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90章

革宋-第90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董宋臣终于被撵走了,撵走他的是当先的左丞相贾似道。身为得到士人普遍认同的‘周公’,贾似道将董宋臣外放的行动得到了一片赞美,即便是批评者也只是觉得贾似道应该将董宋臣这个大奸大恶的阉人杀了,而不是外放。

    董宋臣外放之后,步如烟就失去了了解官家的所有的渠道。那些临安的官员们对官家的看法完全源自他们自己的需求,基于这种态度的评价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既然脑子清醒了,步如烟就挣扎着起来,提笔给赵嘉仁写了回信。明确表示了自己在此事上根本无法提供有效帮助之后,步如烟表示自己以后会经常给赵嘉仁写信,谈谈临安内的消息。虽然赵嘉仁应该也有渠道得知这些消息,但是步如烟能做到的也就这么多了。

    写完了信,步如烟又喝了解酒的汤,时间就到了12点半。其间临安的钟声响起,步如烟也校对了座钟。稍微歇息一下,步如烟就开始练琴。最近她在学广陵散这首曲子,不过曲子陈义过高,总是抓不住要点。

    练到下午两点,步如烟睡了一个小时。起床之后吃饭,沐浴更衣,收拾准备,这就到了下午五点。接着步如烟就上了画舫,今日有几个颇有身份的人到这里喝酒,步如烟可得早早的等他们。

    到了晚上十点,那些人就散了。步如烟回到住处,立刻拿出已经写好的信,在后面有增加了一大段。这是她晚上刚听到的消息,泸州刘整投降蒙古。

    一封信从泉州到临安,再从临安回到泉州,得用大半个月。这还是因为仁通快运大大节省了时间。此时还是梅雨季节,外面是哗哗的雨声,点上蜡烛的赵嘉仁看了刘整投降的消息之后,脸色变的很难看。上一世,他听说过此事,然而并没有特别了解此事。鄂州之战,刘整的表现很不错,赵嘉仁觉得这位看着没有投奔蒙古的理由。

    然而步如烟提供的消息让赵嘉仁看到一些内情。当时赵嘉仁在汉阳统领水军,贾似道勇敢的进入鄂州指挥防御。鄂州城内有名将高达,也有向士壁等人。

    向士壁可不简单,蒙古南下的时候,官家下诏:“荆湖制置使马光祖移司峡州,向士璧移司绍庆府。”向士璧立刻投身战争,捐家资百万以供军费。然而在鄂州,高达可看不起文人出身的贾似道……

    高达恃其武勇,殊易似道,每见督战,即戏之曰:“巍巾者何能为哉!”将战,必须似道亲劳始出,否则使军士哗于其门。吕文德谄事似道,使人呵曰:“宣抚在此,何敢尔耶!”

    ……

    看了步如烟的信,赵嘉仁回想起他的同年司马考讲过吕文德的事情。前后印证,让步如烟提供的消息看着更可靠。

    而向士壁当时也领兵在鄂州,加上向士壁不是军人,而是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贾似道貌似对他格外的凶狠,当了左丞相之后就下令查账。这种事情很容易就能查出问题。于是向士壁一年内就从抗蒙古名将沦为贪污下狱的阶下囚。他在狱中瘐死之后,贾似道的幕臣竟然把向士壁的妻妾抓起来逼着她们补上缺口。

    看到这里,赵嘉仁已经大概能猜到步如烟要写什么。得知了向士壁的惨事,赵嘉仁真的不想再看。向士壁有没有真的贪污,账目不清,赵嘉仁不想说向士壁是无辜的。不过向士壁落得现在的下场只是因为贾似道在打击政敌而已。这种残酷的手段真的让赵嘉仁觉得非常不舒服。

    最近大宋的政争愈发的残酷,被公认为恶人的丁大全被发配到琼州,竟然在船上‘被军士挤入海中而死’。前宰相尚且这么个死法,得罪了贾似道的向士壁被活活整死。当时也在鄂州的刘整大概当时对贾似道也不会有多恭敬。

    叹口气,稍微平复心情的赵嘉仁把信读完。如步如烟所写的部分里面的确有赵嘉仁所料的内容,然而步如烟还写了别的内容。贾似道甚至请求官家杀高达,只是官家没有答应。

    赵嘉仁长叹一声,把信放下。如果此时让他抓住刘整,他一定会毫不迟疑的杀了这个叛国者。不过杀归杀,赵嘉仁觉得刘整叛国也不是单纯因为这厮脑后有反骨,一些外部原因的确促使刘整叛乱。

    一个刘整倒也没什么,问题在于赵嘉仁卖给大宋的军船,有一部分已经送到了泸州那边。船上可是装了一斤炮呢。赵嘉仁知道蒙古人在军事上很敏锐,加上忽必烈在水军上吃了那么大的亏,现在忽必烈终于能够拿到与大宋水军战船。蒙古人能将火炮推进到什么地步?

