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席卷天下 >

第143章

席卷天下-第143章

小说: 席卷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将自有老将的经验,对于放出斥候十分看重,邓恒可没有忘记这一次是来干什么,消灭跳梁小丑一般的斐燕所部叛军只是顺带,真正的目标是已经要成势的汉部。

    一般简称什么军,例如赵军、燕军什么的,那是看重视程度,也看是不是真的下决心要攻灭。

    邓恒是石碣赵国的征东将军,负责攻灭汉部,他称呼刘彦的部队为汉军,看汉部并没有立国,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必定是石虎决心要灭掉汉部。

    崔宣为邓恒的长史,他该是算一名降将,由效忠司马皇室在中原沦陷的改为效忠石勒,可一直并没有被重用,还是到石虎时期才算苦尽甘来?

    “斥候撒出去三十里方圆,若有情况必然会知晓。”崔宣的年纪也有些大了,穿着一身素白与之满头华发、雪白胡须形成一片白色:“未成听闻刘彦逆贼麾下有多少骑兵,步军长途行军或许比之骑兵快,短途却还是骑兵迅速。”

    “可惜了。”邓恒不是在可惜其它什么,他说:“陛下的册封似乎并无让其掉以轻心,听闻平寿与黔陬的汉军正在大肆建城,刘彦这逆贼依借海运不断从海外调兵。却是未知晓慕容鲜卑是否有直接干预。”

    崔宣摇着头:“慕容鲜卑正在征战辽东,兵力该是节省着用。”

    “为可虑者,刘彦逆贼麾下那支精锐。”邓恒说的是从姚靖那里知道的情报:“姚家那个废物或许在数量之上略有夸张,但精锐绝非夸大。”

    要说起来,刘雅安动用系统部队的次数真的略多,近乎是每一场大战都有系统部队活跃的身影,亦是战场上最耀眼的存在。

    姚靖现在就在奉高,他不止一次提醒邓恒说刘彦手上有一支悍不畏死的甲士部队,数量上他一直都没有搞清楚,根据他自己的猜测该是不足一万?至于刘彦为什么从不一次性投入超过三千的甲士,被他认为是不想过多暴露实力。

    邓恒说汉部没有骑兵,至少是没有多少骑兵,情报依然是由姚靖提供。而事实上姚靖在与刘彦交战的时候,汉部还真的是只有徐正一支数量不超过四千(含辅助骑手)的骑兵在战场外围游弋,如此行为被认为是汉部的骑兵不堪一战,只能干一些类似于断人粮道和袭扰的活。

    今次,邓恒从襄国而来,带来了五百铁骑(龙腾卫士)和四千五百万常规骑兵。他又在兖州这边调动来了接近一万四千的郡县兵一级士卒,东拼西凑从当地的家族聚拢两万多青壮。

    胡人……不,不止是胡人,实际上除了汉部也就在遥远欧罗巴的罗马帝国,两者才能够真实有效地对军队进行精确统计,汉部是号码制度,罗马帝国采取的是公民制度。

    不得不说的是,汉部这边连奴隶兵都能做到数字精确,罗马帝国则只是本国正规军可以办到,罗马帝国对于雇佣军和奴隶兵无法做到数字精确。

    所以吧,其实多少多少万的,压根就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很多时候还会进行略略的“号称”……也就是浮夸地对军队数量进行翻倍,如曹操南下荆州时也就十来万号称三十万,等待吞并了荆州二十余万达到三十多万,结果就敢号称百万。

    通常情况下,“务实”一些的统帅在“号称”的时候是乘于三倍,夸张一些的家伙甚至敢明明只有两三万给吹嘘道数十万。

    “刘彦这逆贼有多少兵力?”

    “喊的是两万六千。”

    邓恒一口一个逆贼还有点根据,他一开始就是效忠石碣。

    崔宣一口一个的逆贼就显得无比的嘲讽了,他本来可是为“正朔”的司马皇室效命,后面在大多数同僚死难之后可耻的投降。

    东晋小~朝~廷一直都认为石碣赵国是叛逆,崔宣效命石碣赵国之后就是叛逆中的叛逆,有什么脸喊别人叛逆?不过得明白一个心理,二鬼子中的二鬼子历来都比较毒。(例如倭国入侵大~天~朝时的棒子)

    邓恒是“务实”一些的将领,他本来是有四万的兵力,与斐燕交战并没有损失太多,俘获了三四万,合起来接近九万?乘于三倍之后,唔……三十万大军就给号称出去了。(未完待续。)

第300章:恭喜您,升级了() 
汉部的军旅,历来就是该多少人就是多少人,开始之初就没有讲过什么号称。那是刘彦没有这种概念,再来就是讲求实际数据,有多少人就干什么事情,甚至是各项职责都严格划分。

