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233章

革宋-第233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对了!赵嘉仁心想,若是他的手下会很自然的以杨太后为主,赵嘉仁可就会感到强烈的失望。

    杨太后训斥完了丁飞这个和她唱反调的,就尝试着按照杨亮节给出的主意,继续推进她的决断。如果杨太后大权在握的话,她的命令就会被朝臣们接受,并且被朝臣们执行。那时候杨家被掳走的亲戚就可以在第一批交换名单上。

    “诸位卿家,还是要让那些被掳走的人阖家团聚才是上策。”杨太后说道,她接着对刚上任没几天的礼部尚书陈庆年说道:“陈爱卿,你可否能与大元商议此事。”

    陈庆元也是进士出身,追随着杨太后到了福州。此次被安排到礼部,也算是对他的一个奖赏。毕竟能够跑那么远,也算是忠于大宋。

    陈庆元看了看太后,接着低下头,然后又扭头看了看赵嘉仁。在经过了些思想斗争之后,陈庆元抬起头来答道:“太后,臣不能奉旨。”

    杨太后一惊,她知道大宋官员们不太会轻易就完全对官家俯首帖耳,却没想到这位新任礼部尚书居然敢这么率直的反对。怀着讶异和挫折的心情,杨太后问道:“为何?”

    陈庆元答道:“太后,正如丁飞所言,此时的当务之急并非是对被掳走的人示好。此时的当务之急乃是威慑宵小,让乱臣贼子们没了侥幸不死的想法。”

    听着朝臣们开始反对杨太后,赵嘉仁本来想笑,却发现自己完全笑不出来。被杨太后在上面有发言权,已经让赵嘉仁感到了挫败。

第95章 交换俘虏的风波(下)() 
“你们出去!”杨太后冷冷的对着內侍与侍女命道。

    看到太后身上从来没有的气场,內侍与侍女乖乖离开。等寝宫无人,杨太后扑倒在床上,把头埋进被子里。片刻后,被被子吸收了大部分声响的哭泣声在寝宫内响起。

    杨太后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恬静的人,她原本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命运让她入宫,让她成了杨淑妃,让她给宋度宗生了两个孩子。而长女夭折,给了杨淑妃极为沉重的打击。现在杨淑妃在命运的安排下成为了大宋太后,她更体会到了命运是多么的恶意。

    在朝堂上,左丞相赵嘉仁毫不客气的给杨淑妃难看。甚至连赵嘉仁手下的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敢公开与杨淑妃顶撞。堂堂太后居然被弄到这样地步,杨太后的心情只有委屈。

    张世杰耳力不错,更重要的是他巡查之时已经停內侍与侍女讲了杨太后心情很差,所以才格外的听到了这些动静。太后如此痛苦,张世杰心中也很是难受。原本想进去,然而张世杰又觉得不合适。他进入又能如何呢?大宋的官员素来没有曲意逢迎官家的传统,对着官家怒喝的官员数量并不稀少。单纯从朝堂上的角度,赵嘉仁的派头还不如贾似道。

    但是张世杰并不会这么简单的就把这些当做是普通的政治斗争。赵太尉在朝堂上没有贾似道那么跋扈,那是因为赵嘉仁已经将官家与太后拥有的权力削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现在留给官家与太后的只有作为皇城一部分的寝宫,加上官家与太后的名头。

    为了太后,张世杰忍不住还是想做些什么。他想来想去,干脆就直接出宫。南宋皇城在西湖东岸边,赵太尉现在的官邸是当年宋理宗赏赐给贾似道的‘后乐园’。后乐园同样位于西湖边,在皇城城墙上就能眺望到赵太尉的宅子。

    蒙古人撤离临安的时候将能带走的马匹都给带走了,赵太尉为了解决畜力问题,大量提供毛驴,张世杰就骑上了一匹健壮的黑驴,直奔赵府而去。

    在太尉府门口没等太久,张世杰就被带进府中。张世杰曾经听说贾似道的后乐园里奇花异草、穷极奢华、占尽胜景。他也是第一次来,走在府中只见府内道路宽阔,在两边有些造型方方正正的建筑。此时太阳西斜,就见那些建筑没有飞拱,没有江南常见的部分。它们就是方方正正,简单明快。

    与其他地方的建筑不同的是,这些房屋都大量使用玻璃。从玻璃窗看进去,屋内悬挂着长长的窗帘。除了这些之外,院子里面倒是没见到什么奇花异草,只有几个大玻璃花房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张世杰听说宫里原本就有大玻璃花房,乃是宋理宗与宋度宗很喜欢去的地方。而这种花房就是赵嘉仁进贡的。正在想,就见到一个老先生穿了一身下地的农民装束,与另外一个也有些下地模样的老太太两人从花房里面出来。

