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135章

革宋-第135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馓舨Φ幕埃醵娇墒懿涣恕

    不管如何,一行人安全的抵达了直沽寨。司马考之前已经派人快马抵达直沽寨,联络船只靠近海岸。等蒙古贵人们到了安全的地方,真金远远瞅着赵嘉仁的船只,忍不住问旁边的廉希宪,“我们蒙古可否能造这样的军船?”

    廉希宪是新疆人,听了这个问题后率直的答道:“现在造不出。”

    如此率直的回答引发了儒臣们不爽的表情。太子真金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赵嘉仁船只那优雅划开水面的动作让这位很少见海的20岁青年很感到惊艳。得知蒙古造不出如此船只,太子真金失望的表情溢于言表。

    没过多久,停下来的大船上突然喷吐出白色浓烟。真金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带着外行特有的愉悦心情看得非常开心。看着那些火炮打出十几股白烟,真金意犹未尽等继续开炮。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先是见到有艘小船离开了宋国大船。接着宋国大船就拔锚起航,离开海岸,逐渐消失在远处。

    此时有人前来请蒙古贵人前往炮击的目标地,王东陆等人簇拥着真金抵达海边的空地上。上过赵嘉仁船只的蒙古军人给贵人们行礼后确认是五斤炮而不是一斤炮开火。贵人中不少代带兵打仗,他们很快就确定炮击距离在150步以上。如果是21世纪的米制单位,就是230米。经过检视,一门炮发射了十五发炮弹,十三枚都落在了画出的炮击范围内。

    炮击的范围内有些靶子,譬如厚度一尺的夯土墙,多层木板组成的厚度半尺的木质挡板,还有些半尺厚,外面蒙了牛皮的临时挡板。这些东西摆了不少,所以每一样都挨了炮。蒙古贵人看到,每一个挨过炮弹的靶子都被摧毁了。

    上了船的蒙古军人向诸位保证,的确是宋国军船上的火炮发射的炮弹造成的这些结果。那些炮弹也被找出来摆在蒙古贵人面前。廉希宪与其他蒙古贵人一样难看,他知道蒙古军中并没有能够如此轻松摧毁这些靶子的武器。太子真金虽然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知道该从何而起。而且他也真的注意到蒙古贵人们是真的非常不高兴,也觉得自己此时兴高采烈的问话真的不合适。

    两天后,那些残破的靶子就送到了蒙古大汗忽必烈以及没去看炮击的一众蒙古朝廷高官面前。火炮展现出来的破坏力令那些有丰富战争经验的军人们都短暂沉默。既然连蒙了牛皮,半尺厚的木板都能打穿,蒙古这边对有火炮防御的宋国城市发动进攻,那就得让蒙古军冒着火炮的炮击前进。

    那些曾经跟随忽必烈南征的武将都见识过宋军的火炮,赵嘉仁的船队那时候还没装备五斤炮,在江面上对蒙古军实施猛烈杀伤的主力火炮是一斤炮。即便被一斤重的炮弹命中,蒙古军也基本没有活命的机会。敌人的弓箭可以用盾牌格挡,敌人的投石机密度不大,恐吓作用很大,其实砸不到太多人。那些身经百战只用到着自己冒着呼啸而来炮弹发动冲锋的模样,就觉得背后发凉。赵嘉仁有能力把炮击密度弄到很大。

    “你等不敢南下灭宋么?”忽必烈语气轻松的问。

    那帮将领们仿佛被抽了一鞭子,都是打了个激灵。参加过鄂州之战的张柔上前一步,亢声说道:“大汗军旗所指,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其他将领们连忙跟着表态。

    忽必烈哼了一声,却没有对他的将领说什么。转头看向廉希宪,忽必烈说道:“就买两门五斤炮,四门两斤炮。他们要白银,我们就给白银。”

    廉希宪听了大汗所命,立刻就想表示反对。忽必烈挥手制止了廉希宪开口,他继续说道:“我们禁止向宋国卖马,此禁令可以取消一下。宋国想要马匹,就让他们用白银付钱。”

    听大汗这样命令,廉希宪连忙表示遵旨。蒙古有大量牲口,这些牲口在宋国价格昂贵。用从宋国赚来的钱购买攻打宋国的武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确定了购买火炮样品的事宜,忽必烈这才看向将领们,“此次见识宋国军船与火炮,我们在海上不能与宋国争锋。该如何灭宋,尔等需用心。”

    闹出这些事情的罪魁祸首是赵嘉仁,史天泽是右丞相,面对已经偏离原本内容的讨论,他觉得自己该说话了,“陛下,难倒我们就真的任由赵嘉仁在边境上种地不成?”

