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阀阅汉末 >

第79章

阀阅汉末-第79章

小说: 阀阅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珣带着一点点酒意,来到军营中的一处驻地。此地正是刚刚在今日午时,就率着三千多高家辅兵抵达平舆县的宋凌,卓宾,杜衡等人的军营。

    高珣见宋凌等人到来,正在为得到黄巾军钱粮,以及招募士卒头疼的他,也立即偷懒,把这繁琐的军务一股脑的丢给了宋凌等人。

    如今,他刚从平舆县城,郭林与文秀等人为他安排的庆功宴中脱离出来,因记挂在平舆县招募的士卒人数,他一回军营,就来到了这。

    高珣掀开一处军帐帘布,见看到他的好友宋凌正在案几上发呆,同时,眼中也带着深深的忧虑。顿时眉头皱起,这好友自打来到他军营后,就隔三差五的这样,显然是有了忧心的事。

    宋凌见高珣到来,立即清醒了过来,搓了搓脸,强作欢颜道:“高兵曹,文君丞与郭都尉为君安排的庆功宴可还满意?”

    高珣径直来到宋凌身边跪坐了下来,也没有回答宋凌的问题,直直的看着宋凌片刻后,直截了当的道:“宝路兄,自打娥贼造反后,你就一直魂不守舍,如今又是这样。如果你还把珣当好友,就把你的忧虑与烦心事说出来。

    只要珣能做到的,定会帮你完成,即使现在完不成,珣也一定牢记在心,以后想着法子帮你办到。“

    宋凌愣了愣,见高珣满脸严肃,以及关心的神情,心中顿时一阵感动,还是这好友记挂、关心他,见好友已经说破,他也不再隐瞒,悠悠的道:“我也无他事,凌离开家乡有好几年了,自听闻娥贼造反后,就一直担忧家乡的那些亲朋好友,以及助凌逃离家乡恩公的情况,也不知道他们如今还好吗?“

    高珣顿时恍然大悟,宋凌原来是思恋家乡了。他是知道宋凌底细的,因为在陈留襄邑县为掾史时,恶了当县的士族,逼迫离开襄邑。如今黄巾军乱起,而且声势浩大,以宋凌忠义的德行,一定会对家乡的人担忧。

    “既然这样,宝路兄,明日你就回陈留看一下他们吧。如今娥贼四起,路径一定不太清净,珣给你二十个亲卫,以策路上安全。不过,如今,你必须从汝南郡新阳,宜禄那边进入陈国的宁平,在武平县,出柘县,入陈留的己吾,再到你襄邑县家乡。

    这条路径还算安定,其余的,像从汝阳入陈国的陈县等路径,如今充满了娥贼。已经是行不通了。“高珣立即向宋凌建议道。

    宋凌心中一阵意动,于是有点汗颜的道:“如凌走了,这军中,凌留下的军务怎么办?”

    (本章完)

第131章 军务杂事() 
“呵呵,这军务之事,还请宝路兄放心,不是还有子睿他们在吗,耽搁不了。”高珣为了让宋凌走的安心,连忙安慰道。他如今的军中,除了宋凌这个文人外,还有杜衡,以及他从家族中调过来的屈鸣与程畏。

    更何况还有卓宾这个半文职,半军事的人。当然,宋凌的离开,对他的军营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毕竟宋凌这段时间内,在这军务上,为他分去了许多。

    一旦宋凌离开,那他留下来的军务,除了他高珣本人会处理一些外,剩下的,他只能丢给卓宾他们去处理。

    宋凌点了点头,对于卓子睿,他从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像他负责的军籍归档与记录军功及军士的奖赏,确实是需要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来。他也相信卓子睿能信任这个职位。

    “既然这样,过会,凌去与子睿兄交接军务。就先让他帮凌补一下缺。“宋凌的心事已经解决,心中暂时舒缓了一口气。同时,想起高珣来他军帐,显然是有事要问他,于是看着高珣道:“对了,云轩,来凌这军帐,可有什么事?”

    高珣顿时拍了拍有点昏晕的头,差点把他来宋凌军营的事情给忘了,于是道:“宝路兄,珣来这就是想问一下你,今日开始招募士卒的事,进行的如何了?”

