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572章

革宋-第572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老年人不敢说话,年轻人却跟着高喊起来:“对!”“大王说得对。”

    “既然如此,大家就好好干活,让大家越来越富。另外,大家一定要跟着老师好好读书认字,一定要好好读书认字。如果读书认字不够多,那就没出息。”郝仁继续说道。看得出,前半截发家致富的话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已经有人忍不住跟着欢呼起来。便是前半截的情绪那么激动,牧民对后半截读书认字就没什么反应。这让郝仁感觉很是遗憾。

    参观完牧场,郝仁就去了牧场旁边的农场。农场五月的麦子还没到收割的时候,麦子依旧碧绿,麦芒还没有变黄。农场这边已经开始磨镰刀,准备晒麦子等工作。除此之外,大白菜等冬储蔬菜的种子也开始准备。胡萝卜人能吃,也很适合喂牲口,也是麦收之后重点种植品种。自然也需要准备。更珍贵的是从大宋引进的土豆。

    在现在的元国,大宋有什么,元国就跟着学什么。农业尤其如此。土豆在大宋还没有全面普及,在元国就开始大规模普及。元国农民觉得这东西很不错。也作为第二季的作物。土豆要让土豆发芽,需要事先培育。所以汉人为主的农民大多数其实在接受培训,培训完成之后就在官府的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做各种耕种准备。

    这些都是完全照抄大宋农场,就如同牧场也在抄袭大宋牧场一样。甚至连距离元国并不算遥远的边境牧羊犬消息也是从大宋得知,之后转而前去英伦三岛买来的种狗。

    见到这些都执行的如来自大宋的那些报告,郝仁就感觉很安心。再过几天,麦子成熟。整个元国二百三十万人口就要收割三千万亩黑土地上的粮食。然后抓紧耕种第二季。西历十月,收获完第二季。二百三十万人就要分类储存粮食,制作青饲料,宰杀牲口。西历十二月开始下雪的时候,除了工人、军队和学生之外,元国农牧民开始进入安逸的冬季。直到第二年的春天。

    带着视察后的满意心情,郝仁回到基辅的王宫。外交部尚书急急忙忙赶来,向郝仁讲述了华沙大公提出和元国结盟的请求。郝仁愣住了,他第一感觉是华沙大公在玩什么花样,之前华沙大公与元国一直处于完全敌对的状态。很快,郝仁觉得这不太可能是圈套,便是圈套,也是华沙大公受不了条顿骑士团国的压力,想让元国与条顿骑士团国同归于尽的圈套。

    “让华沙大公的使者来见我。”郝仁做了决定。

第254 四国联盟(八)() 
“你确定华沙大公并不是来请求庇护的?”郝仁非常不快的提出质疑。

    “大公并不是来背弃信仰的。”使者果断答道。

    使者的表情让郝仁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猫腻,但是郝仁并不想去质疑。在郝仁的计划里面,华沙大公与条顿骑士团都需要在战场上被摧毁。如果真的接受了华沙大公的投降,就意味着要放过这个家伙。至少短期内需要放过华沙大公。郝仁也是快四十岁的人,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够特别长寿。随意郝仁说道:“那你就走吧。”

    送走了华沙大公的使者,外交部尚书很是不解,“大王,这厮难道是想耍弄我们么。他之前说的可不是这样。”

    “无所谓。”郝仁已经开始忘记此事了。他觉得自己还是关心一下那些从蒙古金帐前来的穷人更有效率。

    又过了两天,蒙古使者前来。郝仁的族侄铁穆尔大汗请求郝仁能够兑现他之前和玉昔帖木儿所说的话,接受五十万蒙古移民。

    郝仁先是觉得这位大侄子比较有趣,然后有点同情铁穆尔。想来国内那些穷苦的蒙古人把铁穆尔大汗给逼的够呛。不然的话铁穆尔怎么会狗急跳墙的要求郝仁兑现一个知识玉昔帖木儿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呢。

    所以郝仁就问使者,“难道元国现在很乱么?”

    “王爷,现在也不是很乱。”使者先是否定了郝仁的话,然后说道:“现在是乱的很。”

    “有那么糟糕?”郝仁已经无法理解金帐所在的两河流域到底出了什么大事。

    “伯颜大帅在埃及的时候,每年都可以从埃及弄到粮食。现在伯颜大帅不做埃及总管,派了别人去。反倒收不上来这么多粮食。没有从埃及来粮食,加上北方的王爷们继续抢掠大汗领地,现在的日子很难过。”

    “……玉昔帖木儿大人难道不在朝廷里面了么?”

