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477章

席卷天下-第477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球上,处于不同的位置看的星象其实并不是一样的,例如身在北半球和南半球所看到的星座方位就不同,再来就是一年四季星象的位置也是存在移动(毕竟地球是绕着太阳在转)。因此还得是先判断自己到了什么位置,再根据所了解的方位星象来做判断。

    幸亏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没有明显辨别方向的物体时,除了指南针和星象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叫测量辨远术。其实就是画上一个满是格子的图纸,根据自己航行的时间和航速,再根据太阳的朝起朝落,阳光的折射来大概辨别自己会是在什么方向。

    古时候将航海技术发展到巅峰的不是欧洲人,就更不是天朝人,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从天朝获得了指南针的技术(宋朝时期),又从希腊获得了一套理论(三角定位法),再有老天给的星象,结合起来就是一套非常靠谱的航海技术。

    其实真不能吹古代天朝的文明有多么先进,一些礼仪、吃、喝、穿,包括一些工具创造,是有能说的地方,可更多的是研究哲学。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在一些造物和理论上面真的完爆古天朝。

    不吹不黑,古希腊对天文的研究一直都在做,查阅到相关典籍,古代希腊是先于其他文明有成套天文理论的存在;古埃及在集成农业上的成就也是惊人,包括工程学也是几乎独占鳌头,农业方面惠及的人太多,工程学被法老搞去修墓(金字塔)了;古印度在冶炼上面就真的是滋润世界,他们在搞乌兹钢的时候,绝大多数文明连对铁的冶炼都还不合格,更多的文明是还处于青铜时代。(就是便宜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欧罗巴人则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二次引进,天朝人也得到好处)

    古天朝有一个既定的发展方向,研究什么都是为了最高统治者服务,天文研究被搞成了观察天象判断凶吉。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更令人郁郁的是明明一些可以用于革新军事的造物,偏偏搞着搞着成了娱乐大众。

    在目前的航海技术上面,以阿三的技术最高,那是贵霜帝国时期留下的遗产。要说罗马,他们主要航海是在地中海,而地中海与太平洋、大西洋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其中就在浪的高度上面。天朝走的一直是大陆军的方向,对海洋基本都是无视。至于将航海技术发展到巅峰的阿拉伯人,他们还在波斯人、罗马人,乃至于是亚美尼亚人,反正就是作为次等人在苦苦熬着。

    作为拥有最高航海技术的阿三,他们想的是怎么来进行贸易,跨越数万海里的贸易也真的是在不断累积财富。另外一点就是,因为阿三的航海真的不赖,后世表明南亚各群岛和大洋洲,有相当多人是有着阿三血统。

    要是阿三不幸福地沉溺在种姓和宗1教,像那帮“海盗文化”的欧罗马人搞殖民,各个国家或许是能够依靠陆军优势守住大陆,但阿三族裔更加开枝散叶肯定是必然。

    伏伟确认偏移了方向,舰队停下来,派遣小船登岸查看树的年轮。

    从树的年轮能够辨别方向?还真的是有这种操作!一般来说,树木背阴的一面(北面)容易长出青苔,而树木的年轮在南面会更疏散一些,不如北侧的年轮来得致密。树墩的年轮,朝南的一半较疏,而朝北的一半较密。植物的树干南面向阳,年轮可见排列稀疏,而北面稍紧密些。是由此来判断方向的。

    确认方向之后,舰队重新开拔,他们航行半日又再一次看到陆地。

    这一次伏伟总算是知道没有走错,相对靠近海岸线航行,各个瞭望手努力进行观察,肯定是要先找到设立的据点,由据点提供正确的航线。

    后面据点是被找到了,双方也进行了联络,甚至是据点派出船只进行领航,伏伟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后面的第二天才正式抵达海峡入口。

    “搞不懂王上为什么将这片海域命名为马六甲海峡。是有什么特别含义?”

    马?谁都对这个不陌生,可“六”是什么含义,“甲”又是几个意思,一个字一个字分开能懂,连起来却完全不懂了。

    舰队已经没有三十二艘船那么多,他们在曾1母1暗1沙那边有一条触礁,靠近半臂弯又折进去三艘,剩下的二十九艘船排成了阵列线,哪怕发生了什么也是前面的船只倒霉,后面就得赶紧停下来进行探测。

    从南1海进入马六甲海峡,入口处并不宽大,甚至是存在零零碎碎的许多小岛和三个相对大一些的岛屿。

    伏伟站在舰桥向海峡两边观察,入眼的地方除了一片绿色之外,却是能够看到左右两边存在不少的建筑。

    “大汉需要经营好这里。”司宏壮摸着下巴,说道:“会建立城镇,必要的灯塔、海港也少不了。听说还要建立炮台,安装新搞出来的青铜炮?”

