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革宋 >

第127章

革宋-第127章

小说: 革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改革派的重大打击。反观那些反改革派的成员,他们原本并没听说何梦然要采取致仕的手段,都是大惊失色。

    何梦然说完之后迈步走向金殿大门。他心中并没有挫败感,或者说挫败感等负面情绪化为了更加强烈的感觉,那感觉名叫‘绝望’。他不理解大宋为何到了这般田地,个人道德竟然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当一个问题真的找不出解决之道时,强烈的态度配合点个人道德的行动居然就拥有强大的说服力。

    就让贾似道折腾去吧,也许他真的能做出些什么呢!怀着这样的情绪,何梦然走进了雨中,冰凉的雨滴打在脸上,正奉大夫,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何梦然竟然丝毫没有感觉。此时的他为自己无能改变大宋现状的事实而感到绝望,更因为大宋脚下的深渊而绝望。

    回到家,何梦然就开始写请求致仕的奏章。情绪到时,何梦然写的非常顺畅。写完之后又看了一遍,何梦然把奏章装好,准备明天递上去。亲随看家主稍有些空闲,就将一份书信送上,何梦然打开一看,原来是临安里面反改革派的官员曹孝庆写来弹劾福州知州赵嘉仁私下经营海商,大赚黑心钱。并且学习贾似道,无理打击殿前司左翼军。

    看了这封信,何梦然苦笑一下。他原本就对这些事情兴趣不大,现在更是不可能有所表示。于是何梦然提笔又给这位朋友写了封信,信里面告知这位朋友,何梦然已经决心致仕。信很短,甚至没有提及和赵嘉仁有关的任何事情,只写了致仕这件事。何梦然觉得不用多讲,当他无权无势之时,朝廷内所有纷争都再与他无关。

    信送出去之后已经是中午,何梦然觉得心中再无牵挂,于是很开心的和家人一起吃了顿在临安开始流行起来的咖喱饭。何梦然已经快六十岁了,胃口一直不好,平日里吃的很少。咖喱饭重新让老先生获得了吃饭的乐趣,特别是用咖喱等香料烹制的肉食,甚至让何梦然享受到之前几十年都没能享受到的肉类的美味。

    吃完了饭,何梦然就向家里人宣布他致仕的决定。何梦然今年57岁,所以他致仕的内容并没有在家里引发什么轰动。致仕之后的官员基本都不会在京城继续待着,所以何梦然很自然的告知家人收拾东西准备回老家。皇帝并不会这么简单的就批准何梦然致仕退休,但是何梦然去意已决,他也不耽误时间,立刻开始收拾行李。

    和其他高官一样,何梦然也是进士出身,读书非常厉害。他的研究方向是‘周礼’,所以家里古书甚多。对这些珍贵的收藏,何梦然亲自指挥仆役收拾。

    到了晚上,何梦然的朋友曹孝庆就找上门来。两人见面之后,曹孝庆先是简单的问了何梦然为何要致仕。听了理由之后,曹孝庆果断的说道:“何公,此时我等绝不能让步。若是不能扳倒贾似道,任他倒行逆施,大宋必然覆灭!”

    何梦然淡然说道:“当下朝廷内贾似道功劳最大,前些日子我等一起弹劾贾似道,贾似道就要辞相。官家最后极力挽留,并且终于决定实施公田改革。你现在就已经忘记了不成?”

    曹孝庆摇摇头,“我并没有忘记。此次我想扳倒赵嘉仁就是为了此事,若是我等能联手弹劾赵嘉仁,那贾似道与赵嘉仁都是在鄂州取得功劳,必然要回护他。到了那时,只要我等能抓住赵嘉仁不放,扳倒他。贾似道就必然要致仕。”

    这是大宋常见的官场斗争,只要贾似道坚持为赵嘉仁站台,扳倒赵嘉仁就意味着贾似道的政治信用大受损害。身为丞相,那就必须勇敢的承担起责任,引咎辞职。如果贾似道还不辞职,那他大概就是史弥远那种权相。

    史弥远能够公开谋杀宰相韩侂胄,能够废太子,推现在官家登基。那真的是权倾朝野,曹孝庆最害怕的就是贾似道成为史弥远这样的权相。

    何梦然摇摇头,“我致仕之意已决,多说无益。”

    曹孝庆百般劝说,何梦然态度坚定,最后干脆下了逐客令。悻悻的从何梦然家里出来,曹孝庆满腹郁闷的走在街上,此时天色昏暗,雨云呈现黑压压的模样。让曹孝庆心中更是抑郁。

    贾似道深受官家信任,赵嘉仁身为赵氏宗亲,当今官家多次称赞其为‘麒麟儿’。现在官家要支持改革派,不管反改革派如何努力,都会遇到问题。关键不是贾似道,而是官家!