    “他说想种三年地,我们南下时候要准备两年。这两年间只怕还需要买赵嘉仁的火炮,他若不是这么贪婪,我们只怕还没什么可以捏住他的地方。”忽必烈轻描淡写的答道。

    即便亲眼看着财物人员仔细验了白银,司马考还是觉得难以置信。两门六斤炮,四门两斤炮,以及相应的火药,就赚到了五千斤白银。军火买卖的利润令司马考觉得太神奇了。

    乘着宋历十月的北风,司马考带着丰厚的货款开始返航。这位姑苏进士家也能拿出上万贯交钞,然而与贸易的额度一比,上万贯交钞就显得微不足道。

    高峰之后就是低谷,出发了一两天之后,司马考发现自己对这么多白银已经没了感觉,他忍不住考虑的就是蒙古人会怎么使用这些火炮。不管怎么想,结果都指向蒙古人会对大宋下手。司马考就陷入一种困惑。造不出上等火炮的蒙古,却能够用火炮对大宋造成巨大威胁。这样的悖论让这位姑苏进士感觉到困惑。

    蒙古并没有困惑,拿到了五斤炮之后,蒙古立刻就投入了逆向工程。测量火炮的各种尺寸,试图研究火炮的金属。工匠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这是一种青铜炮。与赵嘉仁制作出来的其他火炮一样,五斤青铜炮制作的极为精致。

    为了买炮能拿出五千斤白银,为了铸炮的八九百斤铜更不在话下。铜的铸造性就是比铁好,加上又铸造铁炮的经验,很快拿出来的仿造的青铜炮。左丞相伯颜难得的亲自前去视察,至少从外表上看,蒙古仿造的青铜炮与购买的青铜炮相差不多。

    炮声隆隆,在大都城外的试验场上,两种火炮都装上火药进行试射。

    负责操炮与校射的是工匠,其中一个年轻的工匠一脸紧张的尽力气去瞄准,突然就觉得自己被人从后面踹了一脚。几乎是条件反射,年轻工匠就缩身抱头。没有皮鞭的呼啸声,有人凑到年轻工匠身边愤怒的低声说道:“你瞄这么准是要害大家吃鞭子么?”

    一听是师傅的声音,年轻工匠的恐惧心情大消。等脑子能正常运转之时,年轻工匠也明白了师傅的意思。大宋那边的火炮做的精致,不仅炮管外壁十分平滑,难以加工的炮管内部同样光滑规整。若是瞄的这么准,那就只会让人感觉出蒙古工匠铸造的火炮与大宋火炮的差距。想明白了这点,年轻工匠羞愧的低下头。

    师傅见徒弟明白过来,他拍了拍徒弟的肩头,“好好弄,别不上心。”然后就赶紧去忙自己的事情。

    年轻工匠站起身继续仔细的瞄准,这次有了明确目标,他觉得瞄准这件事再不用绞尽脑汁,而是变得非常容易。先开炮的是蒙古工匠造出来的火炮,根据蒙古火炮的落点方向调整宋国火炮的射击方向。既然宋国火炮比较准,那就要让宋国火炮向蒙古火炮靠拢,而不是反过来让蒙古火炮寻求宋国火炮的精准度。

    经过一番尝试,年轻工匠发现自己的思路还是有问题。既然上头的蒙古贵人看重的是火炮准确命中靶子的几率,那么具体方向都可以不用考虑,专门调整命中几率就好。于是年轻工匠的心理压力更大大降低,出手也自信起来。

    经过等量对比的实验,得到的数据证明,两种火炮的射程相差无几。负责监督铸炮的蒙古贵人们露出欢喜的表情,手也从鞭子柄上放开。之前仿造的铁炮都无法达成目标,监督此事的蒙古贵人只要看到火炮试射就会条件反射的握紧鞭柄,准备在试射结束后给工匠们吃一顿鞭子。看到这样的成果,工匠们也非常高兴,他们至少不用担心吃鞭子了。

    “继续试!”伯颜面无表情的下令。

    “伯颜丞相,这次只拨给了五百斤火炮,要是这么一个劲的试用,火药撑不了多久。”负责的蒙古贵人忍不住提出了反对意见。

    蒙古仿造的不仅有火炮,也仿造火药。火炮的材料、尺寸很透明,能通过搞逆向工程进行仿造。颗粒火药连却连仿造都做不到。经过‘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品’三种方式,蒙古工匠只能确定赵嘉仁提供的颗粒火药中有木炭、硫磺、硝石。至于配比是多少,宋国是怎么将这些粉末混合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他们统统无法想象。现在炮击用的宋国火药非常贵,蒙古火药也不便宜。要是按照伯颜的用法,大一笔钱就在毫无意义的试射中被用掉。

    伯颜能理解这个问题,不过赵嘉仁把威力巨大的五斤炮卖给蒙古,说明赵嘉仁一定有恃无恐。最大可能就是青铜炮如同铁炮一样,有蒙古无法仿造的部分。而这种部分必须在长时间尝试中才能清楚。

    想到这里,伯颜命道:“我会派人过来学用炮,到时候会多给你火药。”

    见到伯颜丞相并没有咄咄逼人,蒙古贵人与工匠们都松了口气。

    从试射的场地回来,伯颜前去求见忽必烈。忽必烈立刻要伯颜进去,两人坐下之后伯颜说道:“大汗,伐宋需要三路并进。我觉得赵嘉仁不可能不明白此事。他之所以敢在海州种地,大概就是因为他明白此事。”

    “为何?”忽必烈立刻就被伯颜的话激发了兴趣。

    伯颜解释道:“三路伐宋,中路攻打襄阳与樊城的乃是主力,其实走不走海州并不重要。以赵嘉仁的军船与火炮,我军无力与之抗衡。若是可以的话,倒是先避开海州为上。”

    以忽必烈的聪明,他也用了片刻才理解了伯颜的话。然后这位蒙古大汗露出了讶异的表情,“难倒赵嘉仁的谋划是建立在蒙古伐宋的最好办法之上?”

