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529章

席卷天下-第529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因为他们跳的傩舞带着浓烈的杀伐气势,结果让那些日耳曼人觉得和自己的傩舞很像,那是日耳曼人的傩舞也带着一种明显的杀伐气势。

    “赛里斯人和日耳曼人有什么联系吗?”

    “两个民族相隔那么远,不可能有什么联系。”

    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也就是看了汉人的傩舞和日耳曼人的傩舞那么像随口一问。

    话说,日耳曼这个称呼就是罗马人给一帮蛮子的称呼,实际上那帮蛮子本来也不是同一个民族,是罗马人对他们使用同一个称呼,还真让一帮蛮子认为大家是同族。

    罗马人那么干是属于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举动,本来各个满足部落还会互相争斗,等蛮子发现都是“自己人”之后,罗马人很难再对蛮子各个部落的击破。

    不止是罗马人干出这种蠢事,诸夏文明也没少干这样的蠢事,一些部落压根就不是同一个民族,却被中原王朝归纳为同一个民族。

    曾经的草原可不止一个匈奴族,像是白羊王部落、休屠王部落、浑邪王部落就不是匈奴人,可被西汉认定就是匈奴人,结果他们真的走到一块去了,远不止上述的那些部落,许多的杂胡也是被硬塞到属于匈奴人的阵营。

    后面的东汉也干出了相同的事,西北疆域的那群放羊人部落压根就不是一个民族,汉人先创造出“羌”这个字来形容那些部落,逐渐将那些部落视为同一个民族,然后就是那些部落真的形成同一个民族,联合起来祸害东汉西北疆域。

    最蠢的还不是将原有的蛮子部落捏成一个民族,是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民族。怎么创造呢?就是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为了利益,也可能是官员为了政绩,纠集起一帮人来,告诉他们:你们的祖先原本是什么族,你们今后是什么族了,同意了有政1府1补贴和加分,不同意别说没补贴和加分,老子还会收拾你们!

    “听说汉人一直在驱逐和消灭不认同的异族?”

    “驱逐和消灭异族的事,汉人的祖先早就在干了。当代的汉人更趋向于融合和消化掉异族。”

    这种场合既然罗马人在场,没道理波斯人不凑热闹,再来是来自各国的人也都好奇汉国的正式大宴是什么样,没被邀请也会千方百计凑过来。

    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说的是汉军完成驱逐胡虏之后,还在不断追杀一些逃了的胡虏。他还听说汉军为了追杀异族,不远数千里杀到了极寒之地,对汉人这种有仇必报的观念有些发怵。

    “一个国家只有单一的一个民族才是最稳定的。一个国家的民族越多矛盾就会越大,等待主体民族虚弱的时候,国家的分裂也就注定了。”

    “话是那么说,怎么不见你们罗马人放掉奴隶,还在不断从各个地方运送奴隶回到本土。”

    外国使节团是被安排到一个区域,他们所在的位置属于边角,看位置安排明显还落在那些被邀请而来的文化人之外。

    “说的是民族,不是奴隶!”

    “呵呵!”

    相隔没有多远的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和奥卢斯。赛克斯图斯。西塞罗对视着,要是能加特效绝对是目光视线中的一片闪电狰狞。

    罗马人还是挺屌的,以前以数百万人就敢弄两三千万的奴隶,后来罗马人和奴隶的比例倒是差距一再减少,但一直都是保持在五比一的这个比例。他们的优异生活质量就是建立在剥削异族上面,一旦向外的剥削降低或是停止下来,基本上国内就该开始闹事了。

    汇聚到旧长安的文化人,他们之中有相当多人事先并不知道有外国使节团的存在。会这样是汉国官方并不觉得有外国使节团前来有什么好炫耀,真没把这件事情当做是国家兴盛的开端。

    文化人对于有外国使节团前来是一种比较兴奋的态度,他们崇尚万国来朝的事情发生,将这类的事情视为国家工程,一些文化人注意力不在傩舞上面,是好奇地对那帮歪果仁进行各种猜测。

    “远是足够远了,就是来朝贡的国家数量少了一些。”

    “大汉方方结束战乱,就有外国来朝。”

    “非是司马一家的脸面工程,当世之大国便来了两个。”

    “听闻罗马与波斯皆是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国,他们皆在向大汉求盟?”

