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破三国 >

第216章

武破三国-第216章

小说: 武破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父皇示下,儿臣定当谨记。”

    苏辰见此郑重地说道:“天师道乃是****的组织,这对朝廷来说是个心腹大患,虽然现在张鲁归顺了朝廷,但以后怎么样很难说,为父剥夺了张鲁的兵权,任命他担任汉中太守,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天师道可以以道家分支的身份存在,但决不能让其掌握兵权,更不能让他们在汉中收买民心,切记。”

    “儿臣谨记。”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苏辰也没止住话头,继续说道:“还有,河内司马家根深叶茂,乃是百年世家望族,比起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来说丝毫不差,司马懿此人有大才,但此人也有野心,此人既要用,也要防,且不可让司马懿掌握太大的兵权,好在如今四海平定,也没有太多用兵的地方,父皇准备将司马懿调入军机处,今后他便不能掌兵了,不过你也放心,父皇会安排人看住司马懿的,不会然他有不该有的想法。”

    “诺!”

    “另外,对于孙权此人,你有何看法?”

    孙权现在没有出仕,还在太学读书,只不过孙权在太学之中名声很大,到底是历史上的吴国大帝,果然潜力非凡,即便苏辰把苏牧调去了朝鲜,这孙权依旧混出了这么大的名堂。

    对于孙权此人,苏进也甚是不喜,毕竟孙权最开始攀附他,后来又去攀附韩王,在他看来,这种人首鼠两端,不是良臣,所以老老实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370章 父子交心() 
如今大燕国的世家豪族,原来的豪门类似汝南袁氏或者弘农杨氏,他们的底蕴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些豪门,有的是在天下争霸的过程中因为自成一方诸侯而衰落,有的则是站错了队慢慢衰弱。

    但继承大汉的顶级豪门中,河内司马氏、颍川荀氏、颍川郭氏等等,这些家族却是因为有从龙之功,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发展壮大,这对于燕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苏辰治国十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各郡各县兴办教育,如今十年下来,县学郡学都已经颇具规模,除了边远郡县,中原富庶地区都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只是因为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各地的郡学县学背后还是无法摆脱世家的影子,要消除世家的影响,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若是以和平的方式,至少需要数百年的努力,苏辰从来没有消除世家的想法,他这么做主要是削弱世家的影响力,不让世家有颠覆朝纲的能力,重蹈汉末覆辙。

    孙家满门英豪,即便孙策没有成为江东之主,但孙策的几个兄弟也都颇为不凡,孙策本人自不必说,孙权文采斐然,学识不凡,在太学之中颇具威望,孙策的其余几个弟弟大多都进入军中,也逐渐崭露头角,而且因为孙家乃是外戚的缘故,这些年孙家已经有豪门之势。

    提到孙权,苏进对此人的观感并不好,不过他还是保持客观公正地说道:“禀父皇,儿臣以为,孙权此人有才识,有能力,只不过他同样也有野心,说得不恰当点,此人有些心术不正,喜欢投机钻营,孙家满门英杰,孙权算是其中的一个异类。”

    听到苏进的回答,苏辰笑道:“凌云看来这些年着实长了不少见识,父皇把你放到南方,一去就是将近二十年,如今看来,倒是没有白费功夫,你也没有辜负父皇的期望,父皇从小就对你寄予厚望,把你作为接班人来培养,此次灭蜀之战,你胸怀大局,可圈可点,父皇已经决定立你为太子,只是要告诫你一点,我苏家从来子嗣不旺,切不可行同室操戈之事。”

    “儿臣惶恐!”听到这最后一句话,哪怕苏进和苏辰关系亲近,也不由得十分害怕。

    “起来吧!”苏辰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些年,朕膝下只有六位皇子两位公主,这六位皇子之中,只有你和凌风二人被封王,其它不过都是侯爵,你可知父皇这么做的深意?”

    “儿臣不知。”

    “你既然不知道,那今日便由父皇来告诉你。”说罢苏辰大手一挥,命小太监拿来一幅巨大的地图,挂起来之后,两个小太监就下去了。

    诺大的宫殿之中只有苏辰父子二人,看到这一副巨大的地图,苏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好歹也是在军中统兵多年的将军,对于地图自然不会陌生,只是看燕国的疆域,却在这地图上面只有那么小一块,这让他有些不解。

    “此乃世界地图。”苏辰指着燕国的区域说道:“这里便是我们大燕国的区域,往南是南洋诸岛,交州广州再往南,这里雨水充沛,稻谷一年三熟,生产珠宝黄金白银象牙等诸多宝贝,可以说是一片热土,这些年司马懿在交州干得不错,不少燕国百姓都下南洋淘金,甚至掀起了一股热潮。”

