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180章

革宋-第180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扬州的局面如此,张世杰忍不住叹道:“不如请李制置使突围吧。”

    听了张世杰的话,陆秀夫瞪了张世杰一眼,起身说道:“扬州地处要害,一旦弃守,淮东就再不是我大宋的。”

    扬州的地理位置确非常重要。它位于长江以北,是大运河渡过长江之后的入口处。临安投降之后,扬州扼守住了蒙古北上的通道。此时海州还在赵嘉仁手中,从海州到扬州的五百里内河渠纵横,骑兵在这一带很难施展,所以蒙古军并没有能够控制这一带。

    “扬州必须得救。”文天祥很认同陆秀夫的意见。

    赵嘉仁也很认同陆秀夫的意见,既然李庭芝能够坚守到如此地步,就没有任何抛弃李庭芝的理由。以前赵家人是给别人干活,现在他可是在给自己干活。所以他说道:“蒙古军此时已经无力南下,我们没理由在这里干看蒙古人掠夺江南江北。我准备先致力收复淮东路。”

    “怎么收……收复淮东璐?”张世杰被这么生猛的建议惊到了,他说话都有些结巴。

    “淮东璐本就没有被蒙古夺走,现在还谈不上收复。只是那些淮东官员们各个心浮气躁,需要换掉。”赵嘉仁在提出自己干看法的同时也稍稍修改了一下并不合适的用词。

    一听如此进取的行动,文天祥立刻表态,“太尉,我愿意前往。”

    “嗯。”赵嘉仁点点头,这才是他心目中的文天祥。“我军凡是家在淮东的都要参与到此次战斗中去。”

    这命令很正常,虽然赵嘉仁说是接管淮东,然而大家都知道这更像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淮东已经孤悬敌后,官员离心离德,这与收复其实没啥区别。那么利用淮东当地军人也是必须的选择。

    不过张世杰此时心中感觉不太爽。他到了福州之后见到赵嘉仁将福州经营的如同铁桶般,就甚是惊讶。而临安朝廷总投降之后,大宋制度已经基本崩溃,赵嘉仁却靠着他的航海行会迅速重建了朝廷。文武百官不用征召旧朝廷的士人,只靠航海行会的那些干部,以及航海行会学校的学员,朝廷迅速完成重建。张世杰不得不怀疑,现在这个朝廷到底是谁的朝廷。

    赵嘉仁的要求把淮东人集结起来的要求并不过份,但是赵嘉仁的要求却让张世杰的军队终于暴露在赵嘉仁的命令下。在此时的福州,拥有最多淮东人的集团就是张世杰的带来的军队组成的御林军。

    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福州,张世杰心中非常郁闷。可即便是郁闷,他也没什么办法。现在不是赵嘉仁需要小皇帝,而是小皇帝需要赵嘉仁。不是赵嘉仁需要张世杰,而是张世杰需要赵嘉仁。离开福州的话,张世杰手下的这帮人马上就要饿肚子。乱世之中,所有人都会存储粮食。因为制度崩坏导致税收能力下降,各政权从地方上征粮的能力大大下降。

    李庭芝远在千里之外,扬州还是鱼米之乡,照样被逼的向赵嘉仁寻求粮食。与李庭芝相比,张世杰连个自己的地盘都没有。

    就这么心中愁苦的过了一晚,张世杰第二天继续做他的御林军统领,负责小皇帝的安全。到了中午时分,就有军官前来找张世杰,“张统领,听闻朝廷征集淮东出身的军人,和朝廷一起打回淮东去?”

    张世杰一听,心里面就知道这个消息终于传到御林军中。这帮将近两万左右的御林军其实是拼凑起来的,他们基本都是淮西或者淮东出身的殿前司军队。张世杰的亲信在这支军队里面数量不到三成,听闻要打回老家,即便是张世杰的亲信也都颇为兴奋。

    这就让张世杰感到很痛苦了。不管张世杰怎么想,他手下的军人们对于皇室之间的内部斗争并没有兴趣。更准确的说,他们和大宋普通的百姓一样,对大宋上层充满了距离感。那些大人物之间的斗争都是神仙打架。

    正因为如此,不管张世杰个人怎么看赵嘉仁,御林军对赵嘉仁的这位赵氏宗亲有着强烈的敬畏。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正是因为有赵嘉仁,大家才有福州这个可靠的地方可去。

    至于赵嘉仁为何之前没有在朝廷中效力,这些军人的看法与张世杰更不想同。既然包括张世杰在内的官员都说朝廷里面都是奸佞,这才导致大宋到了如此地步,赵太尉若是当时就到临安当大官,那岂不是说明赵太尉和那些奸贼们沆瀣一气么?