    思路至此,曹孝庆突然想起最近有人重提前太子的事情。最初听到有人提起这陈年旧事,曹孝庆觉得实在无聊,现在他突然有些恍然大悟,看来有些人是早就看透了问题所在。打击贾似道,不如直接去削弱当今官家。大家嘴上不爱讲,其实都知道当今官家得国不正。如果能逼得当今官家能够有所让步……

    想到这里,曹孝庆找到了目的与方向。他感觉自己整个人突然就有了力量,趁着这股心气,曹孝庆稍稍想了想,就确定该去找谁。极为昏暗的暮色中,曹孝庆脚步轻快,大步向前。

    何梦然提出致仕请求是在六月初十,十天后江南的梅雨季节彻底结束,阳光明媚的照耀着大地。已经致仕的前左丞相吴潜正在老家舒舒服服的享受天伦之乐。一位信使的出现打破这惬意的日子。

    看着使者风尘仆仆的模样,吴潜就知道事情大概很紧急。看了信之后,吴潜脸上满是疑虑,不过在种种负面情绪中,还是有一丝笑容。派信使来的那位和吴潜一样,之前就试图阻止现在的忠王当太子。而这位已经有了新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完全恢复被史弥远矫诏除掉的前太子赵竑的太子身份。

    当初,沂靖惠王赵抦去世,没有后代,以赵竑作为后代。嘉定十三年(1220年),景献太子赵询去世,宋宁宗于是立赵竑为皇子,并赐名赵竑。

    赵竑喜欢弹琴,丞相史弥远买了一个擅长弹琴的美女送给他,而厚待美女家里,让美女监视赵竑,一举一动都告诉史弥远。美女知书又狡猾,赵竑喜欢她。宫里墙壁上有一张地图,赵竑指着琼崖州说:“我日后如得志,就把史弥远安置到这里。”又曾经称呼史弥远为“新恩”,因为日后不把他流放到新州就流放到恩州。

    史弥远听说这些,曾经趁七月七日进奉奇巧珍玩来试探赵竑,赵竑乘着酒兴把这些东西都摔碎在地上。史弥远非常恐惧,日夜考虑怎么处置赵竑,而赵竑却不知道这些事。作为政坛里面能够公开谋杀宰相韩侂胄的权相,史弥远之后扶植了现在的官家,等宋宁宗死后矫诏让当今官家登基。后来又用计谋逼死太子赵竑。

    既然当今官家得国不正,而且当今官家也没有儿子。只要能够完全恢复赵竑的合法太子地位,那么接下来应该继位的就不是现在的这个忠王。这与前左丞相吴潜的看法就完全相同。

    吴潜心里面盘算此事,一时难以确定。他之所以坚定的反对忠王当太子,并非是对当今官家有什么意见。而是忠王不仅望之不似人君,实际接触之后,吴潜发现这位忠王在政治上大概可以用‘白痴’二字来形容。大宋交到此人手中,吴潜只觉得简直是政治自杀。

    想来想去,吴潜最后有了决断,他写了封信交给信使,让他带回临安。看着信使的背影,吴潜心中叹息。连绵的梅雨季节结束了,火热的夏天来临,临安必将掀起暴风雨般的政治动荡。

第110章 为了钱啥都敢做() 
太阳明媚的照耀大地,福州的盛夏来临了。前福州知州,现在的退休人员徐远志情绪非常好。这位进士谨言慎行不爱说话,现在有了发自内心的活力,平素里那种阴沉感大大消退。

    赵嘉仁的强制培训已经结束,班上的学习委员司马考拿出徐远志的笔记作为范本。这笔记除了记录老师赵嘉仁的讲课内容,更有基于徐远志个人经历而提出的疑问。正因为确定了自己是个学生的定位,徐远志针对这些问题请教了赵嘉仁,除了赵嘉仁的回答之外,还有根据‘一般等价物’理论做出的徐远志自己的分析与解答。

    笔记内容翔实,不仅司马考看了之后觉得茅塞顿开,那帮学员们看完之后除了对赵嘉仁的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更明白了进士为何值得尊重。

    徐远志没有因此而自得,他整个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对新理论的理解,以及尝试利用新理论去解释大宋财政问题的努力。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赵嘉仁之所以坚持用货币支付,是因为赵嘉仁坚持他的理论基础。与赵嘉仁的坚持相比,大宋对货币的认识就似是而非。

    大宋很早之前发行纸币的时候的确有准备金,后来就开始乱搞起来。就赵嘉仁所讲,所谓的乱搞并不是说不用准备金就是乱搞。在赵嘉仁看来,原本好好的粮食等日用品可以当做准备金,却因为缺乏理论知识,不仅失去了常平仓这个行政调控粮价的手段,还让粮价成了兴风作浪的根源。

    在这些方面徐远志最初觉得赵嘉仁说得有理,然而研究一段后,他发现赵嘉仁的说法貌似有漏洞。譬如福州的粮价是40贯交钞一石,湖南粮价则是两贯交钞一石。怎么利用货币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带这个这个疑问前去见赵嘉仁,门卫却告诉徐远志,赵知州正在办事,不能见他。徐远志理解赵嘉仁事情繁忙,然而心里面还是一阵的不爽。他忍不住想,到底是什么大事让赵嘉仁如此在意。

