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昌明 >

第94章

昌明-第94章

小说: 昌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身形一矮一转,避过两柄钢刀,左肘一抬,撞飞了一个,右足向后踢出,踹中一人小腹,顺手夺过一柄长刀,空中顿时血雨飞扬,周围刀枪林立,竟是无人能近得他身。

    多尔衮翻身上马,厉喝道:“跟着我冲,挡我者死!”

    有些番子毕竟是第一次上战场,那里见过这么凶悍勇猛的气势,士气顿时为之所夺,多尔衮和多铎以及几个最是骁勇剽悍地勇士开路,手中兵刃抡砍劈砸,下手决不留情,竟被他们杀开一条血路,渐渐遁入了茫茫夜色当中。

    

第160章 故意放走多尔衮,天下形式大改变() 
多尔衮和多铎终于突破重围,渐渐远去。

    “别让他们跑了,追!”马虎一声令下。

    “等等先不要追了,让他们走吧。”杨乐望着多尔衮离开的背影,制止了马虎继续追击的举动。

    “国公爷,这”马虎不解,杨乐为什么会选择放多尔衮和多铎离开。

    杨乐意味深长地说道:“后金不是铁板一块,皇太极曾经篡夺了多尔衮的汗位,如今,阿敏被皇太极精心罗织的十六条罪状囚禁,客观上为他加强汗权扫清了道路。如果多尔衮和多铎再被我们擒获,后金那就是皇太极一家独大,大明现在刚刚起步,还没有一口吃掉后金的能力,杀掉多尔衮,对我们没有多少好处,不如放他们回去,暗中与他们接触,看看能不能拉到与皇太极的对立面来。而且有个道士曾经对我说过,皇太极不是长命的面相,有帝王命,却无福享受。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后金为了争夺汗位,自家先乱起来,我们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杨乐后面这些话是自己编排的,他是根据历史说的,历史上,皇太极猝死在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杨乐设想过,大明在未来几年崛起之后,就算灭不了后金,也至少要让后金俯首称臣,而且还要扶持一个傀儡政权,杨乐的第一位候选人便选择了多尔衮。

    马虎明白过来,点点头,道:“还是国公爷想的长远。”

    杨乐道:“告诉弟兄们,收拾战场,先把尸体安葬了。”

    安排妥当之后,杨乐想了一想,又转身下令道:“多派游骑,封锁道路山卡,莫走漏了消息!”

    “遵命!”马虎一声答应,便去布置了。

    第二天,太阳堪堪升起,后金四万大军的尸体覆盖了整个山野,在秋日晨雾中蒙蒙的一片血红。

    在历史上,原本大凌河之战是由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那场战争中,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

    但是,由于杨乐的五万新军的到来,这一次战役的结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扭转了大明和后金长久一来敌强我弱的战局,是大明崛起后的第一战,也是跨越式的里程碑!

    新军亮相,震惊天下!

    祖大寿站在大凌河城的城墙之上,本来已经做好了投降的准备,此时却收到情报,满脸地难以置信。

    后金铁骑居然战败了!

    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三熊山上遍野的尸体,由不得他不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杨乐的五万新军的确打败了皇太极的五万铁骑!

    马虎纵马来到大凌河城下,高声叫道:“祖将军,还不打开城门,迎接国公爷进去吗?!”

    祖大寿看见杨乐,再看到城下气昂昂的新军战士,百感交集,急忙打开城门,迎接新军进城。

    这次明金大战,辽西走廊的大片土地全部收回。辽西走廊,即从锦州城到山海关城区之间的那一条狭长地带,在交通不便的冷兵器时代因地势平坦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只此一战,北起广宁,南到山海关,东起西平堡,西到大凌河的源头,曾经被后金占领的城池,也多数回到了大明。

    辽西走廊对大明而言,非但是加固长城的外围屏障,而且是伸进的辽东的一块跳板,其意义之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份。

    杨乐为了彻底巩固这块跳板,战胜后金之后暂时没有班师,快马报捷京师的同时,奏请崇祯立即选派二十多名精明强干的县令官员星夜赶赴大凌河城内军营。

    等这些官员一到,杨乐便和这些县令郡守详细谋划了安抚聚拢辽东老农民的办法,以及在此地全面开展变法的步骤;同时,又在此处招募士兵,组成了地方守护力量。

    整整一个冬天,虽然是大雪飞扬,寒风料峭,县令们却是每人带领一百名铁骑立即赶赴自己的郡县赴任,在传统的“窝冬”时期便开始了紧张的变法准备。

    开春时分,护送县令赴任的骑士队先后回到了新军大营,辽东各县的变法也蓬蓬勃勃的开始了。

    杨乐分出两千军马驻守大凌河城,便在柳枝吐牙的时候班师回朝了。

    这个时候,大明新军在辽东大捷的消息早已经传遍中原,甚至传遍了整个天下,引起了高山雪崩般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后金朝野震恐,深感都城盛京(沈阳)与大凌河城之间的距离太近,立即议决迁都回到赫图阿拉。当然,这决议遭到了皇太极的强烈反对。

