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158章

席卷天下-第158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温的态度上有足够的尊敬,那是他一路过来已经看到了汉部军容之鼎盛。他是世家出身,但一直都将自己当成一名纯粹的武人,而武人不会有世家子的那么多毛病,武人更相信实力,不是那么莫名其妙的什么家族底蕴。

    刘彦在看桓温,他已经见过冉闵,再看桓温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一点,能够各领风骚数年的人,光是看精神气就会发现不同。那是一种奋发向上,有理想和坚定目标的人,他们才会有的一种气质。

    “将军一路过来,对徐州胡人有什么看法?”刘彦自然是会请桓温坐下,说了前一句,没等回答又径直说道:“敢问贵方举兵多少,有什么作战计划?”

    刘彦称桓温为将军不会有什么错,桓温娶了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咸康元年(公元335年)的时候,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后来又加了辅国将军的官职。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偏差,要是按照既定历史,桓家与庾家是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可合作是体现在征讨成汉上面,桓温是当庾鹰的副手,并且桓温会得到回报成为徐州刺史(石碣所有),才算是有足够的力量和身份推动讨伐成汉之役。

    桓温没有成为庾鹰的助手,反而是成了庾冰的助手。而庾鹰相对于庾冰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物,比较简单的是庾鹰比较理想化,庾鹰一生的理想就是光复中原,庾冰考虑更多的则是庾家的利益。

    “徐州胡人备战完善。”桓温没有说瞎话:“恐怕……我等难以突入徐州。”

    桓温的那个“我等”指的是在扬州集结的晋军。

    刘彦却是笑了,东晋小~朝~廷幸好是派来了一个明白人,不然连虚情假意的合作都没有必要。(未完待续。)

第253章:展现下肌肉() 
桓温绝对是实话实说,东晋的军队也就是二十万上下,哪怕是这一次有东晋第一大门阀和排第四的桓家出力,也仅仅是在朝廷编制的四万部队上再加三万可战之兵。

    扬州的七万晋军,知道才有多少骑兵吗?不算一些必须骑马的斥候,七万晋军也就只有八千多的骑兵。

    “胡人的轻骑数量众多,算作赵军正规编制就达七万,不算做正规编制的部队相加起来逼近十五万。”桓温苦笑着说:“王鸾大肆招呼游牧部落前去效力,各部落响应者众多,胡人轻骑不会低于六万……”

    可以爆粗口吗?六万的骑兵,那就需要至少八万匹以上的战马,也就是胡人才能轻易拿出如此数量的战马。

    千万要注意,战马是战马,马是马,不是每一批马都能够成为战马,相当多的马练到死都无法成为一匹战马,只能去拉车或者驮物。根据正常的比例,一匹战马后面是至少五匹非战马,也就真的是只有胡人才能拿得出手。

    对了,曾经的刘彦以为野马抓捕下来也能够训练成为战马,但是那根本就是错误的认知,野马或许可以成为战马,可那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一百匹中不知道能不能有五匹。那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战马是需要在马不足一岁的时候开始训练,训练上一两年,可野马大部分都是超过一岁的马。抓捕野马只能是为了孕育下一代的马匹,从小马驹的阶段训练出合格的战马,不是为了那些野马本身。

    徐州虽然有山区,可是大部分地区皆是平原地形。这么一片地形之中,要是没有那四通八达的水系,可以想象东晋连稍微瞄一眼都不敢。

    天大的问题来了,都说北伐北伐的,全国二十多万的晋军一圈搜罗下来只有两万左右的骑兵,怎么北伐?

    “下官前来的时候,看到郡公军中那么多的战马……”桓温目光炯炯地看着刘彦,问道:“想必郡公麾下并不缺骑兵?”

    刘彦不想知道东晋小~朝~廷有什么勾当,他对桓温这人却是无比的有兴趣,没有回答问题,是邀请道:“可愿意看看我的军队?”

    桓温听到“我的军队”四个字的时候愣了一下,随后笑着行礼:“劳烦。”

    说起来,任何被东晋小~朝~廷册封的人,从名份上就属于司马皇室的臣子,不管是刘彦这个郡公,或是慕容皝这个燕王,乃至于是一直对东晋小~朝~廷表现得恭顺的张氏凉国几代郡公,他们全都是。

    既然是人家的臣子,哪怕是名份上的,事实上都不能有“我的军队”的说法,可刘彦不在乎,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在乎。

    东晋小~朝~廷还自持正朔名份,一些政权也承认东晋小~朝~廷的正朔名份,那是因为除了司马皇室真的找不出更合适的了。不承认东晋小~朝~廷,难道承认残暴的石碣?显然各方势力更愿意与软弱无能的司马皇室打交道,不是与残暴外加侵略性十足的石碣接触,哪怕现在石碣占据中原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正朔。

