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419章

革宋-第419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不花将军没有反应,贴古迭儿怒道:“现在就下令!”

    “城上到底是什么局面。”不花将军终于开口。

    贴古迭儿被这从容的态度彻底激怒,他瞪着不花将军,怒道:“上到城上看看不就知道了。”

    不花将军听了之后也不说话,转身就向上城的甬道走。贴古迭儿没想到不花将军这么果断,愣了片刻才对手下示意。四名贴古迭儿的手下连忙手按刀剑半围着不花将军。那些不肯带兵上城头的将领中就发出一阵意义不明的声音。

    这些人里面有些是不花将军的部下,有些是传统的蒙古上层,对于贴古迭儿让真神教成为伊尔汗国国教的政策不满。还有些则是追随旭烈兀与阿八哈两任伊尔汗的政策,坚定忠于忽必烈大汗。忽必烈的大汗亲军开始攻城,这帮人出发点不同,却都选择不愿意守城的做法。

    此时见到不花将军被贴古迭儿的手下带出来,这些将校就大概猜出了什么。见到不花将军又被押着上城,这些将校们更加恼怒。现在守城的基本都是贴古迭儿的亲信,以贴古迭儿现在的意思,要让非贴古迭儿的亲信上层与忽必烈大汗的亲军作战,贴古迭儿的亲信们撤下来在后方。

    既不是贴古迭儿的亲信也不是不花将军亲信的那些将校已经忍不住发出各种声音。不花将军的亲信互相交换着眼神,其中几名年轻将校就装作不经意的向不花将军方向移动。

    对于军队,站位的细微差别就能让战斗发生巨大改变。贴古迭儿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不花将军身上,便是如此,他也感觉事情不对。扭过头,贴古迭儿对着一众将校喝道:“都不要动!谁都不许……”这嗓子就被一声凄厉的声音打断。

    众人扭头过去,原来是一发飞进城内的炮弹落在附近,砸中了一匹马。马匹长声惨嘶,凄厉无比。马匹就如蒙古骑者的亲人,这声音让将校们都觉得浑身难受。不花将军忍着不快,猛然撞到身边贴古迭儿的侍从,快步直奔他的部下们冲去。

    “杀了他!”贴古迭儿大喝。侍卫听到这话,连忙抽出刀剑追过去,眼瞅就要能砍到不花将军,却被斜刺里冲上的年轻将校们挡在不花将军身前。

    兵刃碰撞间,将校们阵型大乱。就听不花将军在人群中大喝:“贴古迭儿这狗贼要杀了咱们,大家都听到了么!都听到了么!”

    贴古迭儿心中大为懊悔,他只是心中焦急,放狠话而已。现在却被不花抓住痛脚。正想着该怎么改口的时候,又听不花将军喝道:“大家也不要在城头为贴古迭儿送死,咱们先回营,让贴古迭儿的手下在城头死吧。”

    “是!”不花将军的亲信将校们大声应道。他们护着不花将军向着部队方向撤去。

    看着逃脱自己控制的不花将军如猛虎归山,贴古迭儿心中无比懊恼。原本只是外患的局面,突然间增加了内忧,这局面登时险恶了一倍。可贴古迭儿召集众将校的时候也不能让自己的亲卫如狼似虎的包围这么多人,若是敢这样干,大概这帮将校就敢直接反了。此时不仅不花将军的亲信撤走,那些非不花将军的亲信也跟着一起撤走。

    就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之时,有传令官连滚带爬的冲到贴古迭儿面前,惨号道:“苏丹,大汗亲军已经上了城头。还请派遣援军。”

    援军?贴古迭儿觉得一阵眩晕,他手中信真神的部队都已经派上城头,这是逼不得已才带了不花将军过来,让他指挥那些不信真神教的蒙古军上城抵挡大汗亲军。期待的援军变成了敌军,哪里还有兵力可用。

    虽然心乱如麻,贴古迭儿好歹戎马生涯这么久,在这样的局面下他还是下达了命令,“召集亲军和那些图拉,我们撤!”大汗亲军只是围住了三面,还有一面并无兵马。此时也只能向那边撤走。

    此时不花将军已经重回自己的军中,他将自己的家人被软禁在宫中的消息告知众将。那些不花将军的部下本就不是贴古迭儿的亲信,又听了城外的招降,心里面已经动摇。城下大汗亲军的猛烈炮火让这些人更无拼命的念头。得知外面大敌压境,贴古迭儿却在城内搞起了排斥异己的把戏。众将校脸色都纷纷怒骂起来。

    不花将军喝道:“此时我们直接攻入宫中,也派人去联络大汗亲军。迎接他们进宫。”

    早就有此想法的将校们一声欢呼,各自带兵去了。那些既不是不花将军的亲信也非贴古迭儿亲信的将校们面面相觑,就听不花将军问道:“诸位,不知你等想怎么做?”