    正如赵嘉仁所料,此时宋国水军军船的详细图纸以及两门一斤炮送到了忽必烈面前。手摸两门冰凉的铁炮,忽必烈眼中忽然流出泪来。鄂州之战最后阶段的渡江血战让蒙古军伤亡上万。宋国赵嘉仁就是凭借这样的武器横行江上。

    哭了几声,忽必烈擦掉眼泪,大声命道:“马上让工匠仿造!”

    因为用的是蒙古语,汉臣们都不明白。蒙古将领们立刻用蒙古语答道:“遵命!”

第50章 大汗定下制度() 
王东陆的目光紧盯着两门火炮。这两个圆筒状的家伙外表很光洁,覆盖了一层黑色油皮般的玩意,看上去好像很容易就可以划伤。

    将两门铁家伙搬进大汗忽必烈的金帐之时,王东陆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坚硬。用指甲尖去划铁炮,铁炮没有被划出一丝一毫的痕迹,反倒是指甲被磨出白屑。铁炮不到一百斤,两个人抬着还挺吃力。回想起鄂州蒙古军渡江之时遭到的猛烈炮击,那种惊天动地的威力居然是由这样‘纤细’的玩意造成,王东陆到现在都无法相信。

    可有些事情不由他不信,铁炮运进大帐之前进行了测试性炮击。一斤重的铁球不仅可以被打出去六十步。在四十步左右,一寸厚的松木板被轻松打出大洞,就如长江上那些军船一样。

    “把这些火炮抬出去。”忽必烈命道。

    王东陆连忙和其他侍卫将这两门利器抬走,放在外面专门的帐篷里面。等王东陆赶回自己侍卫的位置上,就见蒙古贵人就用蒙古语怒道,“大汗,这个汉人就是包藏祸心。他说要选官,北方学儒学的人太少,要从被俘的南人里面选学过儒学的。可他一气挑了几千人。那可是几千人啊!难倒北边的汉人里面就没有学儒学的么?”

    被称为‘这个汉人’的是翰林学士高智耀,他身材高挑,镇定自若的听蒙古贵人对他猛烈攻击。真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当然,王东陆知道,这位翰林学士不懂蒙古语。不管蒙古人怎么讲,他都只能当做耳旁风。

    转过视线,王东陆看向忽必烈最信任的汉臣郝经。只见郝经神色严肃微微点头。于是王东陆心里面也不自觉的倾向于支持高智耀了,因为郝经现在是王东陆的老师。

    去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没有他哥哥蒙哥的压制,忽必烈开始在汉地全面实行旧汉制。王东陆跟风拜了郝经为师,学习儒学。因为蒙古第一次用年号纪年,去年是蒙古中统元年。郝经给王东陆起了个字,启年。王东陆对汉学并没什么研究,王东陆也好,王启年也罢,反正都是个名字呗。

    这时候,就听翰林学士高智耀开口了,他声音铿锵有力,情绪饱满。王东陆忍不住把视线转移回到高智耀身上。就听高智耀说道:“……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不可。”

    旁边有通译把这话翻译成蒙古语讲给旁边的蒙古高官,听了这番话,那几名蒙古高官气的细长的眼睛都瞪大啦。

    忽必烈看着手下的两派人都是绝不退让的意思,他稍微打了个圆场,“此事再议。”

    蒙古贵人怒道:“大汗!此事若是再议,那就是你按照这汉人给领的路走。”

    忽必烈心里面其实是支持高智耀的方案,被这么挑破,他哈哈一笑,对郝经说道:“你怎么看?”

    郝经果断的答道:“高智耀说的没错。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不可。”

    忽必烈扭头看向蒙古贵人,就见蒙古贵人也毫无退让的意思。同样是不退让,忽必烈看到蒙古贵人就是直截了当的表达反对,情绪也颇为激动。而汉人儒生们则是举止沉稳,充分保持着对忽必烈的尊重。

    心里面叹口气,忽必烈再次感受到自己愿意支持儒生们提出的三纲五常,还有朱子理学。这些以对上位者绝对尊重为基础。国家体制以忠,家族体系以孝。有了明确的制度,就有明确的管理。对于蒙古文化来讲就没这些考虑,实力、号召力就是一切。儒生的理论都是屁。而且蒙古人的理由很充分,如果儒生有用,为何会被蒙古打败,为何向蒙古贵人讨要权力?

    之前忽必烈在汉地逐渐建立旧汉制,随着汉制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冲突也一日甚过一日。心里面做了个判断,忽必烈说道:“各地官职,蒙古人为主官。回回人管财,汉人出任具体职务。”

    蒙古贵人没想到忽必烈竟然拿出这么一个解决方案,倒是没敢立刻回答。经过讲述之后,蒙古贵人也算是理解了这个制度。

    所有地方行政长官都由蒙古人来出任,管理财务的则是回回人。忽必烈让汉臣整出来的那一系列复杂的行政长官之下的官职,由汉人来出任。

    “大汗!能不能和咱们草原一样,不要弄这么繁杂的官职?”蒙古贵人做着努力。

    “不行。”忽必烈用蒙古语回答的非常干脆,“你在夏天用弓的法子和冬天用弓的法子一样么?现在不仅草原是我们蒙古的,大河,大海都是我们蒙古的。春田是我们蒙古的,夏天、秋天、冬天,都是我们蒙古的。既然这一切都是蒙古的,你为何一定要固执草原的法子?”