    伯颜对这个问题已经考虑了好一阵子,此时他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忽必烈这么问,伯颜断然的点头称是,“大汗,到现在看那赵嘉仁所图的都是他自己的好处。很有些阿里不哥的样子。”

    这个比喻让忽必烈的脸色不是那么好看,同时也让忽必烈完全理解了伯颜想表达的意思。忽必烈问道:“若是如此,那赵嘉仁觉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伯颜点头称是,“他的水军胜过我等,就算我们攻破临安也打不到福建。我军那时候与宋国拼的精疲力竭之时,赵嘉仁就可以出兵。若是再被他截断长江,我军就只能撤回北岸。那时候赵嘉仁进可以自立为南朝之主,退也可以成为南朝权相。到时候他大权在握,便可以竭尽全力与我们周旋。”

    听了伯颜的判断,忽必烈微微点头,萦绕在他心中的疑惑此时解开了大半。最终剩下了两个问题,赵嘉仁为何要这么做,忽必烈又该如何应对。

    最后忽必烈问道:“难倒就看着赵嘉仁这么渔翁得利不成?”

    “大汗,你可否还想灭宋?”伯颜反问道。

    忽必烈闻言一愣,片刻后却也明白了伯颜的意思,于是他断然答道:“当然!”

    听忽必烈态度坚定,伯颜答道:“既然想灭宋,那就以堂堂正正之师应对即可。我也看过些书。宋国当年能杀岳飞,能杀韩侂胄,现在未必不能杀赵嘉仁。只要我军能尽占长江以北,便要宋国称臣,割长江以北之地,杀赵嘉仁。大概宋国自己就会答应。到时我军再修整几年,恢复元气之后再次南下即可。就算宋国不答应,在长江以北,宋军也无力与我蒙古争锋。”

    忽必烈本来就不是个投机取巧之人,听了伯颜的建议,他连连点头。正准备发问,就听伯颜继续说道:“大汗,火炮乃是利器。不过此物可用而不可恃。我觉得赵嘉仁这般卖力的推荐火炮给我们,就是因为我们铸炮不如他。五斤炮威力虽大,可近千斤的份量,行动不便。我蒙古大车在远征西域之时行走万里,野战之时用一斤炮二斤炮即可……”

    就在伯颜与忽必烈商讨伐宋之事,司马考也回到了福州,交接了货款。这些忙完,司马考给赵嘉仁等干部做了个汇报,他又单独去见了赵嘉仁。一见面,司马考就讲述了他的看法,“蒙古如此醉心火炮,证明他们南侵的野心极大。”

    赵嘉仁听了这话之后忍不住笑了,“当下局面乃是楚汉争霸,不是楚亡就是汉亡。蒙古若是没有南侵的野心倒是奇怪了。”

    听了这话,司马考紧盯着赵嘉仁说道:“赵兄弟,我这一路上自习想来,若是你当了丞相,我大宋就能灭了蒙古吧?”

第120章 承担棉务() 
很多年了,赵嘉仁一直觉得大宋的文人们只会唱‘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现在终于有人表达‘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想法,这让赵嘉仁感达到了某种程度的震动。尽量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赵嘉仁笑道:“这些年大宋进士里面敢这么说的,大概司马兄是第一人。”

    “我自己也见过打仗,觉得赵兄弟的民团绝不比蒙古人弱。咱们打直沽寨并没有花费太大力气,蒙古人铸炮的水准完全不是咱们的对手。”司马考的声音里面都是激动,他曾经作为名义上的领军者参加了攻克直沽寨的战斗,现在又看到了蒙古对先进火炮的渴望。就自然而然的生出些自信出来。

    从赵嘉仁的角度看,司马考所说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过有这么一个敢说出用武力消灭蒙古的文人,赵嘉仁已经不想再吹毛求疵啦。所以赵嘉仁笑道:“想用武力消灭蒙古,就得有相应的制度。当然,更重要的是得有相应的准备,司马兄若是肯在这方面出力,那可就再好不过。”

    司马考疑惑的看着赵嘉仁,用不解的语气问道:“若是赵兄弟当上了丞相,大概就能推动吧?”

    这话让赵嘉仁一愣,前后一寻思司马考的话,赵嘉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司马考希望的路线和赵嘉仁完全不同。赵嘉仁觉得大宋的制度已经无可救药,所以希望能推倒重来。然而司马考希望赵嘉仁沿着大宋当下的路子继续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