    见到张世杰这身官服,两人根本不在意的样子。倒是领着张世杰的警卫人员向两人打招呼,张世杰才听知道他们竟然是赵太尉的父母。对这两人,张世杰也不敢有丝毫不敬。并非是他们是赵太尉的父母,大宋的文化里面并不提倡尊称,因为大宋认为个人的尊卑得看他自己的努力。所以官家就是官家,太尉就是太尉。官员顶多在不得不表示谦逊的时候才自称‘下官’。‘你’‘我’才是大宋常见的称呼。‘大人’‘小人’连没文化的大宋人都不会讲。

    张世杰不敢小看赵知拙的原因是因为赵知拙乃是正牌进士,赵知拙不仅自己是进士,他的儿子赵嘉仁也考上了进士,更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福建路考上的进士。在出身上,是进士家门给赵嘉仁加分。所以张世杰赶紧给赵知拙见礼。赵知拙当年好歹是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致仕,也算是货真价实的大官。

    赵知拙夫妇很自然的回礼,尽显大户们的从容。张世杰跟着警卫员快步进后面的时候隐约听到两人正在讨论开春之后是不是种点薄荷与苜蓿。听到两人竟然要自己搞种植,张世杰就忍不住对两人立刻有了说不出的好感。这无关别的,只是中国人对于种植就有本能的感情。

    很快,张世杰就被领进赵嘉仁的会客厅。在大宋时代,没有预制板,没有混凝土,所以张世杰对于客厅内平坦的屋顶以及光滑的水泥地面非常讶异。赵嘉仁自己倒是没有特别在意,因为客厅是为了招待客人而用的,所以没有铺木地板。让客人套上鞋套,那是很不礼貌的选择。而让他们随便踩踏木地板,赵嘉仁又觉得心里面很不爽。

    “太尉,我此次来拜访倒是想说说太后的事情。”张世杰开门见山。

    赵嘉仁只是嗯了一声,并没有别的对应。杨太后必然会成为很多人反对赵嘉仁的理由,赵嘉仁倒是想听听张世杰是个什么态度。

    “太尉,你不觉得对太后逼迫过甚么?”张世杰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觉得什么叫做逼迫?”赵嘉仁反问。

    张世杰立刻就把现在宫内的穷困,还有太后的痛苦讲述了一番。赵嘉仁最初还算认真的听,到了最后实在忍不住,噗哧就笑了一声。

    张世杰好歹也是要脸的人,被人这么蔑视,他也实在是讲不下去。“太尉,你若是觉得有什么不妥,就直接说出来。”他有些恼怒的说道。

    见张世杰这么认真,赵嘉仁答道:“张统领,太后衣食不愁,御林军还有三百人。她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太尉……,你觉得太后就只用衣食不愁,有御林军护卫?”张世杰情绪有些激动的问道。即便他早就知道赵嘉仁对于杨太后没有任何好感,可没想到赵嘉仁居然是这么一个看法。

    “张统领,我并不是埋怨官家与太后。不过大宋若是他们执政,就会灭亡。”赵嘉仁坦率的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张世杰这次没有立刻反驳。赵嘉仁说的是实话,在张世杰等人护送小官家和杨太后逃走之时,他们是绝望的。然后张世杰听赵嘉仁继续说道:“张统领,我想问你件事。在护送官家和杨太后南下之时,你与那些同行之人可否真的想听杨太后与官家的命令。”

    沉默了好一阵,张世杰才勉强答道:“……此一时,彼一时。”

    赵嘉仁露出了微笑。新中国的工科生们都不怎么讨厌历史,赵嘉仁也差不多。即便是不讨厌历史的赵嘉仁也是回到大宋之后才知道有杨太后这么一个存在。在南宋覆灭的历史中,对于小官家的记载也不过是寥寥几笔。他们虽然是官家,却只是那些成年人的附属而已。当读到陆秀夫背着小官家投水自尽的时候,不管是作者或者读者,都被陆秀夫的刚烈所感动。至于小官家那时候是被吓得哇哇大哭,或者已经完全不知所措,赵嘉仁并没有什么兴趣。因为那个小娃娃仅仅是个代表大宋皇室的符号而已。

    张世杰的反应证明了赵嘉仁的想法,有些传言貌似并非空穴来风,在张世杰眼中的小官家也只是个符。从心理学角度上,人类对于符号其实没啥感情,张世杰这位御林军统领眼中真正存在的必然是某个人。而这个人么,大概就是杨太后了。

    “张兄。我做的事情并不是针对太后。这点还请你弄清楚。”赵嘉仁按照自己看出的问题讲道,“若是太后能够领着大宋打败蒙古,夺回我中华旧地。我当然就会唯太后马首是瞻。但是太后既然做不到,我就只能奋力为中华而战。每个人都对是非有看法,我想问张兄,你可否觉得我到现在所做的对大宋不好么?”

