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昌明 >

第126章

昌明-第126章

小说: 昌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几日大人交代的事情已经办妥了,宋应星大人、吴又可大人、孙元化大人,一听说你要邀请他们前来,都十分配合,只有徐光启老爷子想不开,不太配合。”

    “兄弟们没有对徐大人动粗吧?”

    “哪能啊,他是国公爷您邀请的人,只不过卑职用了一点点蒙汗药,谁知道加少了,半夜醒了过来,这不吵着要见您,卑鄙无奈,不得不打扰您休息了。”

    “正好,我也睡不着了,走,前面带路,我去看看。”

    杨乐穿了衣袍,和薛云一起离开了。

第220章 科技人才邀请来,建设计划全托出() 
杨乐和薛云一起,穿过军营,来到了一艘刚刚抵达的海沧船上。

    未及船舱,就听见里面的一句句怒喝:“放肆!我可是堂堂的朝廷命官,你们但敢绑架我,有几个脑袋可以砍的?”

    “国公爷虽然邀请的是我的恩师,可你们也不能这样对我?”

    “去,赶紧禀报,就说我要见他!”

    “不用了,我来了!”杨乐掀开门帘,看见了在船舱里被绑在座位上的陈子龙,以及旁边的正在喝茶聊天的几位大人。

    来的路上,薛云就向杨乐介绍过了,陈子龙也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学者,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同时也是徐光启的学生。

    本来杨乐要寻找这些个科学家、农学家,首先想到的是徐光启,无奈这位明朝科学巨匠在三年前(1633年)就因病去逝了。

    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这位陈子龙“请”了过来。

    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杨乐的名号,陈子龙自然听说过。不过,他并没有见过本人。

    如今,门帘一掀,直瞧见一个俊朗的青年跨步走了进来,穿着一身锦袍,束着发丝,脸上带着一抹笑容,看起来精神焕发,一表人才。

    陈子龙知道这位就是大明威名遐迩的国公爷,想要施礼,却被绑住了手脚,只能开口道:“下官见过国公爷!”

    杨乐像是没有听见陈子龙说话一般,朝着另外几人走了过去。

    旁边的宋应星、吴又可、孙元化见到杨乐到来,都赶紧施礼拜见。

    “诸位大人一路辛苦,快请坐下说话!”杨乐虚扶了他们一把,吩咐侍卫看茶倒水。

    看着杨乐和其他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理都不理他,陈子龙心里别说有多么的憋屈,他骂了一路,早已经口干舌燥,如今又被晾在一边,心中更加气愤,只能气呼呼地道:“国公爷,下官还有公事要办,请速速放下官离开!”

    直到这个时候,杨乐仿入梦中惊醒一般,快步走到陈子龙的面前,埋怨薛云道:“薛大人,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还给绑上了?陈大人可是我邀请的贵客,你们怎能这样对待他呢?快快,赶紧松绑!”

    几名侍卫得了吩咐赶紧将陈子龙松开了。

    陈子龙坐在椅子上,揉了揉胀痛的手腕,心中来气,站起身来,冷哼一声道:“国公爷,不论你是何种目的请我来,恕下官不能奉陪了,告辞!”

    杨乐伸手拦截道:“陈大人,不要急着走,喝杯茶消消气。兄弟们用这种方法请你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还请陈大人多多海涵啊!”

    这算是很直接的道歉了,既然杨乐肯放下身份道歉,陈子龙也不能不给面子。所以并没有硬往外走,站在了当地。

    杨乐继续道:“陈大人,我本无恶意,只是仰仗你的学识和才华,请你来呢,我是想要在台湾研究一种抗旱多收的水稻,既然陈大人愿意看着台湾的黎明百姓忍饥挨饿、吃不饱肚子,而且一身才华就这样埋没了,现在离开倒也无妨。”

    突然听了杨乐的一番话,陈子龙心中的闷气消了一大半,转过身,重新坐回到椅子上,一字一句地道:“国公爷,要不是看在您曾经为大明百姓做过许多事情的份上,下官早会离去。一直一来,下官很佩服国公爷的做派,只是”

    陈子龙顿了一顿,把心中藏了好久的话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自古以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国公爷贸然选择了离开京城,离开了皇上,这就是最大的不忠!”

    “皇上对您恩重如山,您却来到台湾,准备独霸一方,这种做法恕陈某人不敢苟同!”

