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816章

革宋-第816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谦还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来看老爹,一时竟不知说啥好。

    赵嘉信自顾自的说了下去,“大郎,你们弄得那个农场不错,只是我总觉得还是不够科学。不知你们配套的学校是怎么计划的?”

    “学校……唉,大伯,文丞相这几年经常写信来骂。”赵谦叹道。

    “哼哼,该骂。”赵嘉信笑道。

    赵谦陪着笑了几句,然后问大伯,“大伯,我一直有个想法,如果粮食亩产够高,农业技术真的够发达,真的能彻底消灭农民么?”

    “消灭农民?你爹不是早就说的很清楚了么?”赵嘉信不解的问。

    “我还是不敢相信。”赵谦自己干了那么久的农业和水利工作,对农民并无不敬,但是他也觉得农民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和老爹预言的未来的农业工人完全不同。

    “农业工人为啥是要农村出身?你爹只是没干农业,我喜欢农业才干了农业,我们可不是农民。你呀,就不动脑子。哈哈。”赵嘉信笑道。

    “啊?”赵谦突然有点明白了。就听大伯继续说:“就我所见,我手下学农业真学得好的,没几个是农民出身。他们大多是城里没种过地的,就是喜欢弄农业而已。真正的农民种地吃了那么多苦,他们不想继续种地受苦。看到农活,他们心里就不高兴。”

    “大伯……,你是说以后种地的农业工人都会出身城里?”赵谦还真没想到居然有这样的路数,整个人都有点惊了。

    “为啥城里人不能做农业工人?”赵嘉信反问。

    赵谦一时回答不上来,他的想法是农民直接变农业工人,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赵谦自然不会和大伯一样的想法。

    “大郎,你呀。你想想看,你伯母家是松江地主,你那几个堂兄弟堂姐妹谁去种地了。”

    听大伯举了这些亲人的例子,赵谦完全明白自己想法的确有问题。这不仅是皇室,官员家庭里面不少人出身地主,可他们没一个想种地。等他们当了官,都努力把有意愿有能力的亲属弄出农村,送进城里的国家企业上班。

    这次分地弄得全国皆知,城里面却只有少数人才选择会农村。这帮回去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城里混得不如意的。

    有了新想法,赵谦思路突然就开阔了,他想了一阵,迟疑的说道:“大伯,难道以后所有人都要进城么?”

    “如果种地只是一个职业,城里人为啥不会选择种地?只要有充分教育,自己也喜欢,他们种地不会被农民差,只会比农民好。农民种地完全是因为不种地他们活不下去。”

    skbwznaitoaip

第308章 共和(十八)() 
半个月后赵谦第二次到了大伯这里,见了面就先道谢:“大伯让我去的那几个地方真好,真有特色。”

    赵嘉信叹道:“唉。等铁路如你爹所说的那样修遍了大宋,你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很多时候你真到了地方上看一看,就知道他们面对什么。”

    “大家比我想的要努力的多。”赵谦深以为然。这些农场有些条件非常好,有些条件不怎么样。相同点就在于农场里的人都很认真的在经营,因地制宜来布置农场。地势平坦的就修建了非常规整的水利设施,赵谦甚至看到了最新的煤气内燃机为动力的农机具。这玩意干起活来能顶几头牛。每个人平均耕种的土地都是单干户的好几倍。

    土地不够平坦的则依照地形布置,山坡丘陵种竹子种树,平地种水稻养鱼,都是按照水土保持的方式规划。农民虽然下力,收获中很大一部分则是鱼类、竹笋、莲藕、桑蚕、水果等经济作物。单价较高。

    水面大的则养殖淡水珍珠,定期收割葑草等淤塞水面的水生植物做蚯蚓的食物。煤气内燃机做动力的设备竟然向湖里面打氧,确保密度较高的饲养生物不会因为缺氧窒息。

    三类模式中的每一种都使用不少机械设备。快过年了,财务人员做出的今年结算表与明年预算表中显示出基础建设、设备投资以及运作维护费用都占其中相当比例。赵谦明白如此高产背后是远高于单干户的投资,投资带来的生产效率壁垒是单干户无论如何都越不过去的龙门。

    “估计没人和你说,农场里面每年都要尽量走些人。不管是考学之后进入城市,还是是参军去当兵。要么就是工厂招工。农场里面不能让那一部分人一直待着。”

    听了大伯的叙说,赵谦迟疑的问道:“这……这是官家的安排么?”

    赵嘉信笑道:“哈哈,当然。也就是你爹才会这么想事情。”

    “大伯,若是农场里的人走了,跟上来的人接不了那些人的空缺怎么办?”