    伏伟已经能看到忙碌的人群,望远镜还能看清楚那些人看着皮肤比较黑,就说:“这地方应该是不缺乏奴隶的。”

    “有个传闻。”司宏壮不太确定地说:“说王上将这里称为‘世界之门’,虽然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听听就感觉好厉害。”

    刘彦还真的是有说过“世界之门”的话,无外乎就是这里是海上的门户,从西边而来就是进入东方世界,反之则是亦然,谁掌握这里就等于掌握门户。

第661章:和平还是战争?()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延续最久,创造财富最多的商路,并且还不需要加上个“之一”。它是分为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然是在中原王朝,一般是走河西走廊进西域,可以是出阳关或是玉门关,中原的商人一般到西域的乌孙就算是很远了,他们会将货物在这里进行贩卖,由西域人转手卖给中亚的一些国家。

    中亚的那些国家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充当“倒手”的角色,他们获得了中原王朝优质的商品,有一些是本地进行消化,更多有价值的货物,丝绸这种东方独有产物,是转手翻上数倍乃至于是数十上百倍的价格,卖给更西边的一些国家。

    曾经的帕提亚帝国光是做转手倒卖就活得异常滋润,他们将丝绸的定价增高非常多不断卖给罗马人,等待罗马人知道帕提亚其实是无法生产丝绸,能够生产丝绸的是东方的一个帝国(他们称呼赛里斯),就要求帕提亚人必须降低丝绸的价格。

    帕提亚人做倒手转卖的利润无比之高,他们所希望的是增加价格而不是降低,罗马人一个不高兴就发动战争,双方一开始是为了丝绸,也被称呼为“丝绸之战”,一打就是百多年。

    罗马人获得了与帕提亚战争的最后胜利,可实际上因为百多年的战争也让中原王朝的丝绸之路断掉,搞到最后其实谁也忘记百年战争的由头是什么,就是罗马人并没有忘记拿穿着凉凉的、薄薄的丝绸,一直是那么念念不忘。

    为了丝绸而展开的战争并不止帕提亚与罗马的那一次,等待帕提亚被灭之后,没多久曾经作为帕提亚帝国战将的阿尔达希尔重新复国,一直到后面的公元571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摆脱位居东西方之间的波斯人高价垄断经营中国丝绸的局面,联合突厥可汗与攻伐波斯,战争长达二十年之久,未分胜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

    中原商人走陆地丝绸之路最远的是到唐朝,不过那个也是因为唐军进军抵近中亚(其实武则天的武周时期),有不少商人是到了君士坦丁堡(为东罗马所有)并写下传记,更多是停留在后世伊拉克地界(为阿拉伯帝国所有)就没在往前。

    历史上陆地丝绸之路断掉的次数非常多,全部都是因为西方国家和中亚国家为了丝绸的价格而展开大战。能够被定义为“大战”,时间长的就多达百年,时间短的不下于二十年。要说陆地丝绸之路断掉时间最久的就当属是两宋,那是因为不管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掌握河西走廊。

    海上丝绸之路相传在西汉时期就有,可是并没有相关的文献以及遗迹实物,有官方记载的是到唐代,当时的官方将航线称呼为“广州通海夷道”。

    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兴盛起来是到了两宋时期,当时的宋朝廷特别在沿海设立三个贸易主港,他们是现代的广1州、泉1州、宁波,其中以泉1州的吞吐量最大。

    因为泉1州的吞吐量实在是太大了,朝廷派遣进驻的官员级别并不低,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定居在泉州当“倒爷”,阿拉伯人为了使自己的居住地更有阿拉伯风味一些,不但大肆建造清1真1寺还引进不少梧桐树,使泉1州有了“梧桐之乡”的称呼。

    必须要说的是,宋国对待阿拉伯人真的不错,不但没有任何刁难,二代的阿拉伯人还可以参加科举,甚至宋国朝廷都有任命阿拉伯人为官的记录。可是阿拉伯人给予宋国的回报是,蒙元入侵时爆发叛乱,直接投靠蒙元的多不胜数,当官的开城迎来蒙元军队对宋人的屠杀更多。

    诸夏并不是一个记仇的民族,对于仇敌的事后清算几乎是没有。明驱除蒙元之后,阿拉伯人在泉州并没有得到清算,就算是他们建造的清1真1寺也被保留,其中的麒麟寺(又名艾苏哈卜清1真1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一零零九年)——***历四零零年,是阿拉伯穆1斯1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1斯1兰教寺。一九六一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