    大不里士城如此迅速的向蒙古大汗忽必烈敞开了大门,刚得知这个消息的阿鲁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在他看来,大不里士城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是难以撼动的要塞。便是忽必烈大汗也得用上很长时间,付出巨大的伤亡才能获胜。

    在亲卫的催促下,阿鲁浑骑上马前往城前。果然看到昨天还大门紧闭的城门已经洞开,大不里士城的城墙上满是各种伤痕,明显是刚打出来的。空气中还有刺鼻的硝烟味道。忽必烈大汗已经在城门外,阿鲁浑连忙赶到忽必烈大汗面前,引着忽必烈大汗前往皇宫。

    宫廷的地面上还有血迹,血腥气也没有完全散去。忽必烈对此根本不在乎,与他见过的死亡场面相比,这等程度的杀戮就如和煦的春风一样温柔。不花将军已经跪伏在宫门前,等待着黄金家族的胜利者前来。

    阿鲁浑想上前扶起不花将军,然而忽必烈却率先说道:“你就是不花?”

    “是。”不花的额头紧紧贴在地面上,谦卑的答道。

    “你觉得这城里谁是逆贼?”忽必烈大汗语气平静。

    不花和阿鲁浑都住打了个寒颤,这个问题带给人满满的不祥感觉。这位能够轻松攻破大不里士城的蒙古大汗准备怎么样对付逆贼。

    半个多时辰之后,阿鲁浑和忽必烈大汗已经在宫中落座。忽必烈大汗问新的伊尔汗阿鲁浑,“我与不花将军一起追击逆贼贴古迭儿,却不知你准备怎么治理伊尔汗国。”

    “我想建立独立的民政,所有事情不再都由军人来管。”阿鲁浑简洁的答道。

    “哦……,没想到你竟然有这样的想法。”忽必烈的声音中有怅然。

    “大汗,这有什么不妥之处么?”阿鲁浑连忙询问。

    忽必烈叹道:“倒是没什么不妥。你这么讲,让我想起一个人。他叫郝仁。”

    “就是击败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的郝仁万户么?”阿鲁浑连忙问。

    “原来你知道郝仁。他治国的理念与你相同,若是你们见到,想来会谈得来。”忽必烈丝毫不提自己在河北建立的汉化蒙古朝廷,只是谈论这个已经变成汉人的孛儿只斤家的万户。

第47章 太行东西(一)() 
    太行山大概呈现东北向西南走向,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用21世纪的地理名词,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被称为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几千年来都是华夏的腹地,有说法是‘失岭北(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到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从此开始了华夏的困境。

    现在大宋武功远胜太祖赵匡胤的当今官家赵嘉仁打跑了蒙古人,夺回河北以及幽州。虽然还没完全夺回燕云十六州,却也让中原大大松了一口。在大宋报纸上宣传重新开辟中原的时候,可以从大形势上向大宋人民保证,去中原开辟为何是安全的。因为胡虏们首先面对的是河北以及幽州的强大宋军。

    郝仁万户打了个喷嚏。这大概不是因为万里之外的王庭中有人提及郝仁引发的心灵感应,而是因为太行山以西的山西气温比河北低。揉了揉鼻子,郝仁万户收起了好不容易收集到的报纸,这都是几个月前宋军刚收复幽州没多久的旧闻,依旧能给他很大的满足感。

    对于郝仁这样的人,知识和天下形势的最新局面比珠宝更珍贵。即便身处于战败一方的蒙古,郝仁对于大宋赵官家时时刻刻都保持的建设战略心生敬意。回想起自己见到赵官家的时候,郝仁总是能想起那个挽起裤腿下地的形象。郝仁也觉得很讶异,这样的一个人能够威震四海,他却一点都不觉得不合适。

    眼前还有几摞报纸,都是大元残留的情报人员撤退到山西时带来的。郝仁很想一口气看完,却忍住了。除了此时他手下的人们已经集结起来准备开会之外,这样的精神美味一次吃完,就意味着很久之后都没有补充的内容。郝仁不想让自己贸然处于这样的艰困状态。

    到了另外的院子里,府兵的将官们都起身迎接。落座之后郝仁就让那些千辛万苦逃到山西的大元探子们讲述最新情况。

    “南蛮子所到之处,都把当地汉军世侯抓起来杀了。黄河以北已经被他们杀的尸横遍野。杀完汉军世侯,这些南蛮子就开始对府兵和地主动手。只要曾经在朝廷当过差的人,统统都被杀了个干净……”探子们描述着河北的恐怖局面。

    跟随着郝仁逃到山西的这帮人都是汉军世侯、府兵,同时兼地主。听到大宋的血腥屠戮,他们在义愤填膺的同时也心中感到庆幸。几个月前郝仁果断离开前就说过,若是继续留在河北死战,大概很快就会在宋军的剿杀下战死。

