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235章

革宋-第235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宋军的战斗从下午打到了深夜,杜教主就痛苦的发现,他现在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立刻走,要么就面临被宋军夺取所有城门的局面。杜教主很不想走,他搜刮到的所有钱财都在当了王府的衙门里头。因为宋军进攻速度超出他的意料之外,杜天王没有下达提早搬运东西的准备。

    最后,杜教主终于决定在这个纷乱时间先优先考虑自己。他下令部队从尚且在他们手中的三个城门中突围,杜教主自己更是一马当先杀出城去。回头看着黑夜中的南昌城,杜教主突然生出一种强烈的感觉,他曾经攻克南昌的事情简直是一场梦。也许他此时只是在鄱阳湖畔的家里大梦未醒。

第98章 鄱阳湖剿匪(三)() 
鸽子清晨带着收复南昌的消息出发,赵太尉当天下午就看到了消息。收复南昌的战斗如此顺利,赵太尉并没有特别奇怪。

    当年奥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据说也是有个小门没关,让奥斯曼大军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然而归根结底,还是东罗马人已经到了油枯灯灭的时候。就如明教的造反本来就不可能成功一样。造反的三万明教若是都在城内,他们会因为缺粮而被饿死。如果他们不守城,南昌就会被很轻松的攻破。

    所以赵太尉的思路就转到了江西当地的土改问题上。江西多山,平原地区集中在鄱阳湖周边。若能够趁机一举解决土地问题,江西局面就可以大定。到底应该让谁来负责此事,赵太尉第一个念头就是让江西本地的天祥来办。然而赵嘉仁很快就否决了自己的想法,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么做都不合适。

    就在赵太尉考虑此事之时,侍从进来禀报,“太尉,熊裳求见。”

    赵嘉仁一愣,他和熊裳并不熟,更没有公务安排。所以赵嘉仁问道:“他来何事?”

    “熊裳说,他来谈制科之事。”侍从答道。

    虽然皱了眉头,赵嘉仁最后还是让熊裳进来。一见面,熊裳立刻说道:“太尉,难倒你真的要年年开制科么?”

    “对。”赵嘉仁回答的非常干脆。高考已经是新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赵嘉仁认为科举存在无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没有高考的话,新式学校的存在意义就大打折扣,没有高考的话哪里有那么多政府公务员的来源。

    熊裳见赵嘉仁态度坚定,他情绪饱满的问道:“若是太尉如此做,那置科举于何处?”

    哦!赵嘉仁对熊裳的评价立刻因为这句话而提高了一点。高考当然有非常多的建设性作用,高考同样有摧毁的作用。想淘汰科举的办法不是禁止科举,而是让人民自己放弃科举。高考是个系统,获得相应的学历证明之后,可以考公务员,可以进国营企业,可以当教师。有这么多吃财政饭的机会,

    科举三年一次,每次进士就是那么百十号人。除非特别有信心的人,或者是特别偏执之辈,正常人都会选择制科考试而不是科举考试。谋生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并不轻松。

    赵嘉仁并不想激化矛盾,更不想挑起对立。他笑道:“制科考试主要是取吏,和科举本就不是一回事。”

    见赵嘉仁如此推诿,熊裳更怒。他说道:“太尉,科举是万里挑一。哪怕制科是百里挑一,按照太尉的劣币驱逐良币之说,十年不到,科举就没人会去考啦。”

    噗哧,赵嘉仁忍不住被‘劣币驱逐良币’给逗乐了。必须得说,熊裳对于这个理论的应用还挺准确。说明进士们的确是当时智力以及水平比较高的一部分人。

    “太尉!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们进士?”熊裳的声音里面怒气更重。

    赵嘉仁眼睛一亮,他发现熊裳点出了他以前有感觉却没能抓住要害的思维盲区。赵嘉仁自己虽然是进士,但是进士只是他试图谋求权力的手段。赵嘉仁对于进士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敬意。如熊裳所讲,赵嘉仁的确看不起进士。

    见到赵嘉仁的表情,熊裳稳定了一下情绪才继续说道:“太尉。临安投降之时,进士们的确没奋战到底。太尉能大展拳脚靠的也不是进士,而是那些地方上的人员。所以太尉对进士心有不满,我觉得不稀奇。可太尉此时已经掌权,便当心怀天下,有容人之量。若是只记得进士不中用的地方,那太尉不妨就直接废了进士科,这还显得太尉心怀坦荡。”

    进士们在要求别人的时候很能说会道,熊裳的话让赵嘉仁觉得‘这很大宋’。他笑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在左丞相的位置上,当然要心怀坦荡。不过诸位进士公们又该如何呢?蒙古尚在,灭国危机还没过去,难倒进士公们就要反攻倒算不成?”