    “玉昔帖木儿大人已经带兵去北方和王爷们打仗。”

    “啧啧!”郝仁忍不住咋舌。他实在想不到局面竟然变成这样。强大的蒙古帝国转眼就到了如此地步。但是回想赵嘉仁在《社会契约论》当中谈及文明分类,就讲过蒙古‘因为缺乏生茶能力,不管抢掠多少东西,都如同往一个破桶里装水。装的再多,也只会漏光。最后尘归尘,土归土。’

    蒙古被赵嘉仁从富裕的河北平原撵走,被迫返回贫瘠的蒙古草原之时,这个国家剩下的就只有贫瘠。至于是在蒙古高原贫瘠,还是在两河流域贫瘠,都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郝仁说道:“你让那些蒙古人从陆路来我这里吧。”

    “不行,王爷。真的不行。走陆路的话,十成里面大概只有两成能到王爷这里。其他三成大概会死在路上,其他五成就当了土匪。”

    什么土匪,不就是返回头去抢大汗领地呗。郝仁心中腹诽。最后他说道:“那就这样,我只去大马士革接人。可以了吧。”

    使者大喜,连忙答道:“多谢王爷!”

    送走了使者,郝仁心里面其实也有些惴惴。这几年,元国他们的粮食与肉类产量每年都比上一年增加50左右,靠元国自己已经没办法自己消耗,所以开始大量出口。现在若是真的弄回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会不会导致什么问题。至少没有这么多粮食出口,元国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好过。

    想到这里,郝仁又觉得自己实在是想太多。也许没有那么多蒙古人愿意来元国。现在这一票人运输完毕,就没有多少人肯来元国。

    郝仁叫来交通部海运司的司长,询问现在元国的船只到底有多少运力。元国与大宋之间合作造船,有些船只属于元国,之前大宋不肯用他们的船运输蒙古人,那就得元国自己去拯救他们的蒙古同胞。

    “要是那些人什么都不携带,只是他们自己的话,一艘四千吨的船一次可以装一千五百多人。二十天往来一次。不过大王,还有一个办法能更快的运输人口。”

    “什么办法?”

    “我们可以把人先运到塞浦路斯去,在塞浦路斯进行各种防疫。那时候大宋就没办法拒绝了。”

    “……好办法。”郝仁原本想不出别的办法,此时终于豁然开朗。大宋在塞浦路斯一直没有安全感,所以那地方完全能够作为一个转运站。

    说干就干,郝仁立刻派人去希腊,与杨从容商议这么做的细节。

    这件事刚开始,外交部尚书又来了。这次他带来的是华沙大主教的使者。郝仁回想起几天前的事情,就问道:“这个大主教和华沙大公难道不是一路的么?”

    “华沙大主教的使者说的和华沙大公说的差不多,都是希望能够投降我们。但是不知道那个大公使者到底吃错了什么药,就出尔反尔。”

    “……让那个大主教的使者来见我。”

    “要是那些人什么都不携带,只是他们自己的话,一艘四千吨的船一次可以装一千五百多人。二十天往来一次。不过大王,还有一个办法能更快的运输人口。”

    “什么办法?”

    “我们可以把人先运到塞浦路斯去,在塞浦路斯进行各种防疫。那时候大宋就没办法拒绝了。”

    “……好办法。”郝仁原本想不出别的办法,此时终于豁然开朗。大宋在塞浦路斯一直没有安全感,所以那地方完全能够作为一个转运站。

    说干就干,郝仁立刻派人去希腊,与杨从容商议这么做的细节。

    这件事刚开始,外交部尚书又来了。这次他带来的是华沙大主教的使者。郝仁回想起几天前的事情,就问道:“这个大主教和华沙大公难道不是一路的么?”

    “华沙大主教的使者说的和华沙大公说的差不多,都是希望能够投降我们。但是不知道那个大公使者到底吃错了什么药,就出尔反尔。”

    “……让那个大主教的使者来见我。我来亲自问他。”

第255 四国联盟(九)() 
大马士革港口,成群结队的蒙古人被送上船。押送者手里拎着马鞭,见到不听话的蒙古人也不客气,上去就是几鞭子。打得那些穷困的蒙古人呲牙咧嘴。如此蛮横的态度并没有激发穷困蒙古人的反抗,除了坚持自己的大家子人要在一起之外,成千上万的蒙古人很快就屈从于暴力的管理乃至统治。

    作为东地中海现今的唯一霸主,将这些船队运走的都是大宋的船只。和几个月前相比,船只的数量又增加了一倍。但是吨位明显没有增加一倍,因为新船基本都是一千吨左右的船。除了吨位之外,船上的水手也不再全是东方人口。不少地中海面孔也出现在船上。

    看着数量如此巨大的蒙古人,船员都感觉压力很大。解决压力的办法就是赶紧扬帆出海,将蒙古人运送到目的地。元国提出的中继站是塞浦路斯,大宋东欧司司长杨从容觉得塞浦路斯并不适合当做中继站。这里人口太少,距离雅典这个新的势力中心太远。万一被蒙古人看穿手脚,不好防御。船队运送着大量蒙古人到了距离雅典更近的罗德岛。

