立信用,也会有付出大代价吸引来真正的大能,任何的举动都不会是凭白没有原因。

    刘彦对李茂的感官其实挺不错,又见识到了李茂的“多学”,再来就是能获得吕氏春秋的残篇,既是在竖立榜样,又能吸引更多人拿出藏书,老实说是一件非常得便宜的买卖。

    说李茂多学,是刘彦看到李茂能够因时而变,一个学习贾谊之学的人还不会对“工商”产生排斥之感,于当代可以说是很特殊的一种现象。

    国家要的不止是认死理的臣工,还需要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臣工,大多数的文化人在认死理方面很有成就,可能够变通的文化人就真的不多,导致的是文化越来越僵化,很多时候明知道根本不适合当代了还不进行改善,只是影响到个人也没有什么,问题是当官之后就是纯粹的祸害了。

    有了李茂作为一个开头,接下来各个文化人开始展露出自己“多学”的一面,少不了还会言及自己有什么藏书要献给刘彦,那就是榜样该起到的作用。

    由于是受到“榜样”的指引才跟风,刘彦只对一些看着真正有才学的人,才学还得是认为有用,会发出任命博士的邀请,却没再提起教习王室子女的事,令他们失望的同时也卯足了劲更想表现自己。

    刘彦是到了傍晚才离去。他这一走原本就不是一伙的人立刻就散伙,却是没有离开,选择留在酒肆继续欢乐。

    “恭喜李兄了!”张甘自己也被征为博士,可也就是博士而已。他根本就无法掩饰自己的羡慕:“兄为天子讲师,可谓天子答疑解惑,必然广大门楣了。”

    演讲博士还真的就是讲师,一般就是讲一些经义之类,很多时候还有机会参与国策制定,要是能让统治者有疑惑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自己,那就是最成功的演讲博士了。

    李茂却问:“王子慎的开蒙之师,何人也?”

    张甘又怎么会知道呢?

    新长安已经在建设,刘彦的登基称帝时间越来越逼近,再来是他已经暗示刘慎会成为太子,到时候东宫肯定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班底,作为老师肯定是要作为班底主导之一,等待太子登基就成为帝师,光是帝师的称号就足够文化人拼死争夺的。

第729章:允不允?() 
    又是一年冬去春来,冬季时分包括关中在内的许多地方皆是没有下雪,到了春季之后北方的多数地区仅仅是下了几场小雨或是干脆没有下雨。

    年轮的更替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天气给人带来的就是沉重的压抑,却是没有打扰到聚在旧长安的那批文化人。

    夏学之风已经吹起,南北文化人的争执却是越演越烈,大多是因为地域出身而不是学说本身,明明是相同的一个学说,非得争出一个南北的优劣。

    “今岁的雨情越加反常,各地水系尤其以东面各区的水系水位下降最为快速和明显。”

    “水之源头蓄水,下游水位下降为必然。各地已经在大肆挖掘水井,不分区域的挖掘深度越来越深。”

    “打造之水车恐怕无法缓解春耕用水,百姓却是坚持耕作。”

    诸夏文明还是很喜欢建造水坝蓄水,哪怕是一条小河流都会分几段建有水闸截水,尤其是到了春耕时期的截水情况就越严重,导致每年的春耕都会因为争水的关系爆发大规模的械斗。

    水车是在元朔四年的时候就已经被打造出来,花了三年的时间也仅是少数地区的推广,还是到了认为旱灾无可避免才大力推广,尤其是在荆楚之地这个正在建设的粮仓大肆使用。

    水车的作用是将偏低位置的水送往高处,河流不是完全枯竭自然是有作用,只是当河流只剩下河床的时候就真没什么用了。

    “所幸以旧有豫州为界限,往南旱情并不明显,到长江以南并无发现水系下降。若北方全面旱灾,尚有南方粮食产出可支应。”

    “第二批海外之粮已经到位,国道建设以及长安新城之粮无忧。”

    “除响应征募者与服徭役者,北地民间百姓如何处置?”

    “若储备之粮允许,请丞相府下令各郡县征募劳力,于本地乡间大建公共设施。”

    “储粮堪堪只够大工程支应。”

    到了元朔九年(公元三四九年)的春季了,冬至节前后因为述职回到中枢的那些官员基本已经各回岗位,地方官自然是要准备应付灾情,军方系统也是被严令配合地方官府。

    在过去,遭遇灾年的时候,除开秦帝国之外的朝代基本上是停止任何的国家工程,却是没有对民间执行赈灾,是开放山川让百姓自行渡过灾年。

    说开放山川,那是因为历朝历代的山林旷野基本属于皇帝或者国家所有,百姓并不能随意打猎和采集,极度严格的时代连进山砍柴都属于犯法。

    刘彦统治下的汉国却是在灾难大起国家工程,有了曾经秦帝国的例子,再加上刘彦亲自进行解说,还是有反对的声音。

    汉国的储备粮长期处于最低警戒线,古时候国家之所以储备粮食绝大部分是为了保证军需,尤其是到了全国出现大面积灾害的时候,周边国家可能会趁火打劫,储备粮都是留着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他国入侵,那些人正是出于国防考虑才反对大起国家工程。