    “大汉已经与波斯结盟共同对付笈多王朝,又有另外四国,组成五国联军。”

    要是原先不知道罗马和波斯萨珊是怎么回事,会在交流中逐渐对两个国家有更多的了解。一些人还引经据典地谈到了波斯萨珊,比如西汉时期的帕提亚用数万大军迎接汉国使节的那一段往事,对于罗马他们则没有从典籍找到有什么记录。

    事实上罗马人在之前就有来过中原王朝,那是汉元帝时期的事了,还有人将那一段时期的事进行全面的改编成为电影,就是编剧瞎几把胡乱改,搞了十万罗马大军为了追杀某一帮人去到雁门关外,甚至连雁门关外是草原不是西域都没搞清楚,另一个瞎几把胡扯的莫过于将霍去病塑造成为和平主义者。

    这还没算完,为了在白皮肤国家能有好票房是彻底将西汉黑出了翔,别去琢磨罗马人的十万大军是怎么到了所谓的西域,得说是汉帝国竟然无视罗马人的十万大军入侵,是安息帝国(帕提亚)大军的到来才解决掉罗马军队。

    傩舞已经结束,冉闵带头向刘彦所处的方位,殿内众人是随着冉闵的动作一同站起来,皆是行礼。

    刘彦当然是坐在台阶之上的那张宝座,他抬起右手虚请了一下,有崔宗代为洪亮声喊了“平身”二字。

    今时今日的刘彦是不得不穿上全套的行头,有人发现那身冕服与之前的区别。

    之前的刘彦穿冕服是王爵款式,今日却是全套的天子冕服,发现这一点的人没有咋呼,内心却是不得不激动。

    元朔三年时期,刘彦在泰山祭祀诸夏先祖与阵亡将士,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昭告天下臣民与祖先、四方大神,完成了登天子位的仪式。

    天子是诸夏的族长,登天子位不代表就是登基称帝。成为天子之后,就意味着能够从法统和法理之上领导诸夏苗裔,因此诸夏文明的最高权力更替从来都是先举行登天子位的祭祀,再举行称帝仪式。谁要是称帝而没有晋天子位,或是先称帝再晋天子,闹笑话是小事,对于统治也会变得不稳固。

    当然了,并不是说成为天子之后,统治地位就会无比牢固,看的还是能不能使治下国泰民安,或是国家能不能强大和强盛,可是不是天子真的很关键,那代表着一种“正朔”地位。在诸夏文明的历朝历代,天子和皇帝总是会被不明情况的人混淆掉,可一族之长的权力要大于国家元首(皇帝),天子能够进行天诛,国家元首却要依循法律。

    刘彦很少会穿天子冕服,以往的冬至节大宴基本上是穿王爵冕服。他今年换上天子冕服的行头,一来是有外国使节在场,二来是暗示即将登基称帝。

    “开始吧。”

    刘彦的声音并不大,却是能够很好的传播出去。

    殿后早就准备妥当的人鱼贯而出,走在最前面的是刘彦的嫡长子刘慎,次之的庶长子刘铭,随后便是一些年纪娇小的三公九卿子嗣。

    小孩们是穿着盛装,犹豫先前已经进行礼仪教导和彩排,排列走起来是像模像样。

    刘慎在过年之后就已经是七岁,他年纪还小五官不显,有身上的行头再加上服装得体,倒是显示出王室嫡长子该有的雍容。他走在最前面的同时,双手是捧着一个盘,里面装的是一些食物的种子,先将盘子敬献给刘彦,寓意来年五谷丰收。他后面又从刘铭那里接过装着铜钱、白银、黄金、玉、玛瑙、翡翠的盘子再敬献而上,寓意国家富足。

    “好复杂的样子。”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看着那个小大人一样的孩子不止敬献一个盘子:“是什么特殊文化?”

    没人去回答基亚努什。阿尔塔。阿尔达希尔的问话,敬献的环节结束后,一帮乐师出现了,他们摆好了乐器安安静静地等待着。

    换好诸侯冕服的冉闵等人出现并去到自己的位置,一声编钟的声音最先出现,随后各种乐器加入了进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刘慎带头吟唱《鹿鸣》,小孩子们一板一眼地跟着合唱。

    在胡虏统治中原的阶段,不止是《鹿鸣》消失,很多悠久传统实际上也没人敢再搞,对于相当多数的人来讲,欢宴时能唱《鹿鸣》就代表着一种必不可缺传承。

    随后,殿内的汉人皆是跟着唱了起来,每个人都是唱得如此如醉……

第721章:传承之重()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就是保证能否传承下去的基础,要是文化和传统消失了,就算是血统依然还在,可是没有了文化和传统又与被灭族有什么区别?