    虚大号称可以提振士气没有错,但是往往会连自己也给骗了进去,一不小心给过度膨胀。类似的例子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已经发生的赤壁之战中的曹操,没有发生的是淝水之战的苻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不号称虚妄数字,可是将民伕之类的辅助人员也算进去。要知道前线的一名将士至少需要后方五名左右的人为其服务,那么前方数万大军直接参战,后方就有数十万人为其服务,华夏文明中动辄几十万大军就是这么算的。

    更有一种畸形的算法,例如明末真正敢战能战的也就那么数千家丁部队,其余基本就是一战即溃凑数的;流贼敢战能战的也就是数千所谓的老营,其余不过是被裹挟的流民。但双方还不是一样数万、数十万大军的喊着。

    “两万六千?”邓恒皱眉:“是如我们这般,还是……?”

    崔宣带着明显的迷惑或者说迷糊,说道:“估计是实打实的参战部队。”

    这也下邓恒就不得不重视了。

    真正能够参战的部队有两万六千,对于任何统军将领来说都知道意味着什么。他们清楚地明白一点,某一支由至少有一万以上敢战能战的敌军是多么难对付,比之敢战之士和乌合之众混合编制更加难对付!

    石碣赵军大概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用来消化战果,汉部的军队却是距离不足一百五十里,邓恒作为一名老将很清楚这就是危险期,他与崔宣商议了一下,不吃下战果等于前面的战局白打,那就只有先行统率一批部队开拔前往要道口进行驻扎。

    “此战,鉴于汉军皆为正卒,本将不率无用之兵前往。”邓恒精打细算了很久:“先率一万赶往要道,借助地形成为守势。”

    “小人会催促豫州和司州的援军。”崔宣其实是难以理解邓恒的行为,没忍住又劝:“一万或许太少,不带多一些?”

    崔宣的官职其实没有必要自称“小人”,可要理解降将和二鬼子的心态,谦卑早就已经在长久的卑躬屈膝中深入骨髓。

    “你……不会理解。”邓恒没打算多解释,严肃道:“今次交战不会简单,其余州郡的援军要多多催促。”

    崔宣或许觉得邓恒太过小题大做,但这就是会统兵和不会统兵之间的区别。

    最终邓恒还是仅带一万人就出发了,除了必要的骑兵,他带走了绝大多数认为可战的步军士卒,仅仅带了少数服务于后勤的杂兵。

    泰山郡之所以有个“山”字,那是因为泰山郡这边就真的是一个多山地形。在这种地势之下,寻找一处必经之路的要道守住,敌军是否绕路其实已经不是关键,要是多山地形可以绕路,那还存在什么要道?绕路必定是非常难走的地形。

    出于谨慎,邓恒没有分什么前、中、后军,仅仅是派出必要的斥候在前方侦查和作为警戒,事实却证明谨慎绝对有用。

    “汉军的行军速度真快!”邓恒看着姚靖,问道:“他们的山地战怎么样?”

    姚靖在邓恒军中就是类似于客卿的存在,没有实权,仅仅可以给予一些意见,再有就是充当有问必答的角色。他答道:“未有与刘彦发生过山地战。”

    所以说会统兵和不会就是这样的区别,邓恒太清楚不是什么部队都能适应所有地形,斥候传回前方军情,说是发现一支数量为三千左右的汉军正在抵近,一瞬间脑子里就开始在选择怎么交战。

    “全军停下!”邓恒高声吼了一句,而后又发布命令:“骑兵与辎重队后退,步军于两侧山林埋伏!”

    这是一个两边都被山地包夹的谷地,个别地方的山体是凹陷地势。类似的地形在泰山郡非常多,这一条谷道还是天长地久被人给开辟出来才成为主要道路,其它区域就只是山间小道,或干脆是需要爬山而行。

    两军开战从来都是以斥候之间的厮杀作为开端,等于是一方发现了一方,双方都会知道周边有敌方的部队存在。

    埋伏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事情,打得就是一个出其不备,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袭。这就是为什么称作埋伏,而不叫偷袭。

    “他们会过来吗?”姚靖不是全然没有经验,说道:“已经发生斥候拼杀。这边全是山地,他们……”

    “嘘!”邓恒也不知道汉军会不会过来,可什么都是需要尝试才会有结果,尝试还有机会,什么都不做又能成什么事?他也没有压低声音:“安静等着。”

    马蹄声从谷道的远处传来,远远看去有数骑快马在前方狂奔,他们的后面是追逐着的十来骑。

    奔逃和追逐的双方,于驰骋时来回射出箭矢,但因为战马驰骋的速度太快造成太大的颠簸,射箭的准头上很是堪忧。

    现场数千双眼睛的注视之下,辨别战袍能够发现是汉军在追逐本方斥候,也许是巧合,可能是地形限制了速度,几乎是瞬逝之间竟然有六人同一时间被箭矢命中翻倒落马,几个未第一时间死去的人由缰绳绊着被战马拖拽发出凄厉的惨嚎,于谷道之内响亮的回荡。

    “停!!!”