    张世杰也怕自己的若是明确表示对赵嘉仁的忌惮之情,会走漏消息,所以他即便问的时候也是旁敲侧击,不敢让人抓住把柄。所以得到这样结论的时候,张世杰觉得很绝望。这些官兵们都忠于大宋,所以忠诚让大家根本看不到张世杰能够看到的东西。

    现在面对这些满脸欢喜的大宋淮东军人,张世杰更绝望了。赵嘉仁可以轻松的接管张世杰的军队,还是用张世杰根本无法拒绝的理由。一旦赵嘉仁控制御林军,小皇帝就只成为赵嘉仁的傀儡。这个朝廷就是赵家人的朝廷啦。

第10章 文天祥再教育() 
大帅伯颜听闻宋军由北向南对扬州实施补给的时候,第一次对宋军的战略性调动感到意外。宋军给伯颜的印象可用‘迟钝’二字来形容,他们总是固执的依照旧有制度来办事,在战争这种瞬息万变的也是如此。在战争中,蒙古军只用考虑怎么战胜那些因循守旧的宋军即可。

    基于这样的理念,蒙古军最初的时候并没有用对付襄阳的模式对付扬州,而是选择卡断扬州粮食供应。扬州没有自己的产出,一旦中断外部的粮食输入,结果自然是内部崩溃。伯颜也考虑过赵嘉仁有可能通过水路实施补给,所以他在长江里面做了不少准备。现在看,这些准备都浪费啦。

    “大帅,若是近期没有新的火药可用,我们攻城没之前迅猛。”阿术元帅明确表示自己观点。此次伐宋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来自赵嘉仁那边的火药能够快速破城。来自赵嘉仁那边火药用尽的当下,蒙古军攻城能力大大降低。

    “那就用回回炮破城。”伯颜命道,从这话里听得出,伯颜也将火药与回回炮进行了区分。

    “扬州城内有军民十万,攻城需要三万兵马。”阿术元帅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伯颜没有立刻回答。此次南下共二十万军队,到此时已经战死两万多。剩下的十八万人还要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想凑起三万兵马真的是非常困难。即便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伯颜也没有立刻表示否定。他同样认为攻下扬州需要三万兵马。

    看着阿术期待的目光,伯颜答道:“你先试着攻城。一个半月,我用一个半月调动兵马。”

    战场上双方都能做对同一件事做出选择之时,他们的选择基本会是对立的。蒙古军要攻克扬州,宋军就要保住扬州。为了保住扬州,宋军选择对扬州进行第二轮补给。

    做出战略决定之后,赵嘉仁并不小气。他决定派遣二十个营到淮东。之前李云等人的第一波五个营已经抵达,很快又有五个营抵达海州。他们抵达海州的第一步就是把李云等人已经开始进行的整编工作加速。

    之前海州垦荒民团全部打散,等二十个营抵达之后一起组建起四十个营的部队。此时的淮东路安抚使乃是刘猛。年轻的营长们对体育委员出身的刘猛还是颇有些畏惧的。有过礼部大量工作经验的文天祥此次作为后勤部门的副头头,还是个干活的命。

    在福州的时候,文天祥并没有抱怨,此次他终于忍不住想抱怨了。即便是大宋状元状元,即便是被认为才气纵横,文状元在实打实的工作中依旧清楚的认识到他没有承担这些工作的能力。于是文天祥就先找淮东路安抚使刘猛说起此事,并且表示要情况始终如此的话,他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刘猛最初还觉得不能理解,因为文天祥的工作其实是对各种库存的物资与账目进行核对检查。这种工作不说文天祥,很多小学生都能干的。他把自己对那项工作的了解介绍一下,接着问道:“文先生,我觉得这工作很累,很辛苦。以你的能力不可能干不下来的。”

    点点头,文天祥坦然说道:“我知道你说的这些,若只是这些,我的确能坐到。可我想的不是这点,我想的是我能知道所有物品都是怎么用的。在仓库里,除了长枪之外,我竟然不知道其他物件都是做什么用的。看着那些东西,我觉得心慌。”

    别的人听到这话也许会觉得文天祥多事。老老实实把账监察好,把物资核对好就行啦。管那些物资都是做什么用的,文天祥这是要上天么?若是别的人,刘猛大概也会生出这样的想法。然而文天祥毕竟是赵嘉仁担保的人,到现在为止所有临安朝廷的官员,赵嘉仁只以个人名义担保了两位。一位是文天祥,一位是陆秀夫。

    在航海行会干部们占据大部分朝廷位置的现在,干部们对赵太尉的做法非常认同。这才是自己人该有的做法,凭什么把官位交给那些导致大宋败亡的人呢。正因为赵嘉仁担保的人如此至少,知情者才对文天祥与陆秀夫高看一样。