    “有文郡丞帮着下达的文书,一切进展顺利。如今在凌手中登录在籍的,人数已达一千二百八十人。而且,全应你的要求,招募的人都是十六岁以上,三十五以下的青壮。

    虽然只招募了半日,却还有许多的青壮还没来的及登记就天色已晚。相信到明日一早,这剩下的七百多人,不需要一个时辰就会招募完毕。“

    宋凌不需要查看竹简上的登记记录,直接信口就来,显然是已经铭记于心。宋凌脸色突然有点怪异的看着高珣道:“云轩,这些招募的士卒,固然其中不排除有因为仰慕你,因袭击,并击败了五万余娥贼的事迹而投奔的。

    但,绝大部分的青壮,凌可以肯定,他们是为了你那优厚的钱粮而来。你这等行径,已经在平舆县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说你以钱粮惑人,让士卒为利而战,有伤德化。“

    其实,在宋凌心中,对高珣每招募一个士卒,就给这个士卒五千钱,或者十斛粮食的事,也不是很赞同。主要原因还是高珣给的太多了。虽然高珣此举能让那些招募的士卒,死心的为高珣拼命,但是,也滋养了士卒的贪欲。

    在钱粮充足之时还好,万一要是钱粮不足时呢?如今中原板荡不宁,娥贼声势浩荡如潮,官府想要平息这场叛乱,没有个几年时间,显然是不可能。

    也正因为这战事,已经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者不知凡几。被战事波及,因此丧命者也如过江之卿。那接踵而来的就是,田地荒芜,粮食减产。

    没有了多余的粮食,那他们这些靠当地官府供给粮食的客军,那也会面临粮食紧缺的问题。一旦军中缺粮,那些士卒还心情来作战?不闹事才怪呢。

    高珣顿时‘啜’了一声,脸上尽是不屑道:“这些用肉臀想事情的人,还真是站在说话不腰疼。珣还觉得给少了呢?如今娥贼烽起中原,人数又如此之多,以现在官府实力,也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能把这战事平息下来。

    这在平舆县招募的两千士卒,等到战事平息,能够存活下来的,十去存一,已经是祖上积德了。这种注定是有去无回的事,给士卒一点粮食,也错了?要知道,这些士卒后面,还有他们的家人呢?

    一旦他们战死沙场,他们的家人会因为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日子会过的十分艰难,甚至是饿死都有可能。而今日这些青壮,明知上了战场,就有可能见不到他们的家人,那为什么还如此踊跃要加入当兵行列?

    原因就是我能给他们粮食,给他们家人的救命粮食。因为他们知道,死了他一个人,可以让他们的家人因有了这些粮食能苟活一阵。“

    高珣在攻破平舆县黄巾军军营后,在军营中得到了十多万斛粮食,以及上千万的钱财。突然间得了这么多的钱粮,他手下的几千士卒,是不可能一下吃完,而他也不可能在平舆县逗留太久。

    既然放在军营是浪费,那还不如给那些正在被他招募的士卒呢。这既可以让士卒没有了后顾之忧。同时也能让士卒对他感恩戴德。

    何况如今因为战事大起,粮食的价格已经从以前两百多钱飞涨到了五百多钱,还且是道了有钱也买不到的地步。又加上去年中原大旱,普通百姓家中的粮食早已经吃空。

    正处于忍饥挨饿之时,为了活命,大部分的百姓拖家带口的加入黄巾军,就是为了一口吃的。即使是那些家中有点积粮的百姓,也在战乱中,被黄巾军抢去。

    在平舆县,如今就是有从上蔡,定颍等县逃难过来的许多百姓。而他军中的那些粮食,即使给了这些刚刚加入的士卒的十斛粮食,也还剩下许多。

    他除了要给他的兵卒留下一些军粮外,剩下了的,也算是他对这些可怜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把黄巾军从他们手中抢来的粮食,再还给他们。

    宋凌脸色顿时因为羞愧而潮红起来,头也渐渐低了下去。他只光顾着想着因为缺粮而产生了后果了,完全忽视了那些士卒与百姓。

    他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也知道战场上的残酷性。高珣带队袭击娥贼的五千余人,光在这解围平舆县的战事中,就已经战死了三百多人,还有两百多人,也会拖着残肢断腿过上一生。

    短短一天的时日,就折损了十分之一,那接下来呢,到最后也不知道还有多人能活着下来。同时,因为他是这次招募士卒的主事人,也是见到了那些因为被选上得到粮食时,那些青壮满脸狂喜的神情。看来,还是他考虑事情不周到啊。

    “对了,云轩,这些刚刚招募的士卒,你打算怎么处理?直接投入战场?”宋凌为力量避免尴尬,于是转移话题道。

    “如果把他们直接投入战场,这让他们直接送死有什么区别。还是先把他们都放在辅兵中,让子睿先把他们操练一段时日,等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战阵,在分配到各部中。”

    “那辅兵是不是多了点。”

    “恩,珣会抽出两千辅兵,把他们转入正兵。汉升兄如今虽然已经把上蔡县给攻打了下来,但是,他那边只有他的本部人马。

    加上在上蔡县折损的一百来人,他那已经是不足一千人了。所以,必须尽快给他增添一些人马。毕竟还有灈阳、吴房两县的几千娥贼在一边看着呢。“

    高珣在天黑之时,就已经从黄忠派遣回来的信使中得知,上蔡县已经被他诈城而得。同时,也因为上蔡县黄巾军有三千多人,他的人马在战斗中,也是战死了一百多人。

    为了保证上蔡县这个侧翼的安全,高珣也必须给上蔡县增加人马。然而,他的兵马有限,在加上阵亡的士卒,使得他兵力更少,只能从他带来辅兵中选人了。虽然是辅兵,但经过他与卓宾的操练,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战阵基础。

