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321章

革宋-第321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的尚书们都眉头紧皱,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孙青好歹是干部出身,回答的非常流利,“肯定是每个地方一个份量。价格也完全不同。”

    “所以,只有购买成桶灯油的人,才会对全新度量衡有需求。因为我们出售的灯油,会采取新的度量衡。凡是我们出产的商品,才会有这方面的需求。至于其他的零售,他们会慢慢的跟着我们来变。因为不管度量衡怎么变,大家实际需要的布匹长度,实际能够填饱肚子的粮食的份量,都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对这个份量的称呼而已。所以,我们要打交道的人,根本就没有你想的那么多。”

    啪啪啪啪啪!熊裳已经忍不住开始鼓掌,即便他只是礼部尚书,即便熊裳并没有对大宋工业生产的认知。但是熊裳还是忍不住要鼓掌。赵官家把问题讲述的非常清楚。有理有据的证明了他之前的看法,改变度量衡对于大宋的直接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其他尚书虽然没有这么明白的支持,却也忍不住微微点头。赵官家只是在最初表达反对孙青的看法,真到了证明孙青错误的时候,赵官家的用语优雅,态度诚恳。便是反驳,也没让大家觉得有什么恶意。大有君子之风。

    孙青的脸色很不好看,他身为户部尚书,承担着大宋国内的财政重任。所以他便是觉得赵官家所说的有道理,却不敢真的相信就如此简单。肯定会出现超出赵官家想象之外的东西存在,肯定会出现超出赵官家预料之外的事情出现。

    赵嘉仁看孙青的表情,他笑道:“孙尚书,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我们现在是要做事,至于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尽力的去准备。准备的是万一出了负面影响,而不是准备要事情完全在我们规定的轨道上走。我反复讲过多次,只要能够按照规范来做,出现了负面结果,我也不会追究个人责任。便是犯了错,天下又有谁不犯错呢。”

    熊裳听了这话,心里面立刻就有些忍不住吃味。政治斗争上,谁有个错,都是要被抓住猛打,狠打,往死里打!至少要留下备用。赵官家这话对孙青是非常宽容。8)

第91章 滑县和议的后续(中)() 
    “……以上可以判断,蒙古方面对我们大宋很紧张。 X很担心我们宋军北伐。”熊裳尚书是在朝会上最后一个做发言的。他也用比较简短的话做了报告。

    “大元也有害怕的一天?”孙青忍不住充满恶意的冷笑起来。他家有人在蒙古南侵的时候被杀,所以对蒙古有很强烈的恶意。而且赵官家虽然驳斥了他,但是好歹也有很正面的安抚,这也让孙青也没沉闷下去。

    “蒙古不怕才奇怪。他们虽然也新建了府兵,听说也只有一万人,顶多有四万人。我们已经建成了三十万新军,那些汉军现在满打满算也不到三十万吧。”

    “大元那边既然知道害怕,也许会调动蒙古军。”

    “忽必烈才有多少蒙古军。那个窝阔台手下的十字教教士前来给窝阔台穿针引线的时候,不也说过忽必烈手下只有整个蒙古的四分之一么。”

    按照正式的说法,大宋北边的那个国家叫做大元。然而大宋朝廷的高官们并没有标准发言,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习惯采取了习惯的称呼。哪怕是最应该有准确称呼的礼部尚书熊裳,他也只在面对大元使者的时候才会称呼大元。在平常他习惯蒙古的称呼。

    赵嘉仁也是如此,他也习惯了蒙古这个称呼。在这个问题上,赵嘉仁答道:“我们的部队正在南边攻打三佛齐。加上国庆的大事,这才会拖延这么久。等解决了三佛齐,我军的部署调整之后,便开始北伐。”

    “官家,北伐的资金还没准备呢。”孙青忍不住说道。一般来讲,战争都要花很多钱。然而南下进攻三佛齐好像超出了这个范畴,运兵靠已经控制了南海的大宋船队。部队从习惯了南方气候的广州、交趾、占城、暹罗来调动。

    听闻大宋终于要对三佛齐动手,大宋的海商们自发的愿意提供大量支持。只是请求攻破三佛齐之后,允许大宋海商们在当地开辟种植园。包括孙青家都派了家族的不重要的子弟做了在三佛齐开辟橡胶园、棕榈园、剑麻园的打算。这些生意的利润太大了,大宋江西有大户连买带租,拥有百万亩的良田,一年能够卖粮百万石。一石粮食两贯,实际上一石粮食赚到不过几百文。

    在南方经营种植园,司马考家的司马庆在暹罗开辟万亩剑麻田,一亩田净赚两贯交钞。根据到过三佛齐那边的各种人员表示,三佛齐有几乎无边无际的适合开辟各种种植园的土地。那就是钱,数不清的钱。