    听了赵嘉仁的大实话,熊裳慨然说道:“太尉若是担心这些,我有一计可让太尉安心。”

    “哦?”赵嘉仁应了一句。

    “太尉可下令,若是那些被罢官的进士想重新起复,就先考上制科。”熊裳大声说出了他的想法。

    听到这话,赵嘉仁差点被自己的口水给呛到。喘匀了气,赵嘉仁心中也挺有波动。大宋进士们为了能够跟上形势,他们的反应还真的不得了呢。熊裳的图谋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想反攻倒算,希望朝堂上能够再次充斥那些进士。

    赵嘉仁现在能大权在握,靠的不仅是他手里的财力与军力。只靠这个的话,赵嘉仁就是一个五代的大军头而已。大唐时代开始,各种弑君杀兄,甚至是杀父夺位,在五代就变成了‘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现在赵太尉能够有如此权势,是因为他淘汰掉了大宋的大部分进士官员。而且淘汰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冠冕堂皇。大宋养士三百年,到了关键时刻这帮士人们并没有誓死效忠。既然士人靠不住,那么身为赵家人同时挽救大宋赵嘉仁自然就应该掌握大权。

    如果事情按照熊裳的建议发展,那么第一件事就是对大票‘不坚定份子’的一次赦免。也许赵嘉仁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赞许’,但是与掌握权力相比,赵嘉仁觉得这种赞许大大有害。

    既然熊裳如此率直,赵嘉仁也觉得应该有对等的尊重,他答道:“那些人不可能再次为官。”

    熊裳见赵嘉仁如此坚定,他脸色惨淡的告辞。看着熊裳的背影,赵嘉仁本来想心有所感,然而他却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如果熊裳是某种代表人物的话,他对于制科考试的看法与赵嘉仁的安排之间貌似有很大的差别。对这个时代而言,赵嘉仁觉得也许熊裳的看法更有普遍性。

    忍住把熊裳叫回来的冲动,赵嘉仁低下头看向桌上的公。再次看着江西战局的飞鸽传书,赵嘉仁觉得江西土改的人选需要更加认真才行。旧时代的反攻倒算可比赵嘉仁想的要更早。

第99章 鄱阳湖剿匪(四)() 
《大宋日报》上有关收复南昌的消息很快就传开。南昌收复之后,意味着蒙古攻克襄阳后失陷全部州府都重归大宋。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宣传的事情。

    大宋的报纸都是公开发行,蒙古大使乌里不花赤的桌面上也有一摞报纸,居于首位的就是政事堂的机关报《大宋日报》。看了收复南昌的消息,蒙古大使脸上的表情与大宋爱国者的表情全然不同。

    反复读了几遍,蒙古大使放下报纸。大宋收复所有失地,意味着他们可以对外做些什么。大元就是例子,自从撤回南征的部队之后,大元就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西征。如果不是为了西征,蒙古大汗忽必烈根本没有理由与宋国签署和平条约。

    心里面不安了一阵,大使决定赶紧把剩余新闻看完,接着就去拜访大宋工部官员。看看能否把炮车的事情给搞定。攻克临安之后,蒙古抄出一些一斤炮的制作资料。加上掳走的南宋工匠,大元仿造宋国的火炮初见成效,匠人已经可以比较熟练的浇筑一斤生铁炮。

    然而宋国炮车完全是赵嘉仁那边才能生产,模仿的尝试屡次失败。根据见过宋国火炮的蒙古军们绘制出来的炮车车身看上去颇为纤细。仿制的时候用木头造,怎么都做不到那么小的尺寸。用铁铸可以减小尺寸,然而生铁太脆,颠簸之后很容易断裂。熟铁的韧性比生铁好,然而熟铁的价钱让这帮人完全放弃使用熟铁的打算。

    《大宋日报》的内容主要就那么几类,除了收复江西之外,其他的都是与朝政有关的内容。和对外扩张有关的大概还有一直存在的在南海建设种植园的内容。最新的是宋国宣布从西牛贺洲获得了棕榈。原本从扶桑洲获得的棕榈榨取的棕榈油只适合做皮具护理油,从西牛贺洲获得的棕榈榨取的棕榈油适合使用。

    每次看到这些内容,乌里不花赤就觉得深深怀疑大宋到底是个什么国家。到了大宋之后,乌里不花赤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地图。他也第一次知道所谓的方丈洲是一个遥远的大陆,只有大宋的强大船队才能抵达那里。有这样水上能力的大宋在军事上的表现让他觉得搭配不上。

    看到报纸上没有什么新内容,乌里不花赤就换上汉服,前往大宋工部。因为来过几次,工部的人员到也没有讶异。接待乌里不花赤的是一位工部官员,这位官员没等乌里不花赤开口,就直接说道:“大使,我等准备搬家。关于炮车的事情咱们得过一段再谈。”