    杨乐明白,这不仅仅是陈子龙一个人这么想,恐怕全天下的大学士们都这么想,这就是古代的忠君思想。

    其实,作为一名现代人,杨乐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忠君思想,在习惯了后世朋友间平等交往后的他,自始至终,都将崇祯当作自己的好兄长、好朋友一般看待。

    而且,他读过许多多多的历史故事,对于兔死狗烹的事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无论变法成功不成功,他都必须准备后路。

    而杀死温体仁离开京城,看似鲁莽的行动,其实也是他离开京城这个斗争漩涡的一个锲机。

    对于杨乐的逃离,在那些文人士大夫们的眼中,那就是最大的不忠,那就是最大的背叛,而忠于皇上,是至高无上的品德。

    而到底什么才是忠、什么才是义呢?

    这个问题杨乐想了好久,是忠于皇上一个人,忠于朱家的王朝,还是要忠于一个民族,忠于全天下的百姓呢?

    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对整个汉人民族有利,对百姓有利,那么被自已被这些文人骚客误解,又有何妨呢?

    想通了此节,杨乐这么做问心无愧!虽然他一开始很想帮助崇祯,将大明王朝从地狱中挽救出来,但实在是太难了。

    杨乐走到陈子龙的身前,搬了一把椅子对面坐下,反问道:“陈大人,朝中百官贪墨成风,国库又尚无存银,几年来改革打下的底子,不出半年就空了。军中武备松弛,枪械老久,卫所中士兵十中七八都是冒充的壮丁,军饷不足,哗变频发。有志之士想要改变,却是一人做事,百人扯腿,有了功名,冒名顶替,而一旦出了事情,六部百般推让,你觉得这样的天下,这样的朱家天下还能坚持多久呢?”

    “没错,我是离开的京城,离开了皇上。这是因为我对天下失望了,彻底的失望了。”

    “我知道,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心里失望了,对皇上失望了,对诸位百官失望了,对天下失望了!”

    “我来到台湾,只是想要开拓出另外一片天地,根本没有反叛朝廷的意思,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或者,有可能的话,在将来京城有危急的关头,我还会选择回去。”

    “不过,这会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需要一支强军,需要一个稳定的后台,更需要一些懂科技的人才!”

    “诸位大人,这就是我邀请你们来的目的。”

    “我要在这里建立造船厂、火器场、农场、兵营等等这一些,我需要你们来帮助我完成!”

    “说了这么多,是去是留,你们自己决定吧。”

    杨乐把心中的计划合盘托出,喘了一口气,端起茶杯,将茶水一饮而尽,把干渴的喉咙彻底湿润,也将心中的闷气一扫而空。

第221章 建设工厂要银子,新军训练苦中甜() 
杨乐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把请来的这些人留下。

    至于能不能实现心中的那幅蓝图勾画,杨乐不得而知,他只想凭借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不甘、那份朝前的思想,那份始终不渝的毅力来挽救这个将要倒下去的汉家江山。

    宋应星、吴又可两人先前跟随过杨乐一段时间,对于他的为人再清楚不过,听闻他的言语之后,立即颔首答应。

    孙元化沉默不语。对于这位火炮专家,杨乐很是敬重。其实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孙元化在崇祯五年,由于孔有德叛乱而被崇祯冤杀,但因为杨乐先前拯救了毛文龙,导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并没有出逃皮岛,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的事情。也因此,以后的历史轨迹被改变,后面的一系列事情被避免,孙元化也因此活了下来。

    这也是杨乐为什么冒死也要拉着崇祯去皮岛拯救毛文龙的原因,或许只有毛文龙才能压制住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

    这些事情,孙元化自然不知,他只是心中对杨乐一直有好感。

    而陈子龙依旧在考虑之中,虽是徐光启的学生,对于杨乐的事迹早有耳闻,但这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一旦决定,就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杨乐并不着急,重新坐回到椅子上,看着陈子龙再次说道:“陈大人,忠君爱国,是饱读圣贤书的书生坚持的思想,但忠于国家和忠于人民,才是最大的忠!”

    “我不会强求你们留下,只是这里的百姓需要你们,或者说全天下正在受苦受难的百姓需要你们。”

    陈子龙早就感觉到了杨乐话语里的真诚,所说的事情也不似空穴来风,片刻后,微微颔首,道:“我可以留下来,只是皇上那边如何交代?”

    杨乐微笑道:“诸位大人放心,今天朝堂之上,你们的辞呈便会出现在皇上的手里,而且,你们的家眷老小,我也已经派人安排妥当。过不了多久,你们一家人便会团聚。”

    “诸位大人可在这里稍作休息,几日之后,我会前来和诸位再次协商如何建设兵工厂。”

    这些人的到来,让杨乐捉襟见肘的人手局面一下得到了极大的缓和。

    有了这些懂科学的人才,再有银子作为后盾支撑,杨乐相信,台湾一定能逐步发展起来。

    只是,现如今,他的手里缺少的还是银子。

    大把大把的银子,几百万两的银子。

    尽管上次“抢”了一艘荷兰商船,船舱里多数都是些瓷器布匹,总共价值才十几万两银子,对于杨乐所需的银子可谓是九牛一毛。

    如何快速地积攒起一笔巨额财富,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杨乐已经盘算了很久,台湾周边的一些海岛上倭寇横行,盘踞在大明沿海经营多年,只要把这些势力剿灭,何愁收缴不到银子?