    让文天祥执掌检查核对,完全是重任。后勤系统里面各种猫腻太多,想彻底禁止十分困难。海州盗卖火药杀了好些人,学社成员认为文天祥应该属于做官品行很好,面对歪风邪气乃至犯罪行为的时候敢起来斗争的类型。

    既然文天祥有种干一行就要干明白的现实,学社成员刘猛笑道:“既然文先生想明白,那就多受点累,每天参加学习吧。”

    提起学习,文天祥难得的露出了些迟疑的表情。他在当礼部尚书的时候也上过一段时间课程,即便是小学一年级课程,文天祥也学的比较吃力。这不是因为这位状元公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文状元想举一反三。然而这些学习点所包含的原理可不是文相公能够举一反三的。

    刘猛看过点文天祥的资料,学社和吏部都会对官员做评价,对文天祥的评论是‘基础科学水平低,想象力丰富’。针对这种人,学社的也有自己的看法。见到文天祥一脸畏难情绪,刘猛笑道:“文先生,《礼记?大学》里面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觉得你在格物上需要补足,这是打基础的工作。”

    赵嘉仁开办的学社,成员们学习的内容只是更多,譬如中国文化史。想忠于国家,就必须对国家文化有了解。就如想反对宗教,最好的办法就是讲述宗教史。当宗教历史上那些破事被揭露出来后,大家就能对宗教组织这个‘商业单位’有非常清晰的认知。至少赵嘉仁自己实在没办法对卖赎罪券,并且把钱用来养小老婆的宗教组织有丝毫的神圣印象。

    文天祥知道刘猛虽然读过书,却没能考上什么功名。所以这个人突然说出‘八目’这么古风的东西,文天祥觉得挺受刺激的。

    刘猛并不是简单的卖弄,既然在学社中学到了不少理念,刘猛就拿出来讲述。“以前的文化是用来培养统治阶级的。史书那时候是至少士人看,所以写的都是赤裸裸的事实。即便孔子要推广教育范围,搞了谣言倒逼真相的为尊者讳,然而当时的理念也算马虎。至少八目把学习的基本流程写出来了。”

    赵嘉仁并没有强调,‘八目’到了后世甚至只被提起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部分。所以基本变成了唯心的玩意。如果从完整的内容来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就是完成义务教育,上大学,入党,考公务员,进而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过程。

    虽然不知道21世纪的新中国啥样子,大宋淮东路安抚使,中华学社成员刘猛认为文天祥现在还在第一步‘格物’的门外。

    文天祥没有马上回答,赵嘉仁那些格物中有些是可以实现让人飞上天的神奇手艺,却也有寻求大地是不是圆球的莫名执拗,还有九九乘法表以及打算盘的小伎俩。如此混杂的东西都与治国没啥关系,他觉得将这些一一学了要花许多时间,担心浪费宝贵的时间。

    瞅瞅这种急功近利的表情,刘猛心里面挺高兴的叹口气。他一直以为状元都该如赵嘉仁这样从容不迫,脚踏实地的人物。这些人走得快,又非常坚持,远胜别人就是必然。而文天祥的急功近利让刘猛看到,状元也有着普通人的问题。于是刘猛说道:“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文先生,我今年四十来岁,比你稍大了点。就我的感受,急功近利要不得。该过去的坎,咱哪怕是爬也先爬过去。牢骚什么的,完成之后再发。等我们过去之后,发牢骚也有的放矢。”

    听刘猛用荀子的话来讲道理,文天祥再也不敢对小觑这个没考上功名的淮东路安抚使。身为文人,文天祥知道别人引经据典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模仿。而刘猛引用的时候则是言之有物,直指问题关键。这种高明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是有多少见识。

    对这样的存在,文天祥没有硬拗,他叹口气,“既然刘安抚劝学,我便咬着牙试试看。”

    说服了被看好的文天祥,刘猛心里面也挺高兴。文天祥能够长进的话,刘猛觉得赵嘉仁也会高兴。不过安抚使很快就把此事放在脑后,继续处理战争。

    既然决定收复淮东,先给扬州足够粮食援助就是第一要务。听那些毛躁小子们讲,蒙古军远比想象的要弱,刘猛虽然很不相信这话,却又忍不住想去相信。因为刘猛也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

    在刘猛投奔赵嘉仁之前,他也曾经觉得海盗们凶残生猛,很难对付。等刘猛与海盗打了不少仗之后,他觉得海盗大概是见面不如闻名,其实没有传说中的生猛。到刘猛消灭的海盗超过两千之后,他才最后大彻大悟。这与见面不如闻名无关,刘猛面对海盗的时候,决定未来的因素只是刘猛与海盗谁更能打。此时的刘猛拥有压倒性的力量,所以任何海盗看着都是弱者。

    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刘猛并没对那些毛头小子们说唯心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