    张世杰好歹也是要脸的人,他知道是赵嘉仁拯救了大宋。但是让他说赵嘉仁做的全对,他也不肯。所以张世杰答道:“太尉,太后只是想要回家人。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对。”

    “太后的不对就在于太后觉得她想怎么办,大家就得按照她想的去做。”赵嘉仁立刻就把自己的想法给挑明。他原本没有想那么多,现在他确定了自己的主导权在哪里。一味无视杨太后的存在并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杨太后明白她的附庸身份。

    如果这位太后的智商可以理解到这个事实,并且事实上做了赵嘉仁的臣子。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张世杰咬了咬嘴唇。经过赵嘉仁的提醒,张世杰回想起了当时他南下之时的心情,那时候的张世杰心里面想的只是要杨太后别添乱,让大家能够尽快赶到当时还算安定的福州。当时的杨太后表现出的那种镇定与从容……

    更直白的说,杨太后当时把孩子带的还算好,没有让他们哇哇大哭的影响大人们的心情。张世杰对此很满意。现在,赵嘉仁表明的是同样的要求。然而张世杰发现杨太后貌似并不满足于此,而张世杰也觉得杨太后挺委屈的。

    “请张统领回去告诉太后,我对她并无恶意,不过我认为干好朝政比讨好太后重要百倍!”赵嘉仁用这话给此次会面画了个句号。

第96章 鄱阳湖剿匪(一)() 
“我们要用戈尔滕与蒋清志两人换夏贵与范文虎。”面对蒙古驻大宋公使乌里不花赤,丁飞从容的说道。

    乌里不花赤看着对面这位二十来岁的年轻官员,心里面倒是颇为欣赏的。他见过大宋的左丞相赵嘉仁,这位大宋左丞相给乌里不花赤的感觉就如看到了蒙古大汗忽必烈。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强烈的意志力,还有长期身居高位而有的那种压迫感。虽然丁飞肯定杀过人,还杀过为数不少的人,丁飞这样的充满朝气与锐气的年轻人就没那种上位者令人汗毛直竖的阴冷感觉。

    不管怎么欣赏,乌里不花赤还是按照他之前听到的内容说道:“你们不换贵人么?”

    丁飞摇头答道:“也不急在这一时。”选出这两个人,肃奸委员会内部也经过不少讨论。对于大宋伤害最大的叛将中,刘整已经被抓住杀掉了。吕文焕虽然很可恶,但是他的确也曾经尽力,所以难免会有人觉得他挺可怜。除此之外,最需要干掉的就剩下夏贵与范文虎两个。

    乌里不花赤觉得蒙古现在还是具有优势的一方,见丁飞这么认真,就忍不住调侃道:“我只能给大都送去消息,至于大都愿意不愿意,那得等。”

    “可以慢慢等。”丁飞毫不迟疑的答道。他原本也认为这件事不会那么快,而且他也认为此时大宋抓到的蒙古俘虏太少。若是抓到足够多的俘虏,就该轮到蒙古急急忙忙的拿名单过来。

    乌里不花赤没想到丁飞如此能沉住气,他讶异的问道:“丁兄弟,难倒赵太尉对此事一点都不着急么?他就不催你?”

    “急要是有用,赵太尉和我一定会非常非常着急,一定要好好的急给你看。”丁飞爽快的笑道。赵嘉仁和丁飞谈起此事的时候说过,等到大宋先解决了内在的初步问题,就可以专心对外了。那时候只要能够在战场上杀掉六十万蒙古军,蒙古大概就可以崩溃了。至少蒙古已经无力维持在北方汉地的统治。

    现在蒙古统治的地盘上大概有3000万人口。其中男性大概有1500万,15岁到50岁的男性比例大概占四成。也就是600万。能被拉到战场上的男性都是这600万成年男性中比较强壮的,也是蒙古统治者们能够动员起来的。干掉这些人,蒙古靠拉丁弄来的兵力战斗力很弱。

    丁飞也是费了好大气力才勉强对赵太尉所讲的内容有了个概念,然后他就觉得豁然开朗。动员不起来的人口对于国家政权没多大意义,大宋有8000万人口,蒙古南征之时只是前前后后打垮了30万宋军,就逼得临安朝廷投降。

    “哈哈!”乌里不花赤被丁飞的话逗得哈哈大笑。他很喜欢丁飞,就是因为丁飞与蒙古人一样率直。那些南宋的官员们作风很让人讨厌,不管是办事或者不办事,他们都在藏着掖着。与他们相比,丁飞的坦率如同一池清水,安全能够看到底。很有些赏心悦目的感觉。

    丁飞也跟着笑了几声。在最初反攻的时候,赵太尉真正能够控制的人口不过200万,能够动员起来的军队不过10万。然而就靠了这200万人和10万军队,就打跑了强大的蒙古军,几年内眼瞅就可以收复南宋旧地。

    当丁飞能够想通这些,看似强大的大元在丁飞眼中立刻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存在。对这样完全可以击败的政权,丁飞并无畏惧。原来的丁飞笑不出来,现在的丁飞发现自己什么时候都不会有以前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于是大宋官员丁飞与大元公使乌里不花赤在笑完之后喝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