    况且郑芝龙是海贼出身,对于海战如何调度大有心得,只要以战养战,定能搜刮到不少钱财。

    自打来到台湾之后,杨乐对手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改观,觉得自己的亲军操练也要抓起来。

    但是马虎和薛云他们都被自己安排了任务,根本抽不开身,杨乐只好亲自上阵,结合前世的经验,弄了一些训练项目。

    他将手下的两万人分成两拨,上午参加陆战训练,下午则在海上练习海战。郑芝龙手下的那些海贼,都成了这些人的老师。

    几日的训练非常残酷严格,让弟兄们叫苦连天,训练结束,人人精疲力尽,都像是要散了架的样子。尤其是那些刚刚才参军的,哪里会想到居然会如此之苦?

    可杨乐先前又向他们许诺过,只要熬过了训练这一关,未来一定会带着他们驰骋大海,到处吃香的喝辣的。

    如果这么一想,咬咬牙也就熬过去了。谁不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呢?

    当然,这是士兵们的想法,最简单、最直接,而杨乐是另有打算,这又是陆战训练,又是海战训练,算不算是海军陆战队的雏形呢?

    观望了一天,从甲板上下来,杨乐自己也累得双脚发软,硬撑着招呼着弟兄们回军营吃饭,一边接过岸上等候着的蒋大鱼递过来的茶水,一口气喝得精光,喘息着道:“蒋大鱼,你现在可是他们的游泳训练官,我是来观摩的,你到好,我变成了亲自示范,你在一边看热闹,把我和弟兄们都累地够呛。”

    蒋大鱼挠了挠头,接过茶杯,憨笑道:“要是游泳比赛,卑职自然不在话下,可这什么红蓝模拟对抗,非卑职所长。而且,大人也确实需要对游泳稍加训练,狗刨这个姿势确实不太好看。”

    杨乐被蒋大鱼揭了短,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谁说我只会狗刨?我还会潜泳呢!”

    “潜泳的时间不好说”蒋大鱼在心里叽咕一句,见杨乐似乎有些脸红,忙转移话题道:“大人,郑将军的这帮人下手也忒狠了,那一帮旱鸭子怎能干过从小在海上长大的海盗?卑职担心弟兄们的身体恐怕吃不消。”

    “嗯,训练量是有些大,不过,平时训练地越苦,真正打仗的时候就不容易受伤。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这样,你吩咐下去,让火夫宰些猪羊,晚上炖上几锅肉,好好犒劳犒劳兄弟们。”

    时间不等人啊,杨乐真心地希望短时间内能训练出一支海上的强大力量。

    “卑职这就去传令。”蒋大鱼拱了拱手,转身退了下去。

    看着陆陆续续回营的将士们,杨乐忍不住心生感慨,眼下,他的手里等于掌握了两支力量,一支是他带出来的两万大明官兵,一支是郑芝龙的海盗军团。

    这是两支非正规的武装力量,不受朝廷限制,相对于正常的编制来讲,调度更加灵活,完全不用通过大明朝以及兵部等某些官员的许可。

    甚至可以这么说,这是杨乐的一支私人武装,尤其是他带出来的那些人。

    现在需要杨乐操心的事情太多了,除了军饷之外,还有就是如何收复台湾,以及如何清剿台湾周边的海盗,确保台湾安安稳稳地发展几年。

    现在在内地,潜伏已久的国安局密探再一次被启动,虽然人数不多,但能够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兵强将。

    根据这些人搜集的情报,流窜在河南和南直隶各省的起义军,逐渐被杨嗣昌的大军围剿,有的选择了投降,如张献忠,或者被迫躲进了深山老林,如李自成。

    当然,更让朝廷上下惴惴不安的是北方频频叩关的清军。这一次清军南下,和上一次一样,杀气腾腾,直逼京城。

    京城大街小巷全部戒严,搞得整个京城甚至整个天下都人心惶惶的。

    翻看着朝廷发过来的信件,杨乐的目光落在一封密折上:“军饷、军械各项事宜,可自行筹备接洽,台湾之事尽可做主,但望念及旧情,若他日京城有难,希望不忘圣恩,伸出援手,进京勤王。”

    这是王承恩传来的书信,这些话当然也是崇祯的意思。

    杨乐不愿意束手就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