    “能不能接上空缺,就看他们在实习期的表现。实习期内接不上,那就让他们走人。”赵嘉信回答的非常爽快。

    赵谦有些被这气势唬住,有些不知道该说啥。看着侄子居然有些不安,赵嘉信只能解释道:“你不要担心那些人,只要没人是托关系一定要占位置,那些人都能过试用期。别小看人啊。”

    “真的么?”赵谦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大伯的评价。

    “你小子真是奇怪,你爹最得了的地方你居然没学到么?”

    “哪条是最不得了的地方?!”赵谦立刻来了兴趣,他觉得老爹有太多不得了之处,却分辨不出最不得了的是什么。

    “你爹让人干活从来都给钱,还给够。也亏得他能判断出这些事情到底值多少。懂得这条,你以后与任何人打交道都能清楚明白。我看你现在还糊涂着呢,到了农场就能挣到钱,那些人挤破头的想进来。能学会的是多数。”

    赵谦有点无法接受大伯的观点,他认为老爹不得了的地方应该在那些理论,大伯说的却是实际执行。看到了侄子表情下的心思,赵嘉信有点不屑的说道:“你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以为眼前看到的就是浅,你爹若是不知道倭国劳工便宜,他怎么可能要雇佣那么多。再深远的眼光也得能变成现实才行,你爹对利益花费那么精准,这点才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赵谦还是不太能接受,却也不愿意和大伯顶嘴,边点头称是。从大伯这里出来,赵谦再回到杭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在会议上赵谦提出‘严格考试制度,不许托人情’的指示。这边的人等的就是赵谦的支持,都欢欢喜喜答应下来。赵谦只能再次强调,“诸位若是觉得两浙路农民都加入了农场就是成功,我先要说明白,那说明你们失败了。加入农场的目的是让农场继续壮大,而不是徒具其表。我在北方搞农场调整,知道很多地方不适合农场,很多人也不适合农场。强行把这些纳入农场,就等于是破坏现在农场的经营。诸位都在基层走了很多,不会不知道这些吧。”

    见赵谦说的都是亲身经历之后的实在话,热烈的气氛降温了。赵谦突然觉得大伯说老爹能明辨利益的说话其实很有道理,赵谦虽然没有老爹那么厉害,却还能看得出这帮人的利益所在并非是农场本身经营的优劣,而是农场覆盖比例的大小。既然他们和赵谦的利益看法不同,赵谦也只能告诉这帮人一些可能的后果。于是赵谦问道:“为何这么多人愿意加入农场,谁能说个理由。不,谁能说个你们认为的真正理由。”

    众人都在猜测赵谦的想法,会议室里沉默着。然后一个人打破了沉默,“他们羡慕农场赚钱多。”

    一阵哄笑随着这个回答响起,笑声未落,赵谦大声赞道:“说得好!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理由。”

    哄笑声戛然而止,众人用各种目光看着说实话的这位学社高层。这位三十来岁的高层行若无事的坐在位置上,完全不在乎周围的人怎么看他。

    赵谦把这位记在心里,然后说道:“想加入农场的心思一样,人却不同。有些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到农场的要求,从而在农场里面站稳脚跟。有些则是图着农场的收益,只想无论如何都留在农场里。能不干好,他们自己也没底。他们能不能做到我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我非常确信,农场能吸引人是因为农场经营的比个人种地好得多,所以才能被人羡慕。若是一味增加规模,反倒拖垮了农场的话,这就是鸡飞蛋打。朝廷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话说到这里,赵谦觉得这帮学社的家伙应该听明白了。他问道:“诸位,你们可定下章程和要点发给朝廷。不要害怕说如果执行结果不如预期会如何,只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到这种可能,制定的章程就会对此作出预估。朝廷不能接受的是有人利用朝廷的制度瞎搞,努力工作不等于必然得到期待的结果,这个在学社里面说的太多,我不再赘述。”

    会场最初那股子一拥而上的劲头此时消散大半,虽然也有些人看着依旧不以为然,但是赵谦见多了这样的表情。恃才自傲的家伙大多是如此,既然敢恃才自傲,还能爬到现在的位置,一般来说都得有几把刷子。赵谦本就不想在这里久留,铁路的事情太多太多。从徐州向其他地区修建铁路的申请有二十几份了,赵谦得赶紧回去处理这件事。

    急急忙忙赶回开封,到了老爹家就见到自己的堂弟赵雍与赵铭正在客厅里。这两位堂弟都是二伯赵嘉礼的儿子,虽然二伯和大伯与老爹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是这帮兄弟们关系还不错。赵谦问候之后坐下,就听老爹说道:“你们两个想挣钱,却不知道你们两个能承受何种辛苦。”

    赵谦不敢吭声了,原来两位堂弟的目的这么明确,这就不是赵谦能说话的时候。赵雍说道:“三叔,吃苦什么都不是事,我们愿意搏一搏。”

    “想挣钱没错,只是你们知道我对挣钱怎么看。”赵嘉仁答道。

    “得实实在在干事,拿自己应得的那份。”赵铭跟着哥哥方才的话答道。

    “知道就好。”赵嘉仁点点头,“你们觉得自己有能力组织船队走太平洋航线么?”