    司马考家原本不过是个中等的地主,十二三年钱,让他们拿出三万贯大贬值前的交钞,就能挖空他家的家底。现在司马考家年入得有七八万贯。在别人家还在用灯油的时候,司马考家已经是全部蜡烛。

    孙青认为自己家族一定不能比司马考家差,所以他格外珍视自己的差事。身为户部尚书,手里面有很多很多的资源。想把差事干下去,那就得让赵官家满意。如果北伐因为缺钱而失败,孙青的差事大概也就到头了。

    “官家,若是北伐,现在就要准备资金。”孙青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准备资金,倒是可以。却也不用太在意。”赵嘉仁答道。

    看着赵官家这幅莫测高深的样子,一众尚书都有些不解。不过也没人敢废话,大家现在都严重依赖赵官家,依照传统表达反对意见没什么问题,惹官家生气可不是好事。

    “还有别的问题么?”赵嘉仁继续问。

    “没有了。”尚书们回答。

    “散会。”赵嘉仁下令。

    众人都是忙人,于是纷纷起身离开。赵嘉仁直接回家去了。

    回到家,他就找到了老爹老娘。按照道理,老两口现在可以不在赵嘉仁这里住,然而陈太后一句‘跟着儿子住有什么不好,你准备让别人到你这里哄你么’,就让太上皇赵知拙老老实实在儿子赵嘉仁的家里继续住下。

    先请爹妈坐下,赵嘉仁说道:“爹,我想让赵家宗亲到海外开辟,你觉得他们有这个骨气么?”

    “到海外开辟?怎么个**?”赵知拙有些不明白。

    “三郎,你这是准备给赵家人发财的机会么?”陈太后完全无视太上皇赵知拙的存在,直接发问。

    以前的时候,因为丈夫身份的缘故,赵夫人就被称为赵夫人。现在因为儿子身份的缘故,赵夫人就成了陈太后。对这么一个改变,陈太后很满意。虽然陈太后并没有改变,却因为她身份的改变,有关陈太后的强势已经是杭州的一个话题。

    看着老婆的强势,太上皇赵知拙无奈的叹口气。他之前就非常了解自家老婆的个性,这可是个能够带着儿女跑到赵知拙祖宅一住十年的人物。比强硬,赵知拙觉得未必是夫人的对手。当了太上皇之后,赵知拙也曾经尝试过‘振夫纲’。

    然而陈太后之所以是太后,完全是因为她生了赵嘉仁这么一个皇帝。赵嘉仁的皇位是赵嘉仁自己挣下的,而不是从赵知拙手里继承的。在赵嘉仁这么一个重大成果上,陈太后的功劳丝毫不在太上皇赵知拙之下。

    当赵知拙先提出想弄个‘太上皇居住的宫殿’要求,陈太后立刻强势否决。于是振夫纲的行动就这么无情的胎死腹中。住在儿子家,老爹老娘的发言权大小,完全取决于谁更强势。

    叹气之后,赵知拙还是开口说道:“三郎这是准备让我给赵氏宗亲们宣传一下?”

    “我也只是问问。当下南方战争大概半年一年就有了结果。到时候大量世家都要派人前往开辟。要是赵氏宗亲愿意靠自己的能耐发财,我当然愿意给他们机会。”

    “赵氏宗亲愿意靠自己的能耐发财……哈哈,三郎真喜欢说笑话。”陈太后笑的很是嘲讽。

    “就许你陈家发财,不许我赵家用功么!”自从当了太上皇,赵知拙还是硬气了不少。

    陈太后毫不客气的说道:“我陈家十几年前就有人跟着三郎打拼。三郎数次到泉州,除了那个卖私盐的,还有肯跟着三郎。”

    “别光说那些光鲜的,你陈家还出过宋奸!”

    “临安总投降是你赵家干的吧!”

    听着爹妈的斗嘴,赵嘉仁觉得大概能判断出结论了。他打断了这么没层次的争论,说道:“爹,娘。我准备让赵氏宗亲每家出一个人,每家可以承包一片土地。便是他们不争气,也不能说我没给机会。只是你们身体只怕是不能长途出行吧。”

    “这等事,还是我出面比较好。”赵知拙答道。

    “太上皇富贵归乡,我这太后不跟着好像也不合适。”陈太后说道。

    赵嘉仁低下了头。这文化人说话就是这么刻薄。富贵还乡给赵嘉仁的联想就是想与那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个故事还是陈太后教给赵嘉仁的。rw

第92章 滑县和议的后续(下)() 
    大宋320年5月17,也就是大宋320年国庆过去之后的第十天。大元的首都大都并没有如同杭州那般进入梅雨季节。此时的大都天气已经比较热,麻布衣服缝隙大,透气,穿在身上比较凉爽。有些不耐热的百姓已经穿了麻布单衣。

    郝仁万户穿了棉布单衣,正坐在忽必烈大汗旁边,听着他的婶婶弘吉剌·察必对忽必烈讲述着全玖的可爱。

    “这女子谈吐就是让人喜欢。真真不知道她的心眼就那么玲珑。”

