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阀阅汉末 >

第5章

阀阅汉末-第5章

小说: 阀阅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还请杜君给我开租赁凭证,如何?”

    “当然,这等好事,我怎么能拒绝,也不赶拒绝啊。哈哈。好了,现在你先选一个店铺吧。“杜衡欢快的看了高珣几眼,又快速的在案几上拿出三片绵帛。

    指着道:”今市集中,还有三间临街之铺,一间正房有十步宽长,在正房后面还有间小后院,租金最贵。需三万钱一月。另一间正房是十二步。。“

    杜衡还想要向高珣介绍其他,高珣马上打断道:“就这间十步宽长的吧。”高珣知道,汉承秦制,六尺为一步,临街店铺十步宽长用前世的面积来算也有近一百来个平方,他也正好需要有个小院来堆放精盐。

    杜衡点了点头,盖上公印与他的私印后交给了高珣。

    见天色不早了,高珣也不在停留,于是向杜衡拱拱手辞别,转身离开了市集寺衙。。

    高珣花了半个时辰回到了高家村,说是村庄,也不过是四栋茅草民房组成的小村庄!

    高珣刚在村口下马,就有两个青年从村口向他走了过来。步履沉稳,满脸严肃的是他从兄高泽。

    步伐敏捷有眉清目秀的是高安。高粱,高安父子,是高家在并州救下的,也因为救他们,使得高家的老三在并州走丢。

    为了报答高家的恩情,特意改性高。高珣向两人打了声招呼,寒暄几句后,高珣交代两人晚上家里吃饭,并商讨卖盐之事。

    高珣见自家的家中烟窗已经冒出了青烟,想来是到煮晚饭的时候了。

    于是徒步来到厨房。见一个头裹着粗麻布,身穿短褐,年纪在三十以上的妇人正在择捡青菜,灶台上的一个锅里,放了整整半锅水,而里面的大米少的可以见锅底。

    在灶台边还有一个年纪只有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梳着双丫角,穿着粗布短褐,衣服很是不合身,大了一号不说,上面还有许多的补丁。素面朝天,与粉雕玉琢沾上边,却也精致,很是耐看。她正等在灶台边生火。

    “阿娘,二妹。”高珣轻喊了一声。

    高氏抬头看了眼高珣,关心责怪的道:“怎么去趟吴县就用了这么久?在路上可好?”

    “是啊,五兄,我与阿翁,阿娘可担心死了,怕你与大兄,四兄他们在路上出事。我还去村口等你了的。”高颖略带粗糙的小手,在脸上划了一道柴火痕迹,水汪汪的看着高珣道。

    “让你们担心了。我们都没有事,在路上有点事情给耽搁了。”高珣很是满足的笑了笑。“对了阿娘,晚食多煮点。等会二兄,梁叔,高安他们要来家里吃饭,也商讨一下,明天要去县城卖盐的事情。“

    “五郎,你还真要卖盐?你可要想清楚了,进了低贱商人这行,就会被许多人瞧不起。你这身武艺以后恐怕就难有出头之日了。“高氏见大儿子终于要开始卖盐,进入商人这一行,心中无奈叹息。

    这一年来,高珣带着高家的小辈们,起早贪黑的去海边晒盐,煮盐。她与高珣的阿翁不知道劝过高珣多少次,要高珣放弃,可高珣就是不听。她知道自己的这个大儿子自从来到扬州后,就变得很有主见,连作为大人的她,也执拗不过他。

    高珣知道高氏担忧什么,在大汉,商人是儒生口中的低贱行业。在深受儒家影响的士子与那些彪炳礼仪与道德的人心中,更是被他们瞧不起。

    在他们心中。商人逐利,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肯干,不仅是违背道德,与他们奉行的忠,信,义相违背。

    可是,在东汉这个特殊的时代里,商人被这些士林之人瞧不起。但士族与豪强,绝大部分都是官,商,地主三位一体。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打脸。

    所以,在整个大汉,遍地都是官员,豪族的庄园。也正是因为这些庄园,士族,豪强他们聚拢了大量的流民为其开垦土地,又因为他们有官位在身,能够通过关系压迫平民把土地贱卖给他们,使得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非常。

    为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埋下了祸根。又因为他们有钱,有粮,有人,渐渐的在庄园李,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王国,为以后几百年门阀政治的开启,打下了基础。

    “阿娘放心,我自有分寸。”高珣知道,像他这种最底层的平民,要关系没有关系,要人脉没有人脉,要靠山没有靠山的三无人员来说,很难有出头之日。除非得到名士的赏识,或者在军中立有大功,得到上司的举荐,才有机会出头。