    “过一段可不行。”乌里不花赤连忙说道。最近大汗又派来使者,希望能够尽快弄好此事。据来的使者私下将,蒙古在这方面的尝试遇到了巨大失败,只有沉重的大木车才能承担的了火炮的后坐力。然而那种大木车毫无机动性可言,宋军的火炮能够跟着军队一起走,这等机动性才是蒙古军所需要的。

    哪怕乌里不花赤的语气强硬,工部官员依旧不为所动,他带着官僚特有的那种无所谓的语气说道:“行不行那也得看我们。现在工部要大搬家,很多工作都得先停下。”

    “难倒你们什么都不干?”乌里不花赤弄不清楚大宋制度下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这次搬家要搬很多资料与公文,这些公文得先存档封存。等搬完家之后再给放开。折腾下来少说也得几个月。”工部官员答道。

    对于大宋为何要这么做,蒙古大使乌里不花赤无法理解。他能理解的是大宋现在不要和他谈判,他语气强硬的说道:“这不行!”

    工部官员面对这样的威胁会以恼怒的瞪视,“大使,行不行是我们说了算。你这么不懂规矩,以后别来找我们啦。”说完,工部官员起身就离开,把乌里不花赤丢在会客室里面。

    郁闷的做在会客室里,乌里不花赤心里面感叹宋国现在的强硬态度。在赵嘉仁执政前,宋国哪里敢这么对蒙古使者说话,更不用说把蒙古使者给撂在一边。于是大使起身离开工部衙门前往礼部。工部可以这么搞,然而礼部却不能。炮车如此难造,乌里不花赤能想象宋国不愿意销售的想法,想说服宋国还得从礼部开始。

    到了礼部,乌里不花赤率直的对礼部尚书陈庆年,“若是宋国肯卖炮车,很多事情都可以谈。”

    “我们要换些宋奸。”礼部尚书率直的提出了要求。其实此次工部的说法本来就是两边商量好的,收复了南昌意味着大宋国内已经恢复了基本稳定。此时需要的就是对之前的那些事情进行一次清算。此时留在宋国而被抓的基本都是没见识的小虾米,像是吕文焕、范文虎、夏贵等著名的南宋官员都已经逃去了蒙古那边。若是搞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那就让叛国者心怀侥幸。只有把他们弄回来杀掉,才能真正震慑那些叛国者。

    “名单给我。”乌里不花赤有些破罐破摔的答道。他知道之前赵嘉仁还向蒙古出售过一批火炮,那时候大宋狠狠换了一批牛犊。现在大宋市面上供应的牛肉大概能证明那些牛犊们繁衍的颇为不错呢。有这样的前例,炮车大概也是能换的,只要让赵嘉仁满意。

    给了名单之后,礼部尚书就前往赵嘉仁那边禀报此事。到了办公室门口,就见到隆兴府(南昌)知州李庭芝从办公室里面出来。大家都知道这位知州因为南昌没有收复,所以就暂时留在临安吃闲饭。现在应该是能够前往地方上赴任了。不过看着李庭芝的表情,礼部尚书陈庆年又觉得事情大概没有那么简单。

    进去之后,见到赵嘉仁看着不是很高兴的模样。陈庆年赶紧把最新的进度告诉了赵嘉仁。问完了之后陈庆年忍不住想再确定一下,“太尉,卖给蒙古炮车真的没事么?”

    “不知道你所指的没事具体是什么?”赵嘉仁反问。

    “就是说,蒙古得到了炮车之后完全不会对我们有影响。”陈庆年连忙解释道,说完之后又觉得不够准确,他沉吟了一下又补充道:“蒙古的那些炮车我们能够很轻松的对付。”

    “世上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赵嘉仁答道,“蒙古人又不傻,炮车若是华而不实,他们怎么会这么着急的要用。就如蒙古人费了那么大的气力,不也照样坚持要仿造我们的火炮。火炮和炮车本来就是一体的,有了炮车之后的火炮就能发挥出很强的战斗力。”

    听了这样的解释,陈庆年神色严肃起来了,他问道:“那太尉为何还要给他们。”

    赵嘉仁也严肃的答道:“因为我相信进步。”

    “进步?”陈庆年是听过这个词的,但是大宋对这个词的用法与之后不太一样,所以他也是费了点心思才把这个词与‘上进’联系在一起。

    赵嘉仁点点头,“进步!要是我们固步自封,只想着以现有的东西包打天下,卖炮车给蒙古就得不偿失。若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造出更先进的武器,靠我们的力量扩大与蒙古之间的优势。蒙古有炮车也没任何用。”

    这道理非常容易理解,然而陈庆年也干过基层,他苦笑道:“想这样不断进步可是不容易。”

    每次听到这些话,赵嘉仁心中都对进士们会生出好感来。虽然他们经常满嘴胡咧咧,然而真的在这种根本性问题上,他们其实是有该有的基本素质的。是的,进步哪里那么容易,每一个进步都要有巨大的付出。在科学体系出现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