    随后他又指着东边说道:“这朝鲜郡以东有一个大岛,名叫东瀛,你可别小瞧这些东瀛人,他们对我汉人来说,威胁极大,等到巴蜀战事平定之后,朕就会对这里用兵,公明在辽东经营多年,三韩之地如今建设得非常好,说起来这里面也有你二弟的功劳,前不久,公明送上奏折,说准备在九月开启灭高句丽一战,经过多年渗透,高句丽的商业几乎全部被我们的五原商会垄断,真要打起仗来,只怕高句丽找不到一颗粮食支援,此战胜负早已注定,高句丽灭掉之后,朕就会派太史慈调集战船千艘,大军二十万,横扫东瀛,凡东瀛男子,尽数诛杀,随后从辽东移民百万,占据这一座大岛。”

    说道这里,苏辰顿了顿,忽然想起后世这些东瀛人的可恶,只觉得心中舒了一口恶气,苏进见父皇停下,趁机问道:“父皇,以往我们对鲜卑等异族都是施行教化之功,为何对这东瀛要施行绝户之计,此举会不会有伤天和?”

    苏进不理解他的顾虑,情有可原,他目视着对方,严肃地说道:“凌云,你记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草原异族尚且可以教化,毕竟他们说到底都是炎黄子孙,只不过因为生活方式不同,进步缓慢,才被我们中原称之为异族,而这东瀛子民,却是那喂不熟的白眼狼,绝户之计虽说有伤天和,但也是为了我汉人江山永固,那东瀛便是朕给凌风将来的封地,让凌风一脉永世为东瀛王,你觉得如何?”

    听到这话,苏进脑中忽然闪过一道灵光,问道:“父皇是想借此给我苏家留下一处根基之地?”

    “哈哈哈哈,不错,不愧是朕的太子,与朕想到一处去了。”他的确没想到苏进竟然能领会到他的用心,“你说说你的想法。”

    见苏辰如此,苏进备受鼓励,说道:“儿臣记得小时候父王给儿臣说过,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东瀛对我汉人之所以威胁甚大,一来是海路隔绝,我汉人对其鞭长莫及,二来区区弹丸之地,也不得到中原朝廷的重视,父皇将此地封赏给二弟,想必正是想为我苏家保留一处根基之地。”

    “你说的不错。”苏辰赞赏地看了他一眼,解释道:“的确如此,燕国未来百年的国运,朕并不担心,这也是为何朕要亲自教导睿儿的缘故,但百年之后,朕就鞭长莫及了,大汉享江山四百年,最后也被我苏家取代,难保四百年后没有别人取代我苏家,所以攻下东瀛之后,朕才会把此地封赏给凌风,一来是避免你们兄弟之间生出龌龊,二来也是为了给我苏家留下一份底蕴。”

    “的确应当如此。”苏进也是个好战分子,看到地图上其它的地方,说道:“父皇,我燕国如今兵强马壮,这世界之大,的确远超儿臣想象,儿臣以为,百年之内,我苏家可以针对性的对外用兵,打下来的地盘也可以封给苏家的子孙,让他们自己去治理,如同父王所说,这么一来,可以避免兄弟阋墙的局面发生,二来也能延续我们的家族,哪怕千年之后,苏家依然有火种留存。”

    听到这一番话,苏辰非常满意,夸奖地说道:“你能有这个想法,朕很高兴,看来小时候给你讲的东西你还没有忘记,的确,东海诸岛之中,除了东瀛之外,还有夷州,这里是我为淳儿留下的。”

    “对东瀛作战结束后,朕有意对南洋用兵,在南洋同样可以打下一块地盘,只不过南阳瘴气丛生,这里至少需要百年的时间去经营。”

    “此外,同化西域,以西域为根基,向西延伸,这也是我们燕国未来对外作战的战略之一,只不过那时候,朕是不行了,只能由你来做了,朕在燕国施行军功授田制度,就是为了提高军人的地位,保持燕**队的战斗力,咱们将来自己的土地授完了,就只能去外边抢了,朕大力发展商会,就是为了以后燕国殖民准备,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保证我燕国长盛不衰,真希望,有朝一日,凡是日升日落之地,都能成为我燕国领土,让我苏家子孙,成为这世家真正的主宰。”

    “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儿臣以为,此事可以作为皇家家训,代代相传。”听到父皇这般伟大的想法,苏进也难以掩饰心中的悸动。

    “希望吧,事在人为。只不过要施行这个战略,对我苏家的继承人就要求很高了,凌云,你切莫忘记大汉后期帝皇的教训,若是选出一个不求上进,贪图享乐的皇帝,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家族,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朕会在十年之后把皇位交给你,然后专门教导睿儿,今后皇家还要成立一个皇家议会,掌管五原商会等皇家资产,同时也是对皇帝的一种监督。”

