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454章

席卷天下-第454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代表南方的除了吕议这个群体之外,随着桓氏和谢氏进入到汉国官员体系,桓氏和谢氏周边也各自聚拢起了一批人,再来就是中间入伙的庾氏。等待东晋小朝廷灭亡,大多数作为失败者一方的家族其实是有些懵,很多千年世家不管是矜持还是矫情都不会轻易找谁投靠,一些想找人投靠的则是没有被接纳或是根本不知道找谁。

    刘彦没有刻意去了解前来迎接的都有谁,该是一些什么人很快就会有了解并汇报上来。

    “两成为本地原先的豪强,其余为从它处迁移过来的移民。”崔宗无比恭敬地躬着上半身,很详细地介绍完该介绍的,后面请示:“如何安排,请往下示下。”

    崔宗是刘彦新一任的贴身秘书郎,出身冀州崔氏嫡系,乃是往后崔婉的堂兄。他事先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君王贴身秘书郎,履任也就只有四天,暂时还没有适应过来。

    刘彦稍微皱了下眉头,君王能够注意到的除了国家政事也就是他国元首和著名战将,本国一郡之地的某些豪强根本不用亲自安排该干些什么。

    崔宗看到刘彦明显的皱眉动作立刻原地向后退,额头之上也是冒出密密麻麻的汗珠。

    在封建王朝时期,别说是君王这一级别,就是郡县的官员也只是讲威严而不干亲民的事。这个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贴切关系,威严比亲切更为有用,尤其对君王来讲更是这样。

    很多时候不是君王不愿意亲民,是该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再来就是相关的安保考虑。君王当然不会无视百姓,但绝对不会轻易去接见谁,哪怕是接见乡老的机率都会比豪强高。

    汝南郡的那些豪强要是以为自己来迎接会得到君王的接见就显得太天真了,他们只够资格让侍郎级别的官员出面。一些人想要献上礼物给君王,还是那种没什么特别意义的礼物,得到的只有呵斥。

    刘彦在汝南郡连郡守都没有召见,只是按照传统请来一些年纪足够大的老人。

    被安排过来的老人最高寿的是七十二岁,他是在三国并立末期生人,历经三国归晋,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当然也是亲眼所见。

    “小老儿原是并州人士,伪朝大肆迁移胡虏时南迁,于野王(西晋的河内郡)安生了三载,永嘉之乱时再次南迁,逃到了陈留……”老人显然是有良好出身,年纪大了思维清晰,说话却有些不利索,讲述以往的经历:“北人大肆南逃时(衣冠南渡),小老儿跟着一块南下,进扬州却无容身之地,才来的汝南。”

    衣冠南渡时期有一百多万人从中原各地逃往南方,绝大多数人是跟着当时的高官贵人前往扬州。超过百万的北方人南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普通百姓来讲更是这样,逃亡途中病死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哪怕是到了地头许许多多的百姓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卖身为奴,也就让各世家的蓄奴更为严重。

    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衣冠南渡”的过程,只是寥寥数笔的“春秋笔法”,更没有记载南迁的各世家是怎么使南方本地世家屈服。野史上倒是有一些说法,南逃的世家正是因为收编了一同南下的百姓对南方本土世家开战,双方死掉的人足有数十万,众多的南方本土世家也是族灭。在那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北方世家不但是抢地盘,几乎是能抢的都抢,才有了后面从北方南逃的世家,成为东晋小朝廷控制者的事实。

    听完故事的刘彦有着太多的唏嘘之感,搞成这样完全就是当时的社会精英自己作死,可悲可叹是那些死于南逃的百姓,当然还有留在北方被胡虏各种凌虐的百姓,足以说明当权者要是脑子坏了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老儿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老人的话让在场除了刘彦的其余人都出现了紧张。他见刘彦含笑点头,就说:“庄子有过微言大义,言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出自《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大意讲的就是规则的制定,而制定者是怎么从自己制定的规则中来夺取利益,更深切地直指出“窃国者侯”这一现象。

    老人的一句话让刘彦脸上失去笑容,其余在场的人也是变得脸色铁青,几个涉及邀请的人更是直接昏倒在地。他可能是因为视力退化,更可能是无视众人的变脸,停顿了一下才往下说:“对天下而言,世家便是大盗。”

    笑容重新回到刘彦的脸上,要是老人没有最后那一句,可是连他都骂了进去。他建立的汉国是从胡虏那里光复而来,要说得国之正之前的王朝谁也比不了,灭掉同一苗裔的东晋小朝廷也不存在道德缺失,尤其是在灭掉小朝廷的过程中没滥杀无辜,死的人也不多。