    消灭一个民族很难从身体上进行灭绝,也从来都没有从肉体上灭绝一个民族的事例。

    从文化上消灭一个民族的例子却是不要太多,诸夏文明就是吞并了相当多的异族得到壮大,许多异族尽管血液里流的是他们祖先的鲜血,可是不管从精神还是思想、文化,其实都是消失了。

    诸夏文明融合异族的同时,会留下一些有益处的精神或是思想。乃至于是诸夏文明武力虚弱被灭国之后,也会因为本身是高等文明反过来融合掉低等文明的异族。

    当武力不强盛的时候,剩下的真的只有文化和传统才使沦陷的民族得到拯救,不但是诸夏文明这样,其实世界上的很多民族也是这样重新屹立起来,比如早就被罗马征服的希腊文明。

    一个坚信自己的文化为高等的民族很难轻易地被消灭,哪怕是有黑暗期也会相当短暂,那是一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屈和反抗、自立的精神在支撑着,涅火重生之后还会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汉人的文化和传统在胡虏统治阶段遭到前所未有的压制和破坏,等待重新屹立起来之后,他们对文化和传统是一种比往常更加重视的高度。毕竟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什么是意味着什么,失去了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每岁皆是如此吗?”

    “不尝得知。”

    并不是每一年的冬至节大宴都会邀请民间人士,前些时候在临淄是邀请年纪大的长者一同赴宴,刘彦将行政中心转到襄国之后就没有了类似的举动,中间有两年只是君臣自己乐呵。

    节日中君臣进行饮宴邀请长者是诸夏文明一种尊老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从西汉开始,历朝历代只要是诸夏后裔作为统治者,皆是会在隆重的节日邀请民间的长者一同赴宴。会从西汉开始有这种传统,是汉室“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上了一定岁数的老人有诸多特权也是从西汉伊始。

    在胡人的思想观念里,老人没有半点需要尊重的地方。从他们在遭遇灾害时的选择就能够看得出来,白灾发生之后到了取舍的时候,老人需要出去自生自灭,哪怕是抱团取暖也会是老弱待在最外围,核心位置相反是最强壮的那一批人。发生在诸夏文明的时候,会是强壮的人待在最外围,相反是老弱会被保护在核心位置。这个就是民族思想的最不相同之处。

    纪昌作为丞相今年也邀请了关中六十岁以上的长者与宴,就是数量跟在临淄的时候相比少了很多。

    四十六位长者被安排在殿中明显的位置,看排位还比百官更靠近刘彦所在的区域。这个就是汉国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将会延续诸夏的传统,将尊老贯彻下去。

    往年也会唱鹿鸣,却不是由王子和众多二代来唱,是安排了歌者。

    今年安排刘慎出来领唱有特殊含义,明年末新长安就会建城,百官与百姓等待许久的刘彦登基仪式将会举办。刘彦还是大王的时候,关于继承人的确认虽然急迫却能等待,可是登基称帝之后关于选择太子将会变得迫切。

    诸夏文明在先汉之前就没有立长不立幼和传嫡不传庶的传统,比如春秋战国的各诸侯选择继承人是选择立贤不立长,那是大争之世的国家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生死存亡,选择统治者当然是要选厉害的继承人,由蠢货在继任统治者地位无疑会让国家分分钟被灭。

    立长不立幼和传嫡不传庶的传统(规则)什么时候出现其实很难说清楚,有一种说法是在刘彻的“推恩令”下达之后被延伸出来的一种规则。

    事实上立长不立幼和传嫡不传庶的传统之所以会出现,是诸夏文明开始走向稳定之后,对外扩张的欲望不强,统治者并不需要多么聪明,只要能够“守家”就算是完成责任。在读书人完全崛起之后,他们甚至希望统治者就是一个傻子,治理国家的事交给读书人就好了,统治者最好当个泥塑。

    必须说的是,读书人全面崛起的并掌控朝政的时候,通常就是国家最混乱的时刻,他们会形成各种派系进行斗争(党争),也经常是为了达到斗争的胜利不折手段,致使国家变得混乱的同时消耗国力,导致国家不是内部不断起义有了朝代更替,就是异族入侵进行灭亡。

    “想来,太子便是嫡长慎了。”

    “自当如此!”

    “嫡长慎可有座师?”

    “这个”

    都不是傻子,庄严场合刘慎特别出场,他的一举一动还都起到主导作用,不管是指挥自己的弟弟刘铭,还是其余的二代,都是有着特别的含义,看不出来都不是眼瞎,是脑瞎。

    “三公九卿之嗣有福了。”

    “汉家本有如此传统,他们确实有福了。”

    所以说诸夏文明的传统都有自己的特别意义,国家的继承人从小的时候都会被安排一些玩伴,除了增加继承人的社交之外,无疑是让继承人拥有自己的核心班底。等待这个继承人真的继承大统,玩伴们差不多也都会身居高位,一帮有着深厚友情的君臣将会共同协力在治理和发展国家。

    谈论的人免不了一阵酸溜溜,他们能够找到太多的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