    宋军作战非常有步骤,他们先派兵封锁了太行八陘在河北的入口,随即在那边修建堡垒。堡垒中高高的岗楼有十几丈高,任何风吹草动都被岗楼上的哨兵看得清清楚楚。蒙古的探子们经过血的教训,已经不敢靠近,只能远远观察。

    大概情况讲完,就轮到众将来发言。“王爷,我们不如就在山西留下。这里虽然贫瘠,却也有许多土地可以耕种。何必一定要往西边走几万里远。”郝仁万户的副将蒋广语气中都是期待。

    听了这个建议,不少副将都点头表示赞同。当年急匆匆的跑到山西的时候,这些人的确恨不得肋生双翅,能够飞到万里之外。现实中他们也没有跑出去万里,只跑出去几百里地之后,就再也不想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

    “你等可知燕云十六州?”郝仁语气沉重。

    这帮燕云十六州出身的家伙们听了之后纷纷摇头,这让郝仁大感伤心。在大宋,赵官家的手下只要看看报纸,就能知道大宋几百年年来都没能拥有的土地叫什么,对于大宋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力。燕云十六州出身的家伙反倒不知道燕云十六州的价值和意义。

    郝仁万户只能先给这些人讲述了燕云十六州的范围,又介绍了燕云十六州的意义。郝仁的手下中有许多人也不是完全不知道,知道这个名词的都受过些教育,所以不敢在郝仁万户面前显摆。听了郝仁讲述之后,这帮人对郝仁愈发佩服。不管是知识的深度或者广度,他们都知道自己不如郝仁万户。

    讲完之后,郝仁也不管那些糊涂蛋,对那些大概听明白的家伙说道:“宋国只要杀光了河北人口,就会进军燕云。到时候怎么办?”

    众人都是从河北逃过来的,因为郝仁没有刻意逼着他们来,所以这帮人无一人表示要在山西与宋军拼了。能这样表态的都选择留在了河北。

    郝仁万户看着这些人,语气沉重,“你们有说留在山西,有说再往西走些,还有说向北进入蒙古。不管是那里,都是别人的地盘。宋国夺取了河北,染指山西只是迟早而已。不管是向西或者向北,都是蒙古的地盘。那些土地都是有主之地。我们在这些地方永远都寄人篱下,没有立锥之地。若是你等所图的就是如此,那我无话可说。以我当下的功劳,向大汗请求一片牧场,定然能带着大家在前去放牧。”

    提到放牧,这些人也没人回答。他们若是肯当牧民,早就选择跟着忽必烈跑路。选择跟着郝仁万户,是因为这些人坚持耕种的传统。

    “在这里……”郝仁仔细抽出一张泛黄的大宋报纸,手指点在罗斯大平原上,“在这里有广袤的土地,也没有什么人口。我们抵达这里,就可以开始耕耘。虽然这里很冷,却也可以一年收获一季。我许给你们一人二十亩地,随便你们耕种。但是你们也要跟着我到那里,只有在西方,我们才可以在那片土地上建立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蒙古朝廷从来不向这些汉族地主许诺什么好日子。与会的这帮人在大宋看来都属于汉奸行列,不管是宣传或者实践,大宋对汉奸们从不宽容。即便之前也有汉奸家族的人通过投奔大宋转而成为宋人,然而那样的机会之门也已经关闭。

    在好一阵沉默之后,大地主魏京望开口问道:“却不知郝仁王爷觉得那是什么样的好日子。”

    “到了西边,我会重建科举,以科举取士。”郝仁爽快的答道。一直以来,郝仁都在考虑汉化到底是什么,如果汉化有用的话,为何蒙古会被打的这么惨。如果汉化没用的话,为何大宋突然就蓬勃复兴。直到看了大宋报纸上反复讲述的‘汉唐第一帝国’以及‘封建制度解析’之后,郝仁万户才恍然大悟。

    原来蒙古还是处于汉人看来极为落后的除非封建制。大宋赵官家这样代表华夏的人眼中的汉化,就是常任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土地国有制度的体系。

    在赵官家的描述中,唐代拥有的均田制就是土地国有制的最后努力,随着土地私有制完全压倒了土地国有制,大唐朝廷从生产者变成了包税制的发包人,大唐就这么一蹶不振,走向灭亡。

    有了清晰的思路,郝仁万户讲述的简单明快。这些描述虽然有一部分来自于赵嘉仁,更大一部分则是来自荀子。自从懂了赵嘉仁之后,郝仁发现他终于也懂了荀子。如果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的结果只是从一个蒙古到了另外一个蒙古,未来艰苦的征途就变得毫无价值。便是放弃尊严,跪在赵官家面前恳请饶恕,也比生活在野蛮中更有价值。

    太行山以西的人们在讨论未来,在太行山以东的张弘范元帅正在为活到明天而奋力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