    在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即东京。

    之后,在1625年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也就是盛京。

    赫图阿拉、东京、盛京,这便是后金先后的三个都城。

    后金都城三迁虽说已谋划多年,但丢失辽西走廊的大片土地之后,与本来迁都的用意却有着天壤之别。未失辽西走廊之前,迁都沈阳,是要将南部的辽阳变成与大明放手大战的重镇,就像是泰山压顶般威慑大明,进可攻,退可守,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大构想。

    那个时侯,后金根本没有将大明崛起考虑在内,因为辽阳凭借辽河天险,就象压在大明头顶的一座大山,大明根本无力东出。如今情势突然大变,大明新军非但全歼了后金四万的精锐大军,一举收复了辽东大片土地,几乎把触角伸到了辽河边缘。

    在加上皮岛之上的毛文龙部,就象一根钉子一样钉在后金的后院。如此一来,后金完全处在大明前后夹击的巨大压力之下,要不是中间还夹了一个朝鲜部分区域,大明军队前后夹击,两个时辰就可以从东江攻到盛京!

    在这种形势下,皇太极后怕不已,这恰恰是后金当初压迫大明的翻版。杨乐对后金的威胁,恰恰就象当年后金对辽东的威胁一样,近在咫尺,同样痛苦难当。

    这是杨乐东出的第一步棋,他就是要压迫后金,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点一点打,一口吃不成胖子,大明新军刚刚组建完成,不能认准了就是天下无敌,稍有不慎,依旧还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杨乐不会贸然进攻后金,只要先将其压迫在辽东即可,然后依据辽西走廊为跳板,逐步对其蚕食、吞并。

    另外一个方面,辽西走廊还切断了鞑靼与后金的联系,让他们彼此孤立。鞑子这些年没少袭击长城,唯有林丹汗部没有投靠后金。杨乐第二步计划就是和林丹汗合作,让他统一蒙古各个部落。

    与此同时,朝鲜、鞑靼、日本与西方各国,对大明的“骤然”强大都大为震动。谁能想到,本来强弩之末的大明,非但一举恢复了当初的昌盛繁华局面,而且将脚步迈出了国门,成了压迫后金的强大力量!

    更令天下震惊的,还是杨乐这支新军。明金之战,大明新军竟然摧枯拉朽般全歼后金四万铁骑!

    后金铁骑,原本是令天下谈虎色变的第一**兵,善于骑射的鞑子都无法与之正面对抗,也只有依靠伏击战或者以多胜少取胜。而杨乐的新军完全不同,非但是正面对抗,而且是用两万骑兵全歼了后金四万。这种战力,当真是匪夷所思!

    动乱之世,人人知兵,谁都知道杨乐这支新军对天下意味着什么。

    一时间,杨乐的新军被天下传扬为“大明锐士”,就连闯军都以“大明锐士”为目标训练手下士兵。

    

第161章 班师回朝百姓喜,用人不疑有何难?() 
大明新军强大起来,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宣告着,后金霸主时代已经结束,大明纵横已经拉开了序幕!

    就在杨乐大军班师的同时,山海关外的大道上车马如流,其他各国如朝鲜、日本纷纷派出特使,赶往京城向崇祯皇帝表示祝贺,希望与大明重新结好。

    京城真正的沸腾起来了。许多年未曾品尝过强国的滋味儿了,民众简直是欣喜若狂。

    他们都知道春天要迎接大军班师回朝,人们从寒冷的冬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尤其是那些有子弟从军的家庭家族,早早就仔细的修葺门额,准备悬挂爵位铜匾了。

    那些女儿与从军子弟有婚约的人家,便早早请媒婆到男家议定婚期,一定要在受爵的那一天使勇士成为新郎,真要双喜临门!