    还有几年,等黄巾起义后,只要他肯拼命,加上他知道的历史进程,就会有大把的机会来等待他出头。

    曹操,刘备,孙权能干的事,他也不信自己干不了。

    所以,现在最主要的目标是先有钱财,有了钱财,就可以再乡亭之间广施仁惠,树立自己的声望,有了声望,就会有机会被征辟,有机会成为县令,郡守手下的佐官。

    这次流民的机会难得,而且他也有了初步的声望。目标正向他一步步靠近,他没有理由去错过这时机。。

    至于去年光和元年,灵帝在西园卖官之事。不是他高珣该想的。

    灵帝卖官是对官宦,士族或者在士林有声望家族。与高珣这贫寒百姓,商人没有一点的关系。像徐州糜竺家财亿万,买几个三公,二千石大官都绰绰有余,可是为什么他连个一县之长都弄不到。

    因为官府不卖官职给他。不然他也不会等到陶谦入主徐州,才被征辟为徐州别驾这个掾吏。

    何况,即使朝廷容许高珣这等人买官,高珣也不会去,一旦高珣买官,那高珣的名声就彻底的臭了。

    崔烈幽州名士,士族之家,他本人也是两千石的郡守,可正式因为他买三公之一的司徒官位,在士林的名望破跌,被人认为他有铜臭味,瞧不起他。

    这还是他通过灵帝的傅母关系,买到的官,如果是通过宦官来,以士族,士林与宦官势不两立的的关系来看,他根本就不要想到士林中立足。

    董卓就是因为通过宦官的关系,保留了官职,被士族打成了官宦一党,即使后面他把持了朝政,大量征辟有名望的士族,可士族根本就不理他。

    即使有一些士族被征辟到了,这些士族不是来给他效力的,而是来给他挖坟,要他性命的。当然,这也与董卓的出身有关。

    正是因为高珣了解这些,所以才不敢,也不能。他以后如果想要有作为,就不能太得罪士族,毕竟这大汉朝还是士族的天下。

    看着高珣走出伙房,高氏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把小锅换成换成大的,拿出高珣前几日猎的孢子肉,切了一些放在锅里一起蒸。

    (本章完)

第7章 市集卖盐() 
第二日一大早,高珣带着高泽,高粱,高安父子,以及连夜赶回来的高诚与高江五人,把两匹坐骑当驽马用,拖着五十斛食盐来到海盐县城。

    几人刚进海盐市集,就被四周的百姓,商贩,行人给注视。

    主要原因还是用如此高头大马拉货物的,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出于好奇,市集上的百姓,三三两两的围拢了过来。他们倒是想看看用如此好的大马拉的货物是什么。

    待高珣六人把装满食盐的麻布袋,放在了他们租赁的铺子里面的时候,他们的铺子外面已经聚满了围观的百姓。

    高珣又提着一个的麻布袋,放在了柜台上。正想要开口向百姓介绍。

    有心急百姓急切的问高珣道:“这位小郎,你卖的是什么?”

    见有人询问,高珣抱拳为礼道:“承蒙乡亲开口相问,小子是西亭乡,高家村的高珣,高云轩,与自家的几位兄弟,在海边煮了点食盐。因这次急需用钱,想把它卖掉。”高珣一边说道,一边把满布袋打开。把食盐倒在了柜台上。

    四周大部分的百姓,看着高珣倒出来的食盐,白如初雪,晶莹剔透的。围观的百姓惊呼出声。

    更有见多识广的人顿时大声惊叫道:“好盐,上等的好盐。连最好的河东盐也没有这么白净过。”

    也有的百姓听到高珣自报家门上,觉得这个名字好熟悉,总感觉他们在哪里听说似的。一时间,连其他的百姓惊呼也没有在意,只是一直盯着高珣仔细的看着。

    高珣把堆积成小山丘的食盐,平铺在柜台上,所有的盐粒色泽都是一样,高珣向人群大声道:“各位父老,小子的盐还算可以?今日小子初来乍到,承蒙各位如此捧场,可有要买点食盐回家的?”

    “这。”围观的百姓,见高珣这么说,顿时喧哗的声音,就像被什么掐断了一样,静息了下来。

    百姓都露出了为难之色,毕竟在这里的,大部分是平民,对盐是否好坏,他们也不太爱计较,只要能有点盐味就行了。

    可是像高珣所摆出来的盐,品质那么好,听刚才有人说,比河东盐还要好上许多。

    虽然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河东盐,但是好歹也听说过,河东盐每升盐最少都要三十文钱以上,那么这些盐岂不是比河东盐还要贵上许多?