    高珣想到他的士卒阵亡之事,顿时向宋凌道:“宝路兄,那些战死的高家私兵的尸体可掩埋完成?“

    本来按照习俗,这些战死之人,是要运回扬州老家安葬的,但是,因为路途遥远,又他又空不出这么多的人手来,只能马革裹尸,埋骨他乡了。

    “恩,从平舆县特意招募了五百人来帮着做这事,在两刻钟前,已经全部完成。同时,也按照你的吩咐,这些招募来的人,每人都给了两斛粮食做辛苦费。“

    高珣满意的点了点头。最起码他对士卒有了一个交代。

    又在宋凌这,详细的了解了一些军务后,高珣也不再打扰他,直接离开了军帐。毕竟宋凌为了能回陈留老家,还要去卓宾那交接军务。

    与此同时,在平舆县城,此时虽然是夜深人静,但是,还依旧有许多的人影在走动。这些虽然已经面带倦容,但是,仍然掩盖不住他们脸上的笑容。,他们全都担着沉重粗布麻袋直往家中赶去,因为颠簸,还不时从麻袋中,漏下一些粟米。这些人,正是帮着高珣的军队收敛尸体的平舆县百姓。

    而只有十七岁,却已经长得虎背熊腰的陈到,也是其中的一员。迈着矫健的步伐,也担着两斛粟米,急速的往家中赶。

    即使深夜的凉风吹打在他那湿透的粗布衣裳上,也浑然掩盖不了,他那俊秀的脸上满脸的纠结。

    (本章完)

第132章 陈到投军() 
陈到来到家门口,抬头望了眼房舍,见有微弱的灯光约隐约现的从窗口溢出,心中顿时被一片温馨填满。如此深夜时分,他的寡母深夜挑灯在等他回家。

    陈到摄手摄脚的想打开柴门,可最后还是弄出了声响。那微弱的灯光,等时间大亮,紧接着,正房门“吱呀“打了开来。借着灯光,一个身穿裋褐的四旬年纪的妇人出现在了门口。因为操劳缘故,她脸色的岁月痕迹,让她看上去,年老了十来岁。

    陈到见妇人出现,顿时轻声的道:“阿母,现已过亥时三刻,恁怎的不上榻歇息?”

    “痴儿,你不见回来,为娘如何能安心入睡?”陈氏见了陈到平安回来,满脸担忧的脸色顿时消失不见,又疑惑的指着陈到身上的担子道:“三郎,你这是?”

    “孩儿不孝,让阿母担忧了。”陈到顿时满脸惭愧。同时又挑着担子,迈过门槛,进了屋内放下后道:“这是两斛粮食,孩儿不是与平舆县乡亲去城外帮高兵曹的军卒收敛战损的袍泽吗?这是他们给我等的酬劳!“

    “这高兵曹这倒是与其他之人不尽相同!“陈氏满脸感慨的道。她也没有想到高珣会发送粮食。这次去城外帮着收敛尸体,明为帮衬,其实还不是官府强行把这事安置在他们家的头上。

    虽然她不情愿让她的孩儿去做这种事,但是,官府的招令她们又实在是违抗不了。在陈到被招走后,她就在家担忧不已。担忧她陈家如今唯一的男丁会回不来。

    她可是听说了,因为娥贼四处作乱,官府一方的战事吃紧,已经战死了许多的士卒。所以,她生怕官府假借招募民壮,实为把民壮强行扣在军营当兵。特别是在陈到深更半夜了,还不见回来的踪影,就更加让她焦躁不安。

    如今,她的孩儿不仅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了两斛粮食,这顿时让她对高珣的行为感到吃惊与惊讶。她还从来没有碰到过像高珣这样为民着想的人。

    现在她家虽然还有祖上遗留下来的几亩薄田,但是,因为去年汝南也受大旱影响,使得粮食减产。到如今,她家的米缸已经见底了,她正愁如何过接下来的日子,没有想到这次突然强加在身上的劳役,反而是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是啊!高兵曹不仅军事能力突出,率领五千士卒把围困平舆县的五万多娥贼打了个大败。而且他的仁义之名,名满扬州,如今许多的扬州百姓都收受过他的恩惠。“

    陈到连忙附和。他在与士卒一起收敛尸体的时候,与那些士卒交谈中得知高珣在扬州的所做的一些事。开始他还以为是那些士卒是在变相的在为高珣说好话。

    后来经过的他的仔细观察,见所以的士卒在谈起高珣时,那发自内心的对高珣的尊敬与爱戴,在加上他们收敛尸体完事后,那个主事的宋凌与杜衡把两斛粮食亲自交给他手上时,他也相信了那些士卒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