    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也断过不少次,还是因为中亚国家和西边国家为了争夺丝绸贸易商路爆发的战争。

    第一次为了争夺海上丝绸商路的战争其实就是罗马与帕提亚“百年战争”的一部分,那个时候罗马舰队是从埃及出发,出亚丁湾在后世阿拉伯海与帕提亚的舰队交战。因为罗马舰队是从埃及出发,等待到了交战地点其实已经是劳师远征,也是罗马的战船真心比不上帕提亚的战船,罗马舰队经常性是被帕提亚舰队教做人。

    后续还有相当多次的海上丝绸之路争夺战,打得最激烈的当属东罗马和阿拉伯帝国时期。就算是过了数百年,罗马人在战船上依然没有什么革新,阿拉伯人却是将石油应用于海战。

    喷火船的投入使阿拉伯人在海上战场全部压制罗马人,就算是东罗马与图伦王朝联合起来依然不是阿拉伯人的对手,可他们之间的战争受到影响最大的却是东方的宋国。宋国也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财政断绝陷入财政危机,要不然最后就算依然不敌元蒙,可怎么也能撑更久一点。

    伏伟看着两岸的风景,虽然不知道之前或者未来会发生什么,却不影响他认识到这一条航线的重要性。

    “不知道的时候是不知道,知道了却不得不心生感慨。”司宏壮说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要说那些世家也真不是东西,肯定早早知道有这么一条航线的存在,却一直捂着。”

    目前的纪元,随着东汉政权的崩溃,陆上丝绸之路是早早就断了,海上丝绸之路却是维持着不大的丝绸贸易。

    伏伟多少是知道一些,就说:“那些已经消亡的世家,他们面临征南将军的清剿不可能说,其余世家要么是没当回事,要么就是想继续把持。”

    估计是没有当回事的成份多一些,庾翼事后被问及的时候,回答是知道有那么一条海上贸易航线,可实际上贸易份额小到可怜,并且是以朝贡方式存在的贸易,很多自海上来的商人报上的国家根本不存在。

    “这里很重要,无比的重要!”伏伟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思想必然要跟得上:“不管是打出去,还是防止被打进来,这里都非常重要。”

    历代的中原王朝压根就是对海洋的认知眼光没三寸远,或许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历代中原王朝受到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于北边,国家统治阶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北边的威胁实属正常?

    到有明一代的朱棣当政,他就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前提是当时的明军已经在吊打北方。北方没有了威胁,他对南方产生好奇,再来是自己那侄子传闻是逃到了南边,就用寻找自己那侄子的名头搞出了一支大舰队。

    要说朱棣为了找到侄子赶尽杀绝,完全没必要去搞出一大支舰队,更多是为了宣威。

    必须搞清楚一点的是,中原王朝所谓的朝贡其实就是一种官方贸易体系,就是很多时候是在做亏本买卖。

    朱棣让郑和下西洋,除开宣威带来的政治影响力之外,每次都是带回巨大的利润,就是那些利润没百姓和百官什么事就对了。到朱高炽这个被儒家忽悠“瘸了”的当政时期,百官极度痛恨海上贸易被皇家吃独食,偏偏还是那种国家出钱却进了皇帝私库的独食,受到朱高炽百般恩宠的百官搞了个由头想要废掉那支下西洋的舰队。

    到朱瞻基登基,他一样是被儒家自小忽悠“瘸了”,完全就没有认识到自己非常有好感的那些百官会无耻到何等地步,废掉下西洋的舰队还不算,他还傻乐呵地最后一次派郑和率领舰队下西洋。

    郑和这一次下西洋是为了去告诉南洋各国,让南洋各国以后不要再来了,俺们的舰队以后也不会再下西洋。

    此后,大明的国家力量是没再去南洋,船只毁掉、造船图纸毁掉、通通毁掉,全给毁了还得写书说朱棣下西洋是怎么怎么的不对,另一方面百官养起来的代理人(通常兼任海盗)倒是跑得非常欢。

    伏伟目前是在南洋舰队任职,有权观看关于马六甲海峡的信息,日后南洋舰队会逐步地向这片倾斜,第一步就是在海峡关口建立军港,并且会迁移一些人过来建立城镇。

    目前南洋并没有国家,都是一些没有开化的野人,汉国的劳动力来源就是到处抓捕野人,用他们的尸骨来垒砌相关的设施。

    马六甲海峡从地图上看去很窄,到了实地一看却不会有窄的感觉。它之所以会成为地球上最为繁忙的航道,自然是因为从海上沟通着东西方,再有一个就是这里的天然海况不差。

    “几乎每个岛上都有野人。”林宣是领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