    知道五万军队驻扎时需要多大面积的营盘吗?特别是这支军队有七八万的战马,再加上拉车用的驽马、牛这些畜力。足足需要方圆二十里左右,那并不是简单的营盘,还需要算上战马活动的空间。

    汉军显得极度富裕,有着洁白的白布制成的帐篷,什么样的规则就有多大的帐篷,帐篷是一种三角形,每个帐篷可以住下五人,也就是一个伍。

    “这样的帐篷其实能够容纳下十个人,但是我们发现太过拥挤会造成士卒的阴郁心理。”刘彦在扮演土豪,他很无所谓地说:“既然不缺帐篷,那就安排得宽松一些,给士卒足够的内部活动空间。”

    掀开的帐篷里面是两边各自一排草席,草席上叠着毯子,最里面是一张木制的四方桌,当然还有木墩椅子。

    桓温在皱眉,他当然能够看得出刘彦是在炫耀……或者说嘚瑟,也不得不承认帐篷很大,可是他不相信汉部的小兵都有这样的待遇,认为就是一个特别安排的面子工程。他会这样认为比较简单,谁打仗会带桌子和木墩?打仗的时候,带的物资越简单越好,越少也越便利,才不会带那些没有必要的东西。

    待遇可以是假的,但是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白色帐篷不会是假的。光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帐篷,桓温就认为汉部足够的富裕,只因为帐篷用到的布料真的略多。

    军营被规划得很好,主道经过一再的夯实看去很是平坦,一条宽至少六丈的道路显得笔直,直接就是从辕门处贯穿整个军营。再看主道两旁林立的帐篷,可以想象只要有命令就会有无数的士兵涌到主道,稍微整训一下就能开拔战场。

    桓温来的时候已经观察过,类似的主道在汉部营盘至少有六条,再看军营的分布,刘彦麾下的这一支部队显然并不是如朝廷许多人想的那种乌合之众,只因为乌合之众摆不出这样的整洁的营盘。

    一阵轰鸣的马蹄声吸引了恒温的注意力,他扭头看去的时候,看到的是至少五千披甲骑兵不缓不慢地向远处出发,却不知道是要开拔前往何处。

    “那是……突骑兵吧?”桓温是个懂行的,可不会认为骑士披甲就是铁骑。他由衷地说:“郡公的部族冶炼实力和工匠数量真多!”

    瞧,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懂行的,知道什么样的骑兵有什么区别,又明白只有装备那些配套甲胄和兵器才算是突骑兵。

    晋军也有突骑兵,那是一种骑士有铁甲,战马没有披甲的兵种,主要是用于正面冲阵肉搏。举东晋全国之力,突骑兵不过才三千,不是没有更多的铁甲,是缺乏合格的战马和骑士,毕竟战马的负重能力要合格,除了负重还有耐力、冲刺能力,再来是现在还没有马镫,哪怕是有了马镫也不一定骑上马能成为骑士,也许只能当一个骑马步兵。

    刘彦没有说话,要是用现代的语言,那就是装逼得装全套,而这个逼还没有装完。

    那些被称呼为突骑兵的骑兵当然是系统骑兵,但他们只是第一批,后面还有两千的系统弓骑兵会出现,且先等弓骑兵走完。

    桓温当然也看到了弓骑兵,他却是没有太大的反应。

    弓骑兵嘛,在桓温的眼里就是轻骑,虽说看去也是穿着一阵不错的皮甲,但类似的兵种着实是太普通了。

    刘彦不知道自己装逼失败,要是知道他会让那两千弓骑兵展现一下骑射,让桓温明白那些系统弓骑兵的骑射与胡人的轻骑骑射根本就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轰隆的马蹄声杂乱,桓温本来已经收拾好心情要谈一些正事,刚开口说了“下官”两个字,下一刻整齐的踏步声从远方传来。

    那真的就是整齐到仿佛是战鼓在擂动声响,有节奏有层次的踏步声是由三千左右的步军一块踏出动静,他们排着方阵前进,每一个方阵看去绝对是整整齐齐,无论是横竖还是歪着看,每个士卒都是一排直线。

    桓温觉得奇怪的是,步兵方阵后面跟着大批的马车,车上装载的也不是粮秣,竟是一套套铠甲?

    “哦,那些是重铠。”刘彦特地说了一下铠甲的类别和重量,又说:“看到那些空了的马车吗?”

    桓温怔怔地点头,内心里却是在讶异那些步军怎么能走得那么整齐。

    “实际上应该是乘坐马车出征的。”刘彦露齿一笑:“只不过为了让元子看看我的步军,特地安排徒步行走一段,等下还是会乘坐马车。”

    元子是桓温的表字,虽说只有至交好友和长辈才适合称呼表字,但桓温不是对刘彦自称下官吗?刘彦也就有了称呼桓温表字的身份。其中还有刘彦的一丝恶趣味,毕竟不是谁都能与历史名人谈笑风生,甚至是以对待小辈的态度称呼表字。

    接下来桓温看到的更多,以亲眼所见看到了汉部的富庶,亦是看到了士卒充满了冲劲。他对印象深刻和迷惑不解的是,刘彦只是用四年的时间崛起,该是用了什么手段才能有如此的实力?