    “被你这么讲,想来她是很讨喜的。”忽必烈大汗很随意的答道。

    “不过她好像受不了北方的水土,动辄就生病。看着那憔悴的模样,真让人心疼,大汗不如放了她回南方吧。”察必皇后劝道。

    全玖是度宗的皇后,临安总投降之后被送来了大都。郝仁对此人不熟,更没兴趣搭理主持临安总投降的这帮废物。和赵嘉仁有过这么多往来,郝仁对大宋皇室唯一的好奇只剩下一下,那就是为何赵嘉仁没能早早的当上皇帝。至于全太后,完全不在郝仁的考虑之内。

    忽必烈倒是接起了这个话头,他笑道:“你这么喜欢全玖,若是她回了南边,你难道不想她么?”

    察必皇后一听倒是有些愣住了。全玖是因为惹得察必皇后怜爱,察必皇后才愿意在忽必烈面前帮她说项。若是这么可爱的人回到了南方,又有谁可以给察必皇后解闷呢。

    “我觉得不妨这样。”忽必烈建议道,“你也觉得这女子心眼玲珑,就让巴斯巴国师把她的心挖出来制成法器。等着女子南归,也能留下个想念。”

    “还能如此?”察必皇后讶异的问道。

    “巴斯巴国师的手艺你还不信么?他用宋理宗的头盖骨做了嘎巴拉碗,这不就飞黄腾达了么。密宗善于用活人制作法器,这是祖传的手艺。”

    “真有这么灵验?”察必皇后很是怀疑。

    郝仁听的目瞪口呆。把心掏出来人不就死了么。不管巴斯巴国师的手艺如何靠谱,不管密宗用活人做法器的手段如何祖传。那个前皇后全玖被掏出心来,是一定死定啦。察必皇后没有注意到这点,真不知道该说她是笃信宗教,还是该说忽必烈大汗语气太轻松,以至于他的态度没有被理解。

    “密宗的秘法甚多。各种咒术真的能千里之外取人性命。”忽必烈大汗兴致勃勃的说道。

    “真的?上帝保佑,罪过罪过。”察必皇后低声祷告。

    郝仁更加不解了。察必皇后这番的举动更像是一个聪慧的女人,可她为什么就跟没听明白忽必烈大汗的讽刺一样。

    “大汗。出家人当有慈悲之心,这种咒人致死的手段,还是不用的好。”察必皇后继续说道。

    忽必烈大汗点头表示赞同,“嗯嗯。该有用的时候就要有用,若是没用,还是不用的好。”

    “那大汗可否答应把全玖送回南边?”

    “郝仁,给皇后讲讲你续签了滑县条约之后宋国的应对。”

    郝仁没想到自己就被这么被拎出来。只能硬着头皮讲道:“皇后,宋国是铁了心要和我们打到底。我去年与宋国续签滑县条约。之后我们希望能够与宋国签署永久和平条约,宋国是坚决不肯。除了不肯之外,宋国官家此次国庆时还公开讲,宋国的目的是混一华夏。他所谓的华夏包括他们汉人曾经到过的土地,不管是汉代或者是唐代,只要汉人曾经到过的地方,都是华夏。还包括我们草原。”

    “那你们为何不就此事去质疑宋国官家?”察必皇后问道。

    “啊?”郝仁很是不解。他觉得这说法实在是太女人气。也许是最近沉迷于宋国的漫画,挠挠脑门,在郝仁万户脑海里就浮现出外交场景。

    蒙古使者身着蒙古服饰,率真的问道:宋国官家为什么要发表敌视大元的言论。

    宋国官员一脸不屑的回答:关你们屁事。

    蒙古官员怒道:宋国官家都草原都划到宋国地图里面啦!

    宋国官员:不喜欢听,就躲到墙角画圈圈去吧。

    蒙古官员:你这是要打仗么?

    宋国官员:打就打!谁怕谁!

    ……

    用力摇摇头,郝仁万户竭尽全力把这些不怎么正经的想象从脑海里驱逐出去。然后就听皇后继续问道:“为何摇头?”

    “皇后,若是直接问。还不如下令伐宋。”郝仁答道。

    “你们男人的心思真是奇怪。若是觉得宋国官家言辞不当,就直接派人问宋国为何不停了战争。便是要打仗,也让宋国知道想发动战争是宋国官家,而不是我们大元。宋国定然有许多人相打仗,也定然有许多人不想打仗。若是我们反对战争,何不让宋国人明白我们大元坚守和平。”

    郝仁觉得自己脑门上如同那些漫画里面出现了阴影和三条竖线,蒙古人坚守和平,这也就是皇后能够说出来的话。关键是这话你说出去没人信啊!

    “话说出去,也许有人信,也许没人信。但是不说出去,一定没人信。现在我大元可否说过这些?”

    “……皇后教训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