    汉军斥候停住了战马,一个个来回扫视这个谷道,他们的这个举动,令埋伏起来的石碣赵军下意识就尽量将身躯矮下去躲避在草丛之中。

    远远听去,汉军的斥候正在讨论着什么,就在所有人以为要继续深入观察时,没想却全部调转马头驰骋离去。

    邓恒当然将刚才那一幕看在眼里,他脸上出现了忌惮的身形,想道:【观其微而知众,斥候便如此精锐,想来汉军战兵亦是不会太差。】

    汉军斥候没有深入倒是比较正常的事情,可能是出于军令,再来就是谷道历来就是军事险地,如非必要谁都不会傻乎乎进去送掉小命。

    “将刚才撤回的侦骑全部斩了。”邓恒杀那些人不是因为别的,哪有侦骑会在溃逃的时候往自己的本部大军跑?不是明晃晃地让敌军知道本方主力位置吗?他想了想又下令:“寻找筑营之地。”

    是筑营不是驻营,其间的差别就是营地工事上的区别。筑营不但会有木栅、围栏、拒马等防御工事,一般还有土墙、甬道、壕渠。两个不同的安营方式,是主将对敌军重视程度和战事级别上的区分。

    姚婧带过兵,可是他一圈看下来,恍惚间发现自己以前的带兵仿佛是过家家?

    那是从修建营地的步骤和方式上全面的认知,姚婧在平地的地形建造营寨,光是围栏和木栅的地基,一样的人手与之邓恒的花费的时间竟是相距两个时辰。而这个还没有算上其它营房设施上的差距,要是全部给算上,还是差距多大?

    山地筑营与之平地筑营由不是一回事,导致姚婧找到邓恒,不解地问道:“汉军的斥候已经出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这般筑营?”

    邓恒立刻笑了,说道:“侦骑回报,汉军前导不过为三千,后续部队大多为骑兵。”

    姚靖“哦”了一声,那就是谷地埋伏战别想打了,再有就是汉军不会深入山地地形。

    看来邓恒并不急切,特别是发现汉军不好应付之后,采取的是谨慎的态度。

    豫州方向会开来三万部队,司州也有两万,加起来就是五万。这些援军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与之姚靖临时凑出来的乌合之众存在根本区别。

    两个州开来五万援军,再有邓恒本身的接近两万,那就是实打实的七万大军,要是再算上地方上征调的家族士兵和奴隶兵,总数绝对会逼近二十万,要是号称都能喊六十万了。

    时间继续拖下去对防御方有利?那是当然,不过得看是什么状况。

    邓恒真的一点都不着急,石碣赵国本来就是打算三路并进剿灭汉部,哪怕是无法剿灭也要逼迫下海,别让汉部在石碣赵国征讨东晋小~朝~廷的时候碍手碍脚。

    “所以应该着急的是刘彦。”邓恒爽朗道:“既然知道叛军不易对付,那便做好万般准备。”

    刘彦在从海外调兵?邓恒并不是那么清楚汉部在海外有多少实力,可汉部才崛起不到四年,就算海外有领地,又能调多少?

    “为今可虑,慕容鲜卑会不会直接插手,或是从辽东方向,或是从海路运兵。”邓恒站立的高度与姚靖这种‘小家伙’并不相同:“燕公(石斌)率军停驻幽州,南边自有各个藩镇对晋国施压,若是没有海路,汉部……等死而已。”

    之前,邓恒与许多人一样认为汉部不过是疥癣之疾,但是上任之后一番了解却是不那么想了,分明就是个心腹大患!

    对于已经实际形成割据的势力,石碣赵国其实从来都没有当一回事,但刘彦这里在下密之战后已经不同了,一个汉人建立一个部族叫汉部,亦是明确表露出不俗的实力,任何胡人的第一反应就绝对是:剿灭!

    …………

    隆重推荐一本书,大神马甲写的:《铁幕德意志》,广告词在末尾。(未完待续。)

第231章:该自豪还是郁闷?() 
在石碣赵国内部形成割据的势力无比之中,小的那些就不说了,最大的莫过于姚弋仲和苻洪的羌族和氐族集团。

    石碣赵国能够容忍羌族和氐族进行不公开的割据,但看看姚弋仲和苻洪在哪,连带两族的精华部众也是被强制安置在襄国附近。

    至于那些不听从襄国中枢命令的小部落,甚至是一些中等势力,不听话就不听话吧,安安静静躲在角落画圈圈或是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就好,敢跳绝对是蹦起一个就剿灭一个。

    前去剿灭那些跳得欢势力的军队也不会是石碣赵国的本族部队,一般会有几个步骤,第一波是命令地方上的豪强聚兵听从谁的命令,无法剿灭就轮到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