    赵谦一惊。大宋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基本航线也探索出许多。太平洋航线无疑是最辛苦的一条。船队得趁着风先抵达扶桑洲北部,再沿着海岸线南下。之后趁着季风横渡太平洋抵达南海,之后转而北上。这条航线理论上顺风顺水,问题在于海路太长,沿途也没有什么城市。大宋经营了这么多年,也只有少量沿岸据点。说辛苦,这条航线太辛苦了。

    “若是能赚钱,这点辛苦不是事。”赵雍大声应道。

    看着侄子们这么坚定,赵嘉仁笑道:“你们猜猜我会让你们运什么回来?”

    “扶桑洲的农作物?还是硝石矿?”赵雍的声音比正常的声量偏小。

    赵谦也有些好奇。扶桑洲物产丰富,辣椒、红薯、玉米、豚鼠、水豚还有金丝鼠(龙猫)之类的东西太多了。可横跨太平洋的航线让任何东西利润都变得很差,大规模运输的玩意大概只有一个被称为‘织里’地方上的硝石矿。那个地方气有炎热的气候与大片会干涸的浅湖。水中的微生物和细小植物死后被水里的细菌分解,沉淀下来。最终成了大量硝石矿。

    但是运输这玩意的确危险,不少船只因为存储不当引发的爆炸毁灭,赵谦不觉得老爹会让两位堂弟冒这个险。

    赵嘉仁向赵谦做了个手势,赵谦立刻去拿了地图出来。赵嘉仁指着后世被称为墨西哥的地方说道:“这里有沥青,非常好的沥青。从海边涌出来,我不要你们干别的,把这里出产的沥青运回来就行。”

    “好!”原本都做了运硝石的准备,听到居然是运安全不知道多少倍的沥青,赵雍赵铭两兄弟大声应道。

    等两位堂弟离开,赵谦不解的问老爹:“沥青为何要用万里之外的?”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等运回来你就知道了。”赵嘉仁简单的答道,并没有向儿子解释。北美的沥青品质非常高,新中国使用的高级沥青都是从那边运来的。中国并不缺乏沥青矿,只是中国地质太过于稳定,沥青矿就没有扶桑洲沥青那种出色的粘合性。沥青铺路,中国本土沥青就更容易失效。赵嘉仁看过一篇文章,说是中国终于解决了沥青结构改造什么的,不用依赖北美沥青。作为一个出国后更爱国的家伙,赵嘉仁当时非常不服气。

    然而赵嘉仁自己认识世界的角度变了之后,他不生气了,对于物理事实生气是很幼稚的行为。虽然还是不知道具体的技术细节,赵嘉仁却肯承认北美沥青就是比中国本地的好。

    赵谦也不知道技术细节,但是他搞水利修铁路,对于沥青的认知多了很多。这种材料应用非常广,填塞工程的孔洞,涂抹在枕木上防腐防虫。既然老爹这么讲,赵谦就抱着些期待。

    不提沥青的事情,赵谦有点得意的把自己在两浙路的事情告诉给老爹听。老爹听完之后先赞了赵谦的观点,接着说道:“这个过程会很长,你得盯好。”

    “官家觉得一定会出事?”

    赵嘉仁对这傻话当做没听到,这就是他经常感受到悲哀的地方。听着有能力有信念的家伙说着傻话,除了当没听到之外还能如何。赵嘉仁按照自己的理念讲下去,“当然会出事。所以你要注意从农村把人口弄到城市的进程。城市里面能提供的就业可不是农村可比,很多在农村混不下去的人在城市未必会出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世界,只是现在大宋还没有能到那个阶段。”

    “在农村执拗坚持,以自己为主,也许能成为一个让人佩服的人。在城市里这种性子能混开么?大家凭什么要迁就这种人。”赵嘉仁说着自己的经验,心里面浮现出一些回忆,还是不怎么好的回忆。

    赵谦的反应就没老爹大,他只是觉得有些人不是坏人,却会坏事。那些人是有些可惜了。但老爹这么讲,赵谦也只能点头。他接着问道:“官家,现在铁路申请这么多,钱够用么?”

    所有部会里面,财政部对铁路的热情无疑是最低的。财政部长不止一次的向赵谦抱怨,铁路预算太大了,财政部真的扛不住啦。甚至连大宋在经济上开始控制倭国都没让财政部长感到特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