    花大价钱来买这种好的盐,这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种负担。

    高珣见了围观百姓的神情,原本是自信满满的心,顿时沉入了谷底。

    难道在古代生存就真的有这么难吗?连卖点食盐也卖不掉,他还想通过这精盐来安置城外的流民呢。

    难道一切就这么的算了?。在高珣身后的高诚等人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也原本以为这盐是很容易卖出去的。

    一是对自己等人加工出来的精盐有把握。

    二是对高珣有着麻木的信服。高珣说能把食盐卖出去,他们就理所当然的觉得就能把盐卖出去。

    可是现实是,这些围观的百姓,不但没有露出欣喜的神色来买盐,看他们神色,还是很为难。

    高珣强忍着沮丧,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道:“各位父老可有什么为难之处?“高珣都能听到他的声音都能带着一点点颤抖。

    “小郎,不是我等有什么难处,还是像你手中这么好的食盐,我等实在是买不起,市面上那些劣盐,虽然品质点,但也能凑合,毕竟只是加点盐味嘛。

    你还是去那些豪族家中问问吧,他们对食盐的要求高。不在乎钱。“一个年老点的男子,实诚把大家不买盐的心理说了出来。

    高珣听后,很是楞了一下,正要说话时。

    人群中有一个百姓,惊喜万分的指着高珣,大声的道:“我知道了。我知道小郎君你是谁了!”

    四周的百姓被这突兀的声音给弄得莫名其妙。

    高珣也是差不多,他知道我什么?于是问道:“不知道这位乡亲。。”

    那百姓神色激动的道:“小郎君是文庄亭卖马救民的高云轩。”

    ”什么,这小郎君是卖马救民的高珣云轩。“

    ”错不了。刚刚听着小郎君自报家门的时候,自称高珣高云轩来着的。“

    ”没有想到,我见到了高云轩本人,更没有想到的是高云轩还是我海盐县人。哈。有幸荣焉。“

    “涝祸凶猛兮吾离乡,颠沛苟活兮留文庄,安得云轩兮始得粮。”

    百姓一听到文庄亭卖马救民的高云轩,原本安静的店铺门口,像热油里倒入了凉水一样,顿时沸腾了起来。他们激动过后,向高珣也尊敬了许多。

    高珣干咳了几声,道:”在文庄亭,小子只是尽了点微博之力。当不得百姓如此夸赞。

    不过今日呢,小子是来卖盐的。诚如刚才那位老丈说的,盐品质好,确实是要贵。

    但是我这得盐是例外。小子手中的盐只要十三钱一升,一百二十钱一斗,如果买一斛,那就只要一千一百钱。“。

    “十三钱一升?”一个百姓惊叫道。

    “是啊,小郎君莫要诳我?”另一个百姓满脸不相信的看着高珣道。

    “怎么可能?品质比河东盐还要好,怎么可能这么便宜?”其中的一个声音很是充满怀疑的道。

    “这是真的,真的只要十三钱一升。小子以我的声誉担保如何?“高珣抓起一些盐粒,来到围观的百姓面前,抖一些盐方在他们的手中,让他们近距离的看清楚一些。

    一个中年男子见高珣如此肯定,高珣又以名声作保,于是道:”给我来五斤,不,是来一斗。“

    “好,承蒙惠顾,这送给你了。”高珣把手中还没有发完的食盐递到了中年男子的手中。

    转头向高梁大声而又兴奋的道:“梁叔,帮这位兄台秤盐一斗。”

    “好,高君。”高梁也是兴奋的点头道。

    中年男子数完钱,拿到一斗盐后,在满脸欣喜中离开。

    周围的百姓见这上好的盐真的只要十三钱一升,顿时一窝蜂的拥挤了上来,生怕自己落后了,没有买到如此品质又好,有便宜的食盐。

    高珣见状,把拥挤道身前的几人给拦住,顿时大声喊道:“大家慢慢来,盐有的是,大家都不要挤。”高诚与高江等人也上来帮忙,好不容易让百姓排好队。高珣等人才缓缓的嘘了一口气。

    百姓一个两升、五升,一个一斗、两斗的从摊位上拿走精盐。

    高珣看着自己摊位上的食盐不断的减少,而麻布袋里的铜钱哗啦直响,在高珣耳里犹如天籁之音一样。洗淘这他的心灵。

    开门打响,经过今天这么一折腾,百姓会自然而然的帮他宣传,到那时,定会有海盐县的人络绎不绝的来他高珣手上买盐。

    海盐县虽然只是一个拥有七千多户人口的小县,但也有几万的人口。一人一升也足够高珣卖的了。

    其实传出的速度远比高珣想象的要快许多。卖马救民的高云轩在海盐市集卖盐,而且盐的品质比河东盐还要好,价格比最低劣的盐还要便宜一到两钱。

    不到半个时辰,这一些消息在海盐县城不断地扩展开来。络绎不绝的百姓,以及盐商快速的赶往市集。

    (本章完)

第8章 意外盐单() 
半个时辰过后,高珣正欣喜地看着他所带来的食盐卖出了一半时。

    突然一个声音把高珣给惊醒,高珣抬头一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