    刘彦并不喜欢世家,可并不会因为不喜欢就不存在世家,灭掉一个世家还有无数个世家,灭掉了当代的世家,只要还有人当官,只要人依然需要家庭,就会出现世家。

    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刘彦无比清楚一点,哪怕是社会进化到可以探究宇宙的时代,可世家依然存在,无非就是改了个称呼罢了。

    见乡老的活动进行到这里结束,刘彦是一直看着老人被搀扶走才将目光收回来。他清楚那就是一个受到世家之害的老者,能见到君王的时候依仗自己的高龄讲个痛快。

    “那位老人家没有亲人了吧?”刘彦得到答案,还真的是孤家寡人一个,是由当地官府进行赡养。他没有深入这个话题,挥挥手让除了崔宗之外的人退下,才说道:“寡人希望那位老人家好好活着。”

    崔宗还能怎么样,只有恭敬地应:“诺!”

第632章:知道太多会被灭口() 
刘彦是夏季中旬才抵达邺城,需要在这里停留半个月左右,随后还将在襄国停留大概一个月,为的就是让一套管理班子进行最后的搬家准备。

    搬,自然不是说将邺城或襄国搬到关中,宫殿搬不走,可是宫殿里面的奇珍异宝肯定是要搬,再来就是大量的文牍需要打包封存。至于那些锅、盖、瓢、盆、床、桌、椅什么的就没有搬的必要,以其带走还不如到了关中再打造,要不运输成本都比物件本身高出多倍。

    对了,桌子和椅子是已经在流行,但民间的传播速度要比官方快,官方依然还是大量使用案几以及蒲团,那是关乎到一种官场礼仪。

    夏季的魏郡并不显得炎热,应该说现如今东亚的绝大多数地区都不算热,那是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就是很多地区汇报到中枢的信息显示,该下雨的时候老天爷不下了。

    “真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田朔满是忧心忡忡地说:“老天不下雨势必造成干旱。”

    元朔五年的时候就有相关的推测,比如未来的某一年可能会出现干旱情况,自那以后官方可是玩了命地在建设灌溉系统,但那是取决于从各条水系疏导水源,要是大面积不下雨,水系也会干枯,大量的灌溉系统只是将对农作物的影响拖延,根本就无法最终地治本。

    刘彦很确信会出现干旱,他可以忘掉许多事情,对武掉天王冉闵死后发生干旱和蝗灾却没忘。

    历史进程已经走到公元三四八年,没有被改变的历史中,冉闵是在是在公元三五二年战败并被杀死,随后很快就发生干旱和蝗灾,吓得慕容燕国以为是冉闵的怨气太大,给追封了武掉天王。

    干旱并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必然是会有一个过程,往往是在官府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爆发出来才突然成为大事件。

    蝗灾是与干旱有着直接关系,一般都是先干旱再出现蝗灾,等于是自然环境崩坏带来的效应。

    “征西中郎将已经率军进驻姑臧,最先回报局部干旱的地区就是在凉州。”田朔有理由紧张和忧心,历史上凉州多次发生干旱,随后就会向关中蔓延,很快就该轮到中原腹地:“朔方以及并州查勘水源,亦是发现各条水系和湖泊的水位下降,司州、冀州等地暂时没有异常。”

    要只是凉州有干旱的情况并不会让汉国中枢那么紧张,朔州那边因为有黄河从来不缺乏水源,并州也有相当多的黄河支流。这三个地方一块显示出水源出现下降的趋势,那么问题就真的足够严重了。

    事实上,华夏大地的很多水系要么是黄河支流,要么就是长江支流。而黄河和长江的水源基本是来自于高原,要是出现水位下降肯定是高原上面发生什么情况,再来就是河段沿途各地的降雨稀少。

    桑虞问出了关键问题:“南方呢?”

    田朔是很认真地查看了一下,才说:“南方暂时没有发现异常。”

    到这个时候,那些本来对刘彦想要让南方人加入国家治理体系不满的人,他们是变得有些庆幸。既是庆幸自己想要阻止也阻止不了,再来就是庆幸刘彦果然想得比他们远。

    中原大部分地区会发生旱灾,到时候肯定是遍处颗粒无收,粮食就需要从其它地方想办法。汉军会在元朔六年大举南下,那是事先就判断中原会发生大面积干旱,攻灭东晋小朝廷除了正朔之争外,不就是为了到时候从南方获得粮食吗?

    汉国是成功灭掉东晋小朝廷,可是灭掉一个国家不代表就能统治那一片地皮,还得是当地人愿意接受统治。前两年桓温在南方大杀特杀,不臣服的势力不是被消灭就是转到暗处,又轮到刘彦接纳南方人为官,长江以南才算是局势稳了下来。

    “那就好……那就好……”桑虞脸上的愁容并没有减掉多少:“一旦中原发生旱灾,南方……会否出现波折?”