    罗德岛曾经作为大宋在地中海的绝对统治中心,大量大宋人员都在罗德岛上。有这么多蒙古人过境,那些大宋人员都撤到雅典去。只剩下很少量的人员。便是这很少量的人员,他们给雅典的报告也描述出了壮观的移民场景。

    ‘每天都有十几艘船卸下众多人口,总数达到了两万以上……罗德岛上的水源不多,这些蒙古人几乎要喝干所有的水……不管男女,都被逼着洗澡,供他们洗澡的海滩都被弄臭了……要是赵官家看到这么短时间里面能够移民超过三十万,他一定高兴坏了……’

    大宋东欧司司长杨从容一直担心这么大规模迁移蒙古人会弄出什么问题,就强调船只消毒问题。因为缺乏人手,他不得不招收更多雅典人当水手。虽然船上并没有爆发任何瘟疫,但是新水手因为劳累或者别的原因损失了大概5。这5里面一半左右都是失踪。

    杨从容并不知道,失踪的人有六个通过秘密交通线出现在威尼斯城议会当中。作为东地中海不久前的霸主,现在的威尼斯已经被逼到了绝境。在绝境中的威尼斯没有分崩离析,他们依旧在竭尽自己的力量寻求自救。打探大宋船只的虚实就是自救中的一项。

    “诸位尊敬的议员,我们已经知道大宋的船只为何如此巨大。他们的船肋不是木质,而是铁质。”作为探子,混进大宋船队里面的水手讲述着他的见闻。

    铁船肋。这个消息让威尼斯议员们都倒吸一口冷气。威尼斯有整个欧洲最好的造船业,议员们对于造船行船并不陌生。

    “那些大宋的人竟然能够生产出十几米长的船肋,和最大的树做成的船肋一样大?”有议员不解的问。议员能够理解铁船肋的意义,他们不理解的是竟然有人能够加工出这么巨大的铁件。威尼斯强大的不仅有造船业,十字军东征的两百年间同样催生出威尼斯繁荣的冶铁业和金属加工业。造船需要大量的铁钉和别的金属部件。

    “是的。尊贵的议员,我们虽然没能到底层的密封舱去看,但是看到的船肋就是有十几米长,比大树制作的木质船肋细,但是比大树制作的木质船肋密。所以猜测大宋船只的龙骨也是铁质。”间谍水手果断的回答着议员们的问题。

    作为造船的大行家,当威尼斯人不得不接受大量使用金属部件的可能之后,他们也就明白了地中海的船只最多只能造六七百吨,但是大宋船只动辄一千吨起的原因。比坚硬,比柔韧,木料都不如铁。而且木料在吸水和干燥状态下还会变型。所以船肋使用两三个月之后就得修整,不然很可能出现错位甚至脱落。

    混到大宋船上的威尼斯水手都是精通造船的家伙,看了大宋船肋的形状,还有船肋上固定的那么多巨大的螺钉,他们就大概能够推测出大宋船只的船肋并不需要经常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大宋船只一直在海上各种航行,并不经常进入船坞整备。

    得知了大宋的船只特点,威尼斯议员们让辛苦的间谍水手们先下去休息。接下来讨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上一次做出强硬表示的议员团首领声音低沉,“米兰被屠城,佛罗伦萨也已经被屠城。我们现在被包围了。蒙古人和最早的十字军一样,不留俘虏。”

    听议员提到‘最早的十字军’,威尼斯议员们的脸色都很不好看。最早的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之后见人就杀,不管耶路撒冷城中的居民是信真神教还是信十字教,也不管他们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只要是活物,就会被杀掉。

    现在这群具备‘最早的十字军风范’的蒙古军已经抵达威尼斯城外,开始做攻城准备。

    “教皇召开了会议,难道就没有援军来么?”

    “他们要的钱,我们根本付不起。”议员首领表情更显痛苦。

    “怎么办?要向蒙古人降服么?”有议员问。

    没人回答。蒙古人屠城的举动的确吓到了威尼斯议员,但是也坚定了威尼斯议员们不到穷途末路绝不向蒙古人降服的心情。在这样痛苦的沉默中,突然有议员站起身来大声说道:“诸位,我们干脆向大宋降服吧。”

    这个说法非常另类,倒是让威尼斯议员有些振奋。那位提出向大宋降服提议的议员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他的脸因为提出降服而羞耻的有些泛红,不过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大宋能建造铁肋大船,他们肯定懂得威尼斯的重要。”

    威尼斯议员们大概听明白了这位议员发言的内在逻辑,‘就是算是卖身,也要把自己卖给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