    听到大汗忽必烈讲到‘一切都是蒙古的’,蒙古贵人心中动摇了。他继续问道:“大汗,若是那些汉人定下的制度……”

    忽必烈板着脸打断了蒙古贵人的话,他的蒙古语说的庄严肃穆,“蒙古哪里有汉人定下的制度,蒙古只有蒙古大汗定下的规矩。难倒我不是蒙古大汗么?”

    说到这里,蒙古贵人再也没了对抗忽必烈的念头。他按照蒙古效忠的方式唱道:“俺们蒙古勇士就是雄鹰,苍天在哪里,我们就飞到哪里……”

    说服了蒙古贵人,忽必烈对汉臣说道:“蒙古一等人,回回二等人,汉人三等人。蒙古人为主官。回回人管财,汉人出任具体职务。永为定例!”

    听了忽必烈的命令,感受到忽必烈不可辩驳的态度,汉臣们皆叩拜:“谨从大汗所命!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汉臣们的模样,王东陆觉得很是不解。他是大理人,肯定不属于汉人。和那些色目人也明显不是一路。身为忽必烈的侍卫,王东陆觉得自己大概会归于蒙古人的行列。王东陆最不解的是,明明成了三等人,这帮汉臣为何还有种‘大愿得偿’的兴奋。

    儒生们的理念就是这样么?王东陆真的无法理解这么复杂的问题。

第51章 决定李璮命运的因素() 
大汗忽必烈制定下来的三等人制度很快就通过儒生变成了正式公文,并且向汉地发送。这个内容送到山东都督李璮手中,李璮的神色变得格外难看。

    金国覆灭之后,燕地与山东是由众多汉军世侯统治。更直白的讲,这帮人就是些军阀。山东李璮的实力在军阀中算是数一数二,所以他完全不能接受三等人制度。虽然李璮娶斡赤斤后王塔察儿的妹妹为妻,但是这个制度得到通过,就意味着李璮也是个三等人。

    想到这里,李璮心中的怒火更盛。只要不侵害李璮的实际利益,汉地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或者大宋对李璮根本没有区别。同样,不管汉地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或者大宋,只要侵害了李璮的实际利益,他就不会束手就擒。

    心中有了明确的思路,李璮让手下给其他汉军世侯们写信,向这帮人讲述三等人制度对汉军世侯的危害。这些不用李璮亲自干,交代给儒生即可。李璮把亲信叫来,口授给大宋的信。若是想对付蒙古,就必须与大宋合作。李璮不会连这点最起码的战略考量都不知道。

    写完这封信之后,李璮又命亲信写信给赵嘉仁。与大宋官军打了这么多的仗,李璮对大宋军队的实力很清楚,所以赵嘉仁的军队给李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不论赵嘉仁麾下强大的海军,在海州的时候,赵嘉仁那支装备火炮的军队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现在赵嘉仁控制了济州岛,与山东距离很近。想对抗蒙古人,李璮必须拥有更多的武器。

    信先送到了仁通快运在海州的据点,接着以最快速度送往南边。到了嘉定二年八月初,信终于送到了赵嘉仁手中。赵嘉仁此时并没有去看信,他正非常不满的拿到了官家的赏赐。上等蜡烛作为贡品终于有了一个数目,每年上贡一万两千支。官家也很慷慨的给了赏赐。

    按照蜡烛的铜钱价格,官家给了赵氏同等额度的交钞。

    这种横征暴敛让赵氏宗亲们态度变得很是暧昧。大宋的铜钱一贯770文。而交钞的价格是一贯120文的样子,也就是说一贯铜钱能换大概七贯交钞。现在咱大宋官家就以一贯交钞一千文铜钱的价格向赵氏索取贡品,虽然贡品理论上是免费给官家的孝敬,但是多少年都不存在这种操作。

    因为采取了新技术,蜡烛是个暴利行业。然而赵嘉仁算了一下账,按照官家给的这个比例,上贡蜡烛竟然要赔钱。对赵嘉仁来讲,他有过失败的投资,却没干过赔钱的买卖。

    现在赵氏宗族的态度已经确定,他们谁也不肯再插手此事。既然蜡烛赔钱,就让赵嘉仁这个罪魁祸首去承担上贡的事情。当然,宗室们把交钞给赵嘉仁送去的时候,话说的极为漂亮,“所有官家的赏赐都给嘉仁。”

    到底是谁想对自己动黑手呢?赵嘉仁非常不解的想着。情报不足,他根本拿不出足够的信息来判断。

    为了转移注意力,赵嘉仁开始处理其他事情。打开了李璮的信,赵嘉仁读了一遍之后陷入沉思。原本赵嘉仁以为三等人制度是从蒙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