    皇位的交替不以生命长短维系,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皇帝的昏庸,毕竟很多帝皇年轻时都励精图治,到了年老之时才会变得越来越昏庸,甚至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之道。

    这一番父子交心,苏辰算是对这个未来的皇帝放心了,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国策被推翻,皇帝沦为腐儒的傀儡,当初把苏进放入军中锻炼,看来是对的,以后这可以作为皇家子弟的惯例,毕竟军队之中更能锻炼人,也许会培养出穷兵黩武的皇帝,但至少不会培养出羸弱不堪的帝皇。

第371章 高句丽灭亡() 
开元十年,秋。

    平州大都督徐晃,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高句丽。高句丽王派兵抵抗,因为缺少粮草军械,军心不稳,被徐晃大破。

    开元十年冬,高句丽王率领高句丽群臣投降燕国,徐晃遣人将高句丽王室送往洛阳。

    随后,徐晃占领高句丽后,奏报朝廷,设立高丽郡,朝廷同意了徐晃的请求,以田豫为高丽太守,同时迁移军户三万,辽东百姓五十万,移民高丽郡,凡是移民都能一人免费分到五十亩土地,每户人家还能免费使用三年官府提供的耕牛,这个优惠可以说吸引了不少移民,甚至冀州的百姓也都纷纷报名。

    三万军户主要是在西凉之战中立下功劳退役的士卒,他们去高丽,分给他们的土地是中原地区的三倍,并且还能享受二十年免税的政策。

    军功田的标准是每名退役的士兵根据军功大小可以享受五亩到百亩不等,百亩以上的土地就需要获得爵位才行,至少也要是个子爵。

    军功田一般是前五年免赋税,后面十年交一成,十五年后,根据军户中从军子孙的多寡制定赋税,不过最高也就三成,比起租种豪强的土地高达五六成的赋税来说,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如果授予军功田的军户没有后备子弟从军,那么这个土地就会被官府回收,重新授予别的立功的将士。

    土地早晚有授完的那一天,如此一来,为了追求更多的军功,军功又为了换成土地,那么殖民的步伐就开启了,尤其是这里面还有商会的推波助澜,因为苏双这个中山王,糜竺这个国舅,甄家的国舅爷们都是商户出生,所以商人的地位在大燕国并不低下,反而因为五原商会之中很多人被封为伯爵等以下爵位,导致从商也成了一种潮流。

    最终,移民的政策下达之后,各地的报名点都被挤爆了,要知道一个人五十亩土地,那是什么概念,只需要轻松完成一年耕种,便能脱贫致富,走上康庄大道。

    最终,耐不住百姓的热情,总共有将近百万的移民,同时为了管理这百万移民,军户的数量也增加到五万户,这些都是今后高丽郡折冲府的根基。

    田豫出任高丽郡太守,的确有些大材小用,只不过田豫非常善于处理民族矛盾,所以也只能暂时委屈他了,满朝众人还实在找不到一个比田豫更合适的人。

    随后,徐晃在得到军机处的命令后,并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而是把目标瞄准了高句丽北边的扶余、挹娄和沃沮三处。

    扶余在长城以北,距离玄菟有千里之遥,南面与高句丽,东面与挹娄,西面与鲜卑接界,北面有弱水,方圆约两千里。

    百姓有八万户,扶余人世代居住在这里,建有宫室,仓库,牢狱。扶余这地方山岭多,湖泽大,在东夷中,其地形最为平坦开阔。这里的土地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不出产各种果子,这点和高句丽不同。

    这里的人们身材高大粗壮,本性坚强勇敢但又忠厚拘谨,不抢劫抄掠。扶余国以国王为尊,其官长都用六畜来命名,比如马加,牛加,朱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等。

    各地村落都有豪强,其所管人户都是奴仆。各加分别主管各方,势力大的统治数千家百姓,势力小的则统治数百家。扶余人饮食用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主人客人相互敬酒,洗了酒杯再敬酒,拱手礼让上前退后都颇有讲究,这也是他们从大汉学去的礼仪。

    扶余人都喜欢白色,当官的一般都穿着绣有各种花纹的皮草。国内用刑严峻,杀人者不仅会被处死,其家人也都会被充作奴婢。扶余人的习俗与匈奴类似,擅长饲养牲口,家家户户都备有刀剑。扶余本来归玄菟管辖,可是高句丽不断蚕食玄菟,所以扶余开始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而今的扶余乃是尉仇台,立有太子简为居。对于这样一个政局稳定,民风彪悍,国力强盛,拥有人口近四十万的国家。徐晃想要打下,并不容易。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