    修建国道以及新长安已经是在执行的国策,以工代赈的形式不但养活了大批的人,工程所需的向民间采购延伸出去养活的人也不少,可是依然难以照顾全面。

    “今岁有明显旱情的是西北。关中以及中原虽会出现旱情,该不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惨况。”

    “若是明岁天气依然如此,或是更加严重,情况就真的糟糕了。”

    正在举行的小朝会,谁有什么意见或是想法都能各抒己见,刘彦就像往常那样多听少说或干脆就不说。

    汉国的西北,指的是金城西北方向的疆域,属于原先的张氏凉国。

    张氏凉国是在元朔七年投降,国主以及相应王室自然是会被软禁,汉军花了将近三个月才全面接收,又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将户籍普查和统计完毕。

    由于汉国已经取消“州”这个行政级别,讲到的内容又涉及太多的郡县,基本是以某个方向来进行概括。

    “西北归于大汉时间不长,各地虽然不是大战的一城又一城攻克,没有造成太多的破坏,可是西北百姓归于大汉两年不到,民心依然不稳。”

    “大灾之年,野心之辈与宵小必然躁动,但有机会必然鼓动百姓造反。”

    刘彦灭掉羯族,驱逐羌族、氐族、匈奴和杂胡,对于中原的百姓来说是解放者和拯救者,但灭掉张氏凉国只是纯粹的胜败而没有种族间大义名份。

    张氏原先就是西北望族,他们统治西北的时候也是一直都在庇护治下百姓,对待百姓虽说因为战乱需要粮秣税率高了一些,可名声还是相当的不错。

    西北纳入汉国统治疆域的时间还是短了一些,并不缺少怀念张氏统治的人,尤其是以一些归于汉国统治之后利益受损的人最甚,加上张氏在民间还有百姓怀念,一旦灾情严重到不可控,有心人一鼓动,生乱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征西中郎将(谢)安已经出兵西强山,战后可率军进驻西北之地。”

    “西强山范围太大,羌氐残余避不敢战,战事恐怕难以短时间出现结果。”

    “西北本有一支常备军,再有征西中郎将率军在侧,难道不足以震慑?”

    “一切以最大限度震慑为主。”

    谢安麾下有两支常备军,附属的郡县兵数量多达六万,以差不多十万的兵力进击西强山,采取的是平线推进战策,哪怕是无法全歼羌族和氐族的残余,也能将他们逼着爬上高原。

    西强山战事结束之后,肯定是要留下驻军,却只会留下郡县兵作为戍边驻军,常备军是野战军团,自然不可能长期驻扎一地。

    “可下达征募令,以征募壮年为主。民间无壮年,仅是老弱妇孺的话,生不了大乱。”

    “灾年,再无青壮,老弱如何求活?世人该如何看待大汉?”

    “不如此,奈何?”

    “以一户征募,皆可劳作换取口粮。”

    “耗费粮秣太甚。”

    其实西北也是有以工代赈的国家工程,就是中枢的重视力度不够,最重视的当然是新长安的建设,那是因为关乎到刘彦登基的头等大事,再来就是重视建康到关中的国道,从关中通往西域的国道则是规模小非常多,安置的也是来自中原的百姓为主,西北的人除开徭役之外被征募的数量并不多。

    同样是一国的百姓,可要说中枢能够照顾到方方面面绝对是假的,必然是有侧重的区域,那个还是因为受到国力的限制,再来也是与统治者的偏爱和照顾有关。

    对于诸夏文明的历朝历代来讲,中原都是属于核心,哪怕是建都关中也不能去无视中原。之所以这样,是中原自古以来人口就相当密集,其它地方或许可以生乱,可中原一乱就绝对是大乱,迫使统治者不得不侧重,也不得不去重视。

    讨论着,众人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不由停下来看向刘彦。

    “西北之民百万众,亦是大汉子民。”

    刘彦刚才已经考虑过了,同意蔡优认为国家储备粮食已经到了最严重的警戒线,不但要应付当前,也要思考后续再没有粮食该怎么面对包括中原在内的大面积天灾。

    “开放山川之利为其一,其二可疏导前往西域。”

    西域有没有天灾?应该说西域的天灾比汉国更早爆发,那里已经连续两年没怎么下雨。天灾之下的西域是乱了起来,不但是私人之间的争斗增加,各个国家也是不断爆发冲突。

    让西北的人个人或组团前去西域,就是鼓励他们去抢西域人,算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之一。

    “南方之民可往中南半岛,北地之民为何不可往西域而去?”

    刘彦话是那么说,却清楚还是不够重视西北的人,但他真的必须更加照顾其余区域,不是选择本身没有太强归属感的另外一些人。这个是为了保证统治稳定的基本盘,身为统治者该做的抉择。

    “西北百万众,中原却有千万众。”纪昌必须帮刘彦兜起来:“徭役可在征发十万户,余下往西域亦是为国流血,可算战功?”

    恰恰就是西域自己乱了,汉国出兵西域的时间点才会提前。在汉军出击之前,已经有众多人身负使命前往西域,无非就是使之更乱,为汉军收复西域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军队没有真正出征之前,民间有能力有胆量的人先去,的确是能算是在为国出力,没有道理不算战功。

    “此为大大的善政。”谢艾是西北人,刚才没有太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