    做嫁妆的、修门房的、置办喜宴的、准备送儿子从军的等等等等,家家在忙,人人在忙,整个大明都弥漫着浓浓的难以化解的喜庆气氛之中。

    大明和后金的一战,不仅仅是战争上的胜利,更是精神上的胜利,大明群众对杨乐的变法更有了信心。

    经过一年的时间,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变法的威力,经过辛勤耕种,农民手中有了余粮,很多商人经过海外贸易也赚到了大把的银子。

    在辽东有亲戚朋友的,则不断传递着辽东的种种变化,期待着夏天也去走动走动。开春以后,春耕大典完毕,农民就白天春耕,晚上忙碌喜庆事宜。

    村社田野,京城内外,沉浸在漫无边际的欢乐之中。

    辽东大捷,崇祯却顾不上高兴。自从杨乐兵出山海关,他便全力以赴的督促兵部,招募训练第二支新军,并向江南选拔官员作为自己的班底。

    而迎接大军班师的准备事宜,崇祯则全部交给了已经晋升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他自己却在忙碌之余,依旧沉浸在书房默思苦想。

    此时,杨乐的名声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这位当朝天子,大明的很多民众把杨乐奉为活菩萨,有的甚至摆画像和香案供奉。再加上异常的天象,这让崇祯起了重重的忌惮之心。

    这是每一个帝王的正常反应,虽然杨乐并没有异心,但是,每一个帝王都希望自己是天下第一人,而不是他人,哪怕他是驸马爷!

    二月底,杨乐率领大军从山海关开进了关中。杨乐没有走捷径直回到京城,而是沿长城往西,到遵化,再绕道蓟州,然后才回到京城。这样做,为的是督察长城关口要塞的防务民治。

    他反复提醒官吏将士,绝不能像以前那样粗疏的对待边境防务,否则还会出现后金突袭京城的事情。

    兵行到蓟州,杨乐的新军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男女老幼提着鸡蛋蔬菜,竟将大军殷殷送出十里之外。

    将近京城,杨乐把大军的安营扎寨的事情交给了马虎,自己换上便装,从京城北门悄悄进了城。谁知刚刚骑马走到府门口,孙承宗呵呵笑着从拐角处迎了上来,笑道:“杨国公啊,我就知道你会一个人回来。”

    对这位孙老大人,杨乐敬重有加,可以说孙承宗是他的官场领路人。

    “孙大人,您怎么来了?”杨乐见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跳下马背,忙请道:“老大人,快到府里坐!”

    孙承宗点点头,和杨乐并排走进府衙。

    老管家早就得了马虎的密信,等候杨乐回家,而朱兮兮也已经忙不迭赶到门口,两人默默对视,猛然抱在一起。朱兮兮唏嘘拭泪:“夫君你黑了,也瘦了。”

    杨乐拍了拍朱兮兮的肩膀,笑道:“不仅黑了瘦了,也更结实了,你看。”杨乐掳起大袖,黝黑的臂膀鼓起坚硬的肌肉。然后一把搂过朱兮兮的小蛮腰,在她脸上轻轻亲了一口。

    朱兮兮脸色一红,娇羞道:“孙大人还在呢!”

    孙承宗鼻孔朝天,摆手道:“杨大人,看来老朽来的不是时候啊!”

    杨乐只顾着亲热,忘了还有孙承宗在旁边呢,尴尬地把不老实的手缩了回来,笑道:“兮兮,下去准备点儿吃的去。我饿了。”

    朱兮兮知道杨乐一回来,孙承宗便找上门来,肯定是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说。点点头,乖巧地退了下去。

    “孙大人,请屋里坐!”杨乐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把孙承宗让到了客厅里。

    老管家端上茶水,也躬身退了下去,并且闭上了房门。

    “孙大人,我一回来,您就微服到访,定有要事,请直言。”杨乐知道孙承宗已经是年过六十五的老人了,除非朝中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否则,他不会这么着急来见面。

    “那我就闲话少说,开门见山了!”孙承宗喝了一口茶水,感叹道:“皇上不知为何原因,突然下了圣旨,明日处决袁崇焕!”

    “什么?!”杨乐心神一震,袁崇焕被下狱之后,保袁一派和灭袁一派一直争执不下,而锦衣卫也没有搜集到袁崇焕通敌叛国的明确证据,只有八份和后金议和的书信来往,但这些并不能说明袁崇焕就叛国了,而且,崇祯也听从了杨乐的建议,不杀袁崇焕,只是将他关押起来,这一关押,就是一年。

    “怎么回事儿?”杨乐不明白,崇祯在辽东大捷之后,为何要突然杀死袁崇焕,难道是因为自己?

    孙承宗脸色凝重,这位老大人经历过多少风雨,其中的政治味道,他一嗅便知。孙承宗抚摸着像弯刀一般往两侧分开的坚挺胡须,意味深长道:“杨国公,树大招风,功高震主。”

    杨乐目光一闪,孙承宗的这八个字,足以说明这里面的猫腻。

    “老大人以为,我应该如何去做?是要我出面保住袁崇焕吗?”

    孙承宗却是摇了摇头,说道:“袁崇焕是我的学生,他心中所想,我一清二楚,他绝不是卖国投敌的那种人。只可惜,他能力有限,眼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