    这个问题没人可以回答桑虞,谁都无法保证到时候南方会不会有人跳出来。

    “国朝已经从南方迁徙人口将近两百万,不臣者亦是大批剿灭,却是还要当心那些世家生出不该生的野心。”徐正杀气腾腾地说:“必须增加驻军的数量!”

    “除了增加驻军,还需召集各世家的嫡系血脉一同前往关中,乃至于是让他们举家阖族搬迁关中。”桑虞怎么看都有些阴测测地说:“要是拒绝,便以图谋不轨杀之。”

    本来是一件防止世家暴起的好事,由桑虞来提起就有点像是要打击南方各世家。

    很明白的事情,任何时候一个家族的嫡系血脉都显得无比重要,南方各世家的嫡系血脉被招过来就等于是人质。至于说让南方的世家搬家,那些世家在南方还是一个世家,等到了关中就什么都不是了。

    刘彦是站在窗口看向外面的林园,听到桑虞的话才转头看过去,桑虞是一脸的正义,其余人则是各有神态。

    作为北方系,能够打压或是重创南方系,那肯定是求之不得。而作为南方系,听到桑虞的话肯定是变得脸色铁青。

    “交趾那边还在持续向中枢运粮。”刘彦是一国之君,眼中不分南北,对他来讲着眼的是全国:“未来数年北方会很依赖南方的粮食。”

    压制南方不使生乱是必须干的事情,一些手段肯定是要用,但也不能逼迫到使人铤而走险的地步,桑虞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也是中枢必须做的事情,但不能做得太过份,比如强制性地迁移世家到关中。

    刘彦的话都听见了,桑虞是一脸的可惜,其余北方系没有那么迫切,南方系则是安心下来。

    桑氏一族本身的底蕴不差,他们又是最先收编中原世家的家族,才在短暂的数年之内成为北方第一世家。

    作为北方第一世家的桑氏,他们实际上已经是被推上火炉子,再不愿意也要保持本身的优势,不但要压制其余的北方系,更不能让南方系出头。他们清楚一点,要是去针对现有的利益集团,不但是要遇到强有力的反扑,连带刘彦也不会干看着,那只有将战败的那些世家当成杀鸡儆猴的那只“鸡”,震慑其它综合实力差一些的集团。

    桑虞会选择那些战败的世家,是考虑到哪怕刘彦会干涉也不会太明显,毕竟这个世界很现实,战败者要是没有遭受什么影响,战胜者的胜利岂不是没有什么价值?

    刘彦在会议中途离开。

    邺城的宫城是修建到一半被迫停止,刘彦没有打算在这里建都,那些没修好的工程也就没有继续的必要。

    汉家复立胡虏逃离之后,邺城与襄国陷入相同的情况,那就是两个地方几乎都空了,还是后面有其余地方的人过来,才算是让两个地方稍微有了人气。

    刘彦对于世家之间的动作其实非常反感,可是他遇上了历朝历代君王共有的难题,治理国家离不开那些世家,导致除非是要让国家停摆,要不根本动不了手。

    当然了,刘彦建立国家的过程中并没有借助世家的力量,世家只能是作为依附者的角色,对于国政和国策根本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要是刘彦有那个决心,清理世家也仅是让国家的行政停摆,绝不会像东汉想要清理世家就会让陷入动荡。

    刘秀再续大汉是得到地方豪强的倾力相助,而当时也仅是地方豪强罢了,并没有所谓的世家存在。世家的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除了东汉有那样的情况之外,许多朝代都是类似的情况,导致的是世家几乎控制着国家的方方面面。

    东汉因为豪强而复立,也因为豪强而走向灭亡。随后的杨隋也是得到世家的支持才可以取代周,若说东汉因为没有要清理世家而延续了两百多年,杨隋则是因为想要清理世家弄了个二世而亡。有了杨隋的例子,随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根本不敢全面清理世家,最大程度也就是拉一批、打一批、灭一批。

    南北朝搞出了世家这么一个怪兽,是到两宋时期才算得到终结,而两宋之所以没有世家,那是因为知识不再被世家所垄断,知识已经得到最大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这个制度被执行起来。

    “子深,你……”蔡优不但在苦笑也在摇头:“何必做得那么明显?”

    桑虞却是笑了,说道:“虞如此,自有用意。”

    说到底恰恰是在建国的过程中世家没有出多少力气,对君王的影响力又是可有可无,那么就不能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