    赵嘉仁心比较大,能被他认为是大事的不多。此时来自海州贸易据点的干事正在接受询问。之前这位干事已经把他知道的仔细讲了两遍,首先是李璮覆灭之后,那些曾经跟着李璮一起与赵嘉仁做生意的山东小军阀们又提出了对玻璃镜子等奢侈批的贸易需求。

    除了奢侈品之外,北方人对咖喱的接受程度不亚于南方。然而海州的贸易据点来了新的联络人,联络人表示他能代表蒙古朝廷。来自蒙古大都的意思是,赵嘉仁的生意包括香料、辛香料、玻璃、药物。此时南方与北方很少有南方有而北方没有的商品,赵嘉仁经营的范围正好是这个领域。

    忽必烈大汗已经下令,这个领域的贸易被列为专卖。如果赵嘉仁真的想挣这笔钱,就得开辟一条经过直沽寨前往大都的贸易线。想开辟这条贸易线,赵嘉仁就得每年向蒙古销售四十门火炮。

    除了赵嘉仁与前来汇报的人员,与会的还有袁弘杰和从琉球回来的李鸿钧两人。两人都知道赵嘉仁将蒲家满门抄斩的理由是蒲家勾结蒙古人,勾结蒙古人的证明是蒲家向蒙古人派遣了使者。如果以此为标准的话,赵嘉仁若是向蒙古人出售火炮,那大概就可以满门抄斩了。

    见到赵嘉仁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李鸿钧很担心赵嘉仁一会儿怒骂起来。他快速结束了询问,然后问赵嘉仁,“校长,也就问完了吧。”

    赵嘉仁没回答李鸿钧的问题,他问海州的干事,“那些山东小军阀们现在还肯出售山楂、大葱、大蒜么?”

    “那些人私下里讲,蒙古皇帝管不了他们那么多,在自家种点东西出去卖还犯法了不成。”干事很委婉的表达了看法。

    赵嘉仁微微点头,他能理解山东小军阀的看法,谁都不会和钱过不去。福州这边的葱细的跟筷子一样,美其名曰香葱,其实就是南边的气候只能种的出这样的葱。和山东那种半人多高,擀面杖粗细的大葱一比,赵嘉仁当然希望能够通过海运来贩卖这样的大葱。从结果上看,福州与泉州人民也很喜欢葱油饼的味道。

    袁弘杰有些不解的问赵嘉仁,“知州,为何那些小军阀不乐意买咱们的辛香料?他们拿出去倒手就能赚好些钱。”

    “第一,他们自己用不了多少。第二,那边已经说了,在北边辛香料是国家专营,私人给自己倒腾辛香料就跟在大宋卖私盐一样。”赵嘉仁解释了一下。

    袁弘杰微微点头,航海行会对于居民消费能力非常在意,运去的东西根本没人消费,那就是巨大的浪费。所以私盐并不令人为难,令人为难的是山东小军阀买不起大量辛香料。

    李鸿钧一直沉默着,他从对话里面听出些貌似不太妙的东西。赵嘉仁并不反对和蒙古人做生意,而这种态度就意味着赵嘉仁有可能接受蒙古人的要求。等会议散了,赵嘉仁把李鸿钧留了下来。在有些紧张的等待中,李鸿钧听赵嘉仁问道:“我想和蒙古人做买卖。”

    即便有点猜到了这样的可能,李鸿钧心里面还是一阵紧张。李鸿钧忍不住问道:“校长,别人……会不会误会?”

    “你觉得我卖国么?”赵嘉仁反问道。他觉得找李鸿钧谈这个就谈对了,要是对方与蒙古做买卖的热情比赵嘉仁还高,赵嘉仁只怕就要头痛。

    李鸿钧连忙表示否定,“这绝不可能!校长与蒙古打仗时候那么勇猛,怎么会勾结蒙古。”

    赵嘉仁首先得让李鸿钧觉得安心,若是自己的手下先认为赵嘉仁为了挣钱而出卖大宋,那可就是得不偿失了,“我们自己知道就好。咱们卖给李璮不少火炮,李璮败亡之时大概会按照咱们教给他的办法去破坏火炮,不过总是会有些火炮落入到蒙古人手里。这次我可以卖火炮给蒙古人,不过这里面却是要有门道的……”

    听赵嘉仁讲述了一番,李鸿钧觉得有些明白过来。赵嘉仁只卖一斤炮,或者说至少第一批火炮就是卖一斤炮。要是蒙古人完全不能接受,那就只能忍痛放弃这笔买卖。而赵嘉仁从蒙古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碱块。自打李璮叛乱之后,碱块进口中断。航海行会立刻冻结了玻璃器皿的生产,只保留镜片磨制。现存的碱面主要供应发面馍与肥皂生产。

    “若是蒙古人一定要买更大口径火炮,那怎么办?”李鸿钧还是忍不住问。

    “我们这里一门五斤炮要用五百斤铜。蒙古人真的要买,我们的要价是一千斤白银。”赵嘉仁答道。

    一听这个价格,李鸿钧就明白赵嘉仁的意思。虽然一斤炮的价格比向李璮要的价格高,赵嘉仁的底限定在550斤铁加50头山东黄牛的母牛犊。和六斤炮相比,一斤炮的价格就显得童叟无欺。

    “为何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