    【难道辽1东或高句丽拥有巨型铁矿是真?百济被刘彦征服沦为附庸也是真?】桓温一次两次的震惊之余,往后就有些麻木。他在随后还看到了汉部的伙食,得知刘彦真的用秦军二十等爵的制度来进行级别待遇,看着食物管够,且能够用非常丰盛来形容,满脑子有些懵逼:【这样养军队,该花多少钱财?不对!哪怕是有钱财,食物在中原也不是能够买来。】

    一圈逛下来已经是到傍晚,结果桓温不但忘记问先前那些部队是要开拔前往哪里,连带一些应该早早敲定的事情都是一个字没提。

    “驸马,没成想汉部有如此实力。而且仅是刘彦的一部分军队,听闻他的麾下足有十五万以上的大军?”说话的人叫袁乔,他是东汉末郎中令袁涣玄孙,东晋国子祭酒袁瑰之子,长期为桓温的属官。他忧心忡忡地说:“听闻青州有大动荡,明显是刘彦发现朝廷的布置正在反击,他却隐忍,恐怕……”(未完待续。)

第254章:认不清现实的小~朝~廷() 
有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双方都需要互相依靠借力的时候。

    桓温没有去回答袁乔的话。他认为那是很明白的事情,不论是晋国或是汉部目前最大的敌人是石碣赵国,那么不管有什么龌蹉都不会摆到台面上。

    汉军看起来很强盛,不止是兵甲器械上的精良,士卒看去都是有完善的操练,一个个能看出都有经历过战阵。

    一支有经过战争考验和没有经过战争考验的军队,绝对不可一概而言。事实上在兵甲器械上晋军虽然没有汉军那么的华丽,可是算起来也不算差,至少是能够做到每名士兵都有一件金属兵器,不像胡人动辄数十万大军却是大多数拿着一根木棒充数。

    “如今对我等而言,怎么说服刘使君率先发动进攻的难题已经不存在了。”桓温说的是白天有汉军从主营盘开拔。他闭着眼睛像是在思索什么,问:“彦叔,你认为刘使君白天出发的部队是向着哪里而去?”

    彦叔是袁乔的表字,他想了一下,说道:“该是向琅邪而去。以之前刘使君的作战习性,或许是直接进攻开阳?”

    琅邪郡之前是琅邪国,是到了匈奴刘氏汉国时期才改建为郡,下辖的县不算少,可到了现如今实际是废弃的居多。

    “王鸾分别在琅邪的阳都和开阳屯兵,阳都乃是戒备东安郡的前沿重镇,开阳却是琅邪郡的首府。”桓温睁开了眼睛,笑说:“以刘使君的用兵习惯,直取开阳并不令人惊讶。”

    胡人的将领很少会去有系统和计划地作战,更加别提去研究敌方将领的性格和习惯。华夏文明中的将领却是不一样,长久以来已经养成一种军事素养,知道要对付的是谁,必定会尽量收集情报,研究其性格和习惯,以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汉军攻击开阳?作为琅邪首府的开阳,它的城防设施在情报中显得残破,那是胡人政权的政策使然,可是王鸾先在阳都屯兵万余,又在开阳屯兵一万五,桓温细想了一下白天汉军的开拔数量,很怀疑仅仅是八千左右的汉军前去进攻开阳又会有什么意义。

    是了,东晋小~朝~廷没少喝石碣赵国交手,应该说长久以来双方大战不多小战不断,局部冲突中晋军一直是被石碣赵军可劲的欺负,倒是中等规模的交战上互有胜负,超过数万人的大战基本上是晋军损失惨重地抵挡住石碣赵军南下的步伐。

    人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都会进行代入,桓温听说汉军能战善战,可他并不认为传闻全对,刘彦之前对付的不过是世家等级的敌军,对付邓恒这支石碣赵军的时候取胜也有些投机取巧。他在看待汉军的战力时,下意识就认为最多和晋军同一个等级,汉军比晋军有优势的也就是骑军上面。

    “明日刘使君会将大军迁移,介时我们好好观察汉军战力?”袁乔想了一下又猜测:“刘使君会全力攻下开阳,截断前方赵军的退路?”

    两人聊到很晚,累了也就同塌而眠。这样的举动对于两人来说很常见,要说的是只有绝对的密友才会发生同塌而眠的事情,可见两人的交情真的不俗。

    翌日,天色未亮军营